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查看: 174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转帖]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6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

——传播主体生命活力从自我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推演变化

翁佳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

生命在于运动。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活力乃是生命体所具有的活动能力,它的最基本特征是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停止。

人类思想感情的生命活力在于不断地吐故纳新,并不断地给周围环境施以有效的影响,这种彼此互动的关系,可成为交流和传播。而语言是实现这种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传播学中的“四分法”将人类传播分成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其中,人的自我传播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以及发泄、陶醉等都是自我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从自我传播到大众传播,传播活动介入的人越来越多,信息的个性则越来越淡化,更强调信息的普遍适用性,而传受双方的空间及心里距离越来越遥远。自我传播和大众传播堪称“两极传播”。

广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是以有声语言传播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大众传播主体,其生命活力的旺盛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品质、内涵、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关注传播主体的生命成长,分析其生命活力在两极传播中的推演变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传播主体在自我传播中的生命成长

自我传播中,生命成长的活力源泉来至少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第一,经历和经验;第二,在经历和经验的基础上升华而成的体验和感悟;第三,以个人体验和感悟为基础的移情能力。

1、经历和经验

个人的思想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活力源泉从客观世界而来。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接触越多,生活经历和经验越多,个体生命活力的底蕴就越丰沛,否则很难焕发出真正的传播活力。这个规律在新闻感和文化感强的节目领域早已为人熟知,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有新闻记者经历的人能更好地做新闻节目主持人,如白岩松、水均益和王志;有学术研究经历的人能更好地做时事评论员,如曹景行、阮次山;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婚恋类节目的主持人,如《夫妻剧场》的主持人英达。其实,在另一个蓬勃发展的节目领域——娱乐节目中,又何尝不是这样!

随着娱乐资讯类节目的兴起,越来越多年轻靓丽的主持人走上屏幕,而且无论男女,一致走“小可爱”路线——着装光鲜,语速快,语调夸张而快乐,甚至口头禅和手势都是那么雷同。这些70年代末 80年代初出生的年轻主持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模仿他们的前辈——以吴大维和柯蓝等人为代表的老一代娱乐节目主持明星。但是,这些地年轻男女主持人,即使象吴大维那样歪带棒球帽,即使象柯蓝那样手握羽毛飘飘的彩色笔,人们还是一眼就能分清谁有真正的娱乐精神,谁是娱乐时代草成的娱乐赝品。他们的重大区别不在外在包装上,而在于生活经历和气质养成:吴大维1966年生于美国,是在美国街头篮球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柯蓝生在北京、长在上海,14岁去加拿大温哥华上学,大学期间就开始做业余模特。他们在投身娱乐节目之前,已经具有了独立、乐观、娱人娱己的生活态度,且受东西方文化的双向熏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目前内地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大都年轻而生活经历单薄,他们往往很快地经由模仿而学会了娱乐节目惯常的形式,并由于缺乏新的理解和认识而迅速将这些形式固化为程式,时间稍长,便新意全无。

个人社会生活经历和经验的时间长短、地域不同、领域变化、境遇起伏等诸多的动态因素可造成传播主体心理能量的积累以及心理能量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这对于提高传播主体生命活力有莫大的好处。

2、体验和感悟

从社会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和经历若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仍不足够,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和悟性的升华才是个体生命茂盛成长的通途。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体验和感悟过程中直接、间接经验的互相影响。人的经验获得,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所谓“行万里路”,是直接经验;所谓“读万卷书”则是间接经验。丰富的直接经验对于个人生命成长的益处自是不言而喻,但就个体而言,每个人的直接经验都十分有限,而经由学习而获得间接经验却是可以无穷尽的。直接经验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它的有限和狭窄;间接经验的不足之处往往在于它的遥远和不切实际。二者有效结合之后的体验和感悟才会更具价值。

在采访《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的时候,她谈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9:57 | 只看该作者

附:

