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楼主: cristina_c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耀英伦] 【图文】英伦生存纪实——三年的书写,翔实的记载,珍贵的回忆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4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八——横行世界的中文

昨天晚上开始重操旧业上中文课。当我拎起那个装教材的黑提包,心里突然莫名奇妙涌起一种当老师的神圣感——或者说,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又一个人的使命感。可能我太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吧?我总是觉得把中国告诉别人,无论是从拼音、字形还是历史、习俗,我身上都背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很可能我就是这个人了解中国的开始,而今后他喜不喜欢中国就全靠我了。

这个“学生”是通过 Chinese Meetup 网站认识的,而且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来。那个网站我在出国前就注册了,当时梦想着通过这个地方找到一些学中文的人,最好能凑够5、6个,这样我出国后就可以完全不用打别的低级工而整天清高地当老师赚钱了。因此从国内走之前我还颇费心思地找遍了几乎当时手里所有的中文学生给我写了四封推荐信。

然而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天起,发现了梦想和现实的差距,立刻就把这好事儿忘到了脑后,抄起抹布水桶吸尘器老老实实干活儿。

那时候是9月,一切都是新奇的。有太多的事要从头学起了,整天都是头大得要命。9月底,寄出申请学校的全部信函;10月,赚到了第一笔超过100镑的薪水;11月,全职工作尘埃落定,生活开始平缓,于是我就知道我又得策划点儿什么了。


我在学校里贴满了教中文的广告,甚至有一张嚣张地贴到了语言课教室的门口。我也怕那些老师看了这种呛行的东西以后来找我算账,所以只敢留了个email地址。很见效,一周后就收到回复了,一个叫内森的同志跟我稍微侃了侃价儿就同意10镑一小时,每周一个半小时的中文授课。

那个课只上了三周,第四次上课的日期到来之前内同志就发信来说:“对不起,我家有俩孩子,实在不能再跟你学了。”不要误会,我又不是周扒皮,为了赚他的10镑一小时我要提前备课的时间绝对超过一小时,上课的时候又是在两种语言中间飞速切换,每次上完都是精疲力尽。我认为我的劳动绝对值得他付出这点钱来买,只是临近圣诞节,他的孩子又开始一年一度的嚷嚷了吧。于是真正第一次在外国当外教的经历就这样流产了。

来到曼城以后,Meetup网站组织的月度聚会地点离我更近了,我去网站特地又看了看,发现注册的还是中国人居多。大家都不傻,都想当外教。算了,甭凑这个热闹。

上学,签证,上班,旅游,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今年3月的一天,几乎是同时收到了两个人发来的email,都说是看了我在Meetup的注册资料跟我联系想学中文。

克里司说他是曼联的摄像师,要跟随曼联征战四方,所以时间很没有保障,可能随时出差;所以相比来说更让我容易接受的当然是储运公司的财会师托尼,诚恳又真切地说他有多想学中文。

我想教吗?我真的没想好。我在曼城申请过各种语言学校的中文老师职位,大学的、民间的,成人的、儿童的,学着玩的、正经考试的⋯⋯无论怎样最后都是一个结果——没戏。所以虽然我带了全套的3-60岁适用教材,口语书法一应俱全,我还是在潜意识里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生活却偏偏总是会开玩笑,在我在英国待了两年半,想尽办法尝试各种申请都失败以后,离决定永久离开英国的日子只剩下半年多的时候,这个托尼突然哭着喊着跳出来说他要从拼音学起。我还能胜任么?我能在半年里把他教会到什么程度呢?我完全没有信心了。

前两天刚看到文学城的新闻里说调查显示现在的美国青年75%认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我简直想飞到美国去一个个敲敲他们脑袋。所以在教中文的事情上,我始终相信的是,我多教过一个人,多教会他说一句话,就能多向一个老外介绍中国。我就算历史文化学的再不好,起码比他们知道得多吧?万一有人博学的,我还可以查书、上网啊;如果这样还比不过,我就教会他们读写中国字,然后让他们自己查去。至少,我为弘扬祖国文化,提高中国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地位做了我可以做的贡献,外加⋯⋯赚点小钱。呵呵。

于是,半推半就的情况下,我给托尼报价15镑一小时,心想把他吓跑了也就算了,谁知他竟然很痛快地接受了。

于是,有点硬着头皮打开落满了灰尘的大书包,翻出我的全部拼音书,挑选了一本口语实例,并重新编写了拼音表——就象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样。

与托尼上的第一节课还是很愉快的,而且我很惊讶地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第一次接触陌生语音的情况下,一个小时之内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要领。这是很多学外语的人都很难做到的。由此我也再次验证了我以前总结的规律:汉语学得快的人总是有原因的——或者智商高,或者学过其它外语,或者记忆力超强——总之基本属于公司高管一类的人。在这方面家庭妇女和小工程师一下就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有了第一节课的满意度,我想这个学生应该基本可以说是教定了。他说他在年底前后将赴中国工作,不过不一定是香港还是北京。天,香港和北京所说的汉语可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告诉他我只会说普通话,写简体字,所以教出来的也是标准的官方汉语。他表示同意。

其实汉语正在悄悄流行着,我有这个感觉。去欧洲大陆旅行的时候N多次地看到遍布城市的中文标识——“优惠”、“特卖”、“免税店”⋯⋯在巴黎的卢浮宫前,有两个黑人提溜着一串埃菲尔铁塔用中文叫卖“两个五块”,吓我这一大跳。现在上班的单位里,一个同事正在上业余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得知我要来上班她就很兴奋了,现在已经搬到我旁边座位,我们整天讨论的话题三句半离不开语言学习。在曼彻斯特这个号称英国华人最多的城市里,光是各种中文学校就得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甚至今天早上收到学校发的员工语言课培训广告内容中不仅有欧洲常见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还赫然出现了“汉语普通话”。

早晚有一天,让老外都得学中文,不过四级不给毕业证,哼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7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九——小题大作

echo的建议是对的,所以采纳了,把这篇用10分钟写成的牢骚日记稍事修改了一下,变成了第59篇。

----------

也许是我太小心眼儿了,太敏感,太不识逗,太严肃,太不合群,太⋯⋯不正常。

作为一个住在外国的中国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民族神经异常脆弱,特容易就被人触怒了。就在昨天下午的中文课我还跟托尼讨论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外来人口的宽容度问题。他问我:“如果我说错了话,比如错用了不礼貌的词,中国人会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而原谅我?”我说:“当然会了!别说是你不小心用错了词,就算你根本不会说中文,走在大街上迎面碰到一个中国人用英语跟他问路,他都会对你微笑、极度热情、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你。如果他自己不会说英语,他甚至还会满世界去给自己找一个翻译来。而他们通常是不会对中国人这样做的。而反过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英国的外国人,很多英国人觉得我们是扰乱社会治安、污染社会环境的罪魁祸首,加之我们会带来很多不良的习惯、或仅仅是由于英语不好而造成跟人交流困难等等原因,有不少英国人的确厌恶或歧视外国人。到底是地位高的英国人还是地位低的英国人会更歧视我们,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我已经被刺激过好多次了。”

总结起来,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英国人以客气闻名吗?呵呵,对不起,那不是给我用的。中国人客气吗?呵呵,那是给老外用的。

是的,既然我们只是在一对一地讨论,那么我说出来的其实也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当然不能代表全部。哪儿都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很多英国人是耐心和蔼、待人友善的,但他们对我100倍的好也挡不住1次歧视的目光和言语在我心里的份量。归根到底应该说这还是我太不自信的缘故吧。

今天领命从人事数据库里找出25个人的家庭地址一一拷入 Excel 表格准备做邮件合并。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在同一座楼里工作。稍微有点数据库常识的人都应该会想到跟我一样的办法——就是从数据库建立一个搜索条件导出相关数据,而不是自己一个一个去查、拷、贴,那也太笨了。由于我并没有管理数据库后台的权限,我能做的只有去找同一间办公室的计算机支持部门,请他们把这些人导出到表格里。

每次当我不得不走向那个IT部的长官,其实心里都在打鼓。他们部门3个人的英语全都又快又地道,而且通常伴着比我还多的问题,根本不给我理解的空间。于是我在气焰上怎么着也先矮了一半儿。他们几个看上去成天忙的不可开交,弄得我都是到了万不得已才去求他们。其实我每天都看见他们N次到厨房烧水泡茶一聊就是十几二十分钟——因为厨房就在我的座位正对面。

而且英国人的工作习惯似乎是这样:不是顶头上司亲自交代的事是没有义务完成的,所以同事求同事好像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就更别提会有人主动说“我来帮你做点什么吧!”于是我也可以渐渐理解了上次帮两个不在的人临时付了几块钱买书的事搞得他们面面相觑的原因。而这次我的这个要求,说大不大,用他3分钟给我在后台建个查询导出就是了;说小又毕竟占用了他的3分钟时间,加上打开登陆数据库和电脑反应迟钝的时间在内怎么也有5分钟了。关键是——并不是领导让他干的,而是我这个不起眼的小兵儿。

于是我在走向他的时候就开始满脸堆笑,想起码混个“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境界。说明了我的来意,他就开始皱眉头,但还是给我导了。千恩万谢以后回到座位,我发现他发给我的这个列表里没有包括“城市”这一项。一开始我就跟他明确说了我要这些地址是寄信用,没有城市怎么寄呢?这是我的错吗?

