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楼主: cristina_cn

[闪耀英伦] 【图文】英伦生存纪实——三年的书写,翔实的记载,珍贵的回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五——你好,世界

在英国住了两年,发现我和老公的同学和同事来自世界各地。

中国人和英国人自不必说了。我们来到这里认识的第一个关系比较近的外国朋友是毛里求斯人。他跟我老公是同一个大学毕业的,和我们一起在考文垂租住了三个月就搬家到杜伦去了。那时候他还是单身汉,我们经常请他一起吃中国饭,在他生病的时候还帮他找药,所以他很感谢我们,也尽力用他在英国生活了8年的经验帮助我们度过最开始难熬的日子。后来他搬走了,结婚娶了一个中国老婆,我们还去他家拜访过一次。只是很可惜的每次我都会很巧合地错过与他老婆会面的机会,所以至今都只是在通过电脑和电话联系。我们总是互相安慰说:会有机会的。只是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会来。他们夫妻一个博士,一个双料硕士,如今双双在大学里任研究和教育工作——都是让我仰望的学术牛人。

马上就从考文垂搬走之前的一个礼拜,新的叙利亚房客已经搬进来。她是我一生迄今为止得以近距离接触过的最丰满的女人。走起路来腰间和臀部就像在衣服里塞了一圈枕头,只要她不在自己房间里,那座狭小的房子就总会有一处公共道路发生交通堵塞。不过她吃得很少,我见过她的晚餐,只有一个土豆和一盘蔬菜沙拉而已,很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她是一个很友好的人,尽管知道我们马上就搬走了,还是硬要送给我们一个见面礼。

以前在华威大学,我每天早上打扫图书馆的时候隔三差五就有个马来西亚人前来骚扰,操着他那每句话都得重复5遍以上才能听懂的英语问我一些无聊问题。开始还以为他想让我当他女朋友,就很厌恶地跟他说我结婚了。没想到他仍然热情不减,还追着我问有孩子没。而且这哥们儿竟然能在同一个早上骚扰完我又跑去另一个楼骚扰我老公……

我的同事里以前有个西班牙人,我还曾冒死企图跟他用西班牙语对话,后来发现他实在等不及我哼哼哈哈地去措辞,只好换回英语;然后又发现他的英语口音实在是重得可以,除非你有很高的英语造诣,否则很难迅速理解他说的是哪个词。于是在跟他共同工作了一段以后我悲哀地发现,尽管我和他是那十几个人中唯一能以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交流的两个人,却也是整个公司里最难沟通的。后来在我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下,到离开那家公司的时候我基本上能听懂他说的话的80%。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又退步了。

在学生生涯里,由于专业科目的关系,我和老公的同学里都是中国人相对比较多。除此以外,我略为统计发现,他的专业比较新兴,同学包括了来自韩国、意大利、墨西哥、西班牙、希腊、加拿大、法国、南非、尼泊尔等国的青年,多数年龄偏小;而我的专业相对传统,同学则来自韩国、日本、坦桑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委内瑞拉、巴巴多斯、马耳他、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巴基斯坦、摩尔多瓦、德国、荷兰、莫桑比克、南非和印度等,多数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且有家有室。其实除了几个世界主要留学目的国如美加澳新等很少有人出国留学外,基本上世界各国的人都有不少来英国留学的,而我就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适用广泛,且我上的这个专业本身研究方向就侧重面向发展中世界国家,因此来自这些国家地区的人就相对更多一些。他们很多国家的名字甚至以前是从未在我的字典里出现过的,本来可能一生也不会想到,可当从那些地方来的人就这样鲜活地站在我面前,跟我结成同一个小组就同一个话题展开激烈讨论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出国学习生活虽然无疑已经很大程度地扩展了我的视野,但在自己看到的天外仍然还永远存在着我不曾了解的天地。

一次集体坐车出游,班里的韩国女生上车从我旁边经过,我大叫Hi beauty! 她目不斜视地径自走过,留我一大红脸。旁边的姐们儿给我解围:你调戏人家人能理你么。后来观察她这人的确不怎么爱跟人搭话,最好的朋友就只有一个马耳他女生。想到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Lost里面的韩国人,猜测着可能韩国女人都是这个样儿吧。

另外不得不提,很是非常特别不解的是,民族情绪如此强烈的我,可以坚决地##被过滤##,却抵制不了一个小日本儿的笑脸。他是我们班唯一的日本同学,奔四了,有老婆和两个孩子,在日本一个援助第三世界的ZF组织工作,成天就被派往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去驻扎,这次赴英留学也是公费。可能是这种漂泊的生活造就了他与人为善的本质,无论何人何事他总是笑脸相迎,每一句挂在嘴边的感激赞美之词说得都跟发自肺腑似的让人无法拒绝。于是除了05年4-5月国内疯狂##被过滤##行动期间他实在不好意思跟中国同学打招呼以外,一年的学习生活中他与全体中国同学都实现了很友好的相处,并获得了大家的钦佩。我也曾多次与他小组合作,对他的认真态度和幽默风格大加赞赏。
邻近毕业,德国和南非女人发起世界和平的讯号,组织号召天下人同聚一堂讲述各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感动之余佩服她们的魄力。只可惜她们组织的活动总是不是很远就是很晚,或者我自己正奋战论文一脑门官司,于是很可惜地一次也没真正去过。

回想在国内的时候似乎还以认识几个老外朋友为荣,现在老外朋友已经多到快记不住了,或者说,我在人家领土上其实也变成了老外。

我们的父辈还以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豪,我们这一辈就已经把这个标准提高到了从中国到外国。不知道到了下一辈,他们还能去哪儿。月亮?火星?不要地球球籍了?当外星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六——形形##被过滤##的海外华人

在国外待久了,见到的中国面孔也渐渐多起来。随着近年留学热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出现在英国的大小城市。

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自费留学人员。这一点英国人就比美国人聪明——轻易不发奖学金,有钱你就来,照单全收。而美国却是想尽办法阻止别人去他们的国家,结果由于学生拒签过多引起了高校的##被过滤##。

我认识的自费留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接受了家里的资助才得以成行。
毕竟留学的时机一般是30岁以前,甚至20岁出头。而一年的开销就要在人民币20-30万以上,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独立拥有这样的资产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有骨气和有能力的人可能会存够这笔钱再出国,或者婚后一人留守继续赚钱支持另一人出国。我十分敬佩这样的留学生,他们真正使自己的能力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异彩。我和老公两人费用中由双方家庭资助了一人的学费,在北京工作的积蓄补足了另一人学费,其余生活费全部依靠在国外打工赚钱负担。可想而知在初来乍到的时候,一边面对人生地疏,一边面临生存危机的恐怖感受。但也正是由于了这样的压力,使得我们能在两年后自豪地说:我有能力面对世界。

公费或持奖学金留学的学生,生活明显就轻松了很多。他们不用顾虑房租多少钱一个月,学费是不是交清了。他们要想的只有今天是吃红烧肉还是清蒸鱼……当然对于这样的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其结果就是回国后的受限——他们基本要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回到原派遣留学的单位继续供职而不得由于身价提升就另谋高就。

有些是从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被称为“小留学生”的群体,未成年人就要经受独自生活的磨练。我承认他们很艰苦,也都非常了不起,但是很遗憾地不得不说他们的生活自理及接人待物方面太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礼貌,也成为了导致海龟群体被人称为留学垃圾的一大直接原因。我曾亲眼见过两个中国学生在印巴人开的肉店里——众所周知,印巴人大都信奉印度教——说他们要买猪肉。那个印巴屠夫没好气地说:没有!这个时候我都替他们觉得脸红。很多人不会做饭,甚至到了连炒个肉都不会的地步。我很佩服他们超强的适应力,竟然能连吃一年英式食物!他们稚嫩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彻底遭到摧残,许多人别说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甚至最终连学业也不能顺利完成。

如果说学生都只能做一些廉价的兼职工作,那么比较高级的白领工作就基本只属于持工作签证的人群了。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凡在英合法全职工作的非欧盟人员都必须持有工作许可。而办理这个工作许可的条件是雇主无法找到同等条件的本国或欧盟内部劳动力。工作许可由雇主申请并具有排他性,即一旦跳槽必须由新雇主重新办理,否则视为非法工作。这一法案旨在保护英国及欧盟国家公民的优先工作权,却害死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海外人才。太多人都败在了小小的一纸工作许可脚下。大公司人力资源过剩不愿雇佣外国人嫌麻烦,小公司喜欢人才加盟却没能力成功地办出工作许可。只能说,实力加运气是获得工作签证的唯一途径。当然,或许还可以拿钱买,如果真那么想混在英国的话。

于是很多华人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开中餐馆、中药店、中国超市、华人旅行社等等,通过自雇的方式达到最终移民的目的。

还有一小部分工作签证持有者是凭借某种英国稀缺的专项技能而获得的,如厨师、护士等。

英国近年开放了移民政策,允许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乃至加入英籍。于是应运而生的还有一小部分准移民申请人,他们在等待永久居留权的日子里持有自由工作许可,可以在英国内部自由流动。

另一支海外华人大军就是各种陪读陪伴家属。有陪读学生的,有陪伴工作的,甚至嫁老外或者华裔的。这些人虽然可免除工作许可而获取合法的全职工作身份,却由于大多数英语不好而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在中国城做一些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工作。也许在国内他们可以拥有比现在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为了配偶的梦想,为了生活的舒适,为了下一代的良好成长环境,忍了。

这里面也不乏一些年轻的留学夫妻,跟我们的设计一样——一人留学一人陪读,一年后交换。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保障两人一直在一起,而且陪读一方可全职工作轻松支持两人生活。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国内的一切就要全部放弃,回去后再全部从头开始。所以非痛下一番决心恐怕也难做到。

9月底接近毕业,学生的论文都交了,公司的年假也该休了,探亲的队伍又一轮席卷了英国。有家长看孩子的,老婆看老公的,男朋友看女朋友的,兄弟姐妹互相看的……这种签证是短期停留,当然不能打工,也没有拥有任何社会资源的权利。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玩玩,逛逛,看看自己的亲朋在这里过的是什么日子。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样身份的群体恐怕是最自得其乐的了。

除了上述常见华人外,也有一些特例。比如BBC(Britain Born Chinese)英籍华人,我指的是在英国出生和长大的那些人。他们明明长了一张中国脸却不会说一句中文,一开口是纯正的英国口音。这样的人如今也不在少数,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如今都已战斗在从小学到高管的各级岗位上了。一般在中文学校里会比较多,满地跑的中国小孩没有一个不是在喊着英文来回追的。

还有一堆无签证的非法偷渡人员,这恐怕在每个国家都不新鲜吧。他们只能打黑工,冒险做极为艰苦的体力工作来换取廉价的报酬。震惊世界的莫克姆湾拾贝惨剧便是由这样的人上演的。

