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论坛

标题: 海归是两栖动物 ~!(转贴) [打印本页]

作者: winni    时间: 2004-3-11 00:52
标题: 海归是两栖动物 ~!(转贴)
来到上海,才从老同学那里得知,阿龙也回国了。

最初听到这个消息时,我颇感意外:怎么,连阿龙这样的真心喜欢西方生活方式、死心塌地想在澳洲扎下根去的人也回国了?



我于是全力以赴,搜寻他的下落,但一直到我登上离开上海的飞机前一个小时,才在浦东机场通过手机与阿龙通上了话。我们一直谈到我恋恋不舍地关上手机、登上飞机为止。



甘心"沦"为蓝领



阿龙和我是大学的同班同学,而且还是同一寝室的室友。说实话,我出国还是受了他的影响。



上大学时,阿龙是我们班的班长,毕业分配时,他因为学业优异而留校任教。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席卷了中国大城市的出国潮中,阿龙算是一个捷足先登者,他抛弃了颇受世人羡慕的大学教职,以学语言为由前往澳大利亚,说白了,就是以学语言为幌子去打工。当时,去澳洲或赴日本"学语言",是因种种原因无法去欧美大学深造的中国人的最佳选择,那时中国的大城市中,不管是文人学者,还是机关##被过滤##,似乎都不乏那些甘愿"沦落"到异国他乡的"蓝领阶层"的人,因为当时中国"白领阶层"的月薪还比不了西洋、东洋"蓝领工人"们半天打工的薪水。



他出国不久后,给仍在中国的我来过信,称他在澳洲已经觉着"乐不思蜀"了,让我颇为感慨,也很是羡慕。后来,他把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同样留校任教的老赵也给"煽动"到澳洲打工去了,据说,当年的这一对班长、书记在澳洲也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同租一房,同扫一店--他们俩在同一间超级市场当清洁工。阿龙还差点儿把我给"煽动"到澳洲去,我因为经济担保有些问题,没去成澳洲,但"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申请留学加拿大倒最终办下来了。不管去哪儿,我最后下定出国的决心也与阿龙寄自澳洲的多封煽情的来函有关。



在加拿大期间,我也收到过阿龙的来信,但语气有所变化,更多的谈到国外求生的艰难:他换了一份工作,到工厂打工,但经常受到一个据他说是种族主义者的白人工友的欺凌,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一拳把对方的鼻子打出了血,他被对方告到了法庭,工作也因此丢了;另外,被他鼓动到澳洲的老赵乾清洁工乾了三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解决身份的前景也十分渺茫,恰逢老赵所在系的系主任向所有在海外的该系教师发出回国的邀请函,老赵便永远告别了澳洲打工生活,返回国内母校任教。



尽管如此,阿龙仍然不肯轻言放弃,因为他真心喜欢澳洲美丽独特的自然风光和闲适自由的生活方式,解决了身份以后,阿龙把打工的积攒用作学费,开始攻读澳洲的法律学位,又做起了在澳洲当律师的梦......



如今,怎么连阿龙这样想坚守海外的人也回国了呢?但当我想触及这个话题时,登机的时间到了,我不得不中断交谈,关上手机,登上了赴深圳的飞机。



后来,我回到山东老家,才与阿龙恢复了电话联系。他说要专门来山东看望我,我便等待见面后再细谈。



"找不到北"



在山东期间,通过朋友介绍,我又见到了两个"海归"的画家。一个是济南的自由画家徐川青,他在奥地利生活了十年后回国发展;另一个是山东美术馆的专业画家刘德润,他在美国、法国生活了多年后,又重新返回原来任职的美术馆。



刘德润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知名画家,但他比较"内秀",不善言谈,用他朋友的话说,他的话都在他的画中说尽了;徐川青则非常健谈,在一次朋友聚餐活动中,他听说我对"海归现象"很感兴趣时,便借着酒劲对我说:"今天我要发泄、发泄。"



徐川青当年出国,用他的话说,是打算"跺一跺脚、一去不回头"的。出国前,他风华正茂,事业有成,曾经担任刘德润所在的山东美术馆的馆长,但一场莫名其妙的冤枉官司使他不仅丢了官,而且系狱数年。后来传媒谈到他出国的心境时曾经用了"流亡维也纳"一语。然而,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当初打算永远辞别的故国、甚至故乡。



徐川青的故事在一度滞留西方的中国画家中颇为典型。作为画西洋画的画家,他们来到西方,带有某种"朝圣"的意味,但语言、文化的隔膜使他们难以进入主流的艺术圈子,而远离画熟悉了的本土题材来源又使他们丧失了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为了求生,他们不得不靠街头卖画为生,甚至彻底改行,即使像陈丹青、陈逸飞这样的在西方取得商业成功的画家,也不得不迎合市场的需求,画一些自己不熟悉、不喜欢的题材。为了生存,徐川青不得不从事一些与画没有关系的商业活动,他办了两个公司,一个是市场公司,另一个是文化公司,倒卖一些山东青岛的工艺品,"算是与艺术勉强沾点儿边"。



徐川青也在奥地利办过画展,但参加画展酒会的外国人最多也就是"端着个盘子和你聊聊",然后却拂袖而去,最后买画的还是主办人,包括主办者机构的会计也买一张画,"算是对你的一个安慰"。



徐川青对同样"海归"的着名画家陈丹青最近接受河北电视台采访时说的一段话很有共鸣:陈丹青说,当年他在西方虽然商业上颇为成功,但面对购画的买家,他却有一种"##被过滤##心态"。



谈到"海归"的动机,徐川青淡淡地说:"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就是找不到北(意为"找不到感觉"--编者注)我回来,就是想静下心来画画。"

作者: mamoth    时间: 2004-3-11 05:05
个人想法不一样,每个人出国的目的也不一样,每个人向往的生活也不一样
作者: darlingDL    时间: 2004-3-11 14:46
好长的帖子啊.....
作者: 夜游神    时间: 2004-3-12 13:22
太长
看这个开头和结尾了
作者: 阿人力    时间: 2004-3-15 15:09
很长,不过也是蛮有道理的说...
作者: lordofring    时间: 2004-3-15 15:24
It is c##被过滤##iderable.




欢迎光临 中英网论坛 (http://bbs.uk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