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楼主: cristina_c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闪耀英伦] 【图文】英伦生存纪实——三年的书写,翔实的记载,珍贵的回忆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6:40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十六——我的骨气

今天我辞职了。

我一直在做两份工作,一个是早上7点到9点的清洁工,一个是9点到17点的会议主管。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我总是转不过弯来,自然而然的一再对比也总是在明确地提醒着我第一份工作的下等。这么说吧,其实每天早上我出现在办公室的时候都是一脸疲惫(起太早困的)一头尘土(刚刚扫地吸尘扬的),甚至随着我的想像可能还有一身垃圾味儿(每天要把无数个垃圾袋扛到楼外面)。我厌恶极了这个工作,只希望它快点结束。

舍不得每周的55块工钱,所以一直在扛。


其实我知道,学生一放暑假便意味着后勤部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做清洁。做了近一年的临时工,我连进门的密码都没有,不得不每次对着屋里的人招手让她们出来给我开门。所以以这种信任程度我断定,最多到6月底,我一定会被解雇。

于是我做好了高高兴兴被裁员的准备,期待着清晨的酣梦或是一杯悠闲的红茶。但就在这个很有机缘的早晨,发生的一切改变了我的预期。

说它很有机缘,实在也是巧得可以。由于周一的公立假日,今天成了这个月里最后一天工作日,每周的薪水单拿到,每周最后一天的签名表上交,甚至税务局给的年度税务表格也正好在今天寄到。早上的天气冷得象回到冬天,简直让人想不到有什么理由不在今天离开。

8点半,离我下班还有半小时的时候,我从门缝里往外看到了监管整个学校所有清洁工人的“大老板”正在外面跟我的顶头上司老太聊天,还往我这里看过来……2分钟后,大老板破门而入。

亏她还跟我几乎一样叫克里斯汀,真是玷污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一脸横肉,还客气地让我拿个凳子坐在她对面。我诚惶诚恐,完全不知道大老板这么隆重召见我干吗。
她说你的头儿跟我说你每天都早退,还不服管?

呵呵,原来是这样。

我也该想到的。我顶头上司英文名翻译过来就是“橄榄”。她恐怕是一个全天下最不得人心的领导。许多她的手下,也就是我的“同事”老太都在背后跟我说过她的坏话,可是表面上又迫于她的权力而不得不装得一个比一个温顺,橄榄说让干什么她们决没二话。清洁工在不同的区域工作由不同的领导管辖,橄榄就是管整个图书馆大楼的。6层楼,上下内外,全是她一人把持。其实说来也怪不容易的,哪儿有个拐角,拐角哪儿有个小房间,小房间里哪儿有个垃圾桶,她全得知道。一个没扫到,她就要冒挨她的头儿骂的风险。也许正是在这种强压之下,她的性格全被压变形儿了。

10月开始,到今天正好5月底,除了中间圣诞节放假一个月以外,我整整在她手下做了7个月的牛马。我其实倒不在乎每天当两个小时牲口,只是一边拉磨一边挨鞭不太舒服而已。想来哪个牲口不挨打,所以也就算了。混点草吃嘛。但象她这种皮鞭大棒一起左右开弓且每天上演的还真是少见。地上粘了口香糖是我的错,大厅里公共座椅底下有一团毛是我的错,铝合金门框上有肉眼可辨的尘土是我的错,不锈钢的楼梯扶手有指纹也是我的错——我无数次看着我刚擦完10秒钟的扶手就被人一路拉着走上来,我总不能把人家轰下去让他重走。

她这人最喜欢的就是出尔反尔。今天一个说法,明天就自己##被过滤##。她亲口对我说我可以一周擦一次栏杆等不起眼的地方,但当我2天没擦她就跳出来质问我为什么那里不干净,还振振有词:你要是天天打扫那里就根本不会有尘土积起来!我还能说什么呢?

所以当今天早上大老板以橄榄的名义质问我为什么每天早上提前5分钟离开工作地点,我哑口无言,因为橄榄每天教导我的都是“5 to 9”(差5分9点)才能走。这是她自己说的,但她竟以这个理由去告发我。

更让我觉得非常可笑的是,克里斯汀用自以为严厉的嘴脸跟我说:橄榄跟我说你态度很不好,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一张臭脸,我就去告诉推荐你来工作的中介,说我们不需要你!这里面她犯下的错误是:1)我的脸一点不臭,倒是橄榄通常都是以一张便秘脸面对每个人;2)我不是中介推荐来的,而是多忘事的克大人她本人两次面试我后让我来的;3)她以为她在吓唬一个毛孩子,殊不知我经历过的类似战斗场面成千上万。也许她当时期待我吓得在她面前立刻屁滚尿流痛哭流涕吧,而我心里当时想的正是该发个email捅一把橄榄趁别人扫地自己躲在办公室里抽烟聊天和天天在厕所里不干活喝咖啡的事呢,还是干脆把围裙脱下来摔在她面前说老子今天就不干了。

后来犹豫了一下,当然还是选了比较文明的方式,省得她们对中国人有什么偏见。主要是本淑女也从没干过跟人当场翻脸这种事。

我的态度出奇地好,无论她说我任何不是我都说是是是对对对好好好。她批判得没劲,因为没人跟她争论,就站起来走了。

我于是开始卖劲儿地擦栏杆,擦扶手,擦铝合金的边儿,拖地,拣干净地上的一切毛。因为只有我知道这将是我生命中最后一天当清洁工。我甚至拒绝了橄榄虚情假意的帮助。

9点05,我签了最后一次名。走的时候我没说明天见或下周见,而只说“See you”。鬼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见,也许根本就不会再见了。

早就幻想过无数次跟这个工作白白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如何表现。我还以为是我在6月的某天平静地被开,临走时宽容得前嫌尽释,甚至可能很客气地跟橄榄说谢谢你的帮助什么的,也不枉在一堆虚假绅士中间混了那么久的日子。全然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为了不让橄榄得意到眼镜戴不住,以为是她把我吓跑的,我发了一封信给克里斯汀,全文如下:

Dear Mrs Campbell,

My name is Cristina Zhang, this morning we’ve just talked.

Please be advised that I’m going to quit this cleaning assistant job. Please find some relay(s)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to keep the operation running well.

I’m not weak to say that due to any threat. Actually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for quite a long time. The reason roots in the supervisor.

As you know, Olive is a VERY STRICT supervisor, which might be her strongest merit in your eyes. But when you only have weekly meetings with the supervisors, when you only listen to them carefully, you might have lost your correct judge about other numerous cleaners. Unfortunately, it is exactly those who are actually doing the job everyday. As a manager, you might have never tried the cleaning job in person, so you would ignore many details when you just try to imagine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If you have to keep clean of two classrooms, two lobbies, one stair and all the accessories within the area, will you do the same thing as what I’ve done – finish them as quickly as possible? And meanwhile, when you are trying your best to cover this, you are censured for some negligible reasons everyday, what will you feel?

Obviously, some dust will be left, between the wall and handrail, under chair, on the ledges beside the doors.
If this is the reason that a supervisor can throw stones at me?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sesame or the whole sky?

To be honest, this is the most terrible place I have ever worked in, and the most horrific “boss” I have ever met in my life.

I was told, clearly, that I can’t say bye from the office until 5 to 9. When I went earlier than that, I was ordered to stay. I was following that rule, 5 to 9. As I mentioned this morning, I have another main job after this part-time one Mon.-Fri. out of the university, so I have to run after I leave the library. Every time when I left earlier than 5 to 9, I was stopped by Olive. I think she meant that, 5 to 9. That’s why I was so surprised when you said her standard was 9 o’clock today, and even prosecute me relying on this despicable reason.

BTW, if you come to the office some day in the morning at a quarter to 9, you may find some “strict” supervisor smoking, drinking and chatting in there.

In a word, I feel lucky to quit this job and never come back. My suggestion is – try to speak to your real workers instead of to be cheated by a small group.

Best wishes for you and your workers.

Regards,
Cristina

(译文一并奉上,谨供读者指正。)

亲爱的坎贝尔女士:

我的名字叫克里斯蒂娜·张,今天早上我们刚刚谈过话。

我谨声明我将退出清洁协助员一职。请尽快寻找替代人选以确保系统运转正常。

我并非软弱,迫于某种威胁而提出上述之言论。事实上我已考虑此事有相当久的一段时间。根源在于我的监管人身上。
正如你所知,Olive(橄榄)是一名非常严格的监管人。也许这正是她在你眼中最无可抵挡的强势优点。然而当你每周只与监管人们召开例行会议,当你仅对他们的意见仔细听取,你可能恰恰会丧失你对于其他众多清洁员工的正确评判。不幸的是,正是这些成千上万的员工在从事每日的基础工作。作为一名管理者,你也许从未尝试亲身实践清扫工作,因此你也许会忽略其中的若干细节,而仅凭想像力去弥补。试想如果你需要每天维护两个教室、两个大厅、一段楼梯及其周边一切设施的清洁,你是否会象我一样——尽快完成?与此同时,当你在竭尽全力,你却每日忍受无端指责,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很显然,一些尘土会留下来,在墙壁与扶手之间,在椅子下面,在门边的铝合金框上。

但一粒芝麻与整个天空,孰轻孰重?