与此截然相对的是公务考察团组。能争取到这个机会的大多是大款,至于怎么款起来的就不好一一评价了。他们往往慷慨大方一掷千金,而对于被安排参加的商务交流活动却不屑一顾。不消多说,世人早已自有判断。
无论是怎样的情况,无论经历着怎样的故事,中国人出过国的多了,这当然是件好事。不了解的时候总是幻想太多,走过了,看过了,住过了,感受过了,就可以轻松地说一句:切,不也就这样儿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七——剪头发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根筋又扭着了,自打从欧洲旅行回来就突然疯狂地想剪短头发。老公无论好言相劝还是恶语威胁均没能阻止。于是直到有一个周末,他陪我加班以后,我突然说一会儿咱们去理发馆吧。他只好说:好吧。

踏进理发馆大门的那一刻我都不知道要剪什么样,甚至到底要不要剪,要不要在这里剪,都没决定。挺奇怪的,我这人一贯很少干这么缺乏计划性的事的,但是这一次这个突发奇想的念头就死活也摆脱不了似的。

一个老头儿刚吃完饭,打着嗝儿迎过来问我要剪什么样。我说你有没有画册可以给我选一下?他找了半天拿出一本80年代明星照片剪辑,我翻了几翻就指着其中一个脑袋说就这个吧。呵呵,有时候人的愿望太迫切了可真是不好,太容易被随便蒙蔽。


洗过就上剃刀,我觉得就是给人剃光头用的那种。记得小时候我妈给我剪头发都是用这种削薄的刀。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一点点变回童年的那个傻瓜样,我就是后悔也来不及说了,索性闭上眼睛,随便吧。反正我早就想好了,要是好看就算我拣一便宜知道除了清水挂面还有什么发型适合我的脸,要是不好看反正我远在英国也没有什么朋友认识我,等回国的时候早长出来了。哈哈。削发(不过不是为了为尼)之后一个女人用几乎把我的头皮挠破的力道给我洗了10分钟的头。回头看着她扫走地上刚剪下来的我的头发,我说我觉得好像整个脑袋都被剪掉了,她举着扫帚吃吃地笑。

开头儿的理发师老头给别人吹过头发以后终于又回到我这里进行最后一道吹干工序。本来还想夸他手艺不错的,被他给我塑造出来的一个80年代港星发型愣给噎回去了。就在我一边郁闷的时候,他还一边教训我。先是问我:

——哪里人,是不是山东的?!
我就纳闷儿我这口音一听就是纯正的普通话略加京油子味儿,怎么愣能扯到山东去了!
我说:我北京的。
他说:哦,差不多嘛。
我心想:MD差远了!

接下来的一句是:
——我听你们上面的人说话都是捏着鼻子说的。

靠,我这叫一个晕。不过最打击我的还是第三句:
——你知道我们听哪里人讲的国语最好听吗?TW人!
我彻底找不着北了。TW人?!懂什么叫“国语”吗???
一时间只想赶紧逃跑,只能他说什么我都说哦。

跑题了,他头发剪得还是挺好看的。回家后迫不及待照了两张相发给全体亲友过目。称体重发现轻了两公斤,各位减肥的姐妹注意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八——失之交臂的缘分

在曼城上学的这一年及其后的经历,仿佛证明着我的运气一直不好。

学习成绩恐怖到不能想像,一堆天灾人祸都落在我头上。如今总算磕磕绊绊地毕业了,还以为自己找到了council的工作就是找到了归宿。

自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鄙视自己——工作环境、同事的级别、工作内容、上下班路途的艰辛,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不是我这个HR硕士该待的地方。我安慰自己,人在外国,硕士也要降级,没当扫地的就不错了。何况这个工作的薪水跟上年的基本持平,多少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我不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以每天8小时里多数都在发愣,少数在困倦地听讲。再不喜欢,新的工作总有一堆东西需要硬着头皮去学。回想这个工作可笑的面试场景,和面试时我看着对面经理的杯子就开始开小差的一幕,我似乎还没从那个终于得到一份工作的梦里醒来,却重新陷入了疯狂期待离开这个地方的怪念头里。

早上刚上班,手机突然响起来。奔过来接听正好错过了,却收到一条语音邮件。本以为是老公关心我的,一听却大惊失色——是曼大一个学院的HR让我明天去面试。

我当即拨回电话给她,说对不起我已经有工作了。她客气地说谢谢再见,我还在心里对她摇一摇头,说你怎么不早点给我面试呢。

中午查邮件,收到同一个人发的信,说9月21号就给寄了一封信来。我想一定是寄到以前的地址去了。看来跟这个地方的确是没缘分的说。

晚上回家跟老公当笑话讲了,突然想到应该查一查我的申请记录,这是哪个工作,为什么申请了学校的不下30个工作里只有这一个得到了面试机会。

晴天霹雳。自杀的心都有了!

在我轻松地对人家说对不起不能来的时候,如果我能稍微动一下脑子,如果我能让老公给我看一下我的电脑,如果我一周前能给他们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如果……我的人生可能就此完全不同了。

那是我申请的100份工作里唯一一个我觉得有戏而且非常向往的HR助理职位。

眼泪当时就没有征兆地流出来。

我知##被过滤##生有许多事就是这样搞笑,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我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知道即便我去面试也不一定就会录用。我知道我其实和这个机会也许并没缘分。我知道天下HR工作还多的是。我知道上帝的公平原则。我什么都知道。

但是唯独在那个该动一动脑子想想我知道些什么的时刻,我用了不到一分钟就把朝思暮想好不容易才争取到手的机会就这样放飞掉了。

我真TMD后悔死了。

老公说大不了再找一个HR工作然后跳槽,可是机会还能那么容易就出现第二次吗?在英国的日子一共只有不到一年了,我能看到的只有正在消逝的微弱的光亮。

心里非常沮丧。目前能想到的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今后找工作的时候决不会再次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好贵的学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九——白色的小车从天上来

小学时候参加合唱队唱过一首歌叫《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歌词是这样的:银色的马车从天上来了,车上坐着小雪花,带来了冬爷爷的礼物,送给你,送给我,送给他……就在今天,我们见到一辆从天而降的神奇的白色汽车,不过车上坐着一个烂人,带来了一摞罚款单,送给你,送给我,送给他……

大约中午,我和老公决定去市中心的JC局更正搬家后的新地址。我们先开车去了附近的永兴隆中国超市,在里面买了点东西后决定把车留在这里,步行去JC局,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市中心是很难找到停车的地方的。当我们一个半小时后回来时,前轮上一条触目惊心的大铁链子。车窗上夹了一张复印的破纸。打开来一看,是一张罚单,说我们停错地方了。


上下左右仔细看了半天,没有标志显示这里是残疾人车位。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只好进超市去询问。收款的把我们推给客服,客服说他不会说中文,要去找个说中文的人来,就跑了。

等了5分钟,会说中文的客服终于一脸杀气地出来了。他劈头就说:停车罚款的事是吧这我也没办法我们这里不是免费停车场只能给客人停半小时你们停超过半小时了人又出去了所以就要罚款这是锁车公司要收的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你看墙上这些摄像头都是他们装的他们监控到你们离开了所以就来锁了我们这里都有规定的你看墙上都有牌子。

我们顺着他指的一看,什么狗P牌子,1000平米的停车场里就只有3个,而且字小得不把脸贴上面去是看不见的。还有一个牌子贴在一个车位的正上方说这里是PRIVATE CAR PARK,他说这个意思不是指这一个车位,而是说整个车场都是私人停车位,只有他们的顾客才有权使用。

—— 是啊,我们是你们的顾客,我们买了东西的。
—— 可是你们买完就走了。我们的车位是给顾客使用的,不是给买完东西的顾客使用的。
—— 你的牌子太不清楚了,至少我们停车的地方就没有,谁看得见啊?你们有义务提醒你们的顾客只有三十分钟这个限制。
—— 你难道要我每个车位挂一个吗?我们提醒了啊,现在不是告诉你了吗。

呵呵,发现了吗,如果别人成心骗钱的话,他的特点就是说话异常流利根本不给你插嘴的机会,而且预料到你的一切反驳,然后再有更多的道理来对抗你。很不幸,他的文化程度让我感觉他嘴里说出来的都不叫反驳,只能叫无赖。而对于无赖,我也只有用他们的方法。

—— 现在等着我们被罚款了你才来说,还管P用!
—— 那你买了东西就要立刻把车开走啊,我们这里不是免费停车场。
—— 请你帮我们跟那个锁车的人说一下吧,我们真的不知道,第一次,以后绝不会再有这种事了。
—— 那你买了东西就要立刻把车开走啊,我们这里不是免费停车场。我没法说,钱是他们罚的,跟我们公司没有关系。
—— 求求你了,帮帮忙。
—— 那你买了东西就要立刻把车开走啊,我们这里不是免费停车场。我没法说,钱是他们罚的,跟我们公司没有关系。

呵呵,又发现了吗,像不像李逍遥在村里碰见的那些人?

我们只好开始商量对策。怎么办呢?要罚就是70镑,人民币等于1000块钱。不给他车就锁在这里。车不要了送给他了?可是车主姓名是改不了的,这样我们在英国就会有非法记录了。可是如果真的就这样交了,实在感觉自己太窝囊。
正在犹豫,一辆天上来的小车悄无声息地停在我们旁边。里面的人冲我们摆头,意思是过来。我们站在他窗边的时候分明看到他已经开始写一张罚款单。原来他就是锁车的人。

把所有的好话又说了不止一次,他还是依旧冷面一张。“你们交现金还是支票?”

##被过滤##,今天算见到鬼了!

他说:你不服可以给JC打电话啊。

好,有这句话就行。我们当即去取了现金给他。平时没事谁身上会带那么一大笔钱到处逛呢。

拿过他开的收据,没有印鉴,没有签名,含糊的公司名称,甚至连公司地址和电话全没有,只有一个邮箱号码和一个手机号。而这个手机正是别在车窗上那张上面的同一个号码。

整个过程被永兴隆里的那个中国雇员全程监视。

回家立刻上网查询曼彻斯特警局的全部联系方式,发了两封投诉信给不同的部门。虽然我在心里已经认为自己已经吃定了这个哑巴亏,但还是很不甘心地希望ZF这次能破天荒替无辜百姓出个头儿。

My husband and I have been charged £70.00 today at Car Park in front of Tai Pan (M13 9TX). We bought sth in the supermarket and left for the universities for around 2 hours. When we came back the car was clamped. We believe the charges have been pocketed to both the Chinese supermarket “W H Lung (M13 9TD)” and a company called “M/cr. Parking Services (M60 2BP)”. We have kept the “receipt” they gave us - with only an address and a mobile number on it. Therefore we have go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 Is this company, or the supermarket, qualified to charge people for improper parking?
- Could the charge be so high when there is no clear warning sign at all?
- Why did we get a penalty notice from “Checkmate Security” but have been charged by another company (M/cr. Parking Services)?
- Is it normal if a company has only mobile number instead of a landline?
We are not against the penalty if we did sth wrong, but we have to make sure that the money went to correct source. We are about to immigrate to the UK, and very probably, still live in this community in Manchester. We have to say, that such things do make us disappointed.
I will list all the details I know about these two organisations in case you need to contact them for confirmation:
W H Lung
97 Upper Brook Street
Manchester
M13 9TD
Tel 0161 2743177
M/cr. Parking Services
Mr Steven Peet
P.O.Box 455
Manchester
M60 2BP
Tel 07836 648997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sponse. Any reply or suggest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Many thanks.