我想一定是当我再走回去找他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太奴颜卑膝了,导致他可以开始发飙。我当然知道他全是跟我开玩笑的,可是他和对面的同事讨论说要用刀杀我,说要把我扔到窗户外面,还说了我听不懂的处罚,并认真地抓住我话里的把柄要我写下字据永不再扰的时候,我心里这叫一个不舒服就甭提了。我很想大喊:我TMD接受不了你们国家的狗屁文化,别再跟我拽英语了我说不过你!

客场的不自信,说白了还是这一条。

后来跟两个同在国外的朋友在网上讨论了一会儿,大家的劝诫都是对的。他们说无论干什么、无论国内国外,都总会有被人欺负的时候。就当现在是忍辱负重地下乡劳动了,反正早晚有一天会回国过幸福的生活。 每个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过我这样的心理感受,更何况也许人家就是认为他在跟我开玩笑而已,谁知道我那么不禁逗。

我得承认,国籍、母语、习俗、人种⋯⋯这些永远是我生活在外国的死穴,不能碰的,轻微的触动也会引发我严重的连锁反应。每次发生了我认为属于文化冲突类的事情,我就使劲想在中国会不会碰到同样或类似的例子呢?我从小生长在一种很强势的文化影响下,而且我又是一个很犟的人,所以注定了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得到任何幸福感。我认为我对于生活的心态一直是积极的,否则也不能获得今天的这些成绩。但在外国近三年的日子里一直要小心翼翼地对付生活,我最近终于是有点烦了。

所谓的足够成熟,我想就是有一天对任何事都能见怪不怪了。当我能大大咧咧到实在没什么可以刺激到我的时候,肯定也就写不出这些生存纪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8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最后一次搬家

终于又搬完了,手又糙得跟玉米棒子似的了。

本以为去年9月就是在英国期间的最后一次搬家了呢,结果那房子的中介到今年6月说合同到期就不再出租了,万般不情愿也只能再去找一个房子。既然要换房子,就想兼顾到省钱和独立的两个原则,最终搬进的这个房子是3卧室1餐厅的格局,除了我们租下一间卧室外,另两间卧室都是房东的——一间空着,一间据说他放了东西整天锁着我从来都没见过里面什么样。签合同之前的谈判真可称艰苦卓绝。房东有两人,一土耳其男和一中国女。我们之前的住户也是一对中国夫妻,他们当时是跟中国女房东签合同的,据说也谈判来着,但起码可以动之以情。跟我们签合同的时候女房东回国了,所以我们的房东就变成了这个土男:秃头加蝈蝈肚子长相奇丑无比,英语说的乱七八糟,而且挺大一人却比婆婆妈妈还要婆婆妈妈。还没怎么着呢一上来就先警告:这房子是很高级的,不许弄脏了,炒菜不许有油烟,平时不许开窗户,晚上不许留宿朋友,任何时候不许随便占用公共空间……我和老公在跟他签合同以前一共见过大概4−5次面,这些话每次他都说,而且在房租价格上使劲叫劲,10镑20镑的死不松口。最终谈定的价格还是360/月只租一间卧室,当他和那女房东随时一高兴住在这里的时候每周减10镑,并且不管他们住不住都由我们俩承担一切帐单费用。来英国也住过了3-4处房子了,只听说过房东给租户包帐单,却还是第一次听说我给房东包帐单的⋯⋯基本上每次跟他谈合同的时候我都是乘兴而来,郁闷而归。也基本上每次我都当着他的面用中文跟老公说:这人脑子进水,英语说得太差了,我讨厌他,咱们甭租了走吧。。。

最后还是没听我的,还是选择了这个房子。因为这里离我上班实在是太近了, 而且还能在房东不住在这里的日子霸占整个房子,如果再免掉council tax的话价格还算合理。


整个周末就在叮咣叮咣地搬家。想不明白两个人的临时家怎么能有那〜〜〜么多东西。。。这俩人平时太爱攒破烂儿了。哎。。。

我这人最烦动荡不定的生活,所以每次搬家给我带来的心理感受都很不舒服。毕竟离开了刚刚习惯的环境换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切用具、物品、甚至居室格局、周边环境等都得重新开始熟悉,原来的习惯也得重新建立。真正搬进来之后才发现恶梦的开始。以前一室一厅都嫌挤的东西现在要全部塞进一个房间里,包括两个30公斤的大行李箱,因为房东明令禁止我们把任何私人用品放在公共空间;以前独霸一个厨房还觉得放不下,现在他一个人的调料食品又占去一半的橱柜和冰箱位置;以前回了家就是自己的天下,现在我什么时候回家他什么时候回家,整天得关门低语;以前可以一高兴呼朋唤友在家里煎炒烹炸饕餮一番,现在小心翼翼地炒个菜就弄得满屋子烟又破坏了他贴在门上的“公约”;厨房厕所客厅走道不许有任何个人用品,结果我们的房间堆得像个杂物间;下班回家刚打开窗户透透气,他马上冲过来说如果你们出去要记得关窗户呀,有贼的⋯⋯

我知道不该主观执拗地坚持对别人的坏印象,我知道过日子不该成天唉声叹气,可是从自由独立的二人世界一下搬到了这个像是被关在盒子里的家,弄得我整天进门就是一肚子郁闷。最烦恼的是我近日发现那秃头土男的生活习惯极其中国化,做饭全部做中餐,上下班规律也跟我们很接近,甚至可以准确地念出我的姓(我接触到的全体老外几乎都念不出zh的组合)。他的工作是语言学校校长,一直跟那个中国女教师在一起混的,听说还一起去过中国,由此我完全可以判断他起码能听得懂一些中文。虽然水平高低我并不知道,但我回忆起当初我当着他面说他坏话的时候他的表现,似乎可以证明他听懂了我在说什么。随便吧,反正现在只是一个合理的买卖关系,几个月过后便老死不相往来,我其实是完全没必要讨好他的。尽管网上看过那么多帖,我在外国还从没见过能听懂中文的老外,这回也算人生完整了。

想想好的一面,这里离我上班的单位步行只要7分钟左右,彻底摆脱了公共汽车,省下了车票钱,早上又可以更晚一点出门,最激动的是还可以中午回家吃饭!终于不用天天吃饼干薯片巧克力了,终于可以吃中餐了!周边的环境比以前清洁,家里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洗衣机,结束了我皱着眉头去洗衣房的日子。邻居家还养了5-6只黑猫黄猫花猫整天在外面晃来晃去,于是我虽然不能在这俩有洁癖的房东家里养我的猫,但起码还能出去玩玩别人家的。

在英国搬了家的一大痛苦就是要昭告天下改地址:警局、银行、驾照、保险、电话、宽带、超市优惠券⋯⋯还好我们俩的工作单位对我来说只是举手之劳。现在电话已转,宽带公司却竟然说要15个工作日才能转好!不得已只好偷连别人家的无线网上传了这篇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0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一——在英国学法语

萌生学法语这个念头其实很简单,只是源于我从小以来被都德的《最后一课》所蒙骗,相信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考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就由于一念之差与法语专业擦身而过而选择了西班牙语,在大学里选第二外语课的时候曾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不能免俗地选了英语。被管“粉笔”一直叫“翘克”的老师折磨一学期之后,第二学期干脆就基本上真的全翘课了。毕业后虽然英语通过了六级,心里还是一直暗暗认为这个成果其实与二外课没有多大关系,继而后悔当初没有利用学校的第二外语这个免费资源学会法语。本来一心想着等以后回了北京工作安定之后就再去北外或者二外报名上个兼职培训什么的。结果一个月以前,现在工作的大学突然发了一封邮件给全体员工报告夏季短期各种语言培训跳楼大甩卖40镑8周。如此的际遇加在一块儿,便成功地把我心底的这个渴望又给勾搭起来了。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报了名,心里憧憬的是能够通过这个8周的培训实现入门的目的,然后就可以自己从学校图书馆借书自学成材了——基本上是无本万利啊!毕竟我已经熟练掌握中英西三门语言,其中有两门属拉丁语,同时还在教别人说汉语。这些对于语言学习的优势都盖在我头上,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学法语这事儿对我只能是锦上添花而绝不会成为什么障碍。


第一周上课,一共5个学生。小老师看着很年轻,后来做练习的时候她和我们互相通报了年龄我才知道她只有25岁,比我们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小。她是临时代课的,说正式的老师今天安排不开了,结果这第一节由她代的课带给我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

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们互相介绍,哪个部门的(因为都是学校内部员工)、叫什么名字、为什么要学法语。5个同学里面第5个人迟到了,所以自我介绍时只有4个人。除了我,有两个称在法国住过一年,会说点法语,想系统地从头学习一下;另一个更恐怖了,说他在法国买了房子,所以非学不可;那个迟到了的同学自从进门就满口喷法语词儿⋯⋯一股寒意正是在那时候从我的脚底升到了头顶,我已经很有自知之明地意识到我将成为这班里最差的一个学生!