坦率地说,这里是我所工作过的最可怕的地方,这个“老板”也是我所能接触到的最恐怖的人。

我曾被告知,非常清楚地告知,我必须在8点55以后才能从办公室离开。当我企图早于这个时间离开的时候,我会被勒令留下。我一直在遵守这个原则,8点55。我今天早上曾向你提到,我每天从这个兼职工作处离开后会去另一份全职工作,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外。因此每天离开图书馆后我都得狂奔。每次当我早于8点55离开时,橄榄都会阻止我。我想这正是她的意思:8点55。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早上你对我说她的标准是9点整的时候我会如此惊讶。(我无法想像)她竟然会依靠一个如此卑鄙的理由来检举我。

顺便说,如果你能在某天早上8点45的时候到办公室来,你可能会碰见某位“严格的”监管人正在那里抽烟,喝茶和聊天。

总之,我觉得非常幸运,可以离开这个工作永不再回来。我的建议是——试着去与你真正的工人交谈,而不是被一小撮人蒙骗。

祝福你和你的工人们。

致礼
颗粒

回想,我失去了一个月(暂且算还有一个月好了)的薪水220英镑,买回的是一份尊严,加上每天早上悠闲的2小时时光,还可以从此恢复穿高跟鞋职业装涂脂抹粉去上班。

我赚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6:41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十七——DIY乐趣无穷

英国人的DIY简直登峰造极,从屋内房外、花园装潢到饮食起居、穿衣洗车,没有一件事不亲自上手的。所以结果就是商店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DIY工具和所需零件什么的,却满大街找不到类似修车补带这样的服务。

于是耳濡目染的,加上确实有一些社会服务这里根本就不提供被逼的,加上除了上班就没事干闲的,我们也学会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记得刚来的时候,最早的一项DIY成果就要数解决自行车的问题了。拣来的自行车车带没气,车闸不灵,后轱辘骑着骑着就有要脱离集体独立逃亡之势。没办法,偌大一个城市里都没修车的,自己又没钱买新的,只能争取变废为宝,让每一块鸡肋也有用武之地。超市买了修车工具一小盒,内胎两条外胎一条,加车锁气筒共计15镑不到,发毒誓以后这车不卖到20镑我就扛回中国去!废了一个勺儿(当改锥用了),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和老公的一脑门儿汗,我终于在英国当上了有车一族。虽然每到下雨这车闸就形同虚设,虽然我知道后轮是用麻绳垫着螺丝才勉强拧上的,我还是为我家又诞生一个会修车的能工巧匠而欢呼了好几天。

有了自行车,活动范围就比走路要大了。去过几趟远处,采购过几回生活必需品。小日子开始过,家里就明显感觉空间狭小的问题日益突现。遵照北京的城市规划发展原则,我们开始把一切向空中扩展。

自己钉书架的事恐怕不是谁都干过吧?在北京,去趟宜家,什么样的架子没有,大的小的,红的绿的,钉墙上的摆地上的……这里的宜家远在天边,附近卖的不是太大就是藤编不能承重根本派不上用场。所幸有一天附近人家搬家,扔出来好多木板,嘿嘿……

我和老公在北京的时候就自己钉过一个小架子,当时也是因为房间小,为了在书桌上当个支撑把一普通电视改成背投而设计制作。没想到这个经验竟然还能用上第二次!这次老公基本上是自己做的,我更服他了。只是后来得出一个经验——用菜刀背面的锯齿锯木头棒子好像不太容易的说。

DIY书架的好处就是可以量身定做,有多少空间就做多大个儿东西,精确到毫米。后来我们又买过两个书架,一个铁的一个木头的。由于是成竹在胸才去买的,所以尺寸倒也都能正好摆下。铁的那个其实并不是书架,而是英国人家里车库或工具房里面用来放油漆桶臭胶鞋什么的那种工具架。买的时候一是看中它恰到好处的尺寸,二是看中它沉稳成熟的金属色,三当然就是扔了也不可惜的跳楼特卖价。这些买的书架也是有一部分DIY成分的——拿回来是一包铁或木头片儿以及一堆螺丝什么的,必须自己手工组装了才能使用。

另外为高架计划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电视天线了。以前电视放在靠窗的电脑桌上,但这样一来电脑就没地儿摆整天东挪西放看着可怜。自从手工书架问世,一切闲杂物品全都上架,电视占据了最为端正的一个位置,天线却成了拔不掉的心病。他们英国人房子没有墙壁电视天线插孔,只能用原始的那种晾衣服式的天线。放得不好,动一动,屏幕上的人立马满脸出天花。想了若干周,经过反复调整,老公有一天毅然拿起钉锤把它高高地钉在了房顶上。从此烦恼不再,欢歌笑语。

作为打小儿手工课成绩优秀的我,老看着他今天一个作品明天一个成就的自然不舒服。但我不拿锤子,我用绣花针。

两个人,只有一个电脑桌。我又贡献了,只能以床代桌。床没头,直接就是墙,靠个一小时还可以忍受,时间长了脖子都被拐成直角。家具店的大靠垫卖得比我们俩一星期的饭钱还贵。在这样的痛苦状态下,我想起了我们不远万里带过来的一些装饰布。买两个靠垫心,缝两个布皮儿(可惜没带按扣,只能以别针封口),一共半小时,2块5,解决了未来好几年的一个问题。

另一件缝纫品的诞生过程就有点曲折了。这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储物袋,就是北京从商场到地摊到处充斥的带花边那种可爱之极的一串大袋小袋。但我缝的这个没有花边——能缝到没有毛边就很不错了——我是把从中国邮寄过来的纸板箱剪了当衬里,又用了一个衣服架子嵌在里面当挂钩的。把纸板挂在衣架上再缝外面的布,这种感觉就跟小时候给娃娃缝衣服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穿着缝,要想脱下来不是拆线就是得大卸八块。

圣诞节前夕的时候,学校附近一家家居用品店里摆出一种袋装的干花。幽蓝的颜色,恬静的香气,让我流连了半天终于还是心一横给买了。拿回家又舍不得为了装一次浪漫给扔一地毯,抬头就看见了我早上打扫教室的时候拣回家的两个大啤酒杯。三下五除二,贴上蓝缎带编的蝴蝶结,盛满两杯压抑不住仿佛还跳跃的花花叶叶,淡淡的薰衣草香就这样荡漾开去……

其实在完成的众多手工艺品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我给老公画的一本生日书。这地方物价那么贵,我不想弄出什么费钱不讨好的招数,却又不能容忍任这个日子悄悄溜过。我在网上好多论坛里使劲征求意见,可是没人理我,最后竟然在反复浏览双子论坛的过程中找到了灵感,把我认为值得说的一些话,值得保留的一些图,值得珍藏的一些承诺和值得记录的一些星座知识攒了一本书。全部手写加胶水完成,提供最多友情赞助的就是公司的彩色打印机。看着老公趴在那儿认认真真的从头看到尾,我心里的得意比封皮上给他画的山还高。

当然最现实的DIY还是做饭了。鉴于英国的饮食单调性,加上小城的局限性,加上中餐馆的杀人价格,很多令我们怀念不已的食品只能凭记忆或网上查甚至给家里打电话咨询后自己学着开练。比如北京街上最常见的大饼馒头火烧馅儿饼什么的,我们都是在摸索中一一学会的。什么样的面要软,什么样的要硬,什么样的要醒时间长点儿,什么样的要短平快。恐怕这年头会自己蒸包子烙馅儿饼的30岁以下没几个人了吧?比较简单的还是火锅,只要有火锅底料和一堆生熟菜肉,一切便已尽在掌握。

其实你以为英国人喜欢DIY是因为什么?锻炼手脑?别把他们想那么高尚了!时间多得没事干?算了吧!昨天我刚明白的——他们是因为穷。这里的人工费用远远超过买任何一种产品或原料的开支,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国家人均收入高——别管是一个剪草的,还是一个扫地的,都能靠自己的工资买车买狗买家园,每星期去超市搬一车100多镑的东西回家去吃。甚至连我老板,一个住在富人区身家恐怕价值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英镑的人,还是在跟我闲谈时流露出对一小时10镑的园丁收费价格的感叹。

钱钱钱,真让人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6:46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十八——穿越酷暑和寒冬

我回家了!

呵呵,不是逃离,是回去签证的。公司这边只请了两周的年假,所以什么都弄得忙忙叨叨的。

请假两周

走之前的几天就开始疯狂地忙碌,最后一天还有几分钟下班的时候老板走过来泪眼婆娑地跟我Goodbye(我想象中的),我看他就差握着我的手说:你可一定要回来啊!

那天下班回到家,我就发现嘴角起了大包,并且迅速蔓延溃烂。我这人一般终于做好一件策划了很久的事时总是会这样——以前上学期末考试完了那天起过,后来结婚仪式礼成那天起过,现在请假两周之前终于安排好一切事情,所以像是心头的重担暂时卸去。估计等我的会议终于结束的那天还得起一回(我现在基本已经不相信这事儿还能有完的一天了……)。


从出发到着陆

我们从家里走的时候下起了雨,在车站棚子底下等大巴去机场,旁边一个老太太伸出手接了接雨点儿,回头对我无奈地笑着说:这就是夏天。她跟我一样穿着厚厚的绒衣。英国的夏天啊,真是领教了:7月中旬白天最高气温竟然只有18度。我穿的衣服和2月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伯明翰国际机场是第二次来了,但上次只是顺着“到达”的指引一路走出来而已,这次因为来得早,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到处逛逛。发现这里的好处是人少,所以托运行李处是完全开放式的,不像北京的机场那样只有乘客才能进入。而且由于机场、火车站和巴士站都在一处但又彼此相隔数百米,所以在入口与机场之间有一种空中火车连接,像游乐场。

我们迅速办好了托运手续,只能找个地方坐着看人,聊天。两个小时这当儿,外面又阴晴了好几轮儿。

在只准乘客进入的离港处和老公匆匆拥抱了一下就赶紧跑了,不想让他看见我的眼泪。只有两周而已嘛,再说还能每天打电话上网聊天的。干吗那么酸。

登机后发现:1)汉莎比荷航飞机大一点点,不过座椅实在太破了;2)位子很空,我视野里的13个座位只坐了5个人;3)半飞机的乘客都是中国学生;4)安全门就在我边上,逃生谁也快不过我。偷偷给老公打电话,得知外面下大雨,不知道他回去的路上会不会被淋得哆嗦。

空姐过来责令我把手机关掉,于是我没表了,不知道现在几点。想想来的时候飞十几个小时,和老公在一起我还觉得很无聊。这回不知道这么漫长的旅途一个人度过得是何等的难受。

飞机开始加速,窗玻璃上的雨珠变成了泪线。脑袋一晕,已经在腾空了。这种时候通常是让我伤感的,不管是从哪里飞向哪里。因为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毕竟不是件让人开心的事。伯明翰很快隐没在云下面,阳光照进来,看来我想在天上找找考文垂的家的理想也是不可能实现了。

到慕尼黑转机,已经是德国时间晚上9点多,机场除了这群转机的就没什么人,很冷清。

上了德国的大飞机,立刻被三排座位的气派震撼。小的我今生还真是第一次坐这么大的飞机呢!更让我喜欢这家航空公司的原因是,尽管在慕尼黑登机,舱门处却有一名中国的机组人员微笑地对每个中国人说“您好”,并用中文讲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让我倍感亲切。在这种好感的督促下,我还帮助了一个山东的家庭,为了他家的团聚而放弃了我原本特意申请的靠近走道的座位。

但是很遗憾的,我的热情在后面的10分钟里就被这位请求换座位的小姐亲自打破了。她答应我帮我照看放在原座位上方行李架里的笔记本电脑,不让任何人把任何东西摞到上面去的,但事实上当旁边的一个德国人奋力把大书包塞上去的时候还是得我亲自站起来解释半天。什么叫中国人素质低?我作为中国人帮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忙,他们作为中国人扭头就背弃了对我的承诺!