吵架的时候大家都很凶,但冷静一下以后我们分析出其实破绽最多的是那个永兴隆的中国人。早上我们在那里停车的时候他就一直站在门口看着,没见到他有任何提示或企图提醒的举动。这个所谓的锁车公司一定是与他们狼狈为奸,说不定就是他亲自打电话叫来的。这家超市位处荒僻地带,与其它曼城的中国超市比起来,货贵,地偏,靠什么生存呢?以前听说过这家超市会趁顾客不注意偷偷多收你钱,还觉得挺不可思议。现在凭借着含混的指示牌骗停车罚款的本事我们已经亲身领教过了。这样的生财之道还真是有个性。

想兴隆吗?想永远兴隆吗?恐怕这个办法行不通的,因为上帝是公平的,这些人不出3年都会被出门撞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ZF里工作真不爽

屈指一算,我在City Council上班已经是第四周了。尽管从上班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经知道选错了地方,却无奈英国人的慢条斯理,还是不得不一边寻找其他工作一边天天在这里挣扎。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ZF部门里工作过。以前只有道听途说衙门的清闲和无聊,这回可有幸体会了一把。记得来上班第一天头儿说这周你就先看看我们是怎么干活的吧,学习一下程序。晕,一礼拜被他一句话就给打发了。看来看去发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坐着接电话,我们属于的图书馆部门各分支总会有人打电话/发传真/email来报告他们那儿有什么东西又坏了。电话接了几次,实在不得要领。图书馆系统的人说话一向简单明了,除了简称就是缩写……同事Lynne是个善良的胖女子,她已经在这里供职N年了,很多事经理都没她清楚。所以很多我不明白的程序,听不懂的电话,以及本来就没人教过我该怎么处理的事,理直气壮地全推给她。她也知道我是外国人不愿意接电话,所以她出去的时候还总是不忘嘱咐她老公John(也是我们的同事,他们夫妻二人在一间办公室上班)帮我接电话。实际上我抢到几次接听电话的机会也无非都是要我转给别人而已,因为我的确还不能帮什么实质性的忙。所以除此以外我能干的就只剩端茶倒水了,甚至连扫地擦桌子都不用自己来——每天都有清洁工的。于是三周来我做过的事加在一块儿可能还不足以前一天8小时的工作量。


每天一早,坐在上班的公共汽车上我就开始忐忑不安,想不出来今天又能干点儿什么遮人耳目的事来混过这一天。明目张胆地坐着总是不好,无论如何也应该让自己设法忙碌一点。可是如果我帮忙录入了什么东西,似乎反而会搅乱这里本来合理的秩序。说句通俗易懂的话吧——我在这里完全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且不说以前叱咤风云独当一面的感觉,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能让我独立完成的任务都不存在。我都不明白干吗要招聘这个职位。

经理给我们的小部门开了个会,明确了一下工作内容。我总结之后发现,除了给各位泡茶以外,我能做的事不超过10件,包括:每周用5分钟打印下周工作单、用5分钟刷新内部局域网、用10分钟备份一周文件;每月用5分钟打印考勤报表。

另外还有两个大一点的“项目”:用一周时间打印一个目录树,用三个月时间整理全部纸张文件存档。前者我下载了一个软件,花去一小时时间连搜索带打印;后者要和别人一同完成,我就只能干等着。很明显的,一小时以后我又没事干了。

从上周开始,我被赋予了一项新的工作内容就是更新部门网站。这个工作实在让我欣喜若狂,不仅是因为我终于获得了独立主管一个项目的权利,更多的是我拥有了随时上网查询各种中英文的网页、找图片、下载软件等自由。我可以对着自己的电脑聚精会神地看新闻而全然不顾外面的人在干吗了。哈、哈、哈。

好景不长,由于他们要我更新的内容实在太简单,我拖了两天之后必须得给个进度交代了,所以一不小心又做完了。打印出草稿给领导看,他居然还quite happy。接下来就是改一稿以后再开始漫长的等待,什么时候领导同事都有空了就可以和我“坐下来一起讨论修改”。我想下周以前这个过程八成是开始不了了。

所以呢,我表示抗议的方法就是不声不响地看了整整两天的新浪读书,看完了两部连载小说!

我不知道我的资历是否已经够格对这个工作作出任何评价,我只能说目前的感觉跟其他道听途说并无二致——低效率、高内耗、人浮于事、高薪低能,这些的确都是存在于ZF部门中的现实问题。除上述提到的事实外,我已经在三周时间里亲身经历过N次同一件事派我做又派别人做造成不是撞车就是三不管的结果。还有更狠的:A委派B做事,A给我(C)打电话分配某任务后,B又给我的同事(D)打电话要求同一内容,结果由于AB两人话都没说清楚,CD全做错了,B只好又重新打电话给我(C)解释……另外,昨天早上刚坐稳,电话就迫不及待响起来。Lynne接听后原来是某图书馆楼梯上发现死耗子两只请我们速派人去清理。我•#¥%……—!

庞大的机构,永远也记不住的人名,太多的奇怪生词和缩写,整天无所事事的日子,一小时的上班路程,寒冷破败的工作环境。我得承认这些同事都是很善良很善良的人,总是设法执行他们的公平原则不让我感觉到在这里工作有任何郁闷,可是文化冲突和语言差异加上我的天性比较安静,还是觉得跟他们没话可说。目前唯一的动力就是每月中旬便拿到全月的薪水,而且的确比其他单位都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一——生活习惯篇(三)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做过一道数学应用题,得到的结论就是同品牌同种类商品大包装总是比小包装单价便宜。想想这其实非常通情达理,因为只有这样商家才能吸引消费者一次性购买更多的该商品。但是英国人不知道是不会算算术还是怎么搞的,这个规律竟是相反的!同样的60分钟DV带,3盘包装卖9.99镑(3.33一盘),5盘装卖17.99镑(3.6一盘);同样的善存片,60片装卖6.89镑(0.1148一片),而100片装卖11.89镑(0.1189一片)!唉,没办法,脑子进水这事儿真是谁也拦不住啊……

有一次我们请老公单位里的同事来家里吃饭——其实就是两个老太太。英国人应邀去别人家做客一般带的礼品就是一束 / 盆鲜花和一瓶酒,传统一些的人还会和主人行贴面礼。我以前只去过中国朋友家做客,或者和英国人下馆子,在家里请英国人吃饭还是头一回。结果她们这些习惯真是弄得我在自己家里别扭之极,下一句话简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今年几次出去玩发现英国人还有一个挺让我受不了的习惯,就是把炸薯条和炸鱼都蘸醋吃。英国最著名的食品就是炸鱼和薯条(Fish and Chips),好一点的店会给你配一些豌豆。但是最多给你发的是沙拉酱而不是番茄酱,桌子上也从来只有盐胡椒和醋瓶子。甚至有一家店卖的炸鱼就直接给你倒好醋了,容不得你说不要。他们这儿的麦当劳肯德基你要是不开口也是从不会主动发给你番茄酱的。于是我本来就不爱吃这些玩意儿,这下更有了理由一出门就找中餐馆,没有就绝食。

近两个月由于工作关系不得不天天坐公共汽车,才看到英国人在公共汽车上的公德还是非常周到的。无论车上人多少,大家都会整齐地排队上下;先上车的人主动坐在两人椅的靠窗位置,以便后人落座;乘客自觉地把全车最前面靠近门口的几个座位留给行动不便的人,就是我们国内的老弱病残孕专座;每个人下车的时候都对司机说“谢谢”,而司机也通常会有礼貌地回应“不客气”或“再见”。如此下来,整个旅途的气氛让人感觉和谐愉快,即便车上人贴人也没有在北京每天早上“挤”车上班的那种哭笑不得的艰辛。同样地,英国公车的设计也比较人性化,靠近车门处都有一个区域专门存放大件行李,另有一个座位前留出一块空地给轮椅或童车使用者,如此便极好地缓解了车内其他区域的拥挤现象。不过总的来说,这里坐车的人还是少得多了,也许这才是营造一个良好乘车氛围的根本原因。另外值得一提,这里的公共汽车都有时有点儿的,每个车站墙上都挂着此站全部运营公车的全部到达时间,如此乘客到达车站就知道自己要坐的车还有几分钟来。当然这个时间表有时候会由于堵车高峰或恶劣天气而不准确,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基本有规律可循的。同时公交公司还在网站上公布全部路线时刻表以供查询,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在英国混了两年多,上班上学打工卖货也全都见识过了,怎么有个很是奇怪的感觉——好象觉得我接触的英国人都不怎么换衣服的,一星期都穿同一件衣服简直太正常了,而并不是职场规则里的那种“即使只有两套衣服也要一天一换”。相比之下,我的衣服倒算换的勤的了,红绿蓝白每天跟蝴蝶似的。我宁愿相信是因为我上过班的这些地方大都正好有特定的制服,而上学接触的老师又全是男人不善倒饬的缘故。

他们又懒又不讲卫生,这个其实以前也写过了。只是最近一周接连两次都有人从垃圾桶里把我扔掉的报纸捡出来看让我实在受不了了而已。而且自从我发现我中午一吃夹冷火腿的面包就胃疼以后,我只好天天带中餐上班。这样的好处是可以用微波炉加热再吃,不会闹肚子;可是不好处就是得用公共的勺叉等餐具。因为每个人都是在这样吃法,我要是非特立独行吧又觉得不好意思,好象我嫌他们不干净似的;何况我在办公室里连自己的抽屉都没有,即便带来了自己的筷子也不知道该放哪儿。他们甚至连盘子都用共享的(还好外国人吃饭不用碗),可是却没有人主动清洗自己用过的餐具。所以整天要么就是我在不停地洗他们用剩下的杯子盘子叉子刀子,要么就堆着。其实我倒宁可自己洗这些餐具,要不下次我都没法儿用。可是连他们所有人喝剩下的水杯也都要我一个人洗,似乎有点不公平。这里的清洁工也很牛,每天都是拿着同一块抹布到处擦,擦了垃圾桶擦水槽台子——我的天,那些洗完的餐具可全是放在那上面晾干的!