钱都交了,只好硬着头皮和这帮人继续斗智斗勇。

这小老师开头就说了她只是个助教,所以今天先教最简单的几句话。等她开始上课,我发现她的确完全没有从零开始教语言的经验,或者说没有在一帮水平参差不齐的人里讲授语言的经验。没有字母读音,没有单词,没有语法,甚至连整句也不是由她告诉你,而是一上来让你来猜。她判断一个班里大家都会了没有的标准是只要能有一个人接上她的碴儿这句话就算教完了。这个时候那两个曾旅居法国的女人可就得意了,整个两小时基本上变成了她们俩和老师的对话。那个号称在法国买了房子的哥们儿似乎有50多岁了,尽管去过法国n趟,但法语好像比我灵不了多少,这还起码能给我点安慰。虽然很不甘心以我的聪明才智竟然落得与老头儿为伍,但总也比我一个人耍猴儿别人看着强点儿。

一节课结束,我精疲力尽地看着一堆笔记很无奈。回到办公室,每个同事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都是Bonjour(法语的“你好”)。我有点儿晕菜,问她们是不是上学的时候都学过法语,她们说上高中的时候学。我这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初级课程其实根本并不是从字母开始的,因为他们早都会了!这个培训只是为了帮助人们重拾对法语的淡漠印象。所以我也明白了为什么那几个同学的年龄都偏大,因为在英国象我这个年纪的人肯定都直接参加高级班去了⋯⋯

第二节课真的老师终于出现了,感觉稍微好一点儿,起码她是正式的语言教师路子,知道要告诉我们字母怎么念,变位怎么变。但不得不说,进度还是相当快。

我于是纳闷儿了,英国人不是讨厌法国人吗?干吗还全民学法语?要是中国哪天要求全民学日语,这领导八成该下台了。。。

第三节,第四节⋯⋯其实我已经对这个培训不抱任何希望了,但还是尽量努力地去背一些我认为应该知道的东西。法国和英国毕竟一衣带水,很多单词拼写的相近以及普及法语的趋势让他们之间的沟通少了很多壁垒。通常他们能从英语单词的类似词汇猜出法语单词的时候我都只能翻白眼儿,他们在讨论英法国语言和生活习惯的细微差异的时候我都只能跟傻子一样没法插嘴。老师每节课把教材的相应部分复印给我们以供参考,但很遗憾地每次涉及到国家列表(如学到国家、国籍)时,那几个来自欧洲各国的就能直接找到自己的国家,而我总是得单独举手问她中国要怎么说。

幸好得益于我有教中文的经历,用英语学另一门外语目前基本上对我倒还不是问题,至少课堂提到的一切关于语法的词汇还算门儿清。我的困难在于对法语混乱的发音规则还是不得要领。而且最近又要上班又要给人翻稿子又要搬家,我承认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每次看着老师气急败坏地跟我说又念错了,我就悲哀地想起我郁闷地面对我的中文学生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来。

今天中午刚刚上完第四节法语课,还有四节两小时的课就熬到头儿了。我已经在图书馆借了法语的书和CD,每周都企图摩拳擦掌地恶补一下下次上课好吓他们一跳,可是每周都是借口多多没有时间学习,然后毫无悬念地再被人吓回来。从今天开始,我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二——在英国教中文

在英国教中文,相信不少人都干过,最起码也动过这个心思。凡是当年上大学被外教折磨过的人,心里都或多或少会憋着一股不服——哼,你不就仗着你会说你的母语么,在你自己国家根本就什么都不是,跑这儿装的跟个人儿似的。有本事咱俩说中文,看我怎么灭你!想归想啊,看着人家几千美金的月薪每天上班就是随便闲扯两句,羡慕不已。

在出国前的一年里我基本就靠教老外说中文为生。那时候倒还真没想拿这个当成出国后的职业,只是想先练练英语赚点钱而已。

来了英国开始琢磨这事儿的时候收到过一个学生,上了三次课就跑了。没钱是一个借口,他要真想学的话10镑一小时还能没有吗?他觉得这课学的没劲是真的。他是一个比较沉闷的人,不是很聪明,课后又不复习,每次上课基本都是在复习上次的内容,而且是憋半天死活想不起来,我就等着,偌大的教室鸦雀无声,课当然只有越上越困。

到曼城后还申请过中文学校的职位,无论我企图教GCSE考试班或者教幼儿园班竟然都不要我,哼,算了。

直到遇到了现在的学生托尼。


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从他在公司里的职位就能猜出来。当然了,他的公司跟中国有很多生意往来,也有中国的同事,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学汉语。第一节课这人给我的印象极好,因为他学拼音甚至比很多我以前接触的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还快。但是第二节课我就发现了他的秘密,原来他在拼音表里做了很多注解,所以放在表里一串读下来念的倍儿溜儿,一旦单独放在单词或句子里就整个一个胡念。我不禁感慨,我是一个最讨厌把说过的话反复说的人,怎么偏偏干了老师这个天底下最考验人耐性的职业?

托尼的优点是很会迅速抓住一些规律并能举一反三,于是经常做恍然大悟状让我颇为欣慰。缺点是对中国文化了解太少,比如比较典型的一条是他竟然不知道电脑能打中文字,并且不知道香港人使用的拼音和我们的官方汉语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每周上课一小时的时间里,起码有15分钟我在给他解释中国的文化、习俗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学会的这些词句在中国人的生活里都是怎么应用的。

由此我也发现了对外汉语课本编写的一个普遍问题,说得好听点儿就是编写人太遵从英语的习惯了,说得不好听就是作者崇洋媚外卑躬屈膝到了一定地步。几乎每一本我见过的对外汉语书在开头几课里都免不了要教问候语。这当然是对的,礼仪之邦,见面问好。但问题就出在这个问好的方式上。我现在用的这本书,问候里面第一句话是:“你好”,没错。第二句是:“早上好”,也没错。第三句就成了:“你好吗”,这显然来自英语的“How are you”第四句就更离谱了:“你身体好吗”。后边还有更不像话的:“见到你很高兴”。此类句型完全就是英文或者说拉丁文习惯,在中文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中国人没见过谁那么罗嗦的每天早上起来你好你好吗你身体好吗,而这里竟然堂而皇之地印在书上。学生于是按照英语习惯每天发email都要给我请安一遍,弄得我这叫一郁闷,好像我不是七老八十就是大病初愈似的。于是我郑重地给他写了一张单子,说明这些句子都是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用的,比如问人身体好吗就不是什么人都能问的,只有向老人和病人才能问。语言,从来都是跟文化习惯融合在一块儿的,而不仅仅是地把自己的语言一个词一个词对照翻译过来那么简单。我们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在学英语的时候都要尽量遵守英语的习惯。那么同样的,任何人要想跟我学中文都得给我按中国习惯来。

还有一次挺让我哭笑不得,在我讲到中文的“是”,即英语里的be动词时,我自豪地说:“看,汉语多简单,没有时态、语态的改变,‘是’就是‘是’,无论‘你是’他是’‘我们是’全都是一样的。而英语的‘be’就罗嗦多了。”此话一出,立马遭到了反对。他说:“哪有啊?我们英语不也是说‘I am’‘They are’‘He is’吗!没有变啊!”哎,那时候我可真想一头撞死。

第三周的课上完以后,我建议他买一本英汉汉英字典,因为学会的词永远是少数而不会的永远是多数,要有合适的工具才能促进学习。他很老实地按照我的推荐去买了,上周拿来给我看。我顺手翻了翻,牛津英汉汉英,还有简体繁体字型,除了大了点儿不便携带看着还不错。他问我怎么查,我一想对啊,得告人这字典怎么用,于是顺手找了一个“他”字示范如何以部首检字法在字典里找到这个字。“看着啊,这个字的部首是单立人儿,两划,19页,翻到部首表19页,数除部首外多少笔,哎怎没有单立人儿啊⋯⋯”翻来翻去,单立人旁边的页码的确是19啊,可是第19页快被我给翻掉了还是没这部首。汗如雨下⋯⋯只听他在旁边幽幽地说道:“这字典可是你让我买的,别告我买了一垃圾。”镇定镇定,我对自己说,不要露怯啊(尽管已经都露了还在装大头儿蒜)。定睛一看,原来旁边有一行小字,此码不是页码,是部首序号!于是换我幽幽地说:“有的时候你是需要发现字典的排列方式,然后才能查地⋯⋯”顺利找到19号部首单立人儿,除部首外有三划,Ta。唉。后来是慌神儿了,回家后才醒过味儿来,其实这真的是这本字典的问题,我敢断定我国的新华字典绝对是部首表有单独的页码而非序号,并且在查到那个字以后都是显示该字页码而非拼音的。

上周托尼说他老婆问他她的中文名要怎么写,于是他就来问我,要我帮他找一个英文名翻中文的姓名列表。我上网一查,正经的列表没找到,反而找出好多笑话。那些翻译的实在不敢恭维,我看实在不行还是把金山词霸里的列表给他拷一个出来起码还算靠谱一点。起名这事可是个学问。他们英国人的常用名字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生个孩子随便拽一个就行;殊不知中国人要给孩子起一名儿要全家老少折腾多久。所以我最近这周祈祷的是当我告诉他中国人是怎么起名字的原则以后他可千万不要叫我给他全家起正宗的中文名。。。

