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岳麓山东麓清风峡口,北宋四大书院之一。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999),
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
(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
绝”,学生增至数百人。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
,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培育了大批楚才。在南宋时,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
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此外,陆九洲、陈傅良、欧阳守道,明代王乔龄、张元忭,清代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
、王先谦等都曾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不少重要历史人物如王船山、魏源、左宗棠、曾国藩
、郭嵩焘、杨昌济等都曾就读于书院。书院改为学堂以后,更有大批爱国志土如唐才、黄兴
、陈天华等人,以及先烈邓中夏、蔡和森等都求学于此。1916年暑假期间,##被过滤##曾寄居于
此,以后又数次寓居,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进行革命宣传。
岳麓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及园林建筑,大门两侧为斋舍。书院自创建以来,历经兵毁,屡次重建,一直沿用“岳麓书院”名称.现存布局,系清同治七年(1868)湖南巡抚刘昆修建。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讲堂前中庭两侧有半学斋、教学斋。半学斋之西为“湘水校经堂”。讲堂后建有御书楼,楼前有拟栏、汲泉两亭。书院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粪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元年废学堂,拟在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未成。1926年,复以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后被日军飞机两次轰炸,炸毁斋舍及御书楼。1945年后,柳士英等曾主持修复. 1981至1986年大修后,已复旧观.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