时间过得还算快,供应过晚餐飞机就全部关灯关窗,一片人都在睡觉了。我管中国乘务员又要了一条毛毯,飞机上的空调实在是快把我给速冻了。睡了大约4、5个小时,感觉只有两件事不爽。一是始终没把座椅放倒到合适的角度,基本是坐着 / 趴着睡的;二是耳机没调对模式,始终没找到跟电视播放内容同步的声音,所以飞机上放了两个电影我都没看成。但总的来说,汉莎的服务还是非常优质的,值得再坐。

在中国的海关入境的时候,看每个中国学生的脸上都有一种很悲愤又昂然的表情,我也觉得眼睛热热的。

重逢

一下飞机,在长长的通道里走,就明显感觉到身上的长袖衬衫实在是太多余了,并且马上开始羡慕在飞机上曾惊叹过的那些不怕冷的身着短袖和短裙的中国学生MM。和爸爸妈妈在机场重逢是意外的简洁明快。如今通讯发达的年代里,除了视频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一切方式的联络,加上经常有照片啊录象啊发过来,所以感觉基本上没离开家多长时间。

只是觉得北京闷得我喘不过气来。而且土太大了。

签证

回家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证,要把陪读转成学生。结果没想到以为会很容易的事情却成了此行的鸡肋。

具体过程我已在另一篇《7月13日,一生的恐怖回忆》中一一描述,只是连夜在那个能憋死人的死亡之廊里排队两天后竟然被抽了面谈实在让我不爽到极点。为此我得花50镑改机票日期,被扣至少500镑薪水,跟老板同事说一堆好话,还要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网上远程办公,最郁闷的是终日里闭门思过——我资料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要我面谈?!
已经这样了,只能耗着等吧。

但是因祸得福,老公觉得自己在那边一个月太孤独了,决定也回来。

刚拿到结果的时候满脑袋都是问号和很多不堪想象的惨,到后面冷静点儿的时候,还是可以笑着对自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总算签出了,而且是按计划得到17个月的签证,也算对得起自己来回飞这一趟。

修电脑

回来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修电脑。去年非典时候买的SONY笔记本,用了一年不到就开始陆续出现各种大小毛病:内存插槽坏了一个,256M的电脑变成128;屏幕边上螺丝掉了,盖儿就像要散了架;最过分的是有一天吃饭前在桌子上用过电脑以后竟然发现漏了一桌子像油一样的汤儿出来,并且从此以后就开始一高兴就自动关机。

鉴于才买了一年,决定还是带回来尽量修一下。天真热啊,还好我家楼下就有一路空调大巴一直开到维修中心门口。我扛一电脑独自坐车去,交给他们,让我等3天后的通知。我又在马路边儿上桑拿了一个小时才等到回来的车。

结果过了2天收到通知说修好了让去取,拿回来发现只是清洁了灰尘,状况改善了一些而已,原来的动不动就关机的毛病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于是又拿回去,当场表演玩游戏,运行费劲的大程序,原来5分钟内一定准时出现的关机毛病愣是10分钟也没再露头。没辙还是只能就这样拿走了。这鬼电脑——该坏的时候不坏,不该坏的时候瞎坏!

我发怒了,再也不买小日本儿的产品!

采购

热得我懒得出门,但是买东西的任务也不能不办,只能逐渐开始尽量在家的附近采购。签证的时候顺便去了秀水,回来后又在楼下的华联超市买了一堆梦寐以求的黄酱什么的。现在我的箱子已经塞得不能再塞了,而且感觉已经超重,只能开始惦记着老公那个20公斤。每天在家待着不开空调就粘糊糊的,真不愿意出门去挤,所以连衣服都是在超市里顺手买了几件,特土。不过反正也没看英国人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

后来凉快点儿的时候还是去了一趟万通两趟鼎好大厦。大小零碎都买齐了,又开始琢磨怎么合理分配装箱,怎么私藏违禁物品,怎么充分利用免费限重……很感慨是否能有那么一次坐飞机不用显得那么穷,直接揣一张信用卡别的什么都不用带——什么免费20公斤托运,老子不希罕!

宴会

停留的时间变长了,不可避免地原来推掉的聚会现在又要重新填进日程。有同事,同学,网友,亲属,不亦闹乎。每天一身汗地到处赶场。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已经开始逐渐发展壮大的今天,中国人表示喜欢你的唯一途径仍然还是停留在“请你吃饭”。

在英国的时候我以为我喜欢这种生活,真的身陷其中接连数日以后又发现还是一个月前住在一片草坪里终日没人理我的好。但真回到那种日子去,恐怕还到不了一个月我就又要叫唤生活清贫了。

无论如何,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中餐水平,高就一个字。可惜哦,天气热的我们俩见着饭就想跑,整天恨不得只喝水。而且总觉得无论是餐馆还是家里炒菜都放油太多了。

最恐怖的发现是,我跟大家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

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哀,而是全体出国人的悲哀。

当面对一群善意地劝酒人如花的笑脸,我怎么好意思板下面孔来喝令老公给我把酒杯放下?!可是我清楚地记得笑星酒后驾车惨死我们家门口的那个图片。

再说,别人都是推了本该出的差,本该陪的人,本该办的事来和我们见面吃饭聊天叙旧的,我怎么能说别吃饭喝酒了,烦?!怎么能说算了你忙你的去吧这种听上去特别没良心的话?!

我知道,这是中国特色之一——热情。凡事都有正反,过梭儿了的热情就叫强加于人。我发现这是我潜移默化中开始反感的一种习气。我有点想念英国人冷冷的客气,你说不想做的事他们决不会强求。许是因为我跟他们还不算熟吧?

返回

签证弄妥,大小事宜办好,又得坐那该死的飞机。我对10几小时坐着睡觉的印象仍然心有余悸。什么时候人类科技能再发达点儿,飞机能飞得跟火箭似的就好了。

找了朋友帮忙,成功超重了10公斤行李。嘿嘿,我的韭菜花儿呀,大菜刀呀,小说集呀,还有臭美的衣服,这回全都带来啦!

在转机的时候结识了几个同路去伯明翰大学的中国同学,看着他们想起自己初来时候的种种,不禁按捺不住的热情起来。介绍生活经验,提供咨询协助,无意中也打发了等待转机的3小时时间。

给英国的同事买了一堆京剧脸谱的钥匙链,还有小包装的茯苓夹饼。竟然被他们问这个是吃的还是书签?!最怕被罚没的违禁物品是帮人带的9条烟和一堆##被过滤##光盘,不过最终丝毫没查,全都##被过滤##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降落就在下雨,马上回到瑟瑟发抖的日子里。幸亏没带凉鞋回来。不过回来后的第二天就发现最近几天正好赶上了英国一年内最热的日子,本来不到30度的气温由于西晒得厉害而变成30多度,电扇太小,棉被太厚,加上英国人基本没听说过空调是个什么玩意儿,只能赖自己命太苦……

回国之行,我一向保有的对中国的无条件维护开始打了折扣。天气和人情的过热我都有些无法承担。但英国安静无扰,甚至可以说冷酷式的处世也并非我理想的生活。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我这人可真难伺候。

回来的第二天早上就到办公室上班,我离开期间设置了自动邮件回复的电脑一直在忠实地工作。看了一眼立马儿收不了刺激而晕过去了——收件箱里有10439封新邮件!桌上还有一个筐,全是传真和等待电话回复的文件。看来未来一周我将在电话与邮件的海洋中徜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04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赞雅典上空的五星红旗

今夜,沸腾的雅典,通过电视,网络,真切地将热度渗透全世界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当五星红旗无数次地在雅典赛场上飞扬,当红红的运动员高举红红的国旗在赛场内奔跑致意,每个中国人,无论身居何方,无不被这份##被过滤##深深震撼。

我们由于条件实在有限,虽与东道国时差仅一小时,却几乎无法接收到任何有中国选手参加的强势项目的电视直播,更多的只能通过网络关注赛程和奖牌榜。在奥运会的两周里,我们每天晚上都把频道锁定在BBC转播的奥运比赛上,期待从中看到一些被英国人“不小心”转过来的中国运动员夺冠的画面;电脑也在从回家到睡觉关机的几个小时时间里一直在新浪奥运版不停地刷新;连QQ也重新安装了奥运特别版,为了能实时获得每一条奥运快讯。


从中国选手射落奥运第一金,喜获夏季奥运一百金,到实现田径零的突破,夺回十七年未酬的壮志,刷新前辈历届金牌榜记录,我们伴随中国度过每一个雅典##被过滤##之夜,留下每一个艰辛而自豪的足迹。虽然前半赛程中曾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失误,裁判的不公正也一度让人怒向胆边生,但随后爆出的一个个重量级喜悦却分明地超越了一切黯淡。

我们十分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人才在成长!中国的国威在昂扬!

明天,雅典的##被过滤##将辉煌落幕,而北京的巅峰又在期待中升起。

就让世界记住这一刻,让历史永远铭刻这些笑容——

http://www.tigtag.com/community/overseas/30123_3_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09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一——散去的宴席

我愣把公司给拖垮了,厉害吧?……

来这家公司工作的时候就在合同中写明我的工作期限是到2004年9月底,所以在8月的最后一天里,我完全有理由认为我应该是这公司目前人员中最早离开的一个。谁知道一夜之间我竟然基本上成了留守的最后一批人之一。

公司的基本业务是设计生产销售一种环保型的垃圾填埋场废水废气处理设备。本来应该是很朝阳的一个产业,却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半年没有接到新的订单了。该公司在欧洲、亚洲、美洲均设有分公司,在香港还有协作中介机构。现在,历经十余年的奋斗,却由于没有生意不能维持日常开支而终于不得不关闭欧洲公司。


当然,说被我拖垮是玩笑话。公司的关闭跟我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此这般凄惨的结局自然不是任何人所期望的,却毫不留情地就这样摆在了面前。

我的工作实际上是属于这家公司的一个副业部门——组织一个以其名义赞助的两年一届的废弃物处理行业国际会议。我这一年是第三届。本来还兴冲冲地准备向06年的下一届冲刺,现在看来那种##被过滤##也只能留存在遥远的回忆里了。连我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精心留下来的各种资料和清单以及准备在日后交接之前列出供下届会议组织人员参考之用的经验谈也不知道还是否有意义。

回想公司的关张,其实还是有一些迹象可循的——早在6月,我之后的第二任秘书小姐离职以后,就再没有招聘过新秘书;7月,财务不得不从我的会议账户里转出10000镑来补贴公司开支;8月,我从国内回来后不久便得知一个今年初才上任的同事不日又将跳槽,并在她走之前最后一天与客户联络的电话中毫不隐讳地透露这公司的名称将不再继续。我在这里本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既听不懂他们的闲谈都在谈些什么,也无意打探任何跟我无关的人事和制度上的变动。但是8月中旬我实在是坐不住了,问了问公司里的同事为什么大家都整天挂着一种愁云惨淡的面孔走来走去,而他的回答让我震惊不已——他说在7月我离开公司回中国的日子里他们开过一个会,宣布公司已经基本不能维持,现班人马将转移到其亚洲公司的名号下继续工作,如果到8月底还不能接到任何给人惊喜的订单,欧洲公司将彻底关闭!