英国人夸起人来很有一套,但——也可以说就只有这一套。第一次被他们夸的时候,那个诚意,那个措辞,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是真的是用尽全力在夸你,心里得意的阳春白雪。后来渐渐发现他们夸起每个人都是这几个词这几句话,这个语气甚至这个语序,恐怕就只能在心里暗暗骂自己:笨吧,又上了这些狗东西的当了!(节选自《不见不散》,请英国籍的中国人和中国籍的英国人不要打我)

去年来到曼城以后觉得这儿下雨比以前还多,然后又渐渐看出他们对下雨真是已经习惯得不能再习惯了。甭管下多大的雨,大多数人都能跟没事儿一样该怎么走怎么走。除了少数白领会打伞以外,爱漂亮的年轻女生顶多把衣服后面的帽子拉过来戴上,扮酷的男生就基本上淋个精湿。那天上着班,外面一派晴朗景象。同事林说她去厕所(我们的办公室是平房,厕所在另一个房子里,要露天步行1分钟的路程),然而就在她离开3分钟以后突然天降大雨。林的老公此时就站在门口等她回来他们俩好一起出去吃饭。我问他:林刚去厕所了,现在下雨了,她怎么回来呀?他平静地说:那就淋湿了呗。我说你不要拿个衣服去接她吗?他说不用。我倒~

不过由于我这个工作的原因,我也得以见到一些这个城市的图书馆行业服务的幕后情况。也许是因为发达国家特有的雄厚资金,他们提供一些很是让我惊讶的服务,例如图书馆中有专门负责看孩子的员工,要在小孩放学后为他们在图书馆营造一个学习环境,监督他们写作业!还有一个新近开展的项目叫Bookstart,就是向全市每名0-4岁儿童免费派发6本图书以便在幼年时期就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钱人的孩子连成长环境都不一样,的确是在起跑线上就把我们远远地落在了后边。幸好中国人天生脑子聪颖,起码我这个职位就是因为面试的时候算术都算对了才打败了其他10个应聘的英国人……

他们这里节日并不多,一年里数得出来的重大节日也就是圣诞节和复活节。节日的传统无非都是全家欢聚一堂,烤火鸡,烤土豆。值得一提的是圣诞节的一项传统食品是一种特别好吃的叫trifle的甜点。其实就是一层水果,一层果冻,一层奶油,再一层水果的东西。我觉得它格外好吃是因为所有我吃过的英国甜点中只有这个甜味适中,不象其他甜点一样把你活活瘊死。还有一种叫圣诞布丁的东西,看上去像加了葡萄干的蛋糕,特别诱惑人——奉劝大家没事千万不要去试,一股咳嗽糖浆味儿!我已经为此浪费了4镑多买了一个豪华版,我和老公捆绑在一块儿拼命吃掉1/4然后扔了。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将到来,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广告秀、打折季和大采购。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每年的节日都如同一次劫难。由于英国人平时并没有储蓄的习惯,全国人民都是月光族,要他们一下在节日的这个月份里支出比平时多几倍的钱去买食物、礼品和装饰,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理财考验。但我很不解的是,我们发展中的中国人尚且早已脱离了到春节大采购的习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不至于非等到过节大开洋荤;为什么发达的英国人却还保持着简朴一年,疯狂一周的生活规律?

入乡随俗受其影响,我和老公也在这个购物季买下了一套5.1环绕音箱和食品加工机,震撼的立体声效果和1分钟把一棵大白菜变成白菜末儿的战绩让我们兴奋不已,随即做出圣诞节的10天假期计划——狂看DVD,狂吃饺子。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二——与往事干杯

这个年底,似乎是个让人感动的季节。

虽然这学只上了一年,而且正经说起来可能连半年都不到——因为太多的时间都是在家里一边吃薯片一边抄书度过的。可是真正到了毕业典礼结束,大家要各自回到天南地北的时候,还是不禁有一丝丝的忧伤。生命中有N多年,却不是每一年都能成功地在人生轨迹中留下点什么。这一年,拿到了一个新学位,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也锻炼了有益终身的技能。坐在台下听着副校长在上面祝贺这个祝贺那个,回顾自己,我觉得我虽然并没有费多大劲去获得这个学位,但也毕竟是费过劲了。一年中熟识的人,感情不深也不浅。恰好够互相了解,又不到把缺点暴露无遗的程度,于是留下的都是关于客气、和谐和美好的回忆。我把回忆融入DV片里,送给每个人留存,也期待有一天给自己再一次的感怀。


旁边移动图书馆的玛格丽特昨天退休了。我去了她的party。其实也就只有那个图书馆和我们这里的几个人参加而已,而且以吃饭为主,但我还是难以掩盖心里悄悄的不悦。她是我在这里上班以来除了同事以外唯一比较熟悉的人,因为我们几乎每天坐同一辆公共汽车一起上下班。她的口音挺重,开始我几乎都听不懂,只能跟着敷衍,瞎笑。9月底她说她12月就要退休了,我那时还想:12月,很久以后啊。结果这个很久终于还是来了。我送给她一条中国带来的丝绸手帕,于是我想她一打开包装的时候就一定知道是我送的。我说:我以后等车的时候都会想起你。我借口要回办公室留守接听电话,只待了五分钟就跑了。讨厌离别。她在我脸上狠狠地亲了一下。呵呵。

昨天上午10点钟手机接到一个电话,劈头就问“我是MMU的你今天要不要来面试呀?”我马上想到是那个我在上两个月内申请了两遍的人事助理工作!第二遍申请后我还以为又没戏了,那么久都没发面试通知给我……电话里还在说:“我上周就给你寄了信啊,你怎么都不回?”

我的天!我我我又没收到……

她说那你今天能来吗?我说……这个……我……这……因为我脑袋里在想葫芦的脸呢。我问能否安排我另外一天,她说除非今天面试没有一个合适的,那你将是我们下一轮第一个邀请的人。鉴于上次的教训,我不愿把这个花两个月争取到的机会就这样生生放弃,只好铤而走险了。我说:好,我下午3点来。

葫芦被大家派出去给玛格丽特买花了,一直买到1点45还没回来。我只好打他手机说我要请假,而且毫不隐晦地说是去面试。否则我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要走得这样急。他竟然同意了。

半小时的面谈和一小时的各种奇怪又艰苦的测试——老天有眼,哥们儿这回终于成啦~~

上周刚刚决定开始跟葫芦好好斗智斗勇一番,今天却被通知得到了新工作!遗憾不能再涮他之余当然更多还是欣喜,终于得到了一个我从心底想做的工作!

告诉每个人我要离开了,听到大家说你厉害啊,我为你骄傲啊,你真棒啊,我又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几乎忘了自己咬牙切齿要离开这里的劲头而只剩下恋恋不舍。刚认识的同事,刚熟悉的流程,又要存进简历里了,谁会舍得呢?
结婚纪念日里收到妈妈在网上的留言祝福,很感动,更多的却是意外,一是因为她竟然会在网站给我留言,二是因为她说出我从没听过的话把我酸的要命。呵呵,我一向以为中国人都是特别含蓄的,即使是表达爱也没见过谁能直接说的,而多是通过一些举止甚至嗔怪。

老公今天上午去考驾照笔试已经通过了。不出意外的话,1月内他就会通过路考拿到英国驾照了。嗯,三年前没选错——今天可真是个好日子!

2005年开始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堆好事落在我们俩头上,弄得人乐不思蜀。现在2006年即将来临,我们正在满怀希望地以各自的新开始从容面对。人生,就是在不断的超越和书写中,记住一些,忘记一些,保留一些,改变一些。在与往事干杯的时候,我骄傲地把一双足迹坚定地印在这座新的石碑前面,并告诉自己:前程从这里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三——诚恳才是真心

自从来到英国,大大小小的工作得找过不下100个了。当然成少败多,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的确积累到一些找工作的经验。

最最最初应聘的第一份工作是清洁工,但并不是我后来做过的那个,而是一家屠宰公司的清洁工——我到现在都清楚地记得它的名字叫Aubrey Allen。当然了我只是去清洁办公区的,要让我清理杀猪场还不如直接杀了我得了。当时还要我填表面谈弄的特正式,后来第二天发了一封信给我告我你在这次应聘中没成功!NND我简直肺都气炸了,就算我刚来英国英语不怎么会说吧,就算我没有他们本地的工作经验,可是再怎么笨总不至于连个扫地的也做不了!这件事在当时很是打击我的嚣张气焰。不过好在刚来的时候做足了心理准备,所以总是会为自己做好最坏的打算,什么样的恶心事儿也都忍了。

过了两天,去应聘了学校图书馆的清洁工作,从此一做七个月直到被人诬告后愤然辞职(详见《英伦生存纪实之十六——我的骨气》)。那个工作并不需要任何工作经验,只要能听懂简单的讲解然后照着做就可以了。


在抵达英国第一个月的月底,老公上的华威大学的工作中介网站Unitemps列出了一个新的工作——在开学注册的几天协助发学生卡。我想我拿到了这个工作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那几天都要开学注册去办理各种手续,不可能申请这个工作,所以竞争者比较少吧。我那时的同事也全都是同城市其他学校的或者刚毕业的人,总之是全职赋闲的人才能胜任。我发的是本科的学生卡,就是问来人叫个啥名儿,在按音序排列的一堆卡里找到他的卡给他就是了。现在想想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个工作了,可是刚开始面对真枪实弹的英国口音时还是把我吓得够呛。一周的工作结束后自己觉得口语立马儿提高不少。呵呵。

紧接着去做的是清扫学生宿舍的工作,和老公一起做的。因为我们说明了两人是夫妻关系,所以安排工作的时候也大都被安排在一起。两人一边聊天一边干活,精神是很愉快的,只是一天6小时后身体比较累。毕竟是知识分子,又是刚从国内好吃懒作了一年以后才来不久,还没适应较强的体力劳动。哪象现在,老公说我穿高跟鞋走路他都追不上。

一周后那女人看我们俩干的不错,尤其我是陪读,等于就是没事干的人,她有意力劝我给她做全职工人,从此每天6小时打扫那些厨房厕所。说实话面对她提供的这个offer我还真犹豫来着,虽然觉得我的价值不至于这么低,却又怕丢掉这个机会以后很难再找别的。在当时,我们刚去英国一个月,带来的钱只能刚够付两个人的学费。他要全力对付学习,我要全力去赚今后的生活费。在考文垂那样一个小镇里,祥和宁静的环境却带给我深深的不安——没见到一家公司,不知道我能发挥的空间有多少,也不知道以后的饭辙在哪里。犹豫之中我碰到了在英国的第一次好运——还是通过那个中介的网站申请的Organics公司兼职秘书工作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更幸运的是这家公司是租了学校的房子,就在学校旁边,于是我既可以每天跟老公一起上下班,又可以不辞掉那个清洁工。

这个兼职的工作大多数时间在发呆,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幸福的工作了。至少我得到了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他们让我接听电话并转给该转的人,还让我订飞机票订酒店,弄的我手忙脚乱。还好以前在北京是做旅游的,对这些多少有些概念,总算没出什么错。第三天上班的时候电脑里的##被过滤##XP过期了(谁说外国公司就遵纪守法了???),我只好找了张盘自己重装;一公司都是男的,文件柜里横七竖八,我只好一本一本帮他们整理好;甚至公司新买了一台电脑准备给出差即将归来的老板用,也是由我爬来爬去连线安装摆放整齐。

等这一切都完成以后,墙角的一堆纸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Waste 2004国际会议的广告宣传单,零七八落的放着。我问经理这个会议是我们主办的吗?他说是啊,而且正在招聘一个人做管理。

这真是上天对我的恩赐!我以前的工作就是跟国际展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一堆废纸感兴趣的原因之一。那经理说因为没有一个专人来管理会议,这几千张宣传单全都印错了要扔掉。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的机会又在招手了……我鼓起极大的勇气,在我即将下岗的那个星期五下午用当时还磕磕巴巴极不熟练的英语申请到了这份工作。当晚老公很高兴地恭喜我,我却满面愁容,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会议组织本来就是我不曾涉足的一个领域,现在还要全部用英文操作,其中能想象到的恐怖让我整个周末都惴惴不安。周一开始,没人搭理我。整整一周里我除了追着老板问你什么时候跟我开会以外就是一头埋在以前的会议电脑记录和归档文件里徜徉。我以前在北京工作时获得的资料检索和搜集经验此时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我迅速组织整理出一个体系和条理,加之我的资料整合能力和市场推广技巧,在老板惊讶的目光里帮助我成功地一次又一次获得了他的赞赏。

