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楼主: cristina_c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耀英伦] 【图文】英伦生存纪实——三年的书写,翔实的记载,珍贵的回忆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9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圣诞节又来了

搬到繁华之间,对圣诞节的理解又有些不同。

记得去年的冷清,与我原本想像的在国外“身处其中度一个真正的圣诞”的理想相去甚远。惊诧遗憾之余写下了《圣诞并不快乐》。而今年,学校里,大街上,从11月起就早早地张红挂绿(经典的圣诞搭配色),马路上高高悬起各色圣诞花环或蝴蝶结造型的霓虹灯,商店里更是摆出琳琅满目的挂饰卡片大小圣诞树牢牢拴住了我的眼球。昨天和老公去了曼城市中心,因为听说那里举办一年一度的节日大卖场。原来是市政厅前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小摊,出售工艺品、食品、日用品、家居装饰、服饰及首饰等。还有无数棵待售的圣诞树在微风中整齐地招手。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烤香肠味儿,摊位上的彩灯亮纸辉煌耀眼。巨型的圣诞老人居然爬上了市政厅的房顶微笑着偷看世界。


购物中心里更是别出心裁,搭起一棵高耸至房顶的大圣诞树,圣诞老人驾着麋鹿雪橇在树下颔首。旁边有个帘子盖着的小门,由工作人员收票进入。带孩子来排队的家长围着树下绕了好几圈儿。看来老外也学会了中国景点的“地下水晶宫”式生财之道。

当然对于节日,更多的喜悦永远还是商家满脸堆笑眼看着自己的银行存款直线上升(这里消费很少用现金,所以不兴数钞票了)。每当邻近这样一年一度的庆典,各个精明的商号早早打出圣诞的旗号大卖特卖。不过真正意义的减价日(Boxing Day)还没到呢,估计那天又得变成水泻不通,我可不打算出门去挤了。我们今年圣诞节的采购计划很轻松,只有几件电子产品和一些洗发水什么的,而且我和老公都有不短的假期,所以完全可以错过人多的高峰期再去买了。

唉,可是在这样普天同庆的季节,我们还得写那四篇该死的论文。同学已经戏称这叫“给老师写圣诞小说”。我立下毒誓,一定要在24号前全部写完!

不过城市与乡间的淳朴不同的是,尽管公共设施布置得很完美,但由于这里所见皆为楼房式住宅(且多为学生公寓),反而不怎么见到平民家庭装饰房屋过圣诞的景象了。这使我又不由得怀念起去年此时我家邻居到了傍晚就会一闪一闪的彩色窗口。

学校里的华人社团组织了圣诞游园会,其实都是小时候那些很无聊的游戏啦,但是在这种异国他乡,闲的没事干的洋节日里,这样的活动无疑还是给学生们的节日增色不少。我和老公去转了一圈儿:踢毽子、猜谜、贴鼻子、套圈、偷天陷阱……在国内对此嗤之以鼻的年轻人们竟然还玩得挺高兴的。我们俩基本上以围观为主,因为那里面冷,穿太多了,无法施展身手。后来在围着四壁贴满的猜谜和脑筋急转弯的纸条里拣了几张,得了7个气球。呵呵,因为活动是免费的,全部奖品和现场食品都是CSSA(学联)一手操办,所以略显简单了点儿。但其实谁也不是为钱或者得奖来的,不就是一个单纯的找乐嘛。

20号,节日邻近,平日里水泄不通的大街竟然终究还是寂寞起来,车少到甚至让你可以放心地闯红灯过马路而不用害怕有车开过来轧你。

24号,决定晚上也学英国人的习俗烤一道土豆。另外还在计划去旁边的教堂看看热闹。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特热衷于圣诞前夜去教堂门口排队,现在真正身处基督教的故乡却不喜欢参加这种事了。昨天晚上我破天荒地看了1个小时电视,播出的是精心编制的一场用有剧情的串场方式连接的圣诞歌舞晚会,由著名歌星(我不知道那都是谁,想像该是很著名的)分别演唱传统的圣诞颂歌。的确很好听。只是疑惑——我们中国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是在不停地变换节目和形式人民还看烦了,他们每年都永远是唱那几首歌唱了几百年怎么就没人烦呢?!

26号以后至31号前估计早晚还是要上街血拼。有了去年的前车之鉴,过节食物这下早就准备好了,不用担心到时候超市又全体关门在家过弹尽粮绝的日子。但是计划中的服饰电器护肤护发用品等却一定要耐心等到Boxing Day以后才可以打折。虽说这打折将会持续一个月,但是紧俏商品肯定是很快售罄的。于是只能从两周前开始天天在家对打锻炼身体,准备届时冲向市中心。

在这个热情四溢的季节里,无论是否教徒,节日的欢乐总是不会被排斥的。找工作的email的末尾都不忘写一句圣诞快乐,好像自己的心情也随之跳跃了起来。

就让我们一起欢度一个充满快乐喜悦的圣诞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31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一——曼联现场观战记

曼联是很多人追逐的梦想,它的主场也随之成为不二的梦中天堂。从小贝到小鲁,狂热的球迷伴随曼联一起成长。

我们既然有幸居住在这个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怎么可能就这样让天堂跟自己失之交臂呢?于是在搬到这个以这支辉煌的球队为代表的城市72天之后,梦幻终于得以成了真。

去曼联看现场球赛并不容易的,要经受买票、交通等多重阻碍。但是只有经历了风雨的彩虹才会特别靓丽嘛。


买票
季票只针对曼联俱乐部会员出售。真球迷交个几十英镑左右的年费就可以成为会员,然后以此身份可购买500镑/赛季的季票,每个赛季有19场比赛。顺便说,一般来说在英国只要是想看英超联赛就必须买季票,没有零售票。但每个赛季有时候会有少数足总杯/冠军杯预赛阶段的球票公开发售,价格大约24镑/张。所以作为一名没那么多钱和时间去支持狂热的业余球迷就可以登陆曼联俱乐部建立的官方网站(http://www.manutd.com)注册一个免费会员资格。这个会员资格其实很虚,不能打折也没有买票的优先权,唯一好处就是有公开发售票的时候可以收到一封email通知。(否则你恐怕连抢购的机会都不知道就直接失去它了。)

有趣的是,在网上购票的时候那个按钮不是“buy”(购买),而是“apply”(申请)。说明你其实只能有资格“申请”一个购买权限,而并不保证你的“购买”能成功。至于是不是“申请”到这个权限要在一周后才能得到通知。
当然,这么费劲才能买到的票,每场比赛都座无虚席。

如果你实在想去看又实在买不着票,就在比赛日直接去赛场门口找票贩子也行。但是肯定第一,贵;第二,不能保证真伪。哪儿都有骗子,永远不要以为外国人就都那么诚信……

交通
去现场看球赛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交通。曼联的老特拉福德球场距离曼彻斯特市中心开车要十几分钟路途,但是停车场离得很远而且停车费狂贵(大约5镑/场)。大部分人会选择坐公共汽车去,但是越到接近球场的地方,可以想象堵车就越严重。所以你想不错过开场吗?提前一小时出门吧。坐城铁(Tram)倒算是相对比较有保证的一种交通方式。从市中心的Piccadilly站出发至球场往返2镑,但下车后要走路15分钟才能到球场的。不过倒是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去那儿的,跟着走就完了。每到比赛日,那些车厢里人挤得就像北京上下班高峰期时候的300路公共汽车,而且还是月票有效的那种。

逢比赛日,赛场附近都会有专人指挥交通,所以虽然人多的要命,但现场秩序总还算井然。

现场
这个著名的球场能容纳60000余人。但与我们国内看演唱会观球赛不同的是,这里买看台票的时候基本是不用挑坐位的,因为这个球场是为了足球比赛专门设计的,不像国内一样是多功能运动场,所以这里的每一个位置视野都是一样的开阔。

现场除了在看台外还可去包间看球,跟古时候有钱人看戏似的。包厢在一层看台最后一排的后边,遍布球赛四周,共有大小上百个。包厢不大,有点像火车软卧的那种车厢。一般有4人桌和4把椅子,透过高大的落地玻璃窗即可直接看见球场。这玻璃质量特好,连场内热烈的气氛都不能渗透。所以房间里一般装一对喇叭,“转播”现场球迷的热情呼喊,又让人觉得跟银行似的……包间都是按赛季包下,房间门口会写上此间主人或公司的名号。其实很多包下这些房间的都是以公司名义,然后作为一种公司奖励手段酬谢绩效优异的员工。一个赛季的价格由几千镑至上万镑不等,餐饮酒水另付。在包间看球当然要比外面暖和多了,还有酒吧等奢侈配置和专用服务生伺候。但问题是饮食狂贵,走的时候还得付小费,而且最要命的是离看台的最后一排太近了,所以当看台的观众一高兴站起来呼唤的时候包间就变电影院了。室内还有等离子电视同时直播其他球场内英超场次的比赛,所以也有看台的球迷会趴过来隔着玻璃蹭电视看。可以看出这种包厢服务的推出只是一个商业手段,里面的人多数都在背后被人骂死。连曼联的队长基恩都说:“最恨的就是那些在包间里吃着鱼子酱骂娘的土财主。”总的来说,这就叫花钱买罪受,如果不是大头加大款的最好还是去看台。

此外还有一个可以选择——可以去餐厅看电视。球场四周有大小不等的各种餐厅,可容纳约5000人。虽然在餐厅里不能直接看到球场,但是有大屏幕电视现场直播和正餐供应,也算舒服。每个餐厅都有一个不同的名字,但都叫suite(套房),比如Old Trafford suite, Manchester suite等。

整个球场内指示标志牌都非常明显,傻瓜也不会迷路。但是一旦落座就会发现这里的坐位极小。1米80的老公坐下来就把那个小椅子完全占满了,不知道英国人五大三粗都是怎么坐进去的。何况是露天球场,天冷的时候大家穿衣服都特多,所以坐下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很默契地前后左右交错着坐以防互相挤得难受。

尽管是在室外,球场的草坪下面都装有专门的加热设备,所以能保持四季常青。

英国人看球时的习惯是一定要喝酒,但是球场里出于安全考虑,所以酒水都只有限量供应,即只在开场前和中场休息时售卖,且只能在看台后面的走廊里喝,不许带上看台。卖出的易拉罐酒水也要倒在可回收的塑料杯子里交给客人。这里的酒水价格超贵,一扎啤酒2.5镑,比酒吧里差不多贵出了一倍。不过有个例外:如遇冠军杯的比赛就完全没有酒水供应。因为曼联的赞助商是百威啤酒,而冠军杯比赛的指定饮料是其他特约供应商,两相矛盾不好解决,争执不下就只好干脆不卖了。