我此时并不担心我的去留,因为我本来就只剩下一个月的工期了;也不担心我的薪水,因为他们上个月就已经把全体人员转到亚洲公司的账号下继续发饷——退一万步讲,即便真的扣发我一个月的薪水,我也没有任何废话——毕竟我已经为这个会议付出了近一年的劳动,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在这个马上就大功告成的节骨眼儿上放弃的。

让我愁眉不展的,其实恰恰是这帮同事的前程。

说来我跟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接触,虽然每天在一间屋里办公,但彼此冷漠到平均一天只说两三句话决不是耸人听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自然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二是由于我的工作性质跟他们没有交叉,三是我的个性天生缺少好奇的成分。所以我不愿意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去老外堆儿里凑着,听不懂还跟着傻笑,不明白怎么回事还要装作老练。事实上跟中国人在一起,本身不熟悉的话我也是很沉默的,更不要提洋人。于是我跟他们中的很多人最近和最经常交流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喝茶吗?——这是只有我帮他们倒茶的时候才会跟他们说的一句话。而最近的一次让他们想到我的事恐怕就是我8月初从中国回来的时候送给每人一个京剧脸谱钥匙链。当得知他们真的就要集体离开,试图感受他们内心的同时,一股哀伤和同情把我一同卷入这场即将散去的宴席中间。当我又发现人们聚在一起高声谈论什么事的时候,我觉得可能又有什么变故要发生了。领导跑来问我今天晚上下班后愿不愿意跟他们去喝一杯,因为从明天开始公司里超过半数的同事就要实行兼职工作制了——停薪留职一个月回家睡觉。其实说得不好听点儿,傻子也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何况老板早就有话在先。这一天,正好是8月31号。我想起一贯笑容满面的Karl让我帮他订机票租车打TAXI忙得我四脚朝天;两个工程师Mark & Mark就象《丁丁历险记》里的杜邦兄弟;我翻译了没把握的西班牙语稿件总是要让Francisco帮我校对阅读……从明天开始,这一切不复存在。

我很踌躇,但最终还是没去参加他们的告别会。我不知道如果我去了该说什么,做什么,甚至会不会哭。

我只留了几个人的电话和email地址,准备日后联络。我正在安排的这个会议,有100多家英国相关行业的公司名录和联系人,我想至少我应该可以帮到他们这个忙的。

老公他们系的同学告别会也在那天下班后,我和他去参加。坐在广阔的草坪上,看着四周欢乐的人群在交谈、照相、喝酒、聊天、追逐、嬉闹,我满脑袋里想的却是与此截然相反的公司遣散会场面。与这里相比起来,一个是走向充满无限憧憬的开始,另一个却把原本平稳的生活秩序打破到底。

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事,恐怕会感觉更艰难一些。毕竟我找起新工作来,成功率一定比英国人小得多。我于是非常同情那个西班牙的同事,不知道他的未来在哪里。

第二天去上班,一如我的预想一样,9点已过却还没开门。今天来上班的算上我还应该有四个人:财务、办公室主管和销售主管。我从前台取了钥匙,烧了开水给剩下的几个人泡好茶放在案头,屋子里空荡荡的感觉很冷。

窗外阳光明媚,我却心情阴郁。

没法做事。

忧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1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二——工作VS上学,艰难的抉择

才过了10天,我还是终于下决心做了这件很不仗义的事。

我在会议召开还有2周半的时候提出辞职。

继公司关张之后,才刚刚擦干同情的眼泪,我扭头就轮起大棒又给了老板另一个沉重打击。

我知道这件事我搞得挺自私的,可是我没有别的选择。我想风风光光地坚持到最后一天,但学校的来信摆在我面前,清楚地写着我不按时到校上课的下场;会议组织工作的尾声也变得异常麻烦,稍微一个错误便可能造成无法更改的恶果——老板们都醉心于关闭公司的清理工作而无心过问,任由我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胡思乱想连滚带爬地去决策。在这样双重的持续压力下我觉得我的脑汁儿都快喷薄而出了。我不是不义的人,但我不想废掉未来一年的一万镑学费(如果我开学第一周不去上课有可能导致最终学位证泡汤),外加亲手把自己一年的辛苦毁在这最后的两个星期里。此时我唯一的希望是没有因为我而往中国人已经坏了的声誉上再抹一笔。


我对自己说:我这样决定是为了会议最终能够达成圆满——毕竟麻烦事我都已经联系好了,有一个本地人去落实最终的一切安排事项会更加准确,避免误解;我如期去上学也可以保证自己重新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省得一上来就冒一年后丢学位的风险惶惶不可终日;老板一年来待我不薄,但我也已经以我的方式尽力偿还了,而他们还欠我8月的工资没发;我由于是主动辞职,于是准备自动放弃9月的薪水,但还可以免费工作到9月17号;何况我成天担惊受怕已经处在崩溃边缘的的精神状态恐怕也不是能坚持一个月的长久之计。

这样找借口劝慰着自己,加上刚看了别人转发过来的一封特别合时宜的email规劝世人要完成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才能过得快乐云云,我相信我是对的。于是趁热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给老板发去,阐明原因,解释困境,希望获得支持。虽然写作算是强项,但换了英语就成了弱项。反正起码话应该是说清楚了,至于语气如何实在无法左右,只能任人理解了。

但后来的事让我几乎无法坚持,他们立刻安排了合适的人来跟我交接,安慰我说这不会引起任何麻烦,让我专心去上学,并补发了8月和7月的一部分薪水——要知道7月我基本上都在国内,虽说有半个月的年假可也已经发过一次工资了,这样一来等于7月的另外2周假期也变成了带薪假!

我这辈子活到现在,辞职次数不多,却也辞过五六七八次了。除了清洁工那次是理直气壮的以外,几乎都是缠绵悱恻半天,喝一瓶烈酒瓶子一摔把话说了,完事儿又暗自后悔得昏天黑地。我就纳闷儿怎么我遇到的雇主都是那么通情达理的人,怎么我经手的工作都是那种只有我一人独自打理的事,所以弄得我一要辞职就会牵扯出惊天动地的一个结果。我羡慕死了那些拍拍屁股说走就走的洒脱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决定不做清洁工的那天能得意成那样。我不怕上司烦人,给我看脸色——越是这样我越没什么好给他留面子的——而我这人命不贵最受不了别人对我好,否则老觉得心里欠着,可偏偏我一辞职,面对的老板就全是这种人。

理智提醒我,留下来不走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话都说了,再改反而不真诚;来英国的目的就是奔这个学位的,不是做会展,更不是交朋友;他们给我安排的交接人是一个比我还聪明的全能手,又是考文垂人,肯定能把我一年来的辛勤劳动发挥光大到极至完美。我没有退路,没有遗憾,也就没有回头的理由了。
很可笑的是我们提前买了去曼彻斯特的往返火车票,由于这个突然的决定而作废。买的时候两张一共28镑,退的时候竟然要收手续费20镑!

但也有因祸得福之处,由于提前10天搬家,这边的房租可以退回92镑,新房子的房租也不用一上来就先浪费半个月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14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三——搬家记

去年来这儿的第二天起,我们就开始找房子,因为觉得这房子真是不便宜,离学校走路又得40分钟,实在没什么优势可言。找来找去找到一个印巴高个子家,三谈两谈商定隔天签合同付款,结果把原房东还给惹毛了,说让我们法庭上见。还好全靠高同学帮忙斡旋,法庭是不用上了,房租还降了50镑。于是在后来的一年里,我们渐渐发现了这里的好处——房租看着贵,但含全部水电煤气帐单并降了50之后比后来找的那房子算起来还便宜些;离学校虽然不是很近,但骑车的话15分钟也够了,总比那个房子远在市中心非坐公车要省钱省大发了;跟房东不打不相识以后反而开始一个鼻孔出气,造成后来他对我们信任到已经几乎成了他的出租全权代理。

窗户朝西,每天傍晚只要不下雨就能看见夕阳西下和紫色金边的过眼云烟。
现在家里到处都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大箱子小书包,因为连我们在内有两家三个人周末要搬出去,上周末有一个胖得能塞满整个楼梯的女人刚搬进来,下周末还有一个新学生从中国飞过来,另外加上一对中国留学生和他们的一个在这里借住的朋友,能住四个人的房子现在住了七个——从客厅到每一个房间里全都塞得满满的,厕所永远在被人占用,跟春运的火车似的。

忍了吧,想到下周开始的宽敞明亮清洁独立舒适繁荣温馨浪漫的新生活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周末就要搬家回城了,不知道到了曼彻斯特以后会不会想念考文垂的草地?