活出丰盛的生命

——张越访谈录

张越,北京人,1965年出生,1984年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88年大学毕业。毕业后没直接参加工作,而是过了一段游荡的生活,后来到一所中专当语文教师。曾先后主持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北京电视台的《食海纵横》、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家庭与教育》等节目,曾任《戏剧电视报》特约撰稿人。现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半边天》节目工作。

张越是一个用心游走于别人的生命体验和自己的电视生活之间的主持人。透过人尽皆知的张越式的幽默,透过有目共睹的张越式的亲和,透过有口皆碑的张越式的敏锐和从点点滴滴到越来越浓郁地散发出来的张越式的品位,我所看到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追问生命的缘由、过程和结果,并努力活出自己丰盛生命的努力。她在《半边天》中贴心贴肺的人物访谈,她在《三八节晚会》《教师节晚会》中直指人心的长篇大论或只言片语,一次又一次地给我这样的感受。

2004年9月10日,夏末秋初的校园凉风习习,核桃林里蚊虫嘤嘤,暮色四合的时分,我和张越一边吃冰棍儿,一边谈人生。在此之前,我看了张越为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做的一期采访廖昌永的节目,在节目中,廖昌永讲述了自己从一个卑微的乡下孩子,到登上国际音乐盛殿的堪称传奇的故事,而在节目最后,张越平静了自己,说:“其实,哪里有什么传奇,这就是生命存在的过程,你和我也都一样。”

张越:其实不光是做廖昌永的节目,我觉得做每期节目,最后都是这个感受。不管做节目之前,对这个人有多么不了解,有多么好奇;还是听说了他多少传奇的故事,觉得他多么了不起;或者认为他么多古怪,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不管你事先你怎么去预想,但真的采访到、了解到他以后——结果都一样,就是一个生命的生存过程。人类所有重要的生存主题都在那儿等着你,其实每个人都在履行这些过程,方式不同,内容各异,而已。这些颠扑不破的主题包括:生与死、爱与愁、走与留、罪与罚、宽恕与不宽恕,梦想还是死灭……我认为这就是人类永恒的生存主题,也是每个人当下生活的题目,剩下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鸡零狗碎。

如果今天讨论这条街上该不该盖大楼,或者北京广播学院应不应该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当然有它的社会意义,大家也愿意讨论,但我个人认为,这些不是本质,我对这些事的兴趣不是很大。我只对人的本质感兴趣。

回头再说廖昌永,不管知道了他的多少传奇故事,当你真正接触他本人的时候,其实一样——满怀梦想的穷孩子,从小想要冲破现实的困境、飞向更远的地方,但又不断被现实生活中的困难所羁绊着、阻挠着,心灵永远在自卑和自傲之间挣扎着,对爱渴望着,对被鼓励和被温暖渴望着,内心深处对自己特别缺少的这些东西极其渴望。终于有一天,一旦得到这样的鼓励,生命顿时焕发出很大的##被过滤##,他从一个哆哩哆嗦的孩子,一步一步活成了一个敢于打开自己的,敢于把自己的热情释放出来、在舞台上大声歌唱的男人,你沉下心去体会他所有的过程吧:梦想、渴望、努力、幻灭、坚持、美梦成真,其实每个人都一样……

——张越说自己是这样的一个人:对生命的本质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想知道每一个人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多年以前,在自己还是文艺青年的时候,在还不懂得真正的生活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她是用一种现在看来既幼稚又必然的方式来感受世界并应对自己的生活的。

张越:年轻的时候我有很激进的一面。就是当看到人和事的时候,总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自以为是,并且洋洋自得,很容易给人家下判断,还认为那叫有原则。其实,那时候的生活是虚假的,还建立在阅读和小圈子里面: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坐在一起指东打西,看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觉得这个俗,觉得那个无聊,自以为理解了生活,其实只是在书中理解生活,也只是了解都市年轻人这个小圈子里面的是与非。