就这样,这个课已经上了4周,目前看来还将会以此频率继续下去一直到我回国。每周都要面对新挑战,每周也都有新笑料。毕竟是在一个英语的环境里学中文,学生基本上除了每周跟我上课一小时以外完全没有机会实践,因此这跟以前我在中国教中文的感觉还是截然不同的,坦白地讲是要费劲得多,学了就忘的事时有发生。但由于是一对一单独上课,我总是可以根据他的需要调整进度补充资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又积累到不少跟老外说中国话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经验,了解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和还不知道什么。虽然我并不知道回国以后这个经验是否还有用,起码眼下还是挺让我自娱自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三——要命的智齿

上周末我的左下“金根儿牙”(也称“智齿”)其实就开始隐隐有些作痛,由于这事儿以前也不是没发生过,我疼啊疼的都已经习惯了。最厉害的就是去年9月间两边同时发炎,害得我喝了一礼拜粥。这次最起码还有一边是正常的,自然不被我放在心上。

从星期日到星期一,牛##被过滤##、排毒养颜胶囊、绿茶,能去火的方法全都试了,却终于颓废地还是得把我星期二的晚饭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才能塞进嘴里。

星期二夜里一直在辗转反侧,嗓子、耳朵、太阳穴,凡是在左半边脸上的东西没有一个不疼的。

星期三早上一上班,我不阴不阳的笑容把同事吓了一跳——因为我都没法咧嘴。一天里接听电话统统都是口齿不清,说话内容也是能简则简。希望对方不要以为是我这人太冷淡才好。好心的Karen送给我两片止疼片,吃了倒能管3个小时的用。到下午快下班的时候药力退去,恶梦重新开始。回到家里立刻含花椒、擦麻药,弄来弄去把那个地方祸害得越来越不像样,感觉心脏就象在牙里跳,一照镜子脸已经变皮球了。


星期四一大早起来就去诊所排队,脑袋里回放着蜡笔小新经典的一集《看牙医记》以及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洗牙的痛苦经历。毕竟看牙的过程已经被太多人描述得过于恐怖,心里不免惴惴不安。老GA慰我说:你反正已经疼成这样了,顶多打个针消炎而已,不可能再比这个更疼了,不用怕。

不过很奇怪的是,老公说他昨天上网查了,如果没有在牙医注册的人,NHS牙医诊所只收治急诊。满足这个急诊的条件有两个:肿痛或流血。可是我横看竖看,这些同来排队的人脸上都没有一个有痛苦的表情,似乎都是来春游的,除了我没肿的更没##被过滤##的。心里暗觉不公。其间旁边看守机动车过路关卡的老头还过来跟我们解释说这个地方要8点半才开门,每天只能治疗15-20人。 我们来得早,所以是第3号,觉得今天总算能有救儿了。

从6点50排到了8点半,老公一直陪着我,可还是站得我头疼肚子疼哪儿都疼,终于8点40开了门,轮到我咬牙切齿地进去找个座位。哎,想当年在北京英使馆外面排队最高纪录排过9个小时,如今一个半小时就让我如此痛不欲生!可能健康状况还是有很大影响吧。由于这个倒霉的牙害得我嘴只能张开不到1厘米宽,我已经连续两天都没怎么吃正经饭了。
很快就叫到我的号,问我哪儿不舒服,我说智齿发炎,并给她看我的大胖脸。又问是否第一次来这儿看病,然后就给我一堆表格让我填。除了个人资料外,基本全都是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其他疾病等,一堆极恐怖的医学名词⋯⋯交回去的时候我不想对自己不负责,跟她说有几个问题实在是看不懂,她说一会儿医生会再解释。还好这回终于默写对了盘尼西林这个单词。

坐回座位看带来的小说,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叫到我的名字让我去1号诊室。我心里还挺得意——真快啊。去了以后见到两个年轻的不知道算护士还是医生的女子,一黑一白。把刚才的问卷又全跟我核对了一遍,我不懂的她就尽量解释了,然后让我躺在椅子上掰开嘴数牙,旁边那个女同志记录:“左下8有,7有,6有,54321全有,左上⋯⋯”这样数完了以后我发现她说我下牙里缺一个2号?!上牙里最后两个智齿全没长出来?!这这这岂不意味着以后再长上牙的时候还得这样折腾我一遍?!欲哭无泪中⋯⋯先把这个治好要紧,别的顾不上管了。

她把病历交给我,让我去做X光片。一个女同志把一个象小拐棍一样的东西插在一个仪器的台子上,让我脱掉外衣,还要摘掉项链,把头架那上面咬住那玩意儿,然后开动机器围着我的脸前后左右绕了一圈就好了。我在心里又一次跟我无数个脑细胞说白白了。不过非常庆幸她让我咬的这个东西很扁,正符合我现在的口型。

X光片交回前台,又开始看小说。

这次也就几分钟的样子,又叫我回到1号诊室。年轻女子给我看了我自己的牙齿X片,其实我都知道她要说什么——现在你发炎,不能拔,要先消炎。我心里盘算的是:恩,看起来这最后一个牙的牙根不算深啊,拔起来应该没有那么费劲吧⋯⋯她继续说:因为你今天连嘴都不能张开,所以只能给你开点药拿回去吃,我帮你开一张单子,拔牙要跟旁边的诊所去预约日期。不过需要告诉你,拔牙可能会损害到你的下巴部位面部神经造成神经瘫痪。虽然这是一个极低的风险,但我有必要事先警告你一下。我连声称是。反正我现在这皮球脸,弄的我整个面部都已经没有神经了,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于是拿着她给的纸到那个诊所前台预约,也是几分钟搞定。今天的整个看牙过程就完成了。这算是我见过的英国服务里动作最快的一次了。9点45我已经离开了诊所的大门。预约的日期是一个半月以后,估计也是想等我好利落了再给我拔。

回家就吃了她给的消炎药,不太管用,还是疼得死去活来,伴随着37度5的体温。看来不是什么特效药,只能寄希望于后边两天了。

整个过程包括日后的拔牙都是NHS提供的,所以是免费。(其实还不都是我交了那么多税在付他们工资。)缺点是必须证明症状严重,而且还要一大早去排队,去晚了就没戏了。

一个小小的牙弄的我生不如死,现在非常可以理解那些得了绝症老想自杀的人。反正早晚横竖是一个死,何必还在这儿生扛?要死就赶紧的,痛快点儿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4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四——气候篇

经常有朋友从中国来英国甚至是欧洲大陆之前总要问我:最近几度,要带什么衣服?

这种时候我都只能傻笑,或者说:你看看中央台的国际天气预报吧。

英国的天气,就像美国签证的结果一样无法预测,这一秒钟还高高兴兴的,下一秒钟突然就翻脸了。

上学的时候,有一天一上课老师就说:你们没发现今天冬天已经开始了吗?我们作恍然大悟状——我说今天怎么那么冷。之后马上又困惑到极点——他们又没有所谓的二十四节气,怎么知道立冬日是哪天呢?当满教室的问号重新投向老师,他笑了笑说:因为今天是最冷的一天啊。哈哈,原来老外确定冬天的方法就那么简单哦?!

当然这是玩笑话,但英国的冬天的确非常漫长。从改了冬令时,或者说结束夏令时的那天起,到夏令时重新开始,其间要历时5个月之久。顺便说,夏令时期间的规定一般是从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凌晨0点开始,到当年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凌晨0点结束。


客观地说,除去下雨的天气因素外,英国的气温还是比较适合人生活的,不是很热,也不是很冷,全年基本保持在-4至28摄氏度以内。女同志不用花很多钱买各色花裙子(为了臭美可以不怕死的除外),不太讲究的男同志就更是可以一条牛仔裤穿到破。而我因了恨屋及乌的态度,连这个很多人认为是英国优点之一的条件也不屑一顾——我喜欢个性鲜明,包括天气——要雨则暴雨,要晴则暴晒,一天到晚不阴不阳的整天提不起生活的兴趣,连心情也跟着阴霾了。

一次和一个英国人聊天,她说英国其实也有四季之分的,只不过很不平均:春季三周,夏季一周,秋季三周,其余都是冬季。

毫不夸张啊。

每年花开的时节基本在复活节即3月底至4月初左右,与我国所定义的春季基本同期,但——英国的花儿是一般花儿能比的吗?英国的花儿跟他们这儿的儿童一样,都是从小冻大的。看着步履蹒跚的小孩儿大冬天就光着腿儿穿一小裙上街,我惊啊惊的早都习惯了。所以复活节我出去玩的照片无一例外还是里三层外三层。

真正可以穿一件长袖杉出门的日子对我来说都是直到6月中旬才来临的,只有这样的时节才会被我定义为春天。终于不用缩手缩脚了,终于翻出一年没用的墨镜了,回头看看外面公园里老外已经脱到半裸横七竖八躺了一草坪。这景象要是搁中国又有愤青说“素质真低”了吧?在外国就叫享受生活。呵呵。