**********

从公司的离开还是不得不提,虽然我一直在忍受来自老板、同事、客户及工作本身的多重压力,但在我即将卸任的那天下午,他们还是终于弄得我眼泪汪汪了。老板召集所有与这个会议相关的人开会,正式清晰地交接了所有事宜,并根据目前统计算了一小账。在得知我们此次会议筹办的成绩的确优于往年两届时,他憨厚地露出了笑颜,并深沉地对我说了些客套话。其实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本来只要做掩面虚心状就够了。但在这之后,他们变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买的一束花,一盒巧克力和一张全体同事签名赠言的卡片。自从上个月最后一个女同事跳槽后,留下来的都是一帮男人,没想到他们竟会有如此细致的一面。

我使劲低着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毕竟是我违背了合同而对不起别人的,他们还如此宽容地象送别亲人一样郑重地跟我说以后再见。我说你们有任何问题还可以打电话问我,老板说我们尽量不去骚扰你,Francisco说以后你和你老公再来考文垂可以住我家,就连沉默的Mark也在卡片上写道感谢你付出的一切努力,并衷心祝福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被这帮以前特看不上眼的老外同事深深感动了,我决定在我今后的生命里,在他们需要我的任何时候,尽一切可能去帮助他们。

回家一开电脑,本能地就去点“公司文档”,想起已成过去时,眼泪流出来。

**********

曼城的房子是我未来母校曼彻斯特大学(简称“曼大”)的宿舍,从3月开始申请,一直到9月初才算正式跟我签定合同。别人都说这就叫“慢大”。但不管怎么说最终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一室一厅独门独户的公寓式住房,独立洗手间、厨房、客厅,这一切跟过去一年的日子相比已经是我们梦想中的天堂。

在搬家方式问题上衡量半天,找搬家公司还是自己租车甚至坐火车往返数趟运东西呢?论证并询价后还是决定采取一次性解决的方法,省力且并不比其他方法浪费钱。这里的搬家公司搬一车也是160,从数字上看来跟北京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的是后面的单位是英镑。

星期天一大早,在全英国人民都在熟睡的时候,我们已经坐进了搬家公司的大卡车。英国的商业在星期天是十分萧条的,很多店铺大门紧锁,连客流最大的超市都只开6个小时。所以我们毫不客气地享受了一把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那感觉。出了考文垂以后就上了高速路,路边一直是草地和树丛,偶有工地。遍地牛羊,早已不鲜见,唯一有趣的是竟然看到一群猪在悠闲地吃土。

虽然早知道我们的宿舍就在繁华的城市主路旁边,还是不禁感叹这里的便利。门前就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对面有花店、银行、便利店、手机店等,隔两条街有一家非常大型的仓储式中国商品超市,从那里再走10分钟是我们注册的诊所,从家到我上课的教学楼也不过15分钟步行路程。家里的环境更是让我整天都舍不得出门——一室一厅的格局,独立厨房浴室,各种家具及清洁用品一应俱全,甚至烧水壶和熨衣板也准备好了。房子虽不大,但估算使用面积也在40平米上下,与原来的10米小屋和共享厨房厕所比起来真的是幸福的没边儿了。而且和原来一样,水电帐单已经包含在房租中,于是可以把红烧肉放在炉子上炖一天也没人管。唯一与原来相比不太舒服的地方是,家里没洗衣机了,只有楼下有一个公用的洗衣房,1.4镑投币洗一次,所以衣服只能攒一堆洗一次。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我们在窗户上挂了一面鲜红的国旗。

在报到前的一周里,学校组织新同学集体去湖区的一家假日酒店,开会,交代课程,并介绍大家互相熟识。周日去市中心参加了一个中国人举办的中秋聚会,吃到我梦寐以求的月饼(虽然只有1/4块),看到了一帮英国老太太穿着绸服认真地耍太极,并与曼彻斯特市市长大人合影留念。曼彻斯特是英国雨量最大的城市,又赶上最近一周全英遭受飓风袭击,冻得我每天一出去就哆嗦不止,但这种热闹融洽的场面和迅速升温起来的友情足以抵挡风沙和阴雨,给我们的心里增添一抹灿烂。

又要回到学校了,希望已经习惯散漫的我不会无意中扰乱课堂秩序。

只是这个城市里的中国城可没我想像的那么大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2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四——世界不是一家

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

是英国的电视台采访了几个移民到西班牙的英国家庭。当我看了第一眼的时候,我心里涌起的感慨是——世界真是一个轮回。当全世界的英国使馆都在防着别人使劲往他们的弹丸之地以不正当的方式偷渡的时候,英国人也在卷起行李,抛弃他们阴雨连绵的国度,向西班牙、澳大利亚等拥有阳光海岸的国度移民。

然而移民后的生活并不是一如他们当初设计的那样幸福。的确他们用在英国买一套小房子的钱买到了大三倍且带私人泳池的豪华住宅。但是举家搬迁几个月后,当一切终于收拾停当,大家便开始大眼瞪小眼,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打发。他们发现买不到自己国家的传统食品,商店里不再有众多的饰物可以装饰花园,甚至听不懂当地的语言而只能从事不用说话的低级工作时,电视里那个女人流下了眼泪,她说:我想回家。而此时最恐怖的发现就是,为了这个移民他们已经用尽毕生的积蓄,恐怕已无法承担再次搬回家园。


在英国的土地上,他们是自豪的:母语是世界通用语言,收入是世界最高标准。而一旦离开根脉,一旦不能再用自己从小熟习的语言,必须忘记自己固有的习惯和生活,永远不知道别人在笑的是你还是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心里那种自尊的失重感是任何方式也无法弥补的。更何况,还要高贵的他们低三下四去做体力工作,更成了生命中无法承受的一种变革。而谁能相信,这一切是他们自己心甘情愿花钱花时间买来的!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你要移民吗?我就反问:你为什么那么不想当中国人?回答各有千秋,有说中国对他不好的,这种消极的人我断定到哪里都不会觉得好;有说外国制度福利好的,这样的人不熬个10年8年恐怕也体会不到;还有说体验一下不同生活方式的,我却惋惜他要用如此巨大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一时之快——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定居外国、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者将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即便抛开高尚的民族情操不谈,抛弃了自己祖国的人,无论是加入外国籍、取得永久居留,或是以工作签证等合法身份临时停留,甚至无身份打黑工者,我亲见和听说的人中,没有几个能生活得比国内朋友亲属幸福的。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同龄人更大更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跟国内人相当的地位,甚至不及。

想想当初费了那么大劲,何必呢?

我前几天还遇到几件事,如鲠在喉。

一次是我在开学之初给大家做了个同学录放在网上便于交流,结果第二天班里的TW同学当面跟我说:你做的同学录给我写错了,我是TW,不是China。一时间对这小妞儿原本的好印象灰飞烟灭。我很慢很清晰地回答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是不可能把TW和中国分开写的,这样会有更多人找我抱怨。她说那我护照上不是这样写的啊,我就转头没理她了。那个同学录里的“国家”一栏我始终也没改。后来把这事发在论坛里,两天之内招致点击率1500人次,跟贴197条。但我看了之后非但欣慰,反而一面怒火中烧,一面扼腕叹息。这些回复中有大约一半都是一名身在大陆心在台的##被过滤##分子大肆在招摇舌战,申明为什么##被过滤##的趋势是合理的。我为祖国有这样的败类而出离愤怒,也为祖国辛苦培养出这样的丧家之犬而深深叹息。

还有同学,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他昨天晚上给同宿舍的几个外国人讲述了中国的“名菜‘三叫’、‘猴脑’”等等。别的名字我记不住,总之是一类非常残忍的菜肴总集。别说此类“名菜”我从未吃过,连见都不曾见过,顶多耳闻。这位讲述者也许为了显示其知识广博,号称讲述得栩栩如生,令老外听得如痴如醉听了一遍还要再听。而我们中国同学中的某些人甚至不知道何为“三叫”。我们问他:那你吃过吗?他说:当然没有了,我也是听说而已。我真的忍不住想拍案,想指着他鼻子——中国有几个人吃过你就说这是名菜?这样老外对中国会有怎样的印象?无非是在中国人低等愚昧之外再加一个野蛮残忍。身在国外,举手投足,任何细微之处都代表祖国的声誉。公然去做这样的宣传,对自己,对别人,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吗?如果我是他的老外听众,恐怕决不会敬佩他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反而在心里想:天,满手鲜血的家伙,离他远点儿吧,指不定哪天把我也剁了包饺子。

还有人在论坛发帖问跟日本人谈恋爱好吗。我觉得这人不是脑子进水就是成心找骂。这样的帖发出来,除非他受虐狂,否则还不是自找不痛快。用鼻子想一下也能知道——有人会说好吗?

我其实无意政治,真正的政治时事我也学得很差。我只是觉得,做人不能丧失了原则。

于是,低三下四也好,趾高气扬也好,终究无法融入别人的文化;这国人看不起那国人,TW人看不起大陆人,这世界怎么能成一家?

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害怕人类合作起来建造高塔打败他,因此他为了打破人类的和谐而制造了疆界、语言、习惯、民族等等,使得人与人之间连年争战,永远隔着某种屏障。亿万年后的今天,尽管全球化的趋势正在加剧,人类还是不可避免地由于这些透明的障碍而无法达成统一。也许再过未知的若干年,人类会实现最终天下如一的理想化社会,但其实我无法想象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没有竞争的日子,还会有生存的动力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3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五——上学记

撑起雨伞走在冰冷的街道,路灯倒映在流淌的雨水里,为脚下铺出一片亮亮的黄。

我并不喜欢下雨,却突然喜欢起这种场景。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如此这般地突然喜欢起这里的学习方式。

我其实是一个不怎么善于管理自己的人,有太多的时间就不知道该干吗。偏偏在英国上硕士就需要你会合理地管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使之发挥最大效用。每周12小时的授课之外,我盯着一堆英文书发呆,上了网就不知道挥霍多久,抬头发现又该做饭了……终日以往,期末要交的四篇4000字论文不知道要如何编出来。


我和一群来自五洲四海的同学,每天变换着不同的组合,去应付不同的老师提出的小组讨论和课上演示任务。疲于讨论之余,难以宣泄的是与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思维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我听懂他说的每一个字,但不同意。他对我也是同理。于是一帮雄心壮志准备做人力资源总监的人凑在一起,总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用自己的理论设法说服别人。而无论结果如何,最终上讲台宣讲的那个人其实仍然是在用自己一个人的理论,从未参考其他人的“讨论”结果。我很疑惑,这样的一年真的就能提高自己吗?

