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外来者想融入巴黎时,往往会无从着手——这是10年前我担任驻巴黎记者时体会到的。
法国人在学校建立的人脉网可能维持至大学,然后带入职场,对新来者构成难以克服的屏障。
至少这是我在巴黎生活期间极少收到晚宴邀请的借口;我肯定巴黎人有自己的理由——或许难以抚慰我的蛋壳般的虚荣心。
王琪华(音)显然比我成功得多。
她在法国巴黎高等经济商业学院(Essec)攻读管理学硕士课程,并已定居巴黎。
在职业生涯全球化面临政治孤立主义和经济增长放缓威胁的当今时代,她是人才跨境流动的典型代表。
24岁的王琪华得以融入巴黎,部分是因为她从长计议。
在北京清华大学拿到了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她认识到攻读人文学科的更高学位可能有点抽象。
于是,她把目光投向英国、美国和法国管理学和金融学方面的硕士课程。
她最终选择Essec,一方面是因为她想学一门新语言,另一方面是因为该课程允许她分几年学完,有助于她融入法国。
如今,进入课程的第三年、也是最后一年之际,在完成了各种实习,并代表Essec和法国参加一次国际案例研究竞赛后,她得到了在毕马威(KPMG)法国分公司的offer,在其巴黎办事处当初级咨询顾问。
但是,落户巴黎的她,难道不觉得自己错过了回到北京踏上更有前途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吗?
“中国确实有更多的成长机会。我猜你也不得不选择生活方式。我真的很喜欢法国的生活方式。这里放松得多,”她称,但她也不排除未来回到中国寻求职业发展的可能。
王琪华的经历突显了坚定——以及高度个人主义、甚至特殊——的决心,这种决心推动很多年轻人奔赴地球的另一个角落,学习他们认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正如英国《金融时报》管理编辑安德鲁•希尔(Andrew Hill)解释的那样,这些年轻人的工作生涯很可能远远超过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或许长达70年。
在退休前要工作如此长的时间,这种前景成了商学院在设计课程时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此类课程至少要试着在如此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相关性。
但这也突显了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有必要在职业生涯的开端成功踏入职场。
这进而表明,想要打消人们对管理学硕士课程(类似王琪华选择的课程)的需求,仅仅加强对全球化的反对或增长放缓是不够的。
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另一位完成了这类无工作经验硕士课程的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是36岁的Friendsurance创始人蒂姆•孔德(Tim Kunde)。
这是一家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P2P保险初创企业。
他告诉英国《金融时报》驻柏林记者盖伊•查赞(Guy Chazan),他在德国科布伦茨奥托贝森管理研究院(WHU - Otto Beisheim School of Management)学习的管理学硕士课程——包括在日本神户和法国里昂的短期课程——给他灌输了“某种商业本能……其带有学术基础”,这与“灵活性将成为新职场关键词”的观念相吻合。
但是物有所值仍然是年轻毕业生在考虑攻读管理学硕士——并背上绝大多数此类课程将带来的数万欧元债务负担——的关键因素。
商学院课程排名是一种有效工具,列出了薪资涨幅、国际流动性以及其他许多因素,可帮助毕业生选择课程。
今年的榜单还实现了新突破,首次纳入了一所美国商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WP凯瑞商学院(WP Carey School of Business)。
此举突显了管理学硕士课程的学历正从欧洲老家向其他地区扩散。
对于世界各地雄心勃勃且志在四方的青年来说,他们的视野似乎没有变窄,即便他们的长辈正在将目光转向国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