很不幸的是当这个工作就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的学校也要开学了。两者权衡,我最终在离会议举行还有两周的时候离开了公司。当然我尽可能地提前移交了一切资料,并设法为其后的工作人员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方便。

在曼城上学期间,那家公司的老板仍然念念不忘我当年的会议推广成功经验,又找到我希望我帮他做公司的网上推广。我做了一个月后发现自己写论文实在被搅得力不从心,只好作罢。但我和他从此却保持了较好的关系。由于他的生意跟亚洲和中国多少有些关联,我想未来说不定仍然可以走到一起。

今年5月前后,我在中国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意外发现一本免费发送的中文杂志《浪潮》。迫不及待地读完,为书中的一个个精彩故事感慨的同时,又欣喜地发现了封底的征稿启事。发了一篇以前的文章权当投石问路,没想到却很快收到了主编热情洋溢的回函。毕业论文写完以后投入找工作大军,我首当其冲想到了这家杂志社。然而由于杂志属于免费赠阅,所以工作人员没有薪水,而我却因此结缘认识了其投资商华人旅行社王潮集团的两位老板。于是在随后的夏季旅游旺季里,我又在许多人眼中幸运地成为了王潮集团的一名兼职员工。

在这里的工作虽忙碌却熟悉,旅游、签证、机票,几乎就曾是我在北京四年的全部工作内容。时至今日,我仍在每周六去王潮工作一天。赚钱是其次的,我在这里追求到的其实是一种忙碌和充实对我的激励作用。我喜欢忙的工作胜于闲的工作,喜欢不断学习新知胜于坐着打哈欠消磨日子。

9月,我如约来到曼城市ZF参加图书馆维护管理中心助理人员的面试。那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只是被市ZF的神秘光环照耀得夺目起来。面试比我想象的容易太多了,先考15分钟打字,就是照抄一个半页A4的文件并保存而已——考察打字、排版、细致程度、电脑使用技能等等。我打完还反复检查了N遍,恨不得每个字符都拆开来看看。接着又考算数,简直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简单的成人考试题——85个灯泡放进5个盒子里,每个盒里放几个?——即便是这样的题目,旁边还赫然放着一个计算器!我开始严重怀疑这个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限时15分钟的题目,我把每道题验算了3遍以后竟然还有5分钟!实在等不及了就提前交了。接下来的面试本身倒是有难度的,因为那个经理(就是后来的葫芦)说话太难懂了。他的发音及用词都十分晦涩,我不得不把他的好几个问题都按我的理解重复一遍才作答。即便这样,我还是在步出考场一个小时以后被通知——我们决定给你这份工作。

那天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有很多成分——我在毕业两个月无所事事的日子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标志着我脱离了学校重新进入赚钱的行列,这多少体现了我的价值。而且我通过这个工作混进了市ZF从此也算公职人员了,何况这个工作的薪水比起其他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来都高出一些。当时还在王潮上下午的班,同事们得知后也都挺替我高兴的。

然而终于开始上班的那天我就傻了,这个工作显然不是给我准备的!(详见《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ZF里工作真不爽》。)

然后我就再次开始了漫漫求职路,而这次显然就没以前那么顺利了。因为我刚刚取得英国的学位,急于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锻炼提高,所以求职的方向也大多朝这个行业在努力。

第一次收到面试邀请是在我开始了市ZF的工作刚刚一周的时候,正是我刚刚毕业的曼彻斯特大学的人力资源部助理职位。我想他们总不能否认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吧,于是满心以为就可以立刻脱离这个不相干的单位而步入人生正轨了,却被无情的一个电话打破了梦想——她说“对不起,你的经验还差一点点,但是你显然是我们的第二个选择。”谁说第二名也光荣来着?第二名就是意味着没戏!我气愤却无奈,谁让我的确没有从业经验呢。谁都明白我是想找个地方从头开始,学了就跑。谁会做这种傻子让我涮呢?

打起精神继续上那个无聊的班,同时还在不甘心地继续发着简历。直到有一天,收到Salford大学人力资源部的又一次面试邀请。

那天下很大的雨,似乎就在预示着一种阴沉沉的气氛。其实我还是很喜欢他们温暖的办公室的,每个人开着台灯办公的感觉象在读小说一样浪漫。这次的考试内容可没那么简单了,要在半个多小时时间里完成5项任务,其中考察包括Word,Excel,Access在内的多项办公软件使用及其技巧。题目还有陷阱,让我想起学车来。面谈还是一如既往的愉快,不过我想我说错了一句话最终导致了我的第二次失败——我说我的目标不仅是这个人力资源部秘书,更是今后的HR Director。这就属于典型的“一高兴把实话给说出来了”。这个职位是全体HR团队的秘书,真正能接触到HR职能的成分并不太多,倒是在基本办公室管理方面会更偏重一些。所以第二天当我又接到拒我的电话问及原因时,听到的分明就是一句:“你并没能说服我们你真的会想要跟我们在这里一直工作。”这个职位是一个长期职位,被招聘进来的人如果不犯致命错误一般是不能随便解聘的,这可能也是他们考虑再三而放弃我的原因所在。

我安慰自己说:算了,反正Salford那么远,也并不是我理想的工作场所。

日子在无聊中继续度过,直到有一天被狠狠批评了一顿并被扬言要开除我。

于是我发怒了,决心气气那个葫芦。我的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以我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做一切他吩咐的事。设计表格,打印,修改,接电话,学用数据库。当他正在为我的改变欣喜的时候,我说:新年后两周我要走了。

其实我本来没想那么早说的,谁知道前两周发去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的第80份简历在这时候收到回复,人力部竟然突然打电话来要我当天去面试。这时候离他说要开我那天刚刚过去整一周的时间。我本来是想让他对我更依赖一点的时候再说的,那样他会更受刺激。而且我知道他目前其实对我的印象还并没改变多少,因为不管我已经完成的任务有多神速,他交代我的下一件事还是仍然很不放心的样子,每分钟都过来看我是不是在工作。随便吧,以后爱怀疑谁怀疑谁,反正轮不到我头上了,我也已经不想再用脑子去对付他了。

这次面试是我有史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匆忙,原因是皇家邮政又一次丢了我本该一周前就收到的通知信。于是就在星期三早上,我的手机突然显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号码的呼叫,接听到的就是这个霹雳一般的消息。我小心翼翼地问能否帮我安排明天,对方的意思是除非今天面试的几个人都不能中意——这个几率实在太小了,虽然我以前几次大学的人力部应聘都没能成功,但我想我总不能连见都不见就自动放弃。于是尽管今天穿得破,尽管没有任何准备,尽管连假都还没请,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下午3点参加他们为我安排的当天最后一场面试。

在最后一分钟里请好假,我奔出门去赶唯一的一趟公共汽车,一边走心里一边盘算是利用这最后的半个小时回家换衣服呢还是早点去面试争取早点结束。后来想出的折衷办法是在半路上的Boots店里买了一支口红把自己稍事打扮一下就直奔了面试现场。3个领导对我进行半小时的问题轰炸之后看起来满意地放我出来,然后一个新酷青年带我去另一间小屋里考试。一进门简直要笑出声来,桌子上赫然摆着两支铅笔,一块橡皮和一张标准化试卷答题纸!他说:

——接下来我们要做三项考试——文字、数字及文员技巧。

我心想:哼,你难道不知道我们中国人全都是考大的?谁怕谁?

——请你把面前的答题纸填上姓名、日期、年龄、性别,然后翻面儿;
——请你打开旁边的书,翻到第二页,看上面的题目号并在答题纸上选涂;
——请你听我读要求;
——请你做例题;
——请你听我的答案,看你是否理解了题目要求。
同志们,太TMD象考托福了!不愧是学校……

我都一一照做了,他又说:
——接下来的18分钟里请你完成阅读理解。

我一看,妈呀,10篇小段落,每篇4个问题。18分钟!!!

他还在说:这个部分很多人认为时间是足够用的,你不用紧张。我心里说:废话,不看看我头发颜色跟你一样吗!

他的秒表开始计时了,我也没时间再对自己说废话。这些阅读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内容,只是很多迷惑信息,完全类似网上流传的汉语托福那种题,故意把你搞晕而已。

18分钟我竟然做完了,还把几篇不太把握的翻回去看了一下,改了一个错。呵呵。看来刚才还真错怪这小帅哥了。
他把这本书和答题纸收回去,又发给我一本和一张新答题纸,说:

——现在开始数学考试。
前面程序重复以后,他说:
——这次时间短了,7分钟。

我看了一眼题目,觉得还好,又是63/7=?这样的弱智问题。没事,小学我得过口算比赛100分。

一共40道题,前30道我都是口算的。因为全部是选择,所以有的甚至可以只算一位就找到选项了。我低着头在答题纸上飞快地涂圈儿,心里这叫一个得意——虽然我没时间抬头看,但我已经感觉到头顶上小帅哥颤抖的目光伴着一脸汗水。全写完以后又把最后用草稿纸算过的几道小数乘除题验算了一下,然后开始东张西望。他无奈地说:算了给我吧。
然后又是一本书加答题纸,这次换我一头汗了。谁也不能全力集中精神那么长时间吧……不过这次的任务比较简单,是对比一份手写稿和一份打印稿并指出其中的错误以便考察办公室文员的细致和准确度。但这次我没做完7分钟内规定的40道题,脑袋实在太累了。

7分钟后他说:
——现在你可以出去了,会有人带你去做打字考试。

我拿起大衣转身的时候他又说:
——你是我看过的第一个把数学题全做完的人。
哈哈哈哈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打字考试不出所料是由另一名手持秒表的美女监考,5分钟用电脑抄写一堆杂乱无章的字并把它排版成一封按照一定格式要求的正规信函——字体、字号、加粗、分段、信函格式,一个都不能少。5分钟太短了,交卷后我还在回想我好象抄串了一行字,而且忘了写日期……

无论如何,我还是最终幸福地得到了这个工作,就是我在2006年的第三周即将开始的新工作,也是我的人生迈入HR行业的第一块基石。

回顾我的找工作和找到工作以及完成工作的历史,唯一的两个字就是诚恳。有了诚恳的态度,自然会从心底崇拜并期待得到这个工作,继而渴望出色地完成任务,并自觉通过一切可能的渠道解决中途的障碍;而当诚恳消失,厌恶就自然而然生出来,还能期待后面有什么好的结果呢?态度决定动力,也就决定了其它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四——模拟人生

我狂喜欢玩的一个电脑游戏叫《模拟人生》

游戏是美国人的作品。完全按照真实生活场景及需要设计开发。当然了,不可避免地,一切场景及用品都是按照美国的生活场景和习惯制作的。

当我们来到英国,才发现为什么媒体老把美英列在一起。

这里的生活方式,环境用品,一切一切,都跟游戏里的太象了!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真实与虚幻,觉得自己就象是游戏中被人操纵着的人物。