英国的教育,弘扬批判主义精神。任何人,听到任何事,第一个念头是“错”。我不喜欢学这样的思维。对错自有不同角度,只提供意见不提供方案的答案要它何用?!老师给出的案例,从来只在同学间讨论,然后对这些讨论结果加以赞扬为主的评价,而极少有他给出建议答案的时候。同学都是怀着一腔热血满脑袋问题来求学的人,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大多属于无效方案,甚至用我的话说就是“不着调儿”的方案。了解不同人的多种思维是好的,但到下课时问题仍然作为问题存在,恐怕不是我等花10000镑追求的目的。此时我甚至羡慕起理科的答案唯一性,这样就不容得你说这个也对那个也不错这种废话。

最近我自发号召了一场我认为是全英最高级别的人力资源组织年会展览参观活动。其实我起初也并没那么高尚到想跟大家信息共享,只是看中了系领导说的“若组织到足够人数可派车”的话,想给自己省点钱罢了。后来被捧了一把,立马不知天高地厚还觉得自己怪了不起的。下学期还会有全体同学出国考察的活动,觉得这学文科和学理科的差别就是挺大哦。

明天是开学的第五周,依旧要背起书包上学去。但在这每日的往返之中真正学到什么了吗?我目前还没领会到。也许我太固执了,不善于接受新思想。除了最终拿一个学位,我开始怀疑我的投入是否值得,甚至怀疑我是否在毕业那天能昂起头对自己说:我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去做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不过另一个想法让我释怀——这个职位说白了是靠经验而非书本的。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所学校里,我第二次在英国偶遇了故知。而且当时的情况是上课上了半截儿,老师照例把我们分组要求讨论某话题。我在这次讨论中一言未发,因为我根本没时间想,我满脑袋里想的都是——坐我对面这小孩儿怎么那么象我小学时候一起演出的那小孩儿呢?于是回忆飘荡,浮现出他在与我合作的一出英语短剧中戴个纸板头饰出演大象的场景。混过讨论下课后,我抓住他问:你是北京的吗?你叫什么名字?你小学是不是上的xx小学?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双方目瞪口呆。不过我由于有过上次伦敦相遇同学的前车之鉴,还不至于太惊讶。反倒是这位被人一下点破N多底细的人,心里恐怕狂跳不止了一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6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六——最有用到最没用的评选

住了一年,当初精打细算从家里带来的四皮箱和后来自己及家人邮寄的四纸箱内容基本上都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发现了一些自认为是窍门和经验的地方,记录在此,供后人参考之用。

**********

必带物品排行榜:


1.转换插头及多用式插线板
这个功能自不用赘述,望电源兴叹,一切现代化都是白搭。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要从中国带自己的电话机,或你的笔记本电脑内置猫的接口可插电话线拨号上网者一定要记得带中国的电话线及分线盒,因为这边不仅电源插头变态,连电话线插口也是跟国内不一样的。

2.厨房用品
虽说跨国那么远的搬家,锅碗瓢盆不至于随身带够,但最初几天的伙食总是要保证的。这里要是去餐馆吃饭,即便是一个麦当劳,其价格恐怕也不是学生之辈能顿顿承受的,更不要提中餐。因此一个炒菜锅、一个煮汤锅、一个电饭锅、一套大中小套装的微波炉饭盒、一个塑料杯子、一把中国式菜刀、一个小塑料案板、一把木制炒菜铲、几双筷子、几个勺儿和全部你喜欢的中餐调料及干货还是非常必要的。特别要说,如果你从北京来,记得带干黄酱,我考察过了全英国都没卖的。

3.电脑及相关配件
作为电脑DIY方面的熟练人员,除了带好你的笔记本电脑,我个人认为128M免驱优盘,中文版常用装机软件包,网线(建议双机互联和hub接入两种方式各一根),CDR光盘一盒,耳机话筒摄像头,光电鼠标都是必须的。

4.数码相机及英国全国详细中英文对照地图
这个一望便知是干吗用的了。好不容易大老远飞过来了,再节俭的人也得稍微走出家门领略一下英国广袤的草坪古堡风光。但是推荐数码相机,一是因为其作品传播方便,二是因为这里胶卷洗相都价格不菲。毕竟只是个自娱自乐,又不准备以专业摄影师身份参加比赛。说地图其实都不全面,最好还能有一本好的导游书。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用DV机记录生活的效果绝对是比相机真实生动得多的。

5.全套维修工具
我们带的是10×20cm三折叠装的一套小工具,内容很齐全,包括各种改锥、钳子、镊子、锤子、试电笔等等。在英国生活需要自己动手的地方太多了,而如果你在本地买这样一套东西,我猜没有50镑买不齐吧?我们是在批发市场里用了20人民币买的。

6.牛仔裤、旅游鞋、防水外衣 / 帽子、围巾、手套
不用多说,提到的自然都是适合野外生存的那种最结实的服装。没有华丽,但最耐用,也最适合这种多雨的气候和每天疾速奔波的行路方式。 / 这些在冬天的英国可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对我来说不可少)。虽然冬天的气温很少到零度以下,但终年湿漉漉的空气给你的感觉恐怕比雪花冰柜里还恐怖。

7.理发工具
这个东东只适用于有同伙一起居住的人,因为你可能还没那么大本事自己给自己理发。

8.中国礼品
顾名思义,一定要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礼品才可以。注意:剪纸啊、中国结啊、小丝巾啊,不是不可以送,只是恐怕已经被前辈送滥了,如果你非要送这些俗东西的话可别怪人家收礼者没热情。

9.MP3播放器,充电电池,充电器
既可解闷儿又可录音,急了还可当优盘,是个好东西。至于电池,1节1镑,看着办吧。

10.体温计,发烧、腹泻、上火、避孕、胃疼药、创可贴
也许药品的选择要因人而异,但上述功能应尽量包括。如果得了这些以外的疾病,恐怕就不是自己乱吃药能控制事态的了,还是乖乖看你的医生去——全日制一年以上课程的学生及陪读家属可免费在NHS(国家健康保障体系)注册之后,并会被指定到一名医生名下,从此不管你生什么病都得找他看,还得预约。

**********

另外就是一些锦上添花之物,没有也不会死,有了则可令你的生活更加多彩。

11.SIGG水壶
凉水、热水,甜水、苦水,来者不拒。外观大方,结实耐用,陪我们在英国走南闯北。

12.好多装饰布
房子一般都是租来的,但即便是临时住一年半载也要有建设的决心,这样才叫“生活”而非“生存”嘛。在随便一个小摆饰动辄都得卖好几镑的地方,家里的温馨氛围就全靠这些布艺制品精心调配了。

13.墨镜
别看老下雨,出一次太阳不把你晒瞎了就不算数。

14.牙膏牙刷
这里的高露洁100克1.79镑一根,自己看着办了。反正我带了10根。

**********

有得必有失,智者千虑,还是有失算的时候。以下为带来一年内无用物品排行榜:

1.游泳衣裤
学校有游泳馆,但终日上学打工实在无暇玩那个。

2.驾照
如果不是大款的孩子,也不是为了从此烂在英国不回去,买车是完全没必要的。

3.雨伞
英国的雨要么小得不用打伞,要么大得打伞也没用。相比之下如果你骑车,倒是自行车雨衣会比雨伞有用一万倍。

4.茶叶
除了偶尔煮煮茶叶蛋以外实在不会轮到迂腐得去泡中国茶来喝。这里的红茶包便宜又便利,可口程度也不在中国茶之下,何苦呢?

5.一种瓶装的脱水香菜叶
买得最失策的一种干货蔬菜——一点儿没味儿还占地儿。他们这儿也有卖香菜的,菜市场里是一把一把卖,超市里是连着花盆一起卖。

6.鞋刷子
这里的清洁程度的确非国内可以想像,这么说吧,我们俩的四双旅游鞋一年了愣没刷过,而且准备未来一年还不刷。

**********
另外还有一些后悔没带来或没带够的东西:

1.洗发水
先进国家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化工工业的发展。一般来说任何洗涤清洁卫生用品,无论个人还是家居都是不用带的,或者只带够你第一周用的量就行了。因为这里的类似商品不仅种类数量繁多到你咋舌的地步,很多都是你闻所未闻从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东西的。不过事情总是没有绝对,有些就是因人而异。在这样众多的卫生清洁护理产品中间,竟然没有我一直信赖的绿色装飘柔!!我只能遵循电视广告买了一种叫“太阳丝”(sunsilk)牌子的洗发水,防脱发去头屑说得好听着呢,结果用了两天头屑比头发还多。后来改用海飞丝洗护二合一,稍好一些,比中国卖的贵出两倍,而且还是不尽人意。本来怕洗发水重,白白占用了20-30公斤的免费行李限重,结果把自己快洗成秃瓢儿了,得不偿失啊。

2.去火药
潮湿的地方,上火上得却更容易。我凡是心里惦记什么事,或者只是简单地吃多了辣椒的时候,一般都得连吃20片牛黄才能去火。看来我是注定无法生活在南方了。

**********

无论再精打细算的人,总不可能把家全部搬来。这些就是安顿以后必须添置的:

1.自行车
这个一般不可能带来,就算是折叠式的那种也很重的,结果扛了半天发现在这里20镑就能买一辆,骑一年后原价还能卖出去,肯定恨不得当饭吃了算了。

2.电脑外设
音箱、打印机、无线路由器 / 猫、CDR光盘……这些一是太重,二是要根据来了以后的空间和需求等实际情况添置,不太可能一次带全,早晚得买。不过喷墨打印机的墨盒在这里很贵的,所以打印机一事如能从长计议,在国内出发前就远程购得一台,并在国内配好相应墨盒才是上上策。

3.维生素片
由于蔬菜水果实在太贵,所以比起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来,吃得数量和种类都少多了。人是铁,维生素是钢嘛,所以就只能用恶补的办法找齐。

4.熨斗
虽然用得不多,但总有某些场合必须要把衬衫和裙摆熨平。带一个来又沉又不实用,没必要,不如要用之前现买个便宜点的或二手。

5.大小书架
可在有限的房间面积里充分增加空间的利用率,但不太可能带来。我们当初只带了一个桌上型塑料制可拆卸式的,后来另在本地买了一铁一木两个书架。眼看着乱七八糟东西日渐增多,弄不好又得考虑买下一个了……

**********

其实我说的这些也并不绝对,有的东西有用没用完全是因人而异,因季节时宜而异。比如夏天的时候骄阳似火,26度的气温说起来不高,可是在面向太阳全是柜子加6个人和一堆大功率电器的办公空间里,恐怕这个数字上加出来的温度已经远不是把零头补齐那么简单的事了。最恐怖的是迂腐死板的英国人就象认定他们是世界最优秀种族一样地相信自己国家的气候永远是最适宜居住的,什么温室,什么变暖,跟他们没有丝毫关系。所以走遍英国估计也超不过10家店铺会装空调,至于什么住宅写字楼就更甭提了。何况我们这儿根本不是写字楼,就是一溜儿平房,上下里外给你晒个底儿掉。所以当时我最最最想要的东西,其实是一电扇。

那种时候竟格外怀念起下雨的日子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2-24 07:26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很丰富也很精彩 语言也很幽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6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七——曼彻斯特城市及学校印象

搬到曼彻斯特居住已经两个多月了,第一学期也已经结束了。充实的生活的确过得就象飞一样快。读过无数人对于曼彻斯特的描述,也借鉴了不少前人经验,才得以在这个城市里顺利地生存。其实我的生活是很简单的——教室,宿舍,图书馆。老公则由于打工的缘故要跑遍曼城各处。这样的组合倒也正好,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很容易迷路的人。在北京的时候就无数次干过这种事:明明要找的楼就在眼前10米处还追着别人问xx大厦在哪里。