看球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故此处作者略去30000字……

散场
60000人一同出来,可想而知交通不是一般的拥堵。这时候对付这个场面比较极端的有两种人:深谙此道的人总是会提前10分钟退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杀到停车场,开了就跑;也有一些不着急回家的,就去附近的酒吧继续喝酒,或者干脆溜达回家,还边走边唱歌。这种时候场景总是特壮观,跟检阅似的——几十个人并排把整条街铺满了一起走。本互不相识的人,只要有一个人起了头儿,其他人就会跟着唱起来。有一条需要提醒的是,你要想加入这个唱歌活动就得专门装出特粗的嗓子唱,否则别怪人家说你娘娘腔。

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乘车。公共汽车站里此时会停满了一大堆双层巴士,2镑/人,直达市中心,中间不停车。但是上车后要晃悠至少40分钟才能开出堵车区。其实走路去市中心40分钟都能走到了。坐城铁回去的,这一站叫Old Trafford,车站里设有专门的供比赛日使用的通道。铁栏杆被修成像蜗牛一样的环形,一直绕到站台之前,然后被一道大铁门拦住。只有车来了那门才会打开让人们秩序上车,这样以便维持良好的秩序。晚上,车站,到处都是铁栏杆,到处都有全副武装的JC,这感觉简直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运送犹太人的那种列车一样令人胆战。

只要上了车,耐心挤一个小时回到市中心,人流分散了,交通也就回复正常了。

球场保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球场的全副武装保安。每到比赛就如临大敌一般精神紧张。其中最神气的是骑警队伍——好多好多JC骑着高头大马,从人到马都身着黄色的高亮服,马蹄上还有小灯。这些保安的工作是监督并纠正球迷中任何不守秩序的现象。遇上有球迷不买票冲上公共汽车的立马就会被JC抓走,然后还会仔细检查车上遗留下来的酒瓶等危险物品以确认非恐怖袭击。JC们一般都是集体行动,总是要保持以多于嫌犯2倍的人数冲锋来保证自身的安全。想想也真是一个挺吓人的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3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二——二手交易其乐无穷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或多或少这样的经历——自从我们来这儿开始基本上就一直在琢磨倒买倒卖,既卖自己的,也买别人的;既有不到一镑的小东西,也有几百镑的“大件儿”。学生间二手交易可以让死的物品变活,给自己创造价值,也给别人创造物美价廉的使用价值。操刀做起小商贩的同时,变废为宝的成就感也在渐渐地这样荡漾开去。

刚来的时候天天盯着学校的广告栏,除了关注找工作的信息外就是忙着买一些二手生活必需品。后来很幸运地参加了前一届学生回国前举办的二手交易跳蚤市场,基本上一次就淘齐了这些日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几大件。记得那时候一口气买下了一台电视机、一台打印机、一辆自行车,还有一瓶酱油。跟这些马上要回国的人买二手货的好处在于他们的目的在于出售而非赚钱,多少是那么个意思就得了。其实,留学生们大都是在这种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交易中受益着,又在一年或几年后自己即将离开的时候为后人做着相同的贡献。


在这些沸沸扬扬的二手市场中,我和老公可算得上是弄潮的“两把好手”了。我们自打来了这儿,登广告出售的东西简直五花八门。卖出去的商品里最贵的是我们从国内带来的两个笔记本电脑,(不好意思)全是日货:一个NEC,一个SONY。后来一个卖给了学校的老师给他家孩子练打字用,另一个卖给了我的同班同学写论文。打字那个就不必多说了,特破,本来在国内就是二手买了又用了好几年后才带过来的。去年新年之际老公一心疼我就给我买了个新笔记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旧的想了想还是卖了换点钱还能多少吃顿好饭。本着不着急出手的原则,拖了一个月给三五个人验过货之后竟然以250镑的价格成交。其实我实在很不好意思——那笔记本硬盘才6G,显卡落后得连“大家来找碴”都装不上,系统嘛,当然只有装Win98且不运行任何其他程序才能“看上去”奔跑如飞,开个Word就得1分多钟。不过对于英国本地的电脑价格来说,250镑买回一台能打字上网玩游戏看VCD还带无线网卡和内置猫的笔记本电脑已经算够赚的了。SONY笔记本是我们在非典泛滥的时候在北京新买的,到卖的时候用了一年半。我个人认为SONY可算是日货里最娇气的品牌了,动不动就坏——不是这儿开就是那儿掉,还老自己关机或者干脆就开不开了。上盖螺丝掉了,我们自己拿胶水粘死。夏天回国的时候修了一次,也就是清理了灰尘,回来后发现自动关机的毛病得到改善,但天气一潮就开机不畅仍是一个心头大患。就因为这个,卖的时候底气颇为不足。广告登了又一个月,其间降价两次,还被一个老师涮了两次之后,终于如愿地卖给一个加纳黑同学。那女人一望便知是个从没见过电脑是什么玩意儿的人,还以为买菜呢,跟我一块两块地侃价!我跟她说硬盘操作系统这些她都听得一知半解,更不必说教她如何局域网配置。最后心一横,终于说出“反正我们在一起上课,有任何问题你找我”的豪言壮语,并留下了手机号码。我深知这话一说出去,我就成了她24小时免费的技术支持。我们电脑虽然有些问题,却也不到三天两头硬件故障的程度。她今天让我给她装office,明天自己把同一个文件打开8遍然后问我文件变成了“只读”怎么办……只有一次是真的发生了硬件故障,不能开机的毛病重现了,她把电脑带来我家,老公把内存拆下来又插了一下就好了。。。。由此得到的教训就是:二手电脑尽量别卖,卖也尽量别卖熟人,卖了熟人也尽量别告诉他你的电话……

在考文垂的时候我们还卖过一对音箱,是配合电脑使用的那种。在北京出国前花30块钱买的,带来两个月后10镑卖出去了,那人还说:效果真不错啊~~~

尽管我们刚来的时候疯了似的想买自行车,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在几个月后就开始不停地卖自行车。我们9月入住考文垂,12月同住的哥们儿搬走了,留下来一辆自行车让我们帮他卖掉。后来住他那屋的人5月份又搬走了,又留下一辆车。的确,在英国的城市间来回搬家,最烦恼的就是这车不好处理。我们自己搬家之前听说曼彻斯特山路居多,也曾想把两辆车都卖了的,结果阴差阳错的两个买主全到最后一分钟反悔了,一辆也没卖出去。后来事实证明上天的决断是正确的。如果后来的日子里没这两辆车,我们不是交通费将增加一倍就是得每人多买两双鞋。

我还卖了几瓶国内带来的玉兰油,这在英国想来像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众所周知外国化妆品的价格大多比中国便宜,但我就很奇怪为什么我在这儿待了一年多却永远也没发现哪里化妆品卖得能比国内同类产品便宜的!顶多也就是发现了一些国内没上市的产品而已。从北京出发前听从小侯同学的劝诫带了好多好多适合自己皮肤的玉兰油,后来发现这里气候湿润阳光少见好像都不怎么抹油也不会变花脸。慢慢的懒了,直到有一天跳起来数一数发现我买的玉兰油都够下辈子用了。但是由于我把包装都扔了,这种个人消费类的二手商品就不太好卖,只好以低于市场价格N倍的方法卖了出去,最后基本跟白送差不多。

还有电视,也在我们售卖的范围之列。一年前买下的14寸电视由于有了游戏机的存在而显得过小,打游戏都恨不得把脸贴上去才能看清楚那上面的字。我和老公打网球的时候经常打着打着就不知道球跑哪儿去了。于是我们终于在圣诞节前换了21寸,淘汰下来的小电视还正在热卖中。英国电视台提供的一项服务叫做Teletext,就是按个什么钮儿就能把电视里正在说的话写出字幕来。无论新闻还是电视剧,游戏竞猜,甚至广告等,还能播报节目预告和天气情况什么的。中国人一般都会比较喜欢买有那种功能的电视机,方便学英语,也帮助理解听到的内容。可是我家这小电视没有打字幕的功能,看来这下还真的不好卖了。

其实在生活中,更多的还是我们买人家的。前面提到刚来的时候还买过“二手”酱油。当然那是新的还没开封,只是卖家当时囤积多了,后来自己要回国的时候才发现吃不了,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出售,何乐而不为。这些生活用品大多数人临走就送了,根本不在乎卖一大堆盘子碗赚回的那一镑两镑的。我们就接受过两人次临走前赠送的一口锅两个碗三把刀四个盘子和其他若干餐具衣架什么的,甚至小侯送我的圣诞节装饰品都沿用两年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另外除了买卖自行车,我们买的最大件的东西就是台式电脑及其附件了。我和老公都是不可一日无电脑的人,休息日里能每人抱一电脑一整天互相说不了几句话。笔记本都卖了,自然是因为有了替代品。

我家的台式电脑是在考文垂马上就快搬家的时候买的。当然也是二手。那时候加了一点钱就顺便拎回了人家的一套功放加一对音箱加一个插线板,还觉得占了点小便宜。后来搬到了曼彻斯特发现这儿卖电脑的更多……不过这台电脑还是很给面子的,运行稳定,性能优良,除了夏天在原来那小屋实在热得不得不给它加了个风扇以外就没出过任何毛病。由于上次回国的时候买一台二手的台式机就已在计划之中,所以我们在北京买好了1394视频采集卡,新近又配备了DVD刻录光驱和超级大硬盘,以后编DV电影我可有的造啦。哈哈哈~~~

电视迄今为止买了两台了,第一台是从回国的学生那里买的,他们附送了天线;第二台是从在本地工作的一个家庭那里买的,他们把我们和电视一起开车送回了家。第二台电视比第一台大,还加了字幕功能,却和第一台同样价钱,并在我们的请求下送货上门,真是让人心里乐开了花。唯一不爽的是这大电视开关有毛病,一旦关了就开不开,害得我们俩鼓捣了几十次才给开开,从此再不敢关,只能用遥控器待机。老公说:这就叫报应,咱们卖给人家一个开不了机的电脑,就买回来一个关不了机的电视。。。;p

另外为省钱加方便的缘故,我们买了一台喷墨打印机。墨盒是从国内网站购得后让家里随包裹邮寄的,否则这边随便一个墨盒钱都超过我们的打印机钱。其实真正省没省,省了多少也无从算起,只是觉得我申请学校的时候以及我和老公打印论文的时候有这东西还真帮了不少忙。