游戏中的建筑产品花样繁多,目不暇接。而这些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几乎都是可以找到的:

这是游戏中的门和真实世界里的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游戏中的篱笆和真实世界里的篱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游戏中的窗户和真实世界里的窗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室内的楼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老外都把花园当成除了房子以外最重要的地方,甚至有人把全部工作之余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这个花园的建设上。这跟我们的国情是不符的,所以我以前老不明白玩游戏的时候为什么主人公总是对室外环境不满意,一出屋门就特郁闷——现在终于明白了,室外不是随便种点树种点草种点花就算环境优美了,而是真正需要精心去打造的:
花园里的植物(你能否分出游戏和真实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花园里的各种装饰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室外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花圃和树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家里的电器和家具与游戏中的相似:
电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沙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炉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游戏中每家都要装防盗器,否则小偷会乘着茫茫的夜色把你家值钱的东西全搬走。这里也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还有防火警报器,和消防局的自动报警系统相连。一旦发生火灾就会自动报警,比你打电话叫救火车来得及时有效得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游戏中的人物从搬入新家第一天起就得在报纸或网上找工作来维持家庭开支,找好后就得每天按时起床去上班。但是这个跟生活不同之处在于——在游戏中,上班之前会有专车接送——不管多破,那总是辆汽车呀,而且开到家门口还能等你梳洗打扮一小时;而我每天早上得自己骑个破自行车上班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找到工作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不能连续两天迟到,否则就会由于旷工被开除;要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各种工作所需技能,才有获得升职的可能;每天出门去上班前心情要轻松愉快,否则就算技能再高,苦着一张脸也永远升不了级;家里的钱总是不够花,看上的东西要辛苦地存好久好久的钱才能买得起。

于是我每天下班回了家第一件事就是做饭;做着做着不慎起火了,还要等消防员来扑灭;看着好好的家成了一团黑,只好动手打扫;好不容易清理完毕吃好晚饭发现厨房的水池漏了,又要打电话找人来修理;打开电脑想玩会儿游戏吧,想起好几天没请邻居家的贝拉太太来做客了;那女邻居来了就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大半夜也不张罗赶紧回家;熬到跟她道了别,我已经困得七荤八素,倒头便睡;刚躺下又跳起来发现电脑忘了关……如果结了婚,麻烦事儿就更多了——浪漫的记忆永远只保留在相册里,因为不多时日孩子就出世了;每天这倒霉孩子白天哭完了晚上哭,我于是必须辞职做全职太太才能专心照顾他,否则会有儿童保护组织的人说我虐待儿童把他抢走;为了能在他开始号啕的第一时间赶来抱他,不让他吵到老公,我只有每天睡沙发,寸步不离;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每天要吃这个要玩那个,我都得无条件满足他;而且他会不停地在冰箱里找小吃,到处乱丢垃圾弄得家里一片狼藉,给我烦得够呛……昼夜就这样轮回地交替下去,暗无天日。

呵呵,我看起来象是个悲观主义者。其实既然吸引了世界众多玩家,游戏当然还是有很多温馨可人之处的。比如你如果买了衣柜就会有无数件衣服无数种发型可供选择更换;家居布置和建筑材料更是可以按照个人喜好自行制作并保存在游戏中;一个人住觉得寂寞的时候还可以去社区的宠物中心买只小猫小狗回来热闹热闹;而如果在家中举行生日宴会或者篝火晚会,朋友们热情洋溢的笑脸和舒缓动听的歌声将会久久缠绵在你心上……

人生竟能被模拟到如此逼真的程度,可见其规律性还是存在的。

但是毕竟游戏是编好的程序,总是会有一些无法涉及的事,比如医疗。游戏里的人从来不生病,他们的健康指标就是情绪,是由体力、饥饿度、环境布置、个人清洁度等若干因素综合控制的。只要不饿死,怎么都能凑合。而现实世界的人显然是不可能这样去维持生命的。游戏中你希望跟谁套瓷,只要一直跟他交谈逗贫看电视吃饭,总是会成功的(我就曾以一名刚涉世的年轻男士身份成功地勾引了70多岁的校长夫人),而在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诱导而向着你期待的反面去发展。游戏中只要你掌握了必备的技能,又把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早上出门时心情愉快,晚上回来就总能带回升职加薪的好消息,而现实世界,这样的事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

所以,人生又是各有千秋的,在相同的日子里总是演绎着不同的故事。

去年这个游戏又隆重推出了第二代版本,除了在技术方面的提高使得视角更加多面操纵更加灵活以外,更重要的改进在于人的寿命变得有限。这样将与真实世界更加接近,被模拟的人生也变得更加有责任感和紧迫感。成人会老去,小孩子会长大,并会传承父辈的一些习惯、性格和技能等。游戏的结果变得扑朔迷离,不再是一如既往地“赚了大钱,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

这样逼真的游戏终于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恐怖,不知道玩多了以后是否会有一天分不清真实和虚拟的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五——让我欢喜让我忧

下午那个比我还新来的领导又叫我去开会,而且是单独。鉴于他一向就喜欢找人开各种会,我还以为他毒瘾又发了不开不爽而已。见他拿了我几天前填好给他的8周试用期调查表,我又理所当然地以为这个会是关于我的转正问题或是例行的试用期交流总结等等。

把我带到面试时候去过的那个小黑屋,关上门,他开始说:“怎么样啊最近?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我于是按照想好的回答滔滔不绝地开讲:我觉得我目前工作得很顺利啊没什么大问题而且经常得到很多同事领导的帮助还开始上了电脑课考ECDL证书有个别时候我是曾经觉得时间没填满有点无所事事所以我有时候去帮别人做事有时候自己上网学习什么的不过这种情况以后应该不会再有了因为我的自学课程已经开始了⋯⋯

他说:“恩,是啊,Carly离开的确给我们很大压力,以后你会变得很忙的。”

我晕死,大脑立刻停滞!什⋯⋯么?Carly要怎么着?!

他变得比我还惊讶,涨红了脸说:“啊?她没告诉你吗?”


Carly是我们这一组里在这儿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力资源助理,已经有一年半了。一切事情都是她最清楚,一切问题也只有她能解决。不仅是我这个新来两个月的,我们组的其他经理和助理,甚至别的组的很多人,都习惯了向她要答案。我不知道这是否她跳槽的原因,只知道她宁可去另外一家学校做文秘管理也不愿留在这个我当年无限向往简直觉得打破头才争取来的职位。

我的头儿接着说:“Carly月底就要离职了,所以你还有两周时间要跟她学会一切事情保证今后的秩序正常进行。”

靠,这还真是看得起我哈!

接下来很搞笑的是,我脱口而出一句“Oh My God!”之后立刻意识到:完了完了,这几天Friends看多了⋯⋯

我知道这个信任其实来源于我是唯一能接替她的人选。我们组里说来有四个助理每天在做同样的事,但另外那两个是兼职,一会儿来一会儿不来的,只有我们俩是全职。所以尽管我的合同是8月底到期,领导开会还是选举由我来接手她原来的工作。这样就等于我凭空变成了两个人。这还不算,头儿问我签证续得怎么样了,因为他们考虑是否给我发个长期的合同。

我一下陷入了一种很困难的感觉里,似乎没法做决定。不过事实也的确不容我眼下立刻做出什么决定——我们的护照等资料上周末刚刚寄出去续签,如果顺利应该可以拿到多少人盼望的那个移民签证合法停留个3-4年不成问题。但问题就在我们本来并不是这样计划的!回国的日程一天天变得明朗,都开始憧憬金山城火锅和研究装修房子的风格了,谁知道竟然会横里掉下这样一个馅儿饼。何况老公目前的找工作进程又有进展,已经得到一个面试了,正在抱佛脚,还不知道他面试后的工作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租住的房子合同只签到了6月,房屋中介说可能后面要装修就不出租了,又要为了几个月的时间重新搬家⋯⋯这么多问题一同出现,计划完全被打乱了,有点不知道该听谁的。我并不喜欢这样措手不及的感觉。

头儿还在那儿自己喋喋不休地说着:“我问过了与你一起工作的同事和与你接触过的一些别的部门的人,他们对你的一致评价都很高。我本人就坐在你对桌也可以看到,你的确工作得很认真也很努力。我想你通过试用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且我们想尽可能长时间地留住你。”

呵呵,这几句话他可达到目的了,在我心里的分量真的很重。尽管我非常清楚英国人夸起人来都是这个以一当十的德行,我还是有点忘乎所以,甚至还幸灾乐祸地想:如果让三个月前的葫芦听到这个话他是不是会把心肝脾肺一起都吐出来。

我说等我拿到签证我就来找你。他说Excellent。

幸好还有这个签证的问题打掩护能拖延一下,否则要我今天就在他面前马上做出承诺我看我就只有装心脏病发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面是欢喜,因为得到了老板(由于还是比较习惯在私企工作,头儿就是老板)和同事的认可;一面却是忧愁,因为面临着去或留,留到什么时间再去的决定。

其实这应该是一个普遍问题,是很多海归都遇到的一个问题,对某些人来说甚至可能并不能成为问题,因为他们有很高超的技能和自信度,随之也就拥有了很强的人生规划能力。他们可以潇洒地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我已经做好的决定是不能改变的。我在尽量把自己培养成这样,但以我目前的实力,一个英国排名前100的大学人力资源部职位已经足够吸引我了。薪水不高,但可保证衣食甚至部分娱乐无忧,离家10分钟路程,每天上班7小时,还能在上班的时间参加好多免费培训。如果我早就准备了留在英国,我想我应该会对这个工作满意的。可是北京呢?我走之前说两年就回来,现在已经超时半年多了。那个远处的召唤让我心里已经痒痒了两年多,而且是越来越痒痒,眼看离回北京就差一步之遥了。怎么知道北京就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工作机会呢?可是那个机会在哪儿呢?