这样的大晴天也就一周,之后一般会再骤冷两周,再晴一周左右,然后就到了酷热的一周夏季。攒了一年的裙子啊吊带啊也就这个时候赶紧亮相,过时不候。夏季其实绝对温度最多也就30度,比起中国差远了。但由于这个国家没有装空调的传统,办公室里又人多电脑多,唯一的降温方法就是电扇。每桌一台,一眼望去整个屋子里有无数个脑袋在摇来摇去,人为地制造着烦躁。

7月过后,又会骤冷一下。再回暖就已经是强弩之末。运气好也许仍然有机会穿穿短袖衣服亮亮大白腿,忍得住哆嗦的话也许仍然可以在室外吃一两次烧烤,象我这样上班近的仍然可以不用穿外套。

9月开始,我家又要开暖气了,一般一直开到第二年的五月底。

全年均可见英国人穿吊带杉短裙在街上行走。办公室的同事寒冬也永远是短袖长裙示人,还动不动就要开窗户。没辙,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来的,跟他们这些北极熊式的的体质实在不是一个档次。即便是中国同胞,东北的自然不把寒冷放在眼里,南方人又似乎在冬天没暖气的日子里更扛冻一些,说来说去只有我这华北人最弱不禁风。后来这也竟成了我和老公找房子时的一大顾虑,很怕找的合租人为省钱不开暖气把我们俩变成冬贮大白菜。

已经忘了是在什么网站查到如下一组数据:

英国位于北纬50至60度之间,相当于中国哈尔滨及以北地区,因此夏季日长冬季日短较为明显。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全年降水均呈持续不断趋势,相对来说每年10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多而其他月份较少。曼彻斯特位于英格兰北部,西距港口城市利物浦仅1小时车程,东隔一山与小城利兹相邻。其全年平均气温9.5°C,最高月平均气温15.8°C(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3.3°C(1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7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五——看牙医记

上次智齿发炎后预约了拔牙,今天到日子了。

正好还碰上大姨妈了,去之前就想:今天会不会流血流死啊?带着疑问上网一查,不得了了,几乎所有人都建议经期禁止拔牙,因为凝血功能降低真的会多流好多血哦!吓人呢。。。可是这个日子是我千辛万苦才预约好的,病假也已请,如果今天废了就不知道又要什么时候见了,去总归还是得去的。

来到前台,第一句话说我预约了今天的手术,第二句就问了这问题,那姑娘甩甩飘逸的头发说:没事儿,请给我坐会儿吧(她说的真的是 Please take a seat for me)。

给她坐了半个小时,被医生传唤。男医生?!可我还是硬着头皮又问了一次,他一脸困惑的样子,似乎这辈子第一次听说这事。我说:那算了,你是医生你看着办吧。

然后他又举着一个大夹子例行公事地问我一遍有无心脏病,有无药物过敏,有无呼吸系统疾病等等,并告诫我拔此牙可能有5%的几率引起下唇及一侧舌头神经几周无知觉,0.1%的可能会永久瘫痪。我想,如果真没知觉了也挺好,起码不知道疼了。很搞笑的是我跟他说我青霉素过敏以后他居然问我如果用了青霉素会怎么样,我说我没试过啊。


签了生死状,躺在椅子上。顶上一个大灯,医生象哄小孩一样不停地说你真棒啊,真了不起啊云云,突然猝不及防一个大针就扎进嘴里了!靠,真是欲哭无泪。紧接着换了一个大针又连扎了我4下。只有一下比较疼,是扎在牙龈上了,其他4下都打在腮帮子上,这能管用嘛?

打完他就不理我了,晾在这儿自己一边儿聊天去了。我才发觉刚才心跳得不是一般厉害,可能还是挺紧张的吧。心脏病人的确不能这么拔牙,非当场吓死了不可。后来我渐渐发现舌头麻了,腮帮子麻了,下嘴唇也麻了。他过几分钟就回来问我什么感觉,我就渐渐又发现自己开始口齿不清。他最后一次问我大概是打过麻药7-8分钟以后,说是不是感觉下嘴唇很funny,我点头,他说好哩,举了把刀就过来了。在我嘴里猛切了两下,我看到旁边吸唾液的管子变成了红色,他的手套上也沾了我的血,不过我什么感觉也没有。接着他又用两三种不同的器械在我嘴里抠啊撬啊,最后一个镊子下去,嗖,一颗血红的牙就在他的笑脸映衬下跟我白白了。

从他开始下刀到缝完针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没有任何知觉,只知道他让我张嘴,闭嘴,表扬我很配合什么的。然后发了我一篇儿注意事项和两块纱布就可以走了。他每天不知道要切几个,从他那缝针的熟练程度就能看出起码得玩过成百上千次了吧。

回家路上按照他发的注意买了一盒止疼药,上次那牙疼让我心有余悸,如果有必要的话我还是宁可损伤一些脑细胞吧。总的来说这个麻药不错,见效快,药效长,部位准确,又基本无副作用。本来我期待的晕头转向根本就没出现,出来后给老公打了个电话,除了口齿不清没别的毛病,过马路还是一样判断准确身手敏捷。

回家照镜子,我觉得自己就跟一食人魔似的,满嘴##被过滤##。注意里说了,不许漱口。他们发的纱布用完了,还是流血不止。看来中国人的禁忌是对的,老外不懂。

截至我写到这里,一半脸还是麻着。想着嘴里流血的大洞,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麻药过去后不要再次死去活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7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六——有朋自老家来

上个星期天晚上有一个姑娘从北京飞来曼城学我学过的那个专业。

北京、曼大、HRM、IDPM,一连串的关键词都透着那么有缘,我要不管我还有脸混吗?

所以,尽管我很不号召惯着小孩儿,我还是忍不住自告奋勇去接她了。

这还是第一次开车到机场,天色渐晚,街灯照得曼彻斯特看上去还挺现代的。我这人本来一到机场就激动,老觉着什么都特高级。这回还是作为一名“前辈”的身份,感觉很被人期待和依靠,就更激动了。

她在国内已经看过我和老公出演的那个电视纪录片了,还是通过我去年的同学认识我的,一切的一切让人不得不感叹天涯咫尺。她是很现代的一个女孩儿,自从年初认识她以后看她的博客也有几个月了,还在网上隔三差五地聊天,非常喜欢她说话的京腔。

和她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她在网上结识的天津校友,两人一起坐了一路飞机,未来又要一起上语言学校,然后一起上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的硕士。如今的通讯可真不是一般的方便。

自从见到她们俩那一刻起,我脸上的大包立马儿不疼了。我兴奋得就象个大喇叭,不停地以极高的语速往外喷一嘟噜一嘟噜的北京话。理解一点儿的话,我这是太久没见着北京人了憋的;不理解的,很可能认为我人来疯儿。。。后来我也意识到这一点,自嘲地说我就象个说相声的。

我和老公给她们带了前一阵闲的没事儿干在vodafone网站申请的两张SIM卡,把她们送回宿舍,帮她们搬好大箱子二箱子,又带她们俩回我家给国内的家人打落地电话,还送了一堆破烂儿给她们这两天应急。我也觉得自己有点事儿妈,但就是忍不住地去设想自己初到英国时的惶恐,然后期望通过我的热情帮助她们尽快度过不适进入状态。看得出这俩受时差折磨很是疲惫,所以我尽量搂着,还是不小心就说了一卡车话,不知道能听进去几句?

我们刚到英国的时候,也曾受到了我的大学同学和我妹的大学同学以及他的室友的热情帮助。尽管后来在英国生活期间还时常有这样那样让我感动的事发生,但在我心里全都不及当时初来乍到受到的那些帮助印象深刻。当年的朋友们如今早已回国过上人见人羡的好日子了,想必也不用靠我报答。于是我只能把这种感激化为帮助后人的动力。并不期待别人会同样记我一辈子,只希望能以我们有限的经验和能力给别人送去一些及时有效的协助。因为我相信: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8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七——合租的烦恼

今年6月,已经租住了9个月的房子合同到期被轰,想着反正还混几个月就回国了,干脆找个简单地方跟人合住算了。省钱事小,临走时手续简便才是正事儿啊。

找房子的艰辛过程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了。我们家还算好的,好歹有个破车开着,就当到处逛逛了。跟这家房东约见就费尽了一波三折,最后总算见了两三次,细节全谈好,尽管大秃头土耳其男很罗嗦,我们还是看中了房子的其它几条优势,在看上去很美的气氛中把合同给签了。

于是噩梦开始。

在我们之前住这所房子的房客也是一对中国夫妻,由于搬家去别的城市而找人接替。他们跟我们聊了很久,也告诉我们一些关于这间房子的信息。例如房东是女孩,很注重整洁,而她本人全年中基本都不住在这里云云。我们按照他们的描述去想像了未来,觉得这样的合住还算可以接受。谁知自从我们搬进来的那一天起,房东变成了这个秃头男,而且是整天都住在这里!房子里有老鼠出没,洗了衣服晾在后院里被偷走。我安慰自己:省钱啊,省钱呢!