曼彻斯特城市印象

来了英国上学,时刻把辩证的观点放在脑袋里。有好的地方自然就有不好的地方。


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三大城市。其实面积上来说绝对应该是第二大,但人口不如伯明翰。在这样一个繁华的城市中生存,购物、生活等各方面比起以前的小镇来说都方便了许多。门口的马路有N趟公共汽车,来往于市中心和城郊的大街小巷。学生可以购买年票,135镑坐遍天下车。(不过这个价格我还是嫌贵就没买,因为我上课的楼离我家步行只有10分钟实在没有理由非得坐那两站车。)冬天促销的时候也有2镑的周票和50p的单程票。坐10分钟车到市中心,琳琅满目的商店可比考文垂那个市中心气派得多了。我们经常光顾的有一家超大型休闲服商店,一家化妆品及护肤品商店,一家食品超市和一家一元店。顺便说,这里的一元店卖的可不是北京大街上那种“两块八块”的假冒伪劣三无产品,而全是正规货品,只是由于品牌默默或者某些其他原因而销路相对不畅而已。另外,中国超市这回离我家近了,就在两条街以外。至少买个面条什么的不用再坐火车去了。城市大了,华人多了,各种华人社团联合会也就数不胜数。目前我只加入了曼城华人学联的的邮件列表,每天几十封email就提供了大量包括各类活动、二手商品、房屋租赁及生活资讯等丰富信息。逢年过节市中心还有大型的华人聚会,如中秋及国庆联欢会和即将到来的春节庆典。可以说,生活在这里,你要发愁的只有热闹太多凑不过来的问题,而不是没热闹可凑的问题。

于是可以想像的是,繁荣的代名词就是喧闹。搬来这里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晚上睡觉。我们的窗户面对城市最繁华的主路——如果按北京的地理方位来说恐怕就是在六部口,正冲着长安街——每天日夜车水马龙也就算了,偏偏就有一帮吃饱撑的马路歌手不到半夜11点不开张,不到凌晨3点不罢休……我家楼下有个银行加杂货店,伸出的门廊正好成了他们挡风避雨引吭高歌的好地方。最恐怖的是有一天晚上整条街道塞满了汽车,就跟交通瘫痪了似的。仔细看时发现开车的基本上全是一脸大胡子面目可憎的印巴人。回家上网一查,那天是伊斯兰教的开斋节。想想人家都饿了一个月了,终于可以吃饭了,也是应该高兴一下。可是想不明白为什么非得都跑大街上来吃。堵车堵得实在走不动,他们就变换着各种节奏音调按汽车喇叭。我晕……那一觉睡的,第二天早上起来感觉就跟基本没睡差不多。不过经过一礼拜之后我们就对这种事习以为常了。现在我最担心的反而是半夜里就算震耳欲聋的火警响起来恐怕都醒不了。

城市大了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去哪儿都得坐车,要想象原来一样靠走路的话,动不动就得走半小时以上。于是每月交通支出上涨,而好不容易快练就的健步如飞体质又有所下降。

这个城市位于英格兰北部且较靠近海边,所以下雨更多且无常,是英国雨量最大的城市。每天书包里就算什么都不带也必须得装把雨伞,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开始下雨。我一般还会在书包外侧挂一个带檐儿的棒球帽,感觉下小雨的时候戴帽子比打伞方便些。而且曼城有很多处维护修建的工地,所以弄得晴天尘土雨天泥,家里也感觉比考文垂脏了许多。不过客观地说,再怎样也还是比北京干净多了。

另外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的一件事是:大城市里无可否认的工作机会比较多,但是由于学校里并没有一个好的工作中介机构,所以在近处不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工作中介一般在市中心附近,不仅要坐车去一个个上门填表查询等等,被介绍的工作机会也大多是体力劳动,而不像华威大学里的工作中介那样专门为学校文职类的兼职工作和学生求职者搭建桥梁。如此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外国人来说,想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文职类工作反而难度大了许多。

总的来说在这里过的是一种已经熟识的城市生活,比起以前住在“乡下”的感觉还是舒服了许多的。

曼彻斯特大学印象

说实话这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很不好。

从我申请的时候开始就发现他们的工作效率极低。我申请的17所大学,这个录取通知基本上不是最后一个也是倒数第二个到的——在我都基本准备放弃了的时候才翩翩迟来。由于听说曼城私人出租房治安状况极令人担忧,所以在回复学校接受录取的同时我还填表申请了双人住宿。结果3月到8月间我发了4-5回email打了N个电话询问得到的回答均是“在处理中”。等不及了我们就打算自己找房子之际,我在hotmail的过滤邮件中拣回来一封简短得只有两行字的信让我两天内回复确认我申请了xx宿舍。谢天谢地……

搬家过来后明显感觉整个大学乃至整个城市的人服务态度比较差。当然这个比较是相对原来的小镇而言。那里的人彬彬有礼,礼貌用语挂嘴边,微笑服务记心间。这里就变成了急匆匆有事说事雷厉风行的作风。不过回头看看后面的队伍,也安慰自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都来不及跟你笑了。其实每一件不同常理的事之后,我都会思考如果在中国会不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所以对于这件事我给出的解释是:西单商场和某村供销社的服务态度一定也是天壤之别。

另外让我在这所学校里感觉不爽的是指示不清。可能也是我前面提到的自己不善于找路的原因吧,去任何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就没有一次走对的,基本都得连猜带蒙加问路。学校最大的图书馆我最不爱去,进去一次就晕一次。前两天由于抢手的一本书必须去那里借阅只好硬着头皮去找,不仅没找到那个书架,连出口在哪里都快找不着了。结果只能跑到楼梯间里给同学打电话现场咨询……学校对于学业的指引就更加的不完善——开学就告诉我们期末要交四篇论文,但怎么写,什么要求一概不知道。我们问起时,老师说:会有专门的课程讲授,并会给每个人分配个人导师。学期上到一半了,又问起,答:专门安排论文讲座学校要付钱的,往届的学生上座率不高,所以今年的讲座取消了。(倒……)又问个人导师,答:等我们开会研究一下的吧。(再倒……)到了期末,讲座在强烈要求下终于是安排了,那时候我的一篇论文已经基本完成;导师也终于和我们见面了,在学期的倒数第二天……

曼大没有明显的校区分别,城市主路穿过学校并延伸到市中心。沿着这条街走,两旁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各系教学楼。说是“基本上”,因为有时候冒出来一家商店,有时候有餐馆银行什么的,走着走着就到了曼城的另一所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写着校名的学校“大门”也建在路边,其护卫之后的老楼恐怕是曼大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了。高大的门面和阴暗的楼道让人想起恐怖片。那里现在早已不作教学之用,而仅供国际学生办公室和一些学校行政机构办公。今年原曼大和曼彻斯特理工大学两所学校新近合并成为新曼大,学校势力更是延伸了到无限远。市中心那边也有原理工现属曼大的校区。我去市中心玩的时候就惊讶地发现:啊,怎么这里也是我们学校啊?

在英国上学,普遍感觉是课余时间相当多。而到了我们系,假期就更是格外多。当然这个要因系因专业而异。我虽然将以科学硕士身份毕业,但所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属文科类,考试全部为开卷式论文,所以学校给学生留出的业余时间相对多些以便大家自行查找材料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撰写。

曼城的招聘活动很多,这倒是让我觉得待遇不错。9月后到年底就开始了年度的招聘季,英国的各大公司和中国来访的代表团纷纷选择曼大作为展点之一。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我们寻找工作信息并与雇主方进行直接交流。

另外值得一提,这学校福利还不错。开学第一周就组织全班去湖区的四星级酒店住了两天一晚,目的是帮助同学之间拉近距离。下周系里的领导将带我们去印度餐厅吃本学期的散伙饭兼庆祝圣诞新年。下学期还会有一次出国考察活动,不过不太爽的是别的专业都去马来西亚、约旦这些新鲜地儿,而我们专业只能去比利时布鲁塞尔。无论如何,我们交了那么多的学费总算还有点回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1-2-24 07:27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可以上点照片什么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7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八——慢性子的英国

我亲身经历过比较典型的英国慢节奏是这样表现的。

我曾在英国工作过近一年,内容是国际会议组织协调。我介入这个工作是在11月初。熟悉了一些有关事项后发现,我供职的公司其实还注册了一个空头公司是专门用于这个会议筹划的名义而设立的。于是理论上讲来,我用于会议组办的所有费用都将由这个公司的账户中支出,而所有进帐也都会进到这个公司的独立银行账户。这样的操作方式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与主体公司的业务区分开来,独立运营,很清楚也很规范。但问题出在前两届的会议均没有盈利!于是在我接手的时候发现那个账户里只有可怜的几十块钱(也许也就是为了保住这个账户不被注销而已)。
在面试我的时候老板信誓旦旦今年我们能拿到80,000英镑的赞助款!我满心得意得等着,却被告知这笔款项需要我自己填表并制作一堆辅助文件去申请!申请结果要在4月中旬才能公布!款项数目也从80,000变成50,000!这一串的打击弄得我一下非常被动,在账户里几个月都一直是几十块钱的情况下不敢发广告,不敢买东西,甚至一度担心我的工资从哪儿来。后来工资当然是从别的账户发了,一些最最必须的推广方式如印刷、杂志夹页等等广告也做了,欠下一屁股债。我心里这个不爽就别提了,一天到晚看着电脑纪录里永远是负数心里那个火就往上蹿。自从过了元旦,杂志社的、印刷公司的、网站设计人等等一堆人开始隔三差五打电话来催债,我就跟财务互推。他今天说“告诉他我在开会”,明天说“告诉他我出去吃饭了”。到对方气势汹汹实在躲不过的时候就接个电话(但我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再混个一星期的平静。我反正天天挨骂也习惯了,加上他们骂人那么快,我确实只能听懂只言片语,对他们的发怒也就做得到充耳不闻。就这样初一拖十五地拖,小十笔待付款竟然已经被他拖了半年之久!而且半年后我只收来了一笔小赞助和一些上年度的银行税务返还款,还不够他去支付其中一笔的。我不知道他还准备拖多久。

每次我要到比较远的地方,比如会议的举办酒店去洽谈,都得等老板带我去,因为我没有车。于是不到我急得去催他他是万万不会主动说咱们走吧。有一回我就慎着,就看他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来找我,结果跟人家约好的就迟到了。

每次要印刷东西,必须留出充足的时间,千万别弄急茬儿,否则得要了我的小命。询个价都能让我等三天,头发都白了。急得跳脚打电话过去永远是一句“再给我一小时好吗?”我就纳闷儿做个报价单,10分钟的事,怎么就那么费劲呢?
还有一个印制会议文件夹的公司就更过分了。他们的产品生产周期是自图样确认之日起一个月,我都强调了再强调说我必须在一个月后的某天拿到,然后请他们一定给我快一点。结果人家仍然在收到图标后等了一天才打电话慢条斯理问我图标的RGB颜色在他们印刷界代码里是几号……我发扬了自己搜索一切新知的本领火速上网查找了一堆资料后给他们发了email,又过一天还没人理我,忍不住打电话去询问,竟然告知没收到我的回复?!忐忑地回复后马上再问,说终于看到了,让我等着去吧。

服了!