晚上得和老公讨论一下,他总是比我睿智和冷静的,希望能有个好的平衡办法。或者要等到他两周后的面试见了分晓,那我岂不是半个月不用睡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六——NHS,我心里一年半的痛

NHS就是英国的医疗系统简称,全名叫National Health Service。每个英国公民和持停留一年以上签证的全职学生与其家属以及持工作许可、移民许可、居住许可⋯⋯总之一切要在这里停留超过一年的人,理论上讲都要在这个系统里注册,然后可享受其免费医疗福利。

听着特诱人是吧?尤其是目前国内新闻大篇幅报道医院怎么黑怎么看病难怎么赚钱不眨眼的时候,这个免费二字听起来简直让人无限向往。然而这个系统由于过于庞大和管理不善,其运行受到了诸多因素的深远影响而变成了今天的恐怖局面,甚至成为很多英国人移民海外的理由之一。

我们在第一年刚来英国的时候那次NHS注册还算相对顺利了,只需要找到我们居住地隶属于的那个诊所,然后去办理注册手续就可以。由于老公是全职学生,我们就在他的学校里诊所注册了。那里有4位医生(我不知道是我们这个组有4位还是整个诊所就只有4位),我和老公都被分配到其中一位的名下并得到一张粉色的卡片。

不久后我就真的生病了,不算严重,但鉴于注册了这个免费的看病系统,而且就在学校里离家又不远,抱着三分治病七分好玩的心态照着那张粉卡上的电话打过去预约。对了,忘了提,看病是要提前预约的,而且必须是工作日,就是说无论是上学还是上班,只要不是在家待着没事儿干的人,看病就必须得请假。这次我还算幸运的,约到了3天以后。


按照预约时间提前10分钟来到诊所,找到我的那位医生门口,门上贴着一张纸条写着迟到5分钟者就跳过,请重新预约。我心想:看来这医生还真够忙的,还对他们的守时原则肃然起敬了一把。

轮到我进去后,看到那是一个欧洲别的国家来的医生——肯定不象是英国人,英语也不太地道,并且不知道为什么长相给我感觉是奥地利人(其实我根本不知道奥地利人长什么样子啊)。我一共在里面待了10分钟,没做任何检查,他只是用了大概3分钟问了问我哪里不舒服,用电脑打了个药方出来,花里胡哨签个名,然后用7分钟调查我为什么要来英国,现在做什么工作,并顺带着跟我学了两句中文。

看病不要钱,买药还是得要钱的。我觉得参加了这个NHS与直接去药店买药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拥有了处方药的购买权而已。

后来我再也没去那儿看过病,感冒发烧全是靠我们自备的Magic Chinese Medicine治好的。

第二年搬家到曼城,一切银行什么的地址都得去改,诊所也要重新注册。曼大的开放式校园把学习和生活融入一处,麻烦却也由此而生。我们住在学校宿舍,附近有一个指定诊所。那时候我们还没车,干嘛都只能举一地图走路去找。记得那天走了好远好远,七拐八绕才找到那个Brunswick诊所,进去一看倒吸一口冷气。门破走廊破窗户破,一眼望去光线昏暗,里面等待的全是老弱病残。靠近门口处是一排象银行窗口那样隔开的几个前台,分别贴着不同医生的名字,既斑驳又诡异的感觉。如果是有预约的病人就要在这里等前台用大喇叭叫你的名字才可以通过走廊去医生办公室,如果是其它问询事项就要在相关医生的窗口排队。那里面坐着的前台接待“大妈”(年纪实在不小了)说话永远都是又快又含糊,因为每天要应付太多人了。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响得人心烦意乱。本来在来这儿之前我还觉得普天之下当长途客车司机应该是最无聊的工作,自从看过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决定把英国的NHS诊所评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名。

由于我们是来注册的,并没有预约,所以就只能随便捡个人少的队伍排着。

排到我们俩说是新注册的,扔出两张表,说填完找护士验尿抽血量血压,就给轰出来了。

回顾四周,人满为患的走廊里连个桌子也没有,只好趴在凳子上把表填好。后面的程序估计那护士每天做过一万次了,十分轻车熟路。身高体重视力这些无关紧要的项目根本就不查,只问问我就直接写上去了。验尿就是用一张试纸泡在⋯⋯里,半分钟解决战斗。让我特别受不了的是我们去的时间正好是午餐时段,在护士的办公室里直接就有一个水池,只见她把试纸拿出来扔掉,其余倒进水池,顺便洗了个手,回头端起桌上的一盘沙拉⋯⋯

那天我们家省粮食了,俩人回家都没吃午饭。

一个月后老公收到了他的NHS卡,我的却迟迟没有寄来。其实我是不太在乎的,一是感觉在这里生活闲散环境清洁基本不太可能生什么恐怖的病,二是即便生点正常的小病家里带来的药也足够应付了,所以也就一直没往心里去。反正那么恶心的地方我都不想再去第二回了。

市ZF上班后不久,胃疼了一周,怎么吃药都不灵了,反正工作很无聊,干脆就请假去看病。我想还正好把我一直没寄到的卡拿回来。结果打电话去预约的时候我都傻了,人家说系统里没我!我说那我病了怎么办?她说我只能明天再去重新注册一次。唉⋯⋯鉴于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早不是一次两次了,我的脾气早没了,爱怎么着怎么着吧。第二天又去注册,上次的过程全重来了一遍不说,还多出来一项——问我要不要打一个什么预防针。我一向对医学名词有恐惧症,连最简单的词都听不懂。把老公叫进来帮我听,护士还给我出示了一张卡片上面印着一条张满小红包的胳膊,意思就是说这个针就是预防这个病的,唯一的要求就是女性打这个的时候不能怀孕。我想反正是无病强身用的,打就打呗。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叫麻疹疫苗。这个疫苗打完后一周内我每天中午吃完饭准时开始发烧一直到晚上睡觉,几乎崩溃,还以为在那个诊所染上艾滋病了。。。

当天看医生的过程也很搞笑,我们注册的是一个中国医生,满以为这回能起码负责点儿了。跟他描述了半天我的症状,他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然后让我躺在床上按了按我的胃四周,就说了一句话:里面好多气。(这个不用他说我也知道。)出来开了药方又说:吃饭要溃落,吃小小的。我出来后琢磨了10分钟才想明白他的意思是吃饭要规律,每顿少吃点儿。汗,都不知道我跟他说了半天我什么毛病他到底听懂了没有。

我算明白了,英国的医生太好混了,全都说废话就可以。我想以后我再也不会在英国看病了。

第二天上班,被领导拎去个别谈话半小时,意思是我连请两天病假不像话。靠,这能赖我吗?

过一个月接到NHS一个女人的电话,把我查了个底儿掉,包括几号来英国,几号来曼城,以前住哪儿后来住哪儿,结婚了没,跟谁同住,一直问到上次的医生姓名我卡壳儿了,我每天大脑要处理那么多英文信息,哪有工夫记那个一辈子只见过10分钟的奥地利医生叫什么名字!她说:哦,没事,那算了。

过了三个月竟然还没收到我的卡,打电话去问NHS说我还是没注册到,让我明天再去重新填表!NND这次我真有点要抓狂了,觉得这世界真是不公平。我每个月辛辛苦苦交掉那么多National Insurance给这个医疗系统,就求他们把我名字注册进去这么简单一件事办了16个月还没办好?!

那时正值马上从市ZF辞职去新单位上班的前夕,想想新工作一旦开始不太可能一上来就请假干这不着四六的事,只能腆着脸再找葫芦请了假去那个恶心八叉的诊所三进宫。可能我站在那个前台面前的时候满脸怒气吓着她了,这回跟我对话的人不仅说话格外清晰,而且还慷慨地免除了我再去检查一轮儿的烦恼,说只填张表就可以了。我惴惴不安地把表交还给她,她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这次没问题了。

刚回家就看到手机里有新语音留言,听后大惊失色。是NHS的人打来的,说我注册的那个医生名下病人太多已经满了,不接受新的注册,除非是已经注册的病人的家属才可以破格接收,所以我必须告知已注册的家属姓名。打电话回去那个女人还半威胁地说:“如果你不告诉我你跟Mr Ji什么关系,我就无法给你注册……”原来一直就是这个问题在困扰,早说啊!!!我就差跳脚了——我没事吃饱撑的了干吗非憋着不告诉你啊?你问我了吗??

又过了两周多,在我的耐性消失之前,终于收到了我的NHS卡。从2004年9月17日搬到曼城一直到2006年1月底才办好医疗卡,而这个时候距我离开英国应该只有半年时间了。

这个卡其实只有到生了不得了的大病或者急诊到非要住院不可的程度才派得上用场。制订NHS这个制度的人八成有神经病——有病都得预约好日子才能去看,一般短的三五天长的几个月。等真排到了那天病都好了。而且说实话,其实我也并不信任他们国家的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生了病我宁愿自己吃中国药,好不了就忍着,不到觉得自己快死了是断然不肯去他们的医院的,太脏了!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何况我总是凭空失去别人正常拥有的权利,这让我非常不爽,所以是我的就必须得拿回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七——语言与文化交织的边缘

记得还在考文垂的时候,住了几个月后有一个朋友海归了,临走前一起去酒吧,他说出的一句话让我惊讶得印象深刻。他其实是找到了工作的人,但最终还是选择海归,他说回国的原因是觉得没法融入这里。我脱口而出:“是啊,话都说不利落。”他说:“错,不是这个原因。我的英语可以给英国人改语法错误,可我还是活得难受。”

出国的人,无论目的和时间长短,往往要面对很多困惑和难堪。它们大多数当然是由于语言上的理解障碍,但还有一些其实并不来自于语言或任何表达方式本身,而是深层的文化冲突甚至对抗。

住在英国两年多,我发现自己在不熟悉的场合已经变的越来越沉默。新的工作、陌生的聚会、甚至只是跟人第一次通电话,我已经不知道要如何打破冷淡的第一印象。不是我不想,而是我很恐惧如果按照我一贯的热情做事会导致何种结果。

记得第一次参加单位的电脑培训,进了休息室看到有一群人在等候,我就随意地问了旁边一个人这里是computer training?他们笑了。我当然知道我是在说废话,但一是为了确认,二是为了用我的中国人方式没话找话跟人套瓷。很明显地,哪个目的也没达到,还被人看了一把热闹。唯一得到的是一个教训,今后再也不会在类似场所主动跟人去套瓷了,爱谁谁吧。


很多时候我遇到的场景是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帮人家忙。公共汽车上让座听说是绝对不可以的,会极大地损伤他们的自尊,好像你嫌他们老。反正我从没让过,也从不坐在老弱病残专座。

有一次办公室里来了卖打折书的书商,留下几本样书和一个价格清单让大家勾选后把钱放在一个信封里面过几天他会来取。结果他来的那天我正好值班前台,有两个人在清单上选了书却没有留下钱。这个卖书的急着走,问我能不能马上联系到她们。我打电话过去,一个出去了,一个根本今天就没来。于是我犹豫了一下替她们把钱付了,心想等她们回到办公室再要回来就可以。我当时想的其实很简单——如果她们俩真的反悔不想要这两本书了大不了我照单全买就是了,反正也没几块钱。卖书的特别惊讶,但反正不关他的事,他可以收了钱马上走,所以很高兴地跟我交易然后撤了。旁边的同事看到我的做法更惊讶,似乎我犯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错误。

上周,我经常联系的一个部门经理病了,明天就要住院手术,所以发信给我说如果正在招聘的由她负责的那个工作职位有任何垂询请找别人。她发给我的信里并没有提到生病一事,只说要“away”几天。我当然只是简单地回答一个“Will do”。后来我的顶头上司群发了email给全体跟这个经理有关联的人通知大家她要去做手术,我才大惊失色,接着又开始忐忑不安。不知道我前面回复的那个冷淡的“Will do”是否会让她误会呢?如果这是在中国,我的做法肯定就是直接一个电话,表示关切,表示道歉,应该说怎样都不为过。但在英国,我就拿不准该不该这样去做,这时候打电话过去是否显得我不真诚?也许她没有亲口告诉大家她生病就是不想收到太多的怜悯?总之是一件很难办的事,保守起见,只能仍然保持一贯的沉默。我知道这样很没人性,可是我不想在她很郁闷的时候还做出不合适的事更加伤害她一把。还是任其自然吧。