哦对了,我有一次逛二手市场的时候还买下了一盒蜡烛,就是后来我们结婚两周年DV片里用的那个。嘿嘿,够浪漫吧。

当然如果只靠二手商品生存是可以的,生活就远远不够了。虽然并不大款,但日子总也要尽量过得高质量一点。所以我们卖了旧音箱买了新的一套杜比2.1,还买了一台让许多人羡慕到死的XBOX游戏机。闲暇时间里,我和老公开汽车,打网球,当忍者杀人,扮指环王大战魔军。想起了小时候天天在家里跟我妹玩任天堂不写作业的时光。这些游戏盘玩够了以后还可拿回店里折价以旧换新,虽然折不了几块钱,总也比老买新的便宜多了。现在老公成了这些游戏店的无敌超级忠实客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游戏字样的店他必进不误。

估计等到我们要离开英国的时候,像很多人一样又会有一些日用品得出售了。我们的电视、打印机、自行车、音箱、功放、电脑、游戏机(这个还没想好卖不卖,现在已经是欧洲绝版,可能带回北京去玩一辈子也说不定)、体重秤(这个必须保留到最后一刻,因为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称箱子)、熨斗、中文小说甚至餐具衣物等等等等都没法一一运回去,只好给它们就地找个新归宿。

学生族就是这样,很多东西使用期限只有一年,短期使用过后就一代传一代可以无限延长其价值。不过我现在认识的人都计划比我早回国,很发愁到时候我这些卖不了又舍不得扔的东西该送给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3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三——学生式的娱乐生活

作为学生,且不是“暴发户的儿子”,来英国的第一个目的是学习,第二个目的是打工,第三个目的是了解当地文化,第四个目的是熟悉世界地理,第五个目的……总之排到了第十几个,也还是不能说“目的”是娱乐。于是明白了,娱乐只是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可缺失的过程之一。

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娱乐是为了调整激励自己以便更好地去达到目的。如此说来,省钱、尽兴,就成了学生式娱乐铁打的两大原则。


对于喜静的人来说,比如我,最方便的方式莫过于看电影了。英国那只有5个公共天线的电视台每天晚上都会放映至少一部卖座大片,加上电视的字幕功能,倒是基本没有看不懂的问题。我们从国内来的时候就带了大量的##被过滤##(不好意思,##被过滤##压缩得比较狠,占空间和重量最小)电影电视剧,基本上天天不懈地看,到现在也才看了一半儿。另外的途径就是网络在线视频及影视下载,用很少的钱,或者不用钱,却能与国内同步看到公映的新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且,我们租住的学校宿舍还有一个凤凰卫视欧洲台,除了个别时候说粤语和极个别时候说英语外,其他都是中文节目,简直爽到了家。有时候我们也偶尔会去电影院看场好莱坞新片,学生打折票只有3-4镑而已。唯一不爽的就是台词不能全听懂,也没字幕,只能猜。

老公还有一项娱乐方式是打游戏。用去打工一礼拜的全部收入置备齐游戏机加几张盘就可以##被过滤##后面冬天里几个月足不出户的快乐生活。哪个游戏玩通了关觉得没劲了还能拿回店里折价换新的。最近我家游戏机又新添了一个插件,于是可以实现DVD播放功能。这下他可更有事干了,在一家出租DVD的网站注册了会员,就可以包月无限量狂租DVD。

对于稍微热闹一点儿的学生,比较常见的大众化娱乐方式就是聚餐了。可以选择交口称赞的中餐馆,也可以在家里DIY。曼城的小辣椒中餐厅已经成了同学间心照不宣的顶级质优价廉餐馆。自助中餐虽差着个档次,却也完全可以在这种异国糊弄自己了。在家做饭,就要看手艺高低和兴趣所致了。一般人多了就是火锅或者包饺子,人数少而固定的话也炒菜或者做点新鲜玩意儿。我们就请朋友吃过炖羊肉和酱猪肝,还有自己烤的饼,不过曾听说过最高级别的有人请客是现做焖炉烤鸭。

更西化一点的人可能就会去酒吧或夜总会,这些场所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最普遍最低廉的娱乐消费了,就连身份最低微的人也可以经常去。下了班喝一杯,跟朋友或陌生人随便聊聊天,以不断大笑的方式打发掉晚上寂寞的时光,晕乎乎地回家睡觉。其实想想也怪不错的。

有点钱的小女生有的会选择以逛街购物为乐。我不能苟同。这儿的衣服又贵又难看实在不值得我花英镑去买。

另外也有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的,比如英国学联甚至基督教会什么的举办的活动。学联的活动有时候还能凑个热闹,教会那个我就更不上路了。中文写的圣经故事我只看到不超过100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别说英文讲经……

当然了,对我本人来说,以纪实形式记录下在英国的点滴生活经历一直是我经久不衰的一个嗜好。而且最近又多了一个娱乐方式就是自编DV电影。不客气地说,除了素材和特效不够多以外我基本可以实现各种电视上通常见到的剪辑手法了,自己觉得已经满可以赶上专业水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3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四——毕业典礼

老公毕业了!

一年的辛苦学习,充满无法言说的太多生活经历,工作的艰辛,二人世界的甜蜜,一切点滴都汇聚在他走过毕业典礼舞台的10秒钟里。那一刻,毕业的虽不是我,坐在观众席里的我心里却是真正的百感交集。但我不能激动到手发抖脚抽筋,因为我还有个重要任务——用摄像机全程记录他一生中这空前绝后的10秒。

我们是在典礼开始的前一天下午回到考文垂的。一路上从伯明翰起就明显感觉自己回到了主场,好像从心底里往外透着亲切。我们深谙伯明翰至考文垂的火车半小时一趟的规律,所以特地没急着去赶最后一趟火车,而是给自己留出了宽松的午饭时间。在伯明翰市中心的大街上闲逛,竟然发现了在曼城很熟悉的PRIMARK服装店,Britania酒店和蓝箭头工作中介。但是另一个很不爽的新发现是伯明翰火车站附近竟然没个正经餐馆?!我们沿着路口四面八方走了个遍,除了麦当劳就是毕胜客,真让人泄气。最后不得以还是只好去了麦。


Clarks在打折,顺便给老公买了一双新运动鞋。后来这鞋可救了我一命。

老公跟他同学联系过,得知那哥们儿已经买了二手车。于是我们原计划的行军改成蹭车去学校,得意不止。和他的同学在咖啡厅里一下午坐着聊天,我脑袋里满是去年此时甚至更早的时候一些初识华威的场景。走过的路,做过的事,见过的人,自动地一一浮现。

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

这次回来设备齐全,照相机摄像机全部充满电池整装待发。而我用摄像机记录的一些镜头恐怕在外人看来颇为不屑——我会对着一个角落里的公用电话猛拍半天,还会对着Rootes的大字做个特写。他们当然不会知道,那个电话是我们到英国后第二天第一次打电话回家时用过的,而Rootes里的学生注册则是我在英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这个时候,也许全世界只有我和老公才会对一件东西有着同样的心情吧。

晚上借宿在另一个同学家里。我们原来住过的房子已经被房东插牌出售了,于是这个同学——也是原来一起住的室友——从那所房子里搬了出来,住在不远的另一条街。他和女朋友婷婷很热情地给我们做饭,又帮我们腾地方睡觉。他们都是华威大学的学生,明天将一同毕业。我也说不出是否羡慕,因为我早晚也会有这样的一天。想起自己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期待过毕业,而毕业的师姐又都劝诫我们要珍惜学生时代。我想,我现在也许应该认真去对待这一年失而复得的学生生活吧。

第二天一早吃过婷婷准备的丰盛早餐,我和老公背起大包告别他们准备再一次行军去上学。我由于去参加毕业典礼,穿来的是正宗的中式唐服加皮鞋。昨天坐火车转车两次加上在大街上来回走路已经把脚底皮磨得还剩下一半儿,今天如果再行军恐怕到下午就得让老公拖着我走路了。所以我心一横学了野蛮女友,把老公新买的大鞋给穿上了。心想反正一大早没人看我……

来到学校,阳光晃眼,已经有人陆续穿起硕士服到处招摇了。我们寄存了行李,老公去租了他的大黑袍和我到处照相。我们从曼彻斯特出来的时候他说宾客要穿正装或自己国家的民族服装,所以老公给我从中西两套正装里挑选了喜庆的唐服。没想到这下我却成了校园里耀眼的一个小中心。由于我是唯一一个穿了中国传统服装的人,所经之处引来不少惊奇的目光。我帮一个老外给她和全家照相后她还跟我说,我知道中国新年快到了,你穿这衣服真好看。简直给我得意坏了。

快到10点,毕业生集中起来首先注册入场,然后是家属宾客。我进去得有点晚了,只好坐最后一排,摄像机被前面的铁栏杆挡住了一些视线。很是担心会不能顺利完成10秒的拍摄任务。

大家落座后听了大约有1小时的圣歌和乐队演奏。事后想来那时候应该是工作人员在紧张核对最后名单和证书排放顺序的时间。组织这样一场毕业典礼需要很多人非常精密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为他们从发票到排座位到现场宣读毕业生名单和发放##被过滤##等一系列活动都是严格遵循名单秩序完成的,而且还要确保中间节奏正常连贯,不能有丝毫闪失。因此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缜密细致的工作态度。我佩服死这些人了!