这还毕竟是我当客户,我也算有理由可以不停地催。而如果是我的客户拖着我,我就更没脾气了。

我组织的会议,形式为3天的论文宣讲,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国的71位专家学者就各自在废弃物管理行业的建树发表观点互通有无。于是在整个筹备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如下几个过程:征集论文,论文评选,收集最终论文,发行论文集,收集演讲稿等。每一次定下了截至日期,永远只有不到1/3的人可以遵守,而另外的人总是有各种理由,甚至不说一句话地无条件要求我延长截至期。这里面的人我一个也不敢得罪,但是我的下一步行动又不时在脑后拉着警报。为了等一个人的稿件,我不得不把自己定下的各种日期一拖再拖,弄得自己捉襟见肘狗急跳墙。急了去问英国同事,为什么英国人都那么不遵守日期的约定,他笑笑说其实截至期给他们的概念并不是真的那么严格,而只是提醒你某事到了该完成的时候了。一般对于ZF人员、学术人员和事务繁忙的公司经营者来说,会议给出的这些截至日期基本都是可以顺延的。谢过答案转过头来,我只有再次语重心长地赖自己倒霉——我联系的论文作者,除了上述人以外难道还能有别的什么人吗?!

他们这儿的支票,无论个人还是公司开出,入账期都极长。说出来你都不能相信——半年。我跟他们说中国支票都要求十个工作日内入账,他们连眼镜带眼珠子都要一块儿掉出来了。而我心里想的是:难道还有拿着钱不去入账放半年再收的人?!

还有,已经提过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一般都会在车站列队等候,而且是不管这个车站几个站牌都列一队。出入任何门口,前一个人都会等着把门交给下一个经过的人才会离开,有时甚至会为了等后面的人举着门待上十几秒钟。除了伦敦蜡像馆,我所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会安静自觉地排队,并注意保持和前人的距离。这些良好的社会风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传到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07:28 | 只看该作者
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九——生活习惯篇(二)

在英国,所有超市里的食品价签上不仅标出商品价格,而且一般都会写明此商品的单位重量单价,比如多少钱一公斤或一磅。这个对于穷人是比较有用的,因为这样在琳琅满目的若干品牌同类商品面前,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哪个比较便宜,而不用自己费劲扒拉地站那儿算半天了。

食品卫生极其严格,我们养成了吃水果从不削皮,超市买回来的蔬菜也冲一下就直接吃的习惯。水管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饮水机。


化工产品非常丰富,而且功能优良。他们往墙壁上贴广告之类的纸张都是用一种类似橡皮泥的蓝色可变形软体物质,有一定黏性,但不过分。可以轻轻地取下,正如轻轻地粘上,粘贴和撕下之间,不带走一片墙皮,也不留下任何痕迹。他们用于陶瓷制品背后的厂家名称标签用胶更是先进,水浸之后一揭就掉,不象在北京买的那些漂亮的塑料勺子后面贴的标签一样用到扔都洗不干净。

这里的加油站全部为自助式加油方式。车开过来,车主自己拿油枪加油,然后去商店里面的柜台刷卡付钱。不过,不好意思,我们没车,所以这些都是躲在旁边##被过滤##别人的时候看到的。

出国以前我绝不会想到叫快递竟然是最吓人的一件事!他们由于业务关系接听应答电话都用最快的语速,还用缩略语,弄得我每句话都得听3遍以上。而且对方老那么死心眼儿,都知道我听不懂了还不把话说慢点儿!不得已我就尽量避免自己叫快递而请同事帮忙。可是架不住人家都忙的时候还是得硬着头皮使劲听。

记得以前做清洁工,最让我受不了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早上听一帮老头儿老太互相装嫩。除了我,在图书馆7点开始工作的全是50岁以上女士。从7点半到8点半总会有另一些战斗在学校各条战线的运输工人、餐馆营业员、保安人员等等——大都是年过半百的男士——在这里穿梭。他们互相之间打招呼的方式是这样的:“Good morning, girls!”“Hi, boys!”试联想如果一个头发白白(不是花白是完全白,当然我不知道是他们从小就长成这样还是后来变白的)的老头儿冲着一个同样白白的老太太说“嗨,美女!”你什么感觉?我呕吐不止。

更可笑的是我们图书馆清洁工队伍里唯一的一个老头儿每次见到我都说“Morning MADAM!”我简直不想活了。难道我看起来就那么老吗?管我叫夫人,管老太太叫女孩??我只能理解为他不会说英语。

清洁用品,从布到桶的颜色都有严格区分:红色是厕所用的,绿色是厨房用的,蓝色是其它用途。只是我不知道这个是全英国的统一规定还是这个学校的规定。其实等全部打扫完还不是都扔在一个桶里泡着用同样的洗衣粉去洗再搭在同样的架子上晾干?但是你用起来就是必须得分清楚。我刚来那阵儿打扫学生宿舍区的时候开始是不知道,后来是老忘,就曾无数次用厕所的红抹布擦了厨房的水槽,或者用浴室的蓝抹布擦厕所的马桶等等。等习惯了这一切以后,严格遵循着这个色系规则,我还是发现每天用来擦垃圾桶和饮水机的是同一块抹布(都是属于其它用途类的蓝色)。所以我只能奉劝老公不要喝图书馆一楼饮水机的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请喝过的人看到这里千万不要恨我……)

防火安全意识特强。我猜主要原因是由于这是一个铺满地毯的国度,所有商用民用楼房住宅全算上,除了厕所和工具房以外,任何一个有房顶的建筑里面一律是地毯覆盖。可想而知一旦失火而不能及时扑救,这损失恐怕无法估量。因此所有上述建筑中均是三步一道防火门,且永远紧闭,需要很大力道才能通过。而各个建筑中的火警探测器也不是一般的灵敏,炒个烟大点儿的菜马上大叫。写字楼里一年两次、学校里一周一次的火警演习和宿舍楼里动不动就响的火灾报警器已经数次吓得我从椅子上跳起来。被吓次数太多了,反而心平气和不当回事。我想起《机器猫》里的地震训练器——练得野比连10级地震都能安睡无恙——不知道这火警会不会最终也给我闹成那种结果。

英国的道路都是左行,于是车辆都是右驾驶。这个习惯弄得我好几次尴尬不堪——蹭人家老板的车还老是跟着人家一块儿奔驾驶座就去了,然后我和老板就全愣那儿了。

另外还发现了一些很小的细节:

用于商务印刷的颜色,国内喜欢学美国,普遍认为深蓝是属于商务的颜色。公司招牌、员工服装、宣传活动,只要是色系可统一化的地方基本都在遵循这个原则。而在英国,这个统一色系变成了绿色——不管深绿浅绿,反正都是绿的。而事实上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商务印刷品的颜色,因为绿色复印不出来。

英国人大小事都尽量自己完成,没辙了才找人来做,原因是人工费用通常贵出想像。

英国人冷漠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表面上对你礼貌得要命,而当我一个人吭哧吭哧地在办公室里来回穿梭搬运7个每个重20公斤的箱子时,一堆男的坐在离我半米处聊天聊得忘乎所以就没有人看见我的汗水从脸上滴在了地毯上。我只能一边劳动一边悲哀地想念原来中国公司里热情的男孩子同事们。

他们其实还是很幽默的,只是有的时候那种幽默搀杂在语言环境里,不容易领会罢了。一次我跟人打电话确认电子邮件地址,她说她姓Bergman,一般这种情况都得拼写一下以防写错。

我:“B or D, for what?”(B还是D,是哪个?)
她:“thirsty”(口渴)。
我愕然。
她笑,说或者是“bottle”(水瓶)。
这样我才明白原来她说的是“bottle”的头母“B”。

联想起每次请假啊什么的,管这事儿的人总是一副冷冷的脸孔说不行,我惊诧不已的时候又马上回复正常的笑容说我逗你玩儿呢。更想起每次跟老板请示点儿什么,不被他涮一下简直就不正常。买告的。。。

下公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专门感谢一下司机的服务。我觉得这个习惯好,特鼓励人。我很想回北京以后试试,又怕人觉得我有神经病。

还有一条其实不能算生活习惯,只能叫目中无人——英国的电器插头和插线板绝无中国式的两芯三芯横竖斜的那么多分别,而全部是整齐统一的“品”字形,无论那电器本身是A1绘图仪还是一个小电子表。我和老公都遇见过N次带了电脑没带转换插头的尴尬(外国式的无论何种插头,只要不是英式,不经过转换头是绝对不可能插进英国的电源插座的。)。不过现在终于没这问题了,因为从中国带来的两台笔记本电脑都已经卖二手了,然后鸟枪换炮在本地买了新的。但是随之引出的新问题就是以后带回国用的话又要买英转中的转换插头,否则还有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不过好在中国的插线板一般比较友好,为“万用型”,哪国插头都能来者不拒。由此,英国人的固执和唯我独尊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算是英国人的习惯,我把它总结为在英国的非中国人对其他人没话找话的一种习惯——每周一或周二老逮谁问谁你周末过得怎么样。我被办公室里的西班牙人每周盘问,弄得我一到礼拜一就特想躲着他。一般周一问不着他就周二问,周二还问不着这周他就不会再问了。所以过了周二就象过了一劫。其实周末一般也很少有什么要紧事,无非是在家里上上网看看电视,被他这样一问,我还老得搜肠刮肚找出点好听的事来跟他说,简直令我想起上学时恐怖的老师(那时候为了练口语嘛,老师一般都会问这种既无聊又##被过滤##的问题)。英国人一般没人问的——不过我也被我那个曾在美国居住过一年多的英国老板问过一次,当时的场景是我在为大家烧开水泡茶,他站在那儿等着他的茶,所以我认为他绝对属于没事儿找话型。而我本人,除了别人休长假回来后礼节性地问一句假期过得好吗以外决不会去主动找这种没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5-8 14:3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