他曾说过9月他就要开始到处旅行,于是我一直盼着9月的到来。结果到8月初的时候,他说又把小屋租给了另一个房客。先是带了一个男生来看房子,被我很“客观的”描述给吓跑了。人立马儿学精了,跟一个女孩先签了合同才带她来看房子(这女孩也够二百五的了),这时候说什么也晚了,只能由他们去。只是跟房东提过冰箱太小和抓老鼠的问题,他一直哼哼哈哈不予解决。就这样,新房客搬进来,房东又去中国旅行了,我们也去苏格兰度过了一周的假期。


就在我们走之前还发生了两个小插曲。这个新搬进来的女孩,长的还算漂亮,属于特能倒哧那种。我本着“假定无罪”的原则对第一面见到的人都保持高度的热情,不想一小时不到就被她打败了——我请她搬家后稍后整理厨房,因为我每周一次的中文课正好与她搬家的时间冲突,结果被她一口回绝。在我们临出发的前一天,也就是她搬进来的第一天,她把家里热水器打火的电源给关了再也开不开了,搞的全家没有热水,害得我澡也没洗成,只能烧了点水洗了个头。赶上当年大学宿舍的艰苦了。

旅游一周后回来,家里理所当然地变成了猪圈。厨房满地满桌都是污点,家里餐厅走道等一切有点儿地方的空间都被她堆满破烂儿,厕所里水池和浴缸所有的边缘包括地面的一部分全部扔满她的各种美容美发洗浴用品。如果这是她刚搬进来的那一天的景象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可她毕竟是已经在这里过了8天的日子了啊!有这样的女人么!这女人能嫁的出去么!

我和老公默默帮她尽可能打扫收拾了一切,毕竟我们也还要活。

从那天起,发现她的男朋友每天半夜来住,清晨逃走。也有个别时候晚上来炒菜,上午走。曾好心劝他不要把车停在门口,因为这里是住户持证才可以停车的区域,不听,星期六早上被贴了罚单。还没想好这月帐单到底要怎么跟她结算。这姑娘号称不会做饭,我倒是见她天天切啊炖啊煮啊厨房基本上已经没有一个空白的地方没被她摆上锅碗瓢盆了。我每次进厨房要先运气,做饭前要先收拾10分钟。

天天跟在后面收拾残局,这就是我们从苏格兰回来后的生活。我们俩都被弄没了很多##被过滤##。我每天回家就皱眉头,老公干脆直言:不愿意回家。可是偌大一个城市,不回家能去哪儿呢?

女孩上的正是我毕业的那个大学,现在正在写论文准备毕业中。每天抱怨论文写不完,却整天见她白天不起床,晚上会男友,大半夜敞着门哇啦哇啦打电话或者听歌,今天还去签证了,说要签个n个月有效的申根然后10月去西班牙11月去瑞典12月去法国。如果这个论文也通过了,海龟群体的确质量不高。

我们俩和这样的一个女子和这样的一个房东竟然都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也算是世界奇观了,这事儿要是不出国在我的人生中恐怕还真不容易遇上。

十分让我诧异的是,我并不是没跟人合住过的。大学宿舍、北京工作、初到英国,可以说我跟中国外国男女老少各种各样的人都合住过了,却从没有一次让我感觉如此痛苦的。其实说白了就是自己的自在日子过惯了,档次上去就下不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19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八——你有海龟身份证吗

我知道看过这篇,某些人可能要不爽,某些人可能嗤之以鼻。旁观者清,不是当事人的人总能有一筐道理讲。我其实特不爱随便攻击别人,我总是真诚地希望从别人给我带来的不适感觉中寻找到一点所谓的动机或理由。即便都找不到的时候,我还是会尽量对自己说:算啦,林子大了⋯⋯(此处略去5万字)。

海龟多了,真假难辨。中国使馆近年推出了便民服务——留学归国证明。其实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便谁的,为了用人单位识别真假?那没有这个玩意儿的人学历就都是假的了?为了给海龟提供优惠政策?有几个人能用得上呢?

我去年毕业的一位同学W,交论文后10天以内飞速登上了飞回祖国的航班,毕业典礼也没回来参加。今年年初找着工作了要看毕业证。我们这学校办事拖拉是出了名的,他发email索要未果,就想起我来了。一声令下,我就四处发信打电话帮他问,最终获知可以去学生处取,但是在市中心校区的那个,离我上班的地方走路一个来回正好用尽我的午休45分钟时间。我上班他们上班,我下班他们下班⋯⋯于是只能老老实实在一个还算风和日丽的中午饿着肚子一溜小跑去拿了。国内那边催得急,于是又在周末一溜小跑去邮局发了国际快递。过了几天,这哥哥说没收到,上网一追踪发现快递给发到非洲一什么岛国去了。他说得声泪俱下的这东西有多紧急,好不容易找了半年找着的一工作机会眼看着就要黄在我手上了。这后果小的我可担待不起,马不停蹄又跟学校联系,在他的声泪之上盖上我的加油添醋。那女士终于同意再给我打印一个,可以当天来取,可是那天正下大雨⋯⋯一咬牙,冲啊~~

拿回来后兴奋地向W同学报告,收到对方消息说:快递收到了。我倒。。。原来那个非洲国家只是快递公司的中转站而已。他又说:新拿到的第二份学历证书就不用寄给我了,先放你那儿以后见面再说吧。恩,谢谢这位了,还挺替我省钱的哈。

这个风波过去后,舒坦了俩月⋯⋯


一日百年不遇收到W的email,我想也不可能是没事问候我的。。。果然就提到了上述的那个鸡肋归国证明。因为我和老公回国后也需要这玩意儿买车,所以之前我还真查过这东西到底都能干吗:1) 在部分大中城市落户;2) 为子女在中小学入学;3) 联系并落实工作单位;4) 申请科研启动费;5) 办理学历公证;6) 创办企业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7) 购物时(特别是汽车)享受留学人员的相关免税政策。看来看去不知道哪条儿对这位能适用,斗胆一问,这哥们儿来一句:现在也没什么用,只是想办一个先放着,“也许”以后用得着。

OK,谁让我是他们唯一认识的而且目前还留在英国的人呢。我不下地狱这地狱不是白修了。让他把东西寄过来,还特地声明看清楚规定一次性寄全了,不要以后再补。结果收到一看,缺好几样。其中学校曾经在读证明和成绩单是必须去学校学生处开的,邮政汇票是必须去邮局买的。

我只好又在业余开展了新一轮的问询活动,问来问去都没什么人搭理我。其间我还搬了家、生了病,处理了一些杂事,时间一晃就到了7月。我看也拖了很久了,干脆就请了一天的年假专门跑到学校学生处前台当面索取。在读证明当场就开好了,成绩单收了10镑手续费,说要6周时间才能寄到我家。交完钱回家等着,这W同志还急了,说“使馆规定回国超过一年的就不予办理”催我快点儿。这是我能管的了的么!干脆我给他写一张得了。。。

这个期限的第6周正好我和老公在外休年假,在朋友家住的时候借电脑上了个网,又收到他的催命函。简直都有心甭回家了。度假结束回到家里果然还没收到他的成绩单,只好又给学校打电话。庞大的机构查一个人的情况通常要转好几道,每次转了以后都要重新解释一遍。这就是我为什么讨厌打电话的原因。可怜这类中途的琐事,如非当事人又有谁知道呢?也许在那同学眼里,托人办个事儿也就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吧,殊不知别人付出的辛苦。转来转去问到的结果是:“我们在等学院把他的论文成绩发过来。如果你能给学院打个电话催一下就好了。”这学校也够让人吐血的了,交了10镑等了6周竟然就拿这么一个答复打发我。可是远方的哥们儿一天一信弄的我实在不爽,想赶紧了结。于是我给学院打电话,又解释了n遍以后发现其实这事是归去年我们上学时候的那个秘书D管的。又给他打电话,语音留言。发email,自动回复说休假了,下周回。。。又给使馆打电话问到底有否回国一年以内办理的这个规定,答没有。刚松了一口气,紧接着又痛苦地收到第一万封催促的email信誓旦旦地说一定要一年以内。我真想自己tmd开个使馆算了。

这回我真的怒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找那秘书D的同事,解释了第一万零一遍后央求她一定今天给我办好。她同意了,但其实还是第二天办好并通知我的。按W同学指示又打电话去学生处,问到底给我寄出了没有,照例周转n多人之后,答复是:“昨天寄出的,现在应该已经在你家里了!”

中午回家吃饭,一进门,那封宝贝信就在地上放着呢。

还有最后一道关,就是要去邮局发信。这些费尽千辛万苦收集到的资料要是寄丢了我得活哭死。所以我寄了挂号,可以在邮局网站上追踪。英国的邮局,全部排队排得海枯石烂,不过跟前面的九九八十一难比起来已经是太小的小菜了。
其实,使馆的说明里写得清楚,成绩单不含论文成绩也可以接受的。而W同学白纸黑字跟我说过他手里有一张不含论文成绩的成绩单,就是没发给我,于是害我多费了如此许多周折,还被他不停地快马加鞭赶着跑。这事儿说到底是谁的错呢?搭进去的钱我就忽略不计了,工夫和精神压力有人管吗?