典礼开始以后就很俗套了,除了主席台的人物服饰我没见过比较新鲜以外,也无非就是学位主席致辞,第一届的老毕业生和荣誉博士致辞等等,然后就逐位上台颁发##被过滤##。宾客事先都会拿到名单,知道自己的亲朋好友会在什么位置上台,所以下面的阵势仿佛如临大敌,人手一台照相机或摄像机对准台上。我这里由于有道栏杆横在眼前,感觉就更为紧张一点。为了到时候不失手,我还先随便对准一个人练了一遍。

于是从老公在座位上站起来,到他上台到一直走回来坐下,我终于不负众望完美地拍摄到全程。嘿嘿。

跟他的朋友照相话别后,我又换上大鞋,背起大包,踏上回家的征途。好像搬到曼城后就变懒了,除了上学每次出门不是骑车就是坐车,已经很久没有连续走过那么多路了。走到火车站已经觉得穿了运动鞋的脚还四面都像着了火一样,到转车的时候就几乎都快拖不动了。下车以后盘算着还是路上找个地方顺便吃晚饭,省却了回家做饭的苦恼,还能稍事休息一会儿。途经一家同学鼎力推荐过的PIZZA店,硬着头皮对PIZZA做了最后一次努力尝试。这种原产意大利的菜肉面饼由于便携又易加热,已经成了很多人懒得做饭时的唯一替代品。现在理解了为什么出了国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吃PIZZA,就连我这原来对好伦哥那么痴情的人,现在竟然也被其折磨沦落到了这个地步。以后回去谁再跟我提PIZZA我得跟谁急。

记得刚搬来曼彻斯特的时候,还喜欢对比两个城市,然后说什么曼彻斯特人不够礼貌,城市不够清洁等等。后来这种对原来家园的幻想逐渐消失在丝丝细雨里。而这次两日往返的直观比照终于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回答。住在曼彻斯特,生活的便利,经历的多姿,视野的开阔,让我们领略到了前所未见的英伦风采。而且此次旅行还验证了我一个疑惑——为什么今年冬天我穿的衣服都比去年少?原来曼彻斯特虽然地理位置靠北3小时火车车程,但也许是离海近的缘故,抑或阴云密布恰有保温的效用,这里的气候果然比考文垂温暖多了。此外,在两个城市都居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还有一个温馨的发现,就是这两个城市中无论到达哪个,都给人一种回家的亲切感觉。虽然不知道下次再去考文垂会是何年何月,但可以想像的是发现“桃花依旧”时的那种欣然。

晚上,历尽跋涉,在温暖如春的家,洗完澡,把自己扔进一堆松软的被子里,我立马儿知道了什么叫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0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五——电视也疯狂

英国公共电视虽然只有5个频道,但早在我踏出国门之前就被灌输了无数遍“这儿的电视特好看”的思想。来了以后买的第一台电视没teletext听不懂他们说些什么,加上我这人本来就不爱看电视,一年多也愣没发现别人说的“特好看”体现在哪里,反而在我学习的时候老公在一边看新闻还给我吵得够呛。搬到曼彻斯特,家里有了凤凰卫视欧洲台。但兴奋之余发现那个台看多了还是无聊,虽然说中文,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广告肥皂剧,每天只有几小时播出该台的当家栏目我们还老赶不准那个时间收看。自从圣诞节前换了新电视,teletext功能真是让我赞不绝口。大到电影,小到广告,屏幕上都能实时地显示出当前字幕。千万别小看这一个字幕,它对于理解对白的作用绝对是不可忽视。于是从圣诞节开始到如今的一个多月里,我发现自己坐在电视对面那个沙发的时间开始明显增多。


看归看,我倒还没无聊到天天去看电视剧的地步,一般除新闻以外仍停留在竞猜、科普、电影之类的节目上面。这里的竞猜类节目多得数不胜数,基本上每台都有。比较知名的就是《百万富翁》,跟我国的《开心辞典》形式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他们说英语。电影也几乎每天都有,而且都是以往大片巨作。只是时间太晚,不太合适我和老公的作息,所以能看全的时候并不多。这些节目通常能在一到两小时内结束,也没有前因后果跟别人接不上弦儿的烦恼。只有一个例外,就是4频道每年都会斥巨资主办的王牌真人秀节目《Big Brother》。

去年我和老公就几乎全程跟踪了这个节目,看着12名自愿报名的男女走进一间到处装满摄像头和##被过滤##器的大房子里一起过100天的全封闭杂居生活。没有电视、电脑、报刊、媒体,只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须设施。全部娱乐活动都靠电视台设计以及他们团结合作自行安排。他们的24小时生活在全国人民的电脑屏幕和电视机上现场直播,大约每周就要有一人经观众投票评选淘汰出局。于是这些人既需要展现与人的团结友爱、忍让宽容,又需要将自己的个人专长个性尽量不动声色地发挥到淋漓尽致让观众喜欢他/她。最终胜出者将获得主办方提供的巨额现金大奖。于是可以想像的是,当骄傲的陌生人为赢取巨额奖金的目的##被过滤##一堂,终日里大眼瞪小眼没事可干,又要随时担心自己的行为暴露在别人的监视之下,自己可能随时被赶出大奖门外的时候,巨大的心理压力将与人共处的摩擦放大为争斗甚至伤害。而电视观众每日就在嚼着薯片兴奋地##被过滤##着别人在镜头前互相帮助,互相##被过滤##,互相伤害。去年胜出的葡萄牙女人在各大杂志封面上颇是风光了不短的一段日子,不知道今年的奖金是否比去年更诱人些?

更有甚者,前两天我们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正是晚上8、9点,竟然换到一个台赫然见到一全身##被过滤##的女性站在台上。我心想成人节目不是只有半夜才演的嘛?!继续看了几秒种,发现旁边一个女人正拿画笔往她身上画两个肺,再看旁边一个白大褂……明白了,这是一档科普节目,介绍人体构造。我家楼下就是医学院的教材店,橱窗里摆着大小三架骷髅。整天在他们面前走来走去,我们俩也耳濡目染地对了解人体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渴望。于是坐下来看这个节目,却发现越看越摧残食欲。他们的讲解道具除了一男一女两个活体标本以外,更多的是借助现场解剖的两具尸体。那看起来象是刚去世不久的人,内脏饱满湿润,完全没有被药液浸泡的痕迹。他们用一块白布盖着尸体的脸就开始给人开膛破肚。我得说,解释人体构造这件事其实是非常神圣的,科学的,严肃的,但是这个方式实在是恶心的,恐怖的,令人极端不适的。我还是第一次在看电视的时候产生这种感受。他们把尸体的肝脏和大脑用西瓜刀切开以便观察内部结构,把一条神经举到活体标本的身旁相对照,并把另一具尸体悬挂起来现场展示肌肉对于控制手指动作的作用。现场观众一个个神情严肃紧张,我看那几个女人甚至恨不得当场跑掉。至于那个活体标本,我要是他我一定得想:今天可真衰到家了,被人从头到脚看光光不说,还让人画了一肚皮的心肝脾肺,最倒霉的是刚才那个人举着别人的一片大脑贴在我的后脑勺上!一片大脑!!

事后我还想,如果这样的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广电总局的还不得吐血了……

当然这里大多数电视节目其实还是很正常的,上述的大胆另类应该算是少之又少。不过联想到近几个月来广电总局频繁出台的各种从衣着口音到节目内容时长等限制规定处罚条例,还是感叹国内媒体那些当官的管得有点太宽了。媒体的很大一个作用就是娱乐人民,只要人民愿意,让人家充分发挥创意,每天晚上带着疲倦一天的人民一起疯狂一把,有什么不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1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六——出国就没饺子了?

这一阵过年,很多人见我一上线就问:过年了,是不是特想家呀?能吃着饺子吗?能看晚会吗?于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解释:还可以,吃了,网上看的。

听说我家人将来探亲,很多人也问:这下终于有家里人来看你啦,高兴了吧?无奈之余心里非常纳闷儿,我什么时候跟别人流露过我象被关在牢里这种概念了吗?

我真的很奇怪这些问话的人究竟是不是好心?反正如果位置对调,我肯定会说一些恭喜祝福之类的话,而一定不会在我认为别人很想家很孤独的时候还特意再去哪壶不开提哪壶。很明显地,同在国外的朋友之间就能在这方面心照不宣,问候里也从来没有此类废话。


也许是我过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听了这些话不仅没有丝毫感动反而还觉得好像这些人就是憋着让你承认出了国就是特孤单特可怜成为家庭社会的弃婴,甚至自己在心里为了不能见到家人而有点后悔一样?

这个算不算是一种嫉妒的产物呢?

而且更不幸的是,他们还以为自己说话挺能抓住别人心理似的一针戳中要害,其实我和老公正在为享受日子乐不思蜀呢。只是这话我实在不好意思跟人明说,显得我特不知好歹似的。于是只能附和,啊,是啊,呵呵呵。

我当然从不敢觉得海龟就高人一等,但似乎也并没理由认为出国就要过低人一头的日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则的同时,把自己的根源文化和本地文化尽量完美地融合是一件令人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事。比如我国的文化是过年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饺子就不必说了,是人基本都会做的;但在本地文化影响下出售的每一只汤圆价格都飚升至国内的5倍时,我能做到的就是买一大包糯米粉把这两种文化包容在一起。试问这么好玩的事如果脱离了异国生存这个环境,又有几个人能去尝试呢?

记得所有出国的人第一次在机场告别亲人启程的时候,包括我自己,都走得很坚决,头也不回。其实不是我们心肠硬,而是怕自己回了头就不能控制局面。我们当然能理解出走的人面对的将是一个广阔天地和全新生活,而留下的人却只剩了一片空白日子不知该如何填补。但亲人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去追寻的是一种坚忍中包含着愉悦,成长中酝酿着自信的独特经历。我们也当然心疼父母、子女、配偶在家里独守空房望穿秋水,但我们舍下了两年相聚换回的却是璀璨的人生和对人间情感更珍惜的一种诠释。

海外华人这么多,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已成##被过滤##之势。我宁愿相信那些认为如今出国就没法吃饺子的人根本没有丁点儿蔑视或嫉妒的心理,而只是对世界当代文化实在太孤陋寡闻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七——亲临“海啸”

早在两个月前就预定好了去惠特比海滩旅行的车票,因为听从了英国人的推介,说那地方风景优美还能拣到动物化石,偏偏到了那天早上临走前十分钟突然有强烈的上厕所##被过滤##……

以我对International Society(此次活动的组织单位)的熟识,断定他们不会准时、更不会提前开车,所以还不紧不慢地磨蹭了半天,到剩下离集合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出了家门。一路跳跃着下楼,象小学生一样为了眼前的短途旅行而兴奋——只要不上课,不写作业,干吗都是好玩的。走了一半老公问:带票了吗?我就傻了。


两个人飞奔回去拿票,算好的完美时间立刻变成只剩下一半。飞奔出楼,飞奔往集合地点,远远看去每次车水马龙的International Society门口安静得就象什么也没发生。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回头沿着马路望去,看是否能看到我们的车开走的影子——没有。再回头看,生怕是自己看走了眼——还是没有。我一下泄了气,脑袋里一边想的全是老公回去把我捆起来打的场面,脚下一边不甘心似的继续往前走,期望看到活动因故取消的通知什么的。实在不能相信从小到大都遵守纪律的我竟然会由于迟到而错过重要事情。

马上就走到以往通常的集合地了,还是只看到一条空空的街道,英国星期天冰凉的早上,一辆车也没有的大街,凛冽的风吹过,冷。

看到对面一个男生跑过来,拐进前面一条小街,没了。我们两个人突然同时意识到了什么叫做柳暗花明!