其实中国人敏而好学,聪明伶俐,在老外中间是出了名的。我们不仅学东西比他们快一万倍,而且个个都是勤奋认真的优质工作人员。若不是因为用英语学还能更快些。而正是由于语言不通和一纸签证,太多其实很有能力的中国人都不得不卑躬屈膝地扫厕所、卖啤酒、站柜台。是的,行行出状元,没有任何一个职业是卑微的。但在国内22岁上完本科又用掉父母积攒的几十万元到英国来是为了刷盘子吗?在国内可曾有任何一个大学生为了赚取自己的生活费去扫大街的?对于人才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来讲,这绝对是人力资源的可耻浪费。问题就在于——我们能怎么办呢?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

3月到4月间正好是新旧财政年度交替,人力资源部也已部署从2月开始就陆续发出全校员工的06/07年度年假登记卡。这个项目简直要了我的小命儿。年假的计算要参考多个条件综合而成:工作级别、服务年限、全职还是兼职、长期还是临时⋯⋯那一段日子里人事部人手一计算器整天趴在桌上算啊算。全发出去以后,真正的麻烦才开始。三天两头有人打电话来责问为什么给他/她写少了!(很少有人问为什么算多了的⋯⋯)我反正接到这样的电话通常第一反应就是请对方留电话我算好了再打回去——要我当场在电话里用英语解释我是怎么算的,整个系统是怎么运作的,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除了要想算术本身以外,还要想加减乘除都怎么说,一个人有几个脑袋?还有可恨的时候碰上兼职人员,本来就不是整数很不好算,他还是个脑袋一根筋死也说不通的那种人,解释了也没用,他还是一口咬定说你算错了。靠。

前几天听见我的同事在打电话,他要找的人不在,他留言说请对方回来以后回个电话。但那边接电话的人死活也听不懂他的名字,让他不得不提高声音重复了好几遍。我这同事是个老头,说话的确有些含糊。我天天面对他讲话当然一般没什么障碍,但我也不知道如果是我在电话里初次听他说话会作何反应。放下话筒他摇了摇头,我却悄悄地红了脸。不管那个接听电话的是不是中国人,起码可以肯定是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我完全可以想见对方的尴尬,却也完全可以体谅老头同事的无奈。

以前听说在外国生活轻松是因为人际关系简单,外国人说话都直截了当。事实证明英国人并不直接,说话经常要拐弯抹角。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每次通电话不管多急都要先开始你好我好半天。我在前年的工作里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来上了一年学就忘了。反正现在我打电话从来不跟人罗嗦都是上来有事说事说完拉倒。有一天同部门别的经理来找我,举着我我刚发布两天的一个职位广告给我看里面有个要求是会用“WWW”。我解释说这个应该就是会用互联网的意思。广告的文字全部是从招聘部门那里拷过来的,我并没有改动过一个字。于是她说:“你不觉得这个有点奇怪吗?我明白是指internet,可是所有看到的人都能明白这个意思吗?这个表达清楚吗?”扯了足足有两分钟我终于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试探地问:“你是不是想让我跟那个用人部门联系一下看能否改掉?”她说please。哎,明明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事儿,愣是跟我耗了半天。

一般办公室里发生什么工作内容以外的事,比如有人离职或生病或家有喜事,我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甚至当事人跳到我面前说今天就是最后一天上班了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愣能被人家给吓一跳。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也许是语言,也许是习惯,也许是性格,who knows。

太多的人问过:天天西餐吃得惯吗?太多的人感叹:你中文说的还不错啊!我除了苦笑真的没什么可说。也许在传统国人的脑袋里,出国的人从踏出海关的那一刹那起就应该等同于全盘西化,或者干脆就是邯郸学步,总之是从此再没中国什么事儿了——中文应该是不会说了,中餐应该是再也不碰了,中国的风俗习惯社会现状一瞬间就从大脑里消失了。如果一个人的头脑可以这样迅速地被彻底洗涤的话其实倒挺好的,因为这样就完全不会存在所谓“适应性差”这样的问题了。可惜,从小成长在中国文化中间给我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深刻了,导致我经常往面包上抹酱豆腐,用筷子吃pizza。

中国人喜欢凡事上纲上线,今天坐公共汽车被人踩了一脚没道歉,回去就大骂这个城市、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ZF素质低下。我得说虽然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人,但其实我很早就厌恶这样的人,于是发誓不再做这样的人。尤其出国以后,我遇到了很多奇怪的郁闷的无法释怀的挫折,但我仍然尽量不要让自己轻易对如此大范围的人群作出任何不实的评价。

国际人的概念应该是精通各种文化现象,对任何事情都略知一二,世界上不会有什么事让他们感觉奇怪不可思议的。显然我离这样的角色还差的远。我恰恰是一个才疏学浅又讨厌历史文化的人,于是经常有太多不知道的背景、不懂的俗语、甚至只是简单的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单词,弄的我每天至少得有一次,多则不限次地作白痴状。仅仅是挣扎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交织的边缘都足以让我经常透不过气来,很难想像再多些会是个什么感觉。不过也许反而会落得麻木,虱子多了不痒。每次我跟人说起在外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的时候都遭到别人谴责说“你还不通,那没人能通了”,我都不知道要怎么解释我的感觉——恐怕这时候只有在中国住过的外国人才能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八——横行世界的中文

昨天晚上开始重操旧业上中文课。当我拎起那个装教材的黑提包,心里突然莫名奇妙涌起一种当老师的神圣感——或者说,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又一个人的使命感。可能我太把自己当个人物了吧?我总是觉得把中国告诉别人,无论是从拼音、字形还是历史、习俗,我身上都背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很可能我就是这个人了解中国的开始,而今后他喜不喜欢中国就全靠我了。

这个“学生”是通过 Chinese Meetup 网站认识的,而且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来。那个网站我在出国前就注册了,当时梦想着通过这个地方找到一些学中文的人,最好能凑够5、6个,这样我出国后就可以完全不用打别的低级工而整天清高地当老师赚钱了。因此从国内走之前我还颇费心思地找遍了几乎当时手里所有的中文学生给我写了四封推荐信。

然而从来到这里的那一天起,发现了梦想和现实的差距,立刻就把这好事儿忘到了脑后,抄起抹布水桶吸尘器老老实实干活儿。

那时候是9月,一切都是新奇的。有太多的事要从头学起了,整天都是头大得要命。9月底,寄出申请学校的全部信函;10月,赚到了第一笔超过100镑的薪水;11月,全职工作尘埃落定,生活开始平缓,于是我就知道我又得策划点儿什么了。


我在学校里贴满了教中文的广告,甚至有一张嚣张地贴到了语言课教室的门口。我也怕那些老师看了这种呛行的东西以后来找我算账,所以只敢留了个email地址。很见效,一周后就收到回复了,一个叫内森的同志跟我稍微侃了侃价儿就同意10镑一小时,每周一个半小时的中文授课。

那个课只上了三周,第四次上课的日期到来之前内同志就发信来说:“对不起,我家有俩孩子,实在不能再跟你学了。”不要误会,我又不是周扒皮,为了赚他的10镑一小时我要提前备课的时间绝对超过一小时,上课的时候又是在两种语言中间飞速切换,每次上完都是精疲力尽。我认为我的劳动绝对值得他付出这点钱来买,只是临近圣诞节,他的孩子又开始一年一度的嚷嚷了吧。于是真正第一次在外国当外教的经历就这样流产了。

来到曼城以后,Meetup网站组织的月度聚会地点离我更近了,我去网站特地又看了看,发现注册的还是中国人居多。大家都不傻,都想当外教。算了,甭凑这个热闹。

上学,签证,上班,旅游,一切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今年3月的一天,几乎是同时收到了两个人发来的email,都说是看了我在Meetup的注册资料跟我联系想学中文。

克里司说他是曼联的摄像师,要跟随曼联征战四方,所以时间很没有保障,可能随时出差;所以相比来说更让我容易接受的当然是储运公司的财会师托尼,诚恳又真切地说他有多想学中文。

我想教吗?我真的没想好。我在曼城申请过各种语言学校的中文老师职位,大学的、民间的,成人的、儿童的,学着玩的、正经考试的⋯⋯无论怎样最后都是一个结果——没戏。所以虽然我带了全套的3-60岁适用教材,口语书法一应俱全,我还是在潜意识里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生活却偏偏总是会开玩笑,在我在英国待了两年半,想尽办法尝试各种申请都失败以后,离决定永久离开英国的日子只剩下半年多的时候,这个托尼突然哭着喊着跳出来说他要从拼音学起。我还能胜任么?我能在半年里把他教会到什么程度呢?我完全没有信心了。

前两天刚看到文学城的新闻里说调查显示现在的美国青年75%认为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我简直想飞到美国去一个个敲敲他们脑袋。所以在教中文的事情上,我始终相信的是,我多教过一个人,多教会他说一句话,就能多向一个老外介绍中国。我就算历史文化学的再不好,起码比他们知道得多吧?万一有人博学的,我还可以查书、上网啊;如果这样还比不过,我就教会他们读写中国字,然后让他们自己查去。至少,我为弘扬祖国文化,提高中国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地位做了我可以做的贡献,外加⋯⋯赚点小钱。呵呵。

于是,半推半就的情况下,我给托尼报价15镑一小时,心想把他吓跑了也就算了,谁知他竟然很痛快地接受了。

于是,有点硬着头皮打开落满了灰尘的大书包,翻出我的全部拼音书,挑选了一本口语实例,并重新编写了拼音表——就象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样。

与托尼上的第一节课还是很愉快的,而且我很惊讶地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第一次接触陌生语音的情况下,一个小时之内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要领。这是很多学外语的人都很难做到的。由此我也再次验证了我以前总结的规律:汉语学得快的人总是有原因的——或者智商高,或者学过其它外语,或者记忆力超强——总之基本属于公司高管一类的人。在这方面家庭妇女和小工程师一下就被远远抛在了后面。

有了第一节课的满意度,我想这个学生应该基本可以说是教定了。他说他在年底前后将赴中国工作,不过不一定是香港还是北京。天,香港和北京所说的汉语可是有本质区别的!我告诉他我只会说普通话,写简体字,所以教出来的也是标准的官方汉语。他表示同意。

其实汉语正在悄悄流行着,我有这个感觉。去欧洲大陆旅行的时候N多次地看到遍布城市的中文标识——“优惠”、“特卖”、“免税店”⋯⋯在巴黎的卢浮宫前,有两个黑人提溜着一串埃菲尔铁塔用中文叫卖“两个五块”,吓我这一大跳。现在上班的单位里,一个同事正在上业余每周一次的中文学校,得知我要来上班她就很兴奋了,现在已经搬到我旁边座位,我们整天讨论的话题三句半离不开语言学习。在曼彻斯特这个号称英国华人最多的城市里,光是各种中文学校就得有大大小小十几家,甚至今天早上收到学校发的员工语言课培训广告内容中不仅有欧洲常见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还赫然出现了“汉语普通话”。

早晚有一天,让老外都得学中文,不过四级不给毕业证,哼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3-29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