时至如此,鸡飞狗跳暂时完毕,回想起他说办这东西的目的只是为了放着“说不定”日后有用,我都不知道是该哭还是笑。这东西既然对他那么重要,走的时候一拍屁股比谁都潇洒。如今吃顶了想起这碴儿来了,就把别人往死里整。
后面还需要等使馆办好这张证明寄还给我,我再加上这里其余的一些他的材料一同寄回中国。天知道这里面还能有什么毛病,还会出什么问题。我斋戒一月,每天烧香,饭前祈祷,这张破纸可一定得平平安安到他手里啊~~~

曾经看过一篇网上文章,大意是说人一生中结交的朋友,其实真正能帮助你的只有很少很少,大部分会随着时间流过而渐渐消失。所谓的一些酒肉朋友,平时天天混在一起,真到有事的时候就全闪了。而却有那么几个人,你跟他们的关系永远都不会很近,你却永远都在帮助他们。朋友中需要帮助的请求90%也都来自这几个人。

电话邮件无数并跑了两趟腿儿之后拿回他的学历证书,W发回的所谓感谢里说:“等你回国了来上海我请你吃饭。”电话邮件无数之后寄出他的归国证明办理材料到使馆,他的回复更简单了:“08年奥运会我会亲自登门致谢。”我要是回了国还缺他这一顿饭?而且还得到上海去吃?可能路费比饭钱贵吧?致谢不“亲自”,难道派秘书来?如果真的谢我,诚意就仅限于08年到北京凑奥运的热闹时“顺访”一下?我自认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但这几句话真的看得我特别不爽。
从此给老公和我自己都立下规矩:1)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人,朋友不是用来骚扰的。2)该说“不”时就要果断地说,否则活该倒霉水深火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20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六十九——办公室政治

今天得到了一个新工作。

其实仍然是在同一间办公室,只不过换了个座位,换了个头衔,换了个领导。

人力资源部门里有n多个小单元,我所在的人事部只是其中一个,与此并列的还有职位分析、培训与发展、健康与安全、员工关系以及一个专为人力资源设置的IT支持三人组等。事情的起因就是职位分析部的一个小兵撂挑子了,但还没全撂,说是停薪留职一年去澳大利亚玩玩!于是IT部的小兵就调到了职位分析那屋去顶一年的缺,而他这个缺就需要从别的人事助理小兵里再调一个过来,也顶一年。

半个月以前全体人力资源部的人都收到了一封部长秘书的email,就是公布这个变动,并发布这个空缺职位的广告。他们的想法是从内部找个IT技术稍微过硬一点的去IT支持,再公开招聘一个一年的临时人事助理。这样做的理想状况是一年后各回其位,谁也不欠谁的。因为这个IT助理的职位实在是说高不高,说低又的确需要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工资跟真正的IT业显然是没法比的,却又比所有的人事助理都稍微高那么一点点。由于仍然是在人事部里工作,大部分所谓的技术支持也当然离不开这个人事数据库。如此说来,只有目前在位的人事助理们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我初看时不是没动心,还幻想要是老公能应聘这个职位该有多好玩儿。可是随便考虑了一下,发现现在离我计划离开英国的时间其实只剩下不到五个月了。人家是个一年的职位,要是我干了,中间又离开了,他们就还得再招聘一次,穷折腾什么呢?本着“甭给人添乱”的思想,一笑了之。


当时职位截止申请的日期是10月20号,到了18号的下午还没人申请。于是IT部那两个就坐不住了。官儿大一点的彼得打印了数份彩色抢眼的传单发到每个人桌上,还笑眯眯地跟大家打招呼强调截止日期,颇有点半推销半恳求的意思。问到我的时候,我说我不合适呀,3月就要回中国了。他听了一愣,紧接着说:那你仍然是可以申请的。

于是我开始正式思考这个职位的利弊得失,想了几分钟后发现其实好处还是不少的:1)可以接触到HR部门里另一个侧面的工作;2)薪水比现在高出一点点;3)为日后成为既懂HR又懂IT的人才铺点路。最最重要的是,起码可以暂时有的忙一段日子了——新工作肯定要学很多新鲜东西,接触很多新鲜人,而不用整天一成不变地坐在这里耗费生命!当然有得就有失——那两个人是大家公认的怪人,开玩笑没边没沿儿,而且说话奇快还有口音。我前面写过一篇《英伦生存纪实——小题大做》讲述的正是与这二位的交锋。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同事的态度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如果整天围着这么两个人转,可想而知的恐怖。原来这个职位的那个兵是个80年的小伙子,很安静的一个人,宠辱不惊的感觉。我可不知道我能否做得到对一切都那么淡然。

上网咨询了几个朋友,褒贬不一,各有道理。有的说:反正没几天就回国了,被人耻笑又能何妨?关键是自己想不想做。有的说:反正没几天就回国了,何必再给自己找气受?对自己要好一点。

听起来都是对的。

我于是采取了一贯为自己做决定的方法,迅速回顾了一下我骨子里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放弃掉这个机会我会不会后悔等等。在随后的两秒钟里我勇敢地站起身,在全办公室十几口人的目送下来到IT部长官面前索取了申请资料。
由于是内部职位,申请过程也异常简单。我按要求写了一封申请信,详述了我的条件如何能够满足各项要求以及我对此职位的认识和渴求。于是我没有丝毫悬念地以唯一一名申请人的身份获得了面试机会,并没有丝毫悬念地顺利通过面试获得了这个职位。

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今天下午,当我在小黑屋里与那两位IT长官彼得和克雷格面试之后,他们说要考虑一下,会稍后通知我,于是我起身告辞。回到办公室,现在的领导道格有点沉不住气了,问我:怎么样?我笑笑说还不知道,他们说要明天才会告诉我。过了半小时,那两个出来了,彼得来到我面前,表情凝重地坐下,轻轻点了下头说:Yes。说时迟那时快,我连“谢谢”还没来得及出口,就只见道格作愤怒状从他的桌前飞奔过来就准备解皮带当鞭子要和那俩拼命了。

唉,一个办公室的目光都投向这边,我本来就已经当仁不让地成了大家这几天的话题人物,这下更是名声在外了。

其实我很有自知之明,道格的反应完全不是因为多舍不得我离开这个部门,而是好不容易培训出来的一个能干活的兵说跑就跑了他又得招聘培训磨合浪费时间而已。同样的,新的部门领导也不是为了我有多少他们想要的本事,而仅仅是苦于没人打杂好多活得他们自己干。可是他们俩就这样当着所有人的面一半嬉笑一半怒骂,我除了跟着傻笑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彼得很鬼地还专门跑到我面前来问:你高兴吗?这时候我真是没法回答,说“是”也不是,说“不是”也不是⋯⋯等他们都走了,旁边的凯丽一语道破我的感觉——她说:“They did a good job of embarrassing you, didn’t they?”(哎,这句话还真不容易翻译出那个意味呢,直译是说“他们把让你尴尬这件事做得不错”,让我译成北京话大概就是说“他们这帮人还真够给你留面子的哈!”。麻烦哪位翻译高人给个让人信服的译文出来?)

我是一个超级乐观和悲观的合体,想到事情好的方面就乐不可支,想到不好的方面又很发愁。其实抛开“面子”来说,他们的争斗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人事流动是正常的,人都会往高处走。可是从某种意义上,好像是我的出头鸟行为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而我又无意被卷入了这个结果成为一个牺牲品。新工作还没开始,我似乎在旧领导眼里已经成了背叛者。

谁再说老外没有人际争斗和办公室政治我跟谁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20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绽放的生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天我站在满天的礼花下,热泪盈眶。

11月5日是英国一年一度的焰火之夜(Bonfire Night),晚上老公带我去了曼城最大的购物中心广场看礼花。

去年中国国庆节的时候,中国城举行了焰火燃放活动。我们作为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也因此得以站在比其他人都靠前的最前方,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礼花燃放表演。

来英国三年多了,这已经是我们经历的第四个焰火节。以前并没有专门把这个当回事,无非就是烟花爆竹嘛,退回去几千年还不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所以每年这几周里当周围零零星星响起爆竹声,除了在寒冷中增添了一丝丝春节的感觉以外并没能在我心里燃起多大的动静。其实真正到春节的时候反而没人放炮了,老外过中国年的方式也无非就是中餐馆里饕餮一顿。

上周四整个英国开始降温,每天早晚温度接近零度。而今天我很庆幸我们最终不顾寒冷去看了这个表演!靠在老公的怀抱里,仰起头,看着礼花盛开在纯净的夜空,将短暂的生命和着音乐熔为璀璨的星星,我心中涌起的是相当的感动。

我在现场如此零距离观看大型焰火的次数并不多,而每一次都能带给我很强烈的震撼。尽管明天也许仍然有着数不清的官司和烦恼要去面对,我仍然觉得今天生活得很圆满。我突然明白了我每天在做的其实正是努力在把生活连成这一朵朵绚烂的烟花,或红、或紫、或金银,和着精心编制好的一首首悲壮又舒缓的乐曲节拍,在巅峰音符敲响的刹那把华丽尽情绽放在最高的一片苍穹。

在回来的路上我对老公说:如果将来我会想念英国的话,一定是想念英国的焰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2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一——超级女声