原来今天只有一辆大巴,所以停在了小巷口里,不走到那里是看不见的!

唉,人生啊,总是要不停地经历悲喜两重天。

照例看了两个多小时英国广袤的草场风光,司机一路向别人打听着,我们终于来到了第一站罗宾汉海湾。沿着海滨小镇弯弯曲曲的巷道走向海滩,典型的臃懒闲适在空气里弥漫。这里几乎每家的房子都是B&B酒店,夹杂一些卖风景明信片、贝壳饰物、小木雕等纪念品的商店。虽然才3月,海边的风还吹得人耳朵疼,有些客店却竟然已经挂出客满的招牌,看来生意还不错。

再驱车半小时,来到了号称英国“最浪漫的”惠特比海滩。

跟以前去过的牛津、伯明翰、约克等著名城市不同的是,来这里旅游的果然基本上没太多中国人,甚至外国人就不多。除了有少数欧洲游客外,绝大多数都是英国人。这里并没有著名的人文建筑,只有海滩边的崖壁,伴随着古老的传说静静屹立。来游玩的英国人把宠物带到潮湿的沙滩上跟它们玩扔木棍的游戏,或者坐在长堤的木椅上眺望海面。海滩被两条长堤和中间的港口分成两半,一半坐落着皇家酒店,对面的另一半山坡上则矗立着废弃的修道院和19世纪的一片墓地。正是由于伸向海中的两条堤坝的阻挡,海浪冲到这里后体积就被相应压缩,无法施展的身手便化为奔腾的潮涌扑向海岸。

我们是下午时分到达海滩的,正赶上开始涨潮的时节。

事先看过旅游介绍,说这里的炸鱼和薯条是英国最好的,于是慕名找到一家店吃午餐。临桌的两个小姑娘看看我,又凑在一起咬耳朵,很明显就是在悄悄评论我们,弄的我心里这个不爽劲儿的。我对老公说:“真烦人,最讨厌这样,别人看着我吃饭然后议论我。”不过紧接着我又得意地说:“哼,反正我也在议论她!”

至于这全英驰名的“最好的”鱼和薯条,很遗憾我仍然觉得难吃之极。

餐后我们和很多其他游客一起,赶在海水还没开始迅速涨上来之前火速到海滩上去了一回,拣回来几只——不是贝壳——石头。我们是来拣化石的嘛,但是这样的开放式旅游景点,不要说远古的化石被考古者开发,恐怕有近代化石也被早期游客捷足先拣了,到我们这儿能剩几块五颜六色的漂亮石头就很不错了。我正在专心地凑我的五色石准备拿回家泡在水杯里,老公突然冲过来拉起我就跑。回头一看,一片浪花已经抢走了我刚看中的那个圆圆的红石头蛋。

回到陆地,我们满怀崇敬登上199级阶梯,来到对面山上的修道院遗址。我这人向来对历史不感兴趣,连带着也就对历史故事、历史景观、历史渊源一窍不通了。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的修道院,为什么后来被废弃,只觉得这建筑很雄伟,可惜围墙挡着没能走近,拍几张照作罢。

出来后看看离返程时间还早,我们又跑回堤坝看海潮。浪漫是一点儿也没感觉到,却真正亲见了一回潮汐的汹涌。这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半左右,才真正到了涨潮的时间。怒吼的大海一次一次咆哮着铺天盖地地泼过来,仿佛海啸再现,瞬间就淹没了我们刚才站过的沙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莫克姆湾拾贝人的悲剧了——当你看到潮水从四面八方无遮无拦地扑过来的时候,恐怕最快的飞毛腿也来不及逃跑就会被淹没在茫茫的泡沫中。几个浪头的势力积攒在一起,甚至还会冲到堤坝上面来,劈头盖脸地浇你一身。小孩子高兴地跑来跑去跟潮水玩着捉迷藏游戏,一会儿尖叫,一会儿大笑,很快乐。我想的却是:真不怕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八——银行账户终于得手记

其实在次序上说来,这一篇应该往前排。我在HSBC(香港汇丰银行)的账户其实是2003年12月开通的。只因为最近老公又开始申请信用卡的新一轮努力,才让我得以开始回顾了一把自己得到这个账户的艰难。

记得初来英国之前上网浏览论坛的时候就知道了一些关于银行开户的传闻,不过那时候介绍经验的人还比较少,而且大都是学生,基本没有我这种陪读身份的。开立学生账户相对来说还是容易的,只要是来英国参加一年以上全日制课程,在开学后备齐学校通知个人护照等资料基本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毕竟学生是给这个国家送钱的人,他们总应该保护一下。只是近年来似乎要开立学生账户的信用卡有了点难度,除了传说中快要倒闭的Natwest银行好像没听说其他哪个银行有人成功过的。这都是前辈骗人家钱太多造的孽啊,算了不多说。但是对于我刚来的时候那种陪读签证,说白了就是来英国赚他们钱的人,这个账户不扒我层皮是绝对不能轻易给我的。


我们那时为了提前熟悉环境,在老公开学前一个月就来到英国。从那时起就开始努力申请账户好把我们带的钱给存喽。谁知万事开头难,学校没开学,学生证明信是不能生效的。他的路被堵,只好从我这边想办法。到了银行,柜台的咨询人员客气地说:请出示包含你名字及住址的帐单或者工作合同。我晕,刚来两天的,哪有这些东东?!联想国内开户最多要你一张身份证,心里这个不爽就不打一处来。

毕竟天天兜里揣着几千镑现金到处溜达实在让我心虚得要命,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找她说的那些个证明。

我们租住的房子,水电煤气全部帐单都是由房东支付的,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而且即便我们替房东交这个钱,帐单也要三个月才寄来一回。我们俩又不是傻子……坐在家里大眼瞪小眼思想斗争了很久,终于决定老实地去买一年的电视税。很多人都逃的,因为只是为了拥有电视就交价格不菲的税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何况那时候还没工作,两个人的衣食尚无从解决,却要一下支出一百多镑去买这个鸡肋……为了开户,一咬牙。

买了,结果没用。虽然上面有名字和地址,人家说这个不算帐单。NND!

帐单没地儿找了,然后想到工作合同的事。我在来之前就从北京通过网络联系到老公大学一个清洁工工作,而且我去面试应聘的时候那老太说要等我开好银行户她才能让我开始上班,因为薪水的支付都需要账号。这些规定现在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不讲理——工作单位说要银行账户才能上班,银行说要工作合同才能开户!这摆明了就是让外国人都滚回家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又去找那老太,开门见山说你得给我开个证明我才能开户,否则我一辈子上不了班。她叽里咕噜跟我说了一堆(那时候英语太差基本听不懂),还是给了我一封信让我去试试。唯一听懂的内容是:我不能担保这信有没有用。我心里一边嘀咕一边把信拿到银行,笑魇让自己都觉得很是谄媚,听到的却还是分明的“NO”。厚颜地问了三遍并支起耳朵终于听明白她的理由:这个工作不是全职。

我只好放弃了,终日揣着一堆钱四处游荡,养成了半梦半醒之间还要每隔十分钟摸摸书包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使得我后来每天半夜里听老公说梦话都听得十分真切。

9月底,老公开学了,他的学生账户终于开立,我也终于不用整天自己吓唬自己。

全部购物活动,我必须和老公一起参加,因为我没有卡。这个习惯又直接导致我来到英国一年后还不知道买东西刷卡要怎样刷,签名在哪里签。土包子。

11月,我找到了全职工作,在当地的一家十几人规模的小公司做会议主管。他们跟我签了一份十分正式的工作合同。
我喜悦地跑到银行,柜台里的人清闲地散着步,却拿出一个大本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现在没空,你要办理任何手续都得先预约时间。我只好诚惶诚恐地假么假事选了一天。

到那天,穿得整整齐齐地出现在HSBC里,5分钟过后一个晴天霹雳再次打碎了我拿到一张银行卡的梦想——合同上并没有写我的家庭地址!银行的人倒是挺和气的:你能不能再回去重新找老板开一份合同呀?我的天,要知道这张合同都是我千辛万苦才找老板签到字的,他那个时间表让你永远摸不着头脑,越是急着要用的东西越是永远都找不到人。无奈中,我还算精明地重新预约了一周后的时间,心想反正几个月都等了也不在乎这一周,还是确保能签到字再来比较保险一点。

结果都不用猜了,精明反被精明误,这一周这老板生是没露面,到我预约的那天头上,实在急到火烧眉毛,一打听,敢情人家出国了。

硬着头皮找最忙的大老板签字,还要重新解释一遍怎么回事。还好他很爽快,对我这个新来没两天的小丫头还是挺信任的。飞速跑到银行,看着那见过N遍的女人乒乒乓乓一顿打字,终于拿到我心爱的账户——卡要寄到家里,而且还只是一张临时卡。她说:三个月以后来才能再转成借记卡。无论如何,我终于有自己的账户了,已经谢天谢地了。

后来才明白,实在是以前的中国人放弃了脸面骗那几千镑的透支额度,造成了今天全体银行对全体中国人的如此冷面。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银行卡、支票簿和密码相继寄来,随着工资每月的输入,感觉自己的底气也一天天足起来。嘿嘿~~

其实这张卡开户一年以内除了每月的进帐和圣诞节前提现一次外根本都没用过,还是全部使用老公那个账户。有点不理解自己折腾这么半天到底在干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三十九——无巧不成书

“跟着老公走进一家鞋店,他给朋友买带回国的礼物,我只有四面乱看。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回头蓦然看见一张狂熟悉的脸孔,接着他镇定地跟我说你好,并向我伸出手来。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晕,这是哪里?!

第二个反应是——伦敦。哦那有可能有可能。

此人是我的大学同学,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叫李腾龙。”

这是我和老公第一次去伦敦发生的与往日同学的跨国邂逅,已在《英伦生存纪实——伦敦惊魂之旅》一文中详细记载。有趣的是继这次事件之后,类似的事情竟然接二连三地发生起来,大有挡也挡不住之势,弄得我自己非常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次的惊喜发生在上课的时候。那天下午正在恹恹欲睡,又被老师照例分了组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恰好我这组里除了几个中国同学以外就是两个黑女人,操着一口标准的非洲英语俩人聊得挺来劲,别人全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我把目光从她们俩身上移到旁边的中国男生脸上的时候突然傻了——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就是我一小学同学的翻版。虽然那小孩儿小学时候并不跟我一班,甚至不一年级,但他跟我一起排练过英语短剧,所以对他印象还算深刻。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决定冒死问他一问。下课后我指着他鼻子问:你是不是北京的?你是不是叫XX?你小学是不是X小的?这哥们儿立马晕了过去。后来不久又发现,他住的学校宿舍竟然就在我家马路对面。于是很自然地他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之一。

还有一次是在达拉谟(Durham),是在我妈来英国探亲期间,我和老公带她去Durham的另一个朋友处拜访顺便游览市容。在回来的那天我们一行人正往火车站走,在那一条唯一的狭窄小路上就迎面走来两个显然是刚下火车出站的人。我还有意地往边上让了让,却看那高个儿的人就冲我笑起来。哎,没办法,这一年来终日沉溺论文和电脑游戏,视力已经严重下降。离近了点儿才惊叫一声站住脚步——原来他是我现在曼大的同班同学。其实我早有耳闻他女朋友在Durham大学读书,却不知道她趁这个周末去了曼城会他,现在又恰好碰到两人刚刚回来。

最绝的一次是在爱丁堡,而且就发生在离上次Durham巧遇的3天之后。不得不让我再次感叹造化弄人。那时我们带我妈去苏格兰游览,爱丁堡的行程只有一天。参观完古堡出来,沿着皇家一英里大道走下去,两边林立的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其实我本来对于这些商品一贯的态度是挺不屑的,明知道被人赚了很多钱还何必去买。可是我妈不远万里从北京来访,就只有一天在这个城市,怎么也该给自己留下个纪念。于是我们挑了一些门面看上去大一些,商品看上去全一些精致一些的小店转了几转。正在悉心挑选一些小瓶精装的苏格兰威士忌,就突然听得一个女孩在背后喊:“天那,这不是Cristina吗!”我听到这样的称呼,自然知道是大学以后才认识的人,因为Cristina的名号其实是二外上课的时候拜外教所赐。回转身来,我知道我那时的表情一定很痴呆,因为我死活也想不起来这个是什么时候认识的人——同学?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正好当时我看她的角度还是逆光的,那笑容配合脑袋后面的光线在我眼中宛若天仙。我迅速扫描了N遍脑袋里的数据库还是没找到这张脸的主人。我就盯着她想啊想,她就盯着我笑啊笑,妈和老公就在旁边盯着我们俩晕啊晕。后来她说:我是小白。我才终于明白,原来是我在去年9月认识的一个从未谋面的小Q友。那时她一个人初来英国,我介绍了一些经验给她并陪他聊天解闷,后来她就一直很信赖我。我还给她看过我们的照片和录像什么的,却忘了她就在爱丁堡大学,更没想到她正好在这家店里做店员。于是她认识我,我不认识她。说起来前面的偶遇还多少都算是我先识破别人,象这样被人突然识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境况还是第一次碰见,弄得我手脚发凉神情恍惚了好半天。后来回到家又在QQ上见她,她说你那天好冷酷哦。呵呵。

后来又有过一次不是很偶然的会面,却是很乘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高中时的好朋友,本科时的学校也在我们学校旁边,当年大学里还跟他们宿舍联谊了半天的,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失去了联系,竟然突然在我的MSN里跳出来说他就在距离曼城一小时车程的利物浦!而且更为可贵的是,由于我妹来英探亲的行程安排,我们下周就将去利物浦游览一天!我和老公本来就是高中同学,自然和这人都是同一班的,大家之间立时就多了些亲切。我们就在无比的激动与期待中见了面,在一块儿混了一整天。高中毕业到现在转眼已经10年了,虽然大家的外观都有些许改变,但讲起往事时的举手投足间还是恍惚看得见当年。

这期间其实还有过其他一些小规模的巧遇,已经数不胜数到几乎忘却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事和这样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跳出来叫我的名字拦在我面前。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在北京整天来回晃都不曾遇到的朋友突然全跑到英国来碰面。也许只有在异地才能深刻感受遇到故人的温馨吧。

得到一个结论,上帝总是会安排人监视你的,所以千万别干坏事,否则天涯海角也得有人把你擒拿归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4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梦游比利时

5月17至22日,学校拿我们的学费带我们去欧陆访问一周。

此行主要目的地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未去之前唯一能联想到有关这个城市的是驰名世界的原子球塔、于连铜像和据说不一般的巧克力。不满自己的无知,所以临行前上网查了一查,发现还有手工花边和海鲜大餐,于是朦胧中似乎还是怀了点期待。

飞行一小时,机上就开始发巧克力,入住酒店,枕头上也摊着一块,看来这国家的确巧克力多得没处放了。可惜呀可惜,我早就厌恶死了甜味儿的食品,所以一块也没碰过,全直接带回家奉献我老公了。


按照安排,抵达第一天的下午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时间,我和几个同学马不停蹄地去了本市最知名的大广场。出门第一件事,就碰到找路的麻烦。比利时全国有大半人口说佛兰德语(Flemish),剩下的里面大部分说法语,还有极少数人说德语。可惜呀可惜,我本科学的是西班牙语……

出了酒店门,看着大街上奇怪的洋文路标发愣。逮住一个面前经过的人问他地图上这条街在哪里,他来回指了半天不知道叽里咕噜在说些什么。好在学校给我们订的酒店就在市中心,距离要去的广场一共也没多远。信步走去,路过了中国城的金源超市,渐渐竟发现路标中出现了那个广场的指示。市中心的小巷里遇见的基本都是各国游客,偶有本地人,总是冲着我们做一副贼笑状或者突然扑上来离你很近地说话。更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路边的大多数商店都贴出中文广告:“巧克力优惠价……”我心想: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

广场到了,没什么特殊印象。欧式建筑很华丽,但说实话我在英国也没少见。什么市政厅议会楼博物馆的围成一圈,我到走的那天也没弄明白哪个是哪个。风很大,冷得要命。

学校不负责我们这一周的餐饮,所以还得自己在大街上找饭辙。转了转还是来到中国城。不知道是时间太早(那时傍晚6点多)还是这里的中国城的确不招人待见,每个餐馆看上去都黑乎乎冷清清的,哪有伦敦曼城的中国城那种摩肩接踵。挑了一家坐定,点了一道中国加越南式的牛腩炒米粉,端上来立刻闻到久违的外国臭肉味儿。这顿饭全靠了旁边的辣椒酱和专程从厨房里要来的一小盘醋,造成了后来几天我脸上长了一个巨疼无比的大红包。

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参观访问,所以第二天一直穿得正经八百去到处听课睡觉。很是无聊。

晚上老师在中餐馆设宴,每人32欧元标准,一桌8人除每人一份汤和甜点外共上4盘菜和一盆炒米饭,整个晚上我吃到的东西共计:一碗酸辣汤,炒虾仁,腰果鸡丁,豉椒牛柳,垛碎的烧鸭,一碗炒饭和一份冰激凌。我晕死,幸亏这顿是学校请客的。尽管传说中英国的物价很贵,看起来这里比英国还要贵出很多的。所以我得出结论,欧洲这些被人去滥了的旅游城市其实很恐怖,让你认识到什么叫杀人不眨眼。

第三天下午,学校的安排是去距离布鲁塞尔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叫布鲁日的城市游览观光。一下车,导游的第一句话又让我大跌眼镜——幸亏我没戴眼镜,否则这一路都得碎好几副了——他说:“前面那个白的房子是厕所,大家最好在去逛以前先解决好问题。厕所收费,每人要交30分。”天,30分?!人民币就是3块啊!!小城一看就是典型的旅游胜地,绿树成荫,还有专供游人乘坐的观光马车神气昂然地来回穿梭。根据导游的介绍,布鲁日是欧洲唯一一个现存有城墙的城市,城外还有一条迂回的护城河。学校买单,带我们乘坐了河中的游船绕城一圈,一船的女孩子叽叽喳喳又照相又惊叫的很是热闹。我这人通常喜欢把自己排除在喧嚣之外去获取感受,所以独自坐在船尾,举起摄像机捕捉我认为新奇的场景。捉了半天,唯一发现的有趣之处就是这里的房屋建筑在屋顶处比较有特色,统统呈锯齿形,跟做衣服没迁边似的。

当晚回到布鲁塞尔,后一天又是没完没了的presentations,困得东倒西歪。

晚上我们约了一行中国同学,专门出去吃比利时海鲜大餐。街上的人明显比第一天多了起来,一算日子,原来是星期五。这一天在市中心的大广场还正好举办爵士音乐会10周年巡演,跟第一天来的时候那空旷的感觉简直是天壤之别。沿着别人介绍的著名的“海鲜街”一路走过去,一堆小饭馆的服务生都站在门外殷勤地用各种语言招呼行人。不用说,中国团那么多,他们自然是会说几句中文的,但自然还没到能讲价的地步,而只限于你好谢谢啤酒再见。后来随便找了一家,派我们10人中最具领导才能的一位谈判,将价格从每人18欧元降至15,并附送两杯免费饮料。一道开胃菜(4只大虾或生蚝),一道主菜(蛤蜊炒饭或烤鱼或牛排),一道甜点(一个齁死人的蛋糕),感觉还没怎么吃就没了。我就纳闷儿老外都那么胖,吃这么少能撑得住么……

最后一天的行程安排是去德国科隆。一早出发,驱车3小时,途经荷兰境内。一堆中国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无比热闹,一路玩着天黑请闭眼的杀人游戏,玩累了就象小学生春游一样地唱特土的歌,自己都感觉挺傻的,可是又很享受这种中国文化带来的集体氛围。

科隆大教堂,我心目中向往已久的胜地之一。

经历了近7个世纪的建设,她以德国最大的教堂及世界最完美的哥特式建筑之美誉一举成为科隆的象征,也成为欧洲举世闻名的三大宗教建筑之一。黑黄相间的沧桑外观,高耸入云的恢弘气势,使得来到她面前的每个人无不仰首赞叹。
正值周末,游人如织。我们参观过教堂内景,又乘坐城市观光列车环绕科隆及莱茵河畔走过一遭之后,终于又落得没事可干了。既然德国以啤酒驰名,还是坐下来喝一杯吧。于是就在教堂前广场的啤酒花园里找了个位子,喝啤酒,吃冰激凌,戴上墨镜晒太阳。旁边有些街头艺人在拉手风琴,吹口琴,画像,还有一些小伙子时常不知道为什么欢呼一把。我突然有种很惬意的感觉,觉得这才是我认为的欧洲——这样的一些道具和场景,配上这样的一个晴朗的无所事事的下午,瞬间烘托出一种慵懒闲适的心情,真的是很久不曾体会了。