昨天参加了曼城学联组织的首届歌唱比赛。

这个比赛的广告在邮件列表里发了n天了,尤其到后来临近的几天几乎是一小时发一次。比赛方式很简单:海选10人,决赛出3个名次。当然没有什么场外支持了,一切由几位学联请来的评委定夺。毕竟只是在海外的一个城市,华人再多也还是少。

在email广告里,报名的截止时间从比赛前一天延长到了当天中午12点;海选方式从清唱改为加伴奏完成整曲,由此验证了我的猜测——中国人本来就没几个,其中喜欢唱歌又自认为能上台唱歌的就更少。所以我就报名参加了。每天下班趁房东不在,老公还没回来的十几分钟练唱一遍。因为记着上次连歌词都没背下来就去丢脸的耻辱,这次起码在这种方面要准备充分一点。

昨天来到现场的时候还是有点震惊的。这个所谓的海选,其实跟真正的比赛已经没什么区别。舞台下坐满观众,略数了一下大概至少有150人,前排是七八位各有来头的评委。20名选手抽签分组之后要把音乐提前拷进现场的电脑。我习惯了在英国排队离前面人有一段距离的做法,结果导致我在那儿排队排了一个小时却永远都是最后一个。

从小到大我也是参加过不少演出的,对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并不陌生。但以往似乎都是默认就作为优秀者的身份登台,而这次却混迹于一群需要为自己争取名誉的参赛选手中间了,心里的紧张感觉还是不言而喻的。我嘴上承认我是一个普通人,但心里却一直不甘做一个那么普通的人,总希望在某个地方冒点小小的火花,在人群中短暂地耀一下眼。所以我积极地学各种技能,在别人沉默的时候跳出来换工作,参加网上网下各种力所能及的比赛,写博客接受采访上电视⋯⋯我要我的人生里有过多种经历的尝试。


音响不是很好,调节设备的同学似乎也不是很熟练,于是有的人演唱时震耳欲聋,有的人基本等于清唱。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老公说我没我平时的声音唱歌好听。

比赛规则是在四个抽签组里面评选一名最优进入决赛,一名最差直接淘汰,剩下的一共十二名再角逐一轮,选六名参加决赛。我既没有当场出局,也没能直接晋级,是中庸派。由于前面拖拖拉拉的,调设备又点评又采访的浪费不少时间,等第一轮结束的阶段已经到了晚上快10点。于是现场的决定是下一轮每人只有两分钟,可自选清唱或跟伴奏唱前两分钟。

在这里决策失误,选了清唱,唱得很难听,后来淘汰了。

其实倒也不能怪太多客观原因,任何一项艺术的造就都要有天生加苦练的成分。如果我哪个都不具备,或者说不够,又怎么能凭空就期望卓越呢?也许以前在十几个朋友一起卡拉OK的时候我还算是杰出的,但这儿有几百人,其中不乏有在曼城的北方音乐学院留学的。在学生疯狂追崇个性化和中性路线的时代,我其实在来这里之前就注定是没有结果的了。

老公说:玩玩呗,别那么认真。

是啊,其实就算是我真进了那个10个人的决赛又能如何呢?今天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最终的三个水晶奖杯一定是李宇春、澳门帅哥和小胡子男。他们才是歌星。

我不喜欢当分母,不过这一次我还是可以微笑走开。我不会再轻易参加任何形式的唱歌比赛了,我知道“喜欢”和“高水准”还是差得很远。不过我仍然会对人说我喜欢唱歌,仍然会去卡拉OK,仍然会在需要我表演的时候表演。

说它是英国的“超级女声”也好,中国人的“X Factor”也好,我经历过了,今后可以腾出时间来再去经历别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2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二——辞还是不辞?这是一个问题

换工作惹出的风波终于平息了,然而新工作开始两周后的第三个周一晚上我一回家就哭了。

我实在无法抒发这两周来心里积攒的郁闷。

其实这个还要从申请这个工作的时候说起。那时我得到了一份这个职位的工作职责说明,仔细读了,认为会有许多在IT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所以交了这份申请。上班两周发现,IT的内容有倒是有,但是恐怕两周中不超过5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在学习和处理人员病假的管理。每周要收回由十几个不同部门的秘书处发回的病假表,一一登记入数据库并核查假条是否齐全有效;每月要追索一批没有及时寄来的假条,而且还要在发每封信前核实此人是否已经结束病假返回岗位;发出一批信通知长期病假员工其病假工资待遇享受即将过期;发出申请表给符合某些条件的员工帮助他们申请国家病假补助;填写两批病假卡给财务部作为工资依据⋯⋯这些职责加上在我开始上班以前就已经堆积了一个月没人处理的以往文件,就造成了我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全都是在清理和追索这些东西。而让我最郁闷的是,每次我检查了一万遍才敢寄出的信,第二天一定会收到电话说我把什么写错了!典型的“干对了没你什么好儿,干错了就擎等着找死”。
这个职位的前任是一个男孩子,由于转到其他部门了而留出这个空缺。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部门离我目前的座位只一门之隔。于是他在他自己的工作之余经常要来培训我,我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要推门进去问他。后来我忍不住问他当年他做这些事每天到底要用多久,他到底一共用了多久来学会把这些事熟记在心。他很轻淡地说:每天只用一小时左右,用了几个月就学会了。


很明显的,做这些事并不需要一个人掌握任何电脑技术也能做得好——只要能足够仔细加记忆力过人。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英语的熟悉程度。这所大学里有将近5000员工,很多人名往往只有一字之差,而当英语的医学单词遇到手写连笔字,我除了看着发呆以外就连哭都找不着门儿。

回首那份职位说明,病假管理其实只是七八项任务中的区区两行字。所以我不爽了,非常不爽。其实这个单位的病假管理机制始终是滞后的和混乱低效的,我既看不上眼也更不准备往别的地方推广。于是在我眼里这项工作完全是在浪费生命。既然这是人力资源部的一个职责,我同意的确是需要有一个人入这个地狱来完成的,但似乎把我放在这个位置,浪费的生命比任何人都要多一些。而更重要的是,我一共只有几个月时间在这里工作了,看起来基本上要花至少一半时间在这件无聊事上。而最重要的是,这完全不是我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换来这个职位的目的所在!

我想到了辞职。

问朋友、家人,大多数说:辞!少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困难才是锻炼能力的机会云云。可是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经历了这个困难,就算最终几个月在我海归之前克服了,又能有什么用呢?难道今后我还需要跟谁去解释英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吗?或者在新单位里逼着别人给我单建一个我习惯的病假管理数据库?

我不知道怎么办了,又找老公要意见。他说:找到问题在哪里,解决问题。

我发现这方面他的确有这种定力,或者说男人普遍会比女人更理智一些吧。当我遇到压力,哭和逃避就是我本能的方法;而他的角度通常是设法去“迎刃而解”。

我按照他教的办法找经理谈话了,经理说会尽量给我安排一些别的工作内容。于是我做了一个Excel表格忠实记录了我在跟他谈话后一周里工作时间的每一分钟,并统计了我的时间用在处理员工病假这件事和别的IT问题上的比例。结果是意料之中的——我每天需要少至两小时,多至四小时处理这些让我头大的病假条(每天工作时间七小时)。但奇怪的是——我反而消停了,平静了,甚至为当初没有冲动辞职而感到一丝庆幸。因为我心里很清楚,现在离回国还有三个多月,在这个时候辞职就等于失业,也就失去了收入和一切与人接触的机会。天知道我会不会由于后悔而更加郁闷。

现在这两个同事终于开始憋不住拿我开涮了,我每次就当没听见,然后他们俩就更狠。记得一天一个人突然说:Cristina最近好像真的不爱理咱们了,另一个说:是吗?然后他们俩一起盯着我一分钟,我就装作没听见在忙我的事,然后他们俩说:是真的。后来当我的鞋不小心踢到桌子腿,一个说:你说会不会很疼?另一个说:肯定很疼。。。。
还有一天我正在认真干活的时候一个人突然问我:中国人的传统早餐是什么?我耐心讲了半天包子和米粥什么的,然后他们俩念叨:恩 steamed meat dumpling,听着不错啊⋯⋯然后他们解释说为什么会问我这个——因为他们俩正在想像某天晚上他们俩去市中心酒吧喝醉了,然后撞车了,因为他们知道我家就在单位附近离市中心很近,所以就只能留宿我家,然后想像第二天早上起来我会给他们吃什么饭。

其实这两个人有时候还是很幽默的,不过他们的幽默总是出其不意,而且大多数体现在不招人喜欢的方面,所以弄的整个办公室的人都尽量敬而远之。比如今天早上经理教我清洗卡片打印机的时候,那个清洁卡上化学药剂的味儿很浓,我皱了下眉头,他就不失时机地说:我想这上面大部分都是酒精,所以如果哪天你心情不好可以撕开一张舔一舔。买告的。。。

如果不再出意外的话,这个工作将交织在郁闷、不得已和偶有的欢乐中间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计划离开英国的前一周。从此我正式过起了抽一鞭子走一步的日子。就当是为了钱当几个月孙子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5-1-22 22:5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