返回布鲁塞尔,简单地吃了个麦当劳套餐,结束了我们为期一周的比利时之行。总的感觉是:累,困,贵,语言不通,没什么特色。终日在奔波途中或者无聊的课堂里,旅游也多是我不太感兴趣的人文历史景点。一个麦当劳套餐最少要5.45欧元,我把薯条去掉了还要5欧元——50块钱人民币哦,只买到一个汉堡和一杯小可乐。来之前从网上得知比利时最便宜的街边饭就是土耳其烤肉,我们也去吃过一回,象肉夹馍那样的一个饼是3.5欧一个,还算比较合理吧。最不可理喻的是,在比利时布鲁日和在德国科隆,我们上厕所均被收钱,布鲁日收30分,科隆50分。在英国这种情况只有在伦敦市中心遇到过,不过也顶多收20便士而已。这件事使我对欧洲这些旅游城市的印象大打折扣。还有,以后千万别相信什么欧洲人都会说好几种语言这种鬼话,我已经试过了,我这种会中文英文西班牙文三国语言的人都基本无法和他们交流,简直给我郁闷死了。
哦对,还有一件事让我感觉特牛——科隆的出租车全部都是奔驰,不愧是德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5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一——我家楼下的饭桶银行

这一集写得我实在是很气愤,键盘都快敲漏了。

渊源还要追溯到我们第一学期刚开学不久的时候。同学Cindy怒气冲天地给我们讲述了她在马路对面那家HSBC银行的遭遇。她在那银行申请开户,去取卡的时候银行工作人员只问了她的姓和名字的头母就拿出一封信给她,她顺便把钱存在了那张卡里。回家细读突然发现这封信并不是给她的,只是姓和名的头母碰巧跟她一样,地址完全不同,是另一个人的!也就是说,她把钱存在了别人的账户里!这一发现非同小可,她迅速赶回银行把她那本来就高八度的音量提升到了极限。银行的人了解原委之后在被错存入此款的户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把该款从他/她的账户里提出并重新存入Cindy的账户。这件事听得我们目瞪口呆,因为这银行竟然能干出这种以错攻错的事来解决问题——发卡的时候没有任何身份确认就轻易给错了人不说,还能私自从别人账户里往外提款!这是一家正规银行的应该有的作为么?!

别人的经历大多也就跟着唏嘘一把,提醒自己和旁边的人以后都要小心。实在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在同一家银行里,我也碰到了类似的事。


老公决定要回国之后,因为国内没多少存款,而他回去的一个月是必须要花钱的,所以想干脆就汇一笔闲余款回去转存在人民币账户里。由于老公的存款就在HSBC账户,当然也得通过这个银行汇出。6月1号办理好手续,6月3号他就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当时银行承诺3-5个工作日,我们想回去正好差不多可以结汇。6月5号星期天,我在信箱里拿回一封HSBC银行发来的信,确认这笔汇款的详情。顺便看了一眼,一个晴天霹雳——发现国内收款的账号竟然被写错了一位数!这事儿细想想可太恐怖了——这笔汇款只能通过唯一的两个指标识别入账:账号和户名(而且户名还是汉语拼音)。我这名字从小到大就被人发现过N多次一模一样的汉字重名,拼音一样的更是不计其数。如果被错写上去的那个账户户主正好跟我名字发音一样的话,我们这两年的辛苦可就拱手相送了……越想越寒,急得我简直要跳脚,同时抑制不住地怒向胆边生!这样的银行,这样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是饭桶简直是侮辱了这个词!可是无奈星期天银行是不上班的,天大的事也得等到工作日再办。我拿出当时汇款时填写的单据对照,发现那个数字写得是有一点不清楚,但应该是不至于把“8”认成“3”的!退一万步讲,就算是真的看不清楚,办理这笔汇款的时候我一个大活人就在旁边站着,那女人竟然也不问我一下就擅自录入了!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理智的宽容的有涵养的讲道理的消费者。但这一次,我是真的潇洒不起来了。老公在国内等着钱用,这边竟然出了这么低级的弱智错误。第二天一大早,我第一个来到他们银行准备“讨个说法儿”。以前净听说别人用英语吵架了,还在心里很是佩服,没想到我也终于有了用上的一天。

6月6号,本想着这么顺的日子去吵架应该会有好结果吧。

我做好的思想准备,他们可能会推托责任,可能会拖时间解决,果然全都应验了。真是神算。

来到银行,用1分钟说明来意,当天负责录入的那前台女人(我怀疑就是她录入错的)就让我稍等拿着我的单子进去了。过一会儿出来说:我同事在处理,你坐一下。我这一下就坐了15分钟,胖女人举着我的单子出来,说:“我们已经通知了xx department(忘了她说什么部门),要等到12点别人才能给我回复,我会给你打电话的。”我有点急了,我说这钱是急用的,汇款人现在已经回中国了还在等这笔钱汇到。她很惊讶:“这个不是你的账户啊?!”她说,“那你可得小心了。”NND,我本来就在气头上,还让我小心?!我说你今天给我一个解决方案,我真的很着急!她满是一副不屑+怜悯的表情:“不管你急不急,等钱退回来重新汇款,这就是唯一的方法。”我说能不能银行先付钱到我正确的账户再追回前一笔款?她有点开始不耐烦了:“是你写的字不清楚,我们都是把单子扫描进系统的,没办法。你回去吧,12点以后我会跟你联系。”也真够难为她了,不会骗人却还得想尽办法找借口——试问这种鬼话能蒙得了谁呢?堂堂的银行仅仅靠扫描别人的手写字来录入账号?完全没有人工核对??他们英国人写字都跟书上印的一样清晰???

我无奈死了,我不知道如果换了脾气##被过滤##的人此时还能想出什么对策,反正我是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很显然的我永远做不了一个合格的销售或客服,因为我永远也想不出这种拙劣的办法来把责任推卸到客户身上。是我的错我一定低眉顺眼地承认,不是我的错我也会尽量从别人角度去考虑。我还以为我这样的人回了中国会很难混,原来在英国也一样没活路。

再说了,我英语能说得过她么我?!

回家吧。

后来我妹帮我问了一下招商行,说可以暂扣等着更正函而不用退款;我等到2点半那女人还没打电话来,又跑到他们银行去找,正在排队的时候她打给我说HSBC总行将在6小时内通知中国招商更正账号。我说那我怎么知道最终入账了没有?她说你只能联系那个收款人了……

理论上讲来,这事应该就告一段落不会再耽误更多时间了。谁知道呢,还得等着过两天看入账了没有才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6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在截至今天刚刚过去的6天里,我深刻地体验了什么叫悲喜两重天。

接近期末,全部大小考试结束,学校也要对大家一年来的学习给个交代。别的学校我并不了解,只知道曼大的规矩是列出一个名单叫“Pass List”,凡是上榜者就说明通过了全部考试,可以继续做毕业论文,不出差错半年后就可以顺利拿到为之奋斗了一年的宝贝学位了。而未上榜者多出于两种原因:欠费(跟学校图书馆、财务处、住宿办等有尚未清偿的债务关系)或考试不及格(50分及格,但听说本校是允许三门考试成绩在40-50分以内者仍然可以毕业)。


这个Pass List是上周五贴出来的,当时群发了email,于是全体同学蜂拥而至。我在人缝里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死活就是没我的名字。还以为自己不认真,等人全走了重新把每个字母念了10分钟,仍然没看到。有点慌。不过还有几件事让我存有稍许侥幸心理:我们住学校宿舍的住宿费本月才交最后一笔,很有可能是费用清单没及时通知到列名单的部门;我们班的12名中国同学里(这种时候老外的死活就实在管不着了)有4人并未出现,不止我一个。于是我还可以尽量不让自己去想不及格的可能性。笑容依旧地去问前台值班的老师为什么上面没有我。她看我一眼,第一句话就问:你是不是欠费了?我说不太可能吧。。。她说我帮你看一下好了。飞快地看了一眼欠费单,抬头说:你不在这上面。

啊?!天~~~我晕。。。但是她又很诡异地笑着说:不要担心,留个名字我们帮你查查,查好了下周发email给你吧。不要担心啊。不要担心。

我还能说什么呢?留呗。

回家的路上,尽管我实在不愿意相信,我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分析最坏的可能了!为什么会不及格呢?而且还是低于40分的不及格?那是很差的水平了啊。我上学期的4门作文虽然没有优秀,最低的也就58分而已啊,不至于那么笨的吧。除非有一种可能——就是老师觉得我抄袭别人字句没写出处直接算零分了。可是我也没干这样的缺德事啊。纵使有个一句半句,也不会真的就那么狠吧。这可是关系到我用10000镑买的学位啊。如果真的得零分了我该怎么办呢?找老师哭诉?跪求?似乎太没面子。要不在他办公室门口假装上吊?找人揍他?唉,想来想去都不靠谱儿。

老公说:没事,别想了,估计是他们自己系统弄乱套了。等等吧。

我就没心没肺地真的玩了整整周末两天。周一早上去借书顺便看了一眼,一切没有变化。我愿意听信礼拜五的承诺——查好了给我发email。所以快乐地走了。

下午,收到学校第二次群发,说现在Pass List已经更正,上次由于欠费未列出的同学都改正过来了。我兴冲冲地跑去看,虽然心里还有一丝疑虑——因为上次那个老师都说了我不在欠费名单——我还是10000%相信我是由于一些很土的理由而没能写上去,而并不是我本人的问题。比如上次她匆匆看了一眼把我看漏了,或者他们真的电脑犯傻什么的。
可是为什么还没有?!

而且上次的4个人这回更正了2个,只剩我和Sherry。

心里有点郁闷了。如果没上这名单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写毕业论文,更没有资格取得##被过滤##。我一年的辛苦白费,钱白花,而且落下一个愚蠢的名声——那么多人留学都顺顺当当,怎么偏偏我会阴沟里翻船??何况我的毕业论文已经在一个月闭门苦读的情况下新近完成了,没资格写等于就是白写了。我实在不甘心啊!!!

这当儿又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email,而且是只发给我们两个人的:We are currently preparing your results for publication - they should be published tomorrow afternoon. (我们正准备你们的结果,明天下午公布。)就这样一句没头没尾的话,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既然说了明天下午,就明天再去好了。至于跟我同病相怜的Sherry同学,为了不刺激她我就没打电话给她,想着反正第二天就揭晓了,让她不知道也好。

呵呵,看起来有点大大咧咧吧,竟然后来被人誉为“心理素质好”。

就在我专心等待第二天下午到来的时候,收到Sherry打来的电话,给我讲述了前一天她去问询的时候惊心动魄的一幕。原来她那天下午也放心不下自己跑去看了,发现只有我和她没有列出,立马儿就急了。去问怎么还没有,老师说:这时候唯一的可能就是真的不及格。她说当时差点抓狂了,逼着那个干活老出错的秘书去查询到底是哪门不及格。后来查出来的结果是全通过了,但是由于我和她的名字非常接近,在数据库里始终都是挨在一起的,所以两个人的成绩搅和在一块儿了耽误了统计……

还好她告诉我了,否则我这几个小时也要如坐针毡。

她还夸我心理素质真强,她说自己都快吓哭了。其实呢,我昨天是根本就不敢去问的,只想一直逃避,用自己的理解支撑信念一直到名字真的贴在墙上为止。如果第二天还没贴,我想我可能也得撑不住了。

熬到了下午4点,去学校四看榜单,果然还没出来。于是我也急了,把那秘书叫出来一问,他说反正我的考试都已经通过了,明天就给我们俩贴。这英国人……唉,真能拖啊。

又过一天只好再去看,我们俩终于已经贴上去了,独占一张纸,牛吧?

这事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以我去年一人管理几百人资料的工作经历来评价,如此繁忙的时节,工作人员偶尔出个把差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换成被服务人员的角度来想,这个小错导致的可能就是别人几天的心急如焚,甚至可能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Sherry说她有心脏病,而我这人动不动一急就想跳楼……)。

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重大的事情一定要反复核查千万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弄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7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三——沦陷有车一族

生活中猝不及防的变化,的确时时刻刻在真实地发生。比如,上礼拜六我们刚刚买下的二手车。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宣扬,在英国买车,哪怕是二手车,也绝不是正常的留学生可以负担的。惹得一天到晚take away的小新还对此言论颇为不满了一下。谁知道生命竟然就真的安排我们在两个月后以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买下了这辆属于我们自己的二手车。

平心而论,够破的。左侧车门由于开关频繁蹭掉了漆,门锁和玻璃没一样是电控的,年龄算起来要是人的话都已经脱离未成年人的行列了。但想想用买一辆自行车的钱买了辆汽车,还能上高速,还有暖风空调,还有天窗,CD还能响,这日子是不是还挺爽的呢?


卖车的是老公的同事,这也是能获得如此优惠的原因。那是个很有趣的老太太,我还没见过她的时候就挺喜欢她。现在加上这辆半卖半送的车,我几乎第一次跟她见面就已经感激得不行了。她在大热的天里还带我们在她家附近的住宅区兜了一大圈帮我们找出租的房子,又回到她家给我们发可乐。在她的院子里小坐,满院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和凉棚下微风吹拂的竹制风铃让人十分迷醉。这个惬意的小房子是她和老公建设了25年的成果,空气中弥漫的满是对恬适生活的满足。她老公懂得汽车修理,在后院里有一间小小的工具房,墙上还贴着Mike’s Bar的字样。他承诺以后如果我们的车有毛病可以拿回来找他修。

有了这样的一辆虽不中看却十分中用的代步工具,我心里的愉悦和对曼彻斯特的融入感在瞬间加强了几倍。如果再能有这样的一所房子,我想我也许会宁愿留在英国。

辞别这个温馨的家庭,心里有一种软软的快乐。老公终于达成了他驾驭的心愿,我也发现虽然以前我一直在极力反对他开车,我却突然间开始喜欢汽车了。但我还是无论如何不敢坐驾驶座的,靠左走的规矩对我来说太可怕,我宁可把保护生命的责任交给别人,自己坐在旁边任风吹乱头发。

马上奔到超市狠狠买了一堆东西,再也不用想能不能背得动了。哇哈哈哈。

目前唯一不爽的是停车还是得停到离家十分钟路程的地方去,于是尽管现在的家是我们在英国见到过的无数出租屋中最舒适的一个,两个人还是无法抑制地期待起搬家的日子来。

生活的快乐,其实很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48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四——让你见识真官僚

最近可能真是比较倒霉,不知道踩到了什么神的祖坟,一些奇怪的事总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在我头上。

先是昨天上午去图书馆还书,在门口看到四个本来有说有笑正在穿防弹背心的JC叔叔突然停止嬉闹一齐严肃地看着我一路越走越近。我纳闷2秒钟之后及时意识到他们看到外国人背大书包就恨不得扑上去。为了防止被当场不慎击毙,我若无其事却又无可奈何地从兜里掏出学生卡,大摇大摆地走进图书馆。

然后昨天下午好好的非嫌自己电脑慢,突发奇想给格了,结果就这样经历了我人生中第一次装机的噩梦。从昨天下午2点一直装到今天中午11点半,才只是装好了最最必要的杀毒和办公软件,升级了Windows和病毒库。欲哭无泪。
算了,这些本都是小事,不值一提。


中午12点跟人约好一笔街头交易,之后去图书馆继续试验我那死活也打印不了的破账户。这事儿的背景是,上学期末系里贴出通知,送给大家每人账户里10镑用于图书馆打印的金额。我由于家里有喷墨打印机就一直没惦记这碴儿。如今快该打印毕业论文了,因为是比较隆重的一件事,又要一式三份,所以必须用激光打。我被逼得没辙了,只能去学校。经两人次指点后发现我的账户的确是没有钱。其实我的10镑压根儿没充进去的事我是早就知道的,只是一直没用到就先慎着了。这回终于要用了,不得已还是得开始我的漫漫讨债路。

按照惯例,一切有关学习生活大小问题都要先找本系前台。一个看上去明显比我小的姑娘三言两语就把我发配到学校的主图书馆。还好这回没有JC在门口等着枪毙我了。到图书馆前台一问,她说你要问有关打印点数的事哦,二楼。

二楼的前台处没有人,只放了一张纸——请注意:此处的计算机协助人员已暂时移至三楼。

三楼的计算机协助人员办公桌还是没有人,又放了一张纸——12:00至1:30此处的工作人员外出就餐,请稍候。一看表,NND,12点50。心中暗自纳闷儿这工作人员要去哪儿就餐啊怎么要那么长时间?我去年上班的时候午餐时间只有半小时的说……可是人不在就是硬道理,只能就近找台电脑坐下来看新闻,无聊。

好不容易耗到1点半那人终于回来了,一看她的身形我立刻就理解了为什么要吃那么久的午饭。客气地询问了我的账户里没有钱是怎么回事,她一句“没听说过每人发10镑的事”就想把我给打发了。小样儿,尽管我知道这是图书馆,还是不得不把声音提高了一点点以引起她的重视。我说这应该是我们系的规定,她说那你去问你的系。我说我就是从系里被轰到这儿来的。她说那你去计算机中心问,我没辙。

我又背起像是装着炸弹的大书包回到离系楼一廊之隔的计算机楼,一路上就想着如果这个地方还把我发到别处去我就回家了。说起这10镑真是鸡肋,虽然不多,但也足够我打印三份论文全文了,否则还得花额外的钱去复印。而且毕竟有些不甘心,为什么同样的学费却不能得到应享的待遇?最恐怖的是,即使另两份用复印的,第一份原件还是得在学校打,因为不管我花多少钱都找不到能打印的商店!

计算机楼里有个售卖打印积分的柜台,柜员让我写下用户名,一查,说这个系统里根本没你。我都傻了——我刚刚还在学校电脑登陆了N遍,怎么能说没就没了呢?她解释说打印点数统计跟学生登陆是不同的,属于单独的一个系统。她又让我去找外面前台的人注册一下我的名字。

事已至此,我只想尽快把这10镑的事了结。我把学生卡交给一个黑大叔帮我注册,他很诧异地问:你什么时候拿到这卡的?我说去年9月,他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后来他打印出一张纸交给我,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么惊讶——他把我的名字在学生系统里重新注册了一遍!以前的登陆密码全给改了。原来他以为我自从来了这学校就没用过学校的电脑系统!唉,这下八成被人当成电脑白痴了。

交回这张纸给卖点卡的JJ,她笑了,说:不是这个。我让你去里面的机器人那里在打印系统里注册你的名字。

你看到这儿晕了吗?你还是在看中文呢!想想我的头当时变成几个大吧。

我兴奋地奔到她说的地方一看,什么机器人?!一个触摸屏自动充值的机器而已。按来按去发现这机器就一个功能,塞钱。我是来要钱的,不是塞钱的。所以我又回去了,声音象蚊子:“我希望不是我太笨了,可是,那个机器它不能注册……”那JJ也有点烦了的样子,让我再找黑大叔带我去玩那机器。

当黑大叔也晕了带着我找到他的领导的时候,领导说让我打印一页什么东西,金额就会自动变过来。我不能相信2个小时东跑西颠的问询就是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我当场打印了一页,当然是没用的东西,却颓废地看着我的金额变成了-0.05。就是说,我现在已经欠学校5p了。黑大叔和柜员姐一合计,两人作恍然大悟状地对我说:是你们系没把你的名字拿过来,你要去问他们。

什么是官僚?什么是踢皮球??什么是推诿???

我一瘸一拐地走回系里的前台,这个两小时前出发的地方。虽然一直在学校里几个部门之间游荡,这些地方彼此之间的单程距离也都要至少走10分钟。我穿了皮鞋,把我的小脚磨的……

前台换人值班了,我把我的故事对她讲了第六遍。这段话我已经背得比第一遍的时候溜儿多了,而且在她把我扔到门外之前抢先说出我都已经去过哪里。她看看实在没地方发了,只好坐下来给什么人打电话,之后客气地说这事是咱们系里一个管IT的人负责的,他不在,我只能留你的名字和号码,到时候问问他。你先回去吧。

随便吧,11点40跑出家门,现在2点半了,我已经快死了。

我一直可以理解别人工作出错,但是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些几率应该很低的错误总是落在我身上?想起前一阵的银行帐号轶事和成绩单风波,我只能对这些工作人员深表遗憾。就说这个IT管理员,我本人在这一年里只找过他3次,3次他都不在,最后都是凭我自己通过试探或其他途径解决了问题。难道是他不甘于做个小网管,还是他的工作内容清闲到让他错以为上班就是度假?我这些天正在找周边大学里的工作,如果未来同事都是这样的人,我很怀疑我是否会喜欢他们,他们是否会喜欢我,我是否能跟他们合得来,我是否会被开除,我是否也会终究有一天变成这个样儿。

挺奇怪的是,一向气盛如我,竟然在整个过程里都能满脸堆笑跟每一个到处遣送我的人都说“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我真是太感谢你了!)”不是我成熟了,就是饿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11-23 13:2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