但与此同时,自己见识的浅薄并不妨碍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在渴望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件事上,我可以确定:从小在因为自己有了理想而畅想未来的时候,(那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也不一样)至少我没有幻想过——我很有钱,我特别狂,过日子过得特别好什么的,我没有这一类的功利梦想。但是,有一些别的,比方说,想经历特别丰富和不平凡的生活,想体验很多具有戏剧性情境的事情,在看文学书的时候,恨不得自己就是书里的女主角,和她一块儿活一遍,或者和她一块儿死一道……总的来说是有文学梦的一个人。看到文学作品里的情节(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的时候,就会激动万分,倒不一定会坐在电影院里哭,而是觉得我必须得像那样地活着,至于那样活着的结果是什么,是苦还是不苦,是现实还是不现实,没关系,但是必须这么活着。然后,我还希望能把这么活着的故事写出来,当一个作家。

一方面,我对生活有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另一方面,我自己的经历倒是相对简单: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小学、初中、高中都上重点学校,中学毕业再考大学。我是1984年上大学,1988年毕业的,报志愿的时候有些阴差阳错,最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9:5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知道一个人心灵上的生命活力是否与生俱来,张越说,她也不知道。但我们都相信,生命的能量会随时间的推移、个人的成长而有所转化,但,很可能总量不变。

张越说:“其实你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而且越老越像什么样的人,我觉得我可能越老越像一个老混蛋,也就是:越来越坚持你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只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有兴趣,其它的就不管了。如果说年轻的时候,还有好多的顾虑和惦记,上了岁数,那些杂念会越来越少。”

张越:现在的我,为人和善,从不跟人吵架,可还是有人会说:“那个人其实特厉害。”我觉得是这样。一个大灯泡,年轻的时候只会明晃晃的照人,现在装上了磨砂的灯罩,变柔和了,可灯还是那个灯。

我的这些能量转化了,变得体谅别人,负责任,而且有兴趣去了解、有能力去体会别人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这一点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得了和感受得到的,但至少我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还有一部分能量,它即使不在我的任性、疯狂、胆大、妄为上表现出来,但是可以在我的坚持上表现出来,包括做节目选题的坚持上、思路的坚持上、过程的坚持上,也包括我要求自己,不管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上,都要说负责任的话上。

做主持人时间长了,人人都练就了一个好本事,张嘴就能调出好多话来,比如“请大家热烈鼓掌!”再比如“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请来了……”这些话,都是应景的、习惯性的套话,不说也可以,说了也没错,每个主持人都会说。但时间长了之后,说废话成瘾,一张嘴一串串的废话就出来了。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老油条的话就是如此,搁在哪儿都能用,搁在哪儿都没什么太大意思。这样的话说多了,就变成伪交流、假有趣、惊喜状、瞎起哄,让人一看就恶心。当我发现这是一个毛病的时候,就开始认真检点自己的话语,开始逼着自己每说出一句话,必须得知道这个话是干嘛使的,到底有用没用,它要是没用,我就不说了,情愿就愣着,让节目冷场,我也不说话了。

当然了,这是一件特难的事儿,尤其是临场,你几乎没法保证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干货,但是我觉得得有这个要求,得有这个逼迫自己的过程,坚决要说负责任的话。就是事先做准备把自己累死;就是现场冷场把自己尴尬死我也要这样。时间长了呢,说负责任的话也上瘾,这是一个学习、努力、逼迫和形成好习惯过程,当然这个锻炼过程非常地难。

张越说,有时她觉得在现在的传媒环境中要坚持她想要坚持的一切特别困难;有时她甚至觉得这个环境可能不需要她这样的人,或者更需要别样的人,但是,“我不会允许自己变成那样。”

在对自己所想坚持的东西越来越坚持的同时,我们看到,一方面,张越对自己精神上的要求是纯粹的,另一方面,也怀着宽容心看待和理解那些和她不同、更看重功利的人。

张越:是,有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也有他们那样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环境和成长的背景,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上受到的这种刺激,让他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在成长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上受到的那种刺激,让他变成了现在的那个样子,这几乎是不能选择的,因此也不是他的错。

举一个例子,我很不喜欢某一个导演的电影,他电影很火,但是很投机,在他的电影里我看得到每一个设计里暗藏的心机——这部分是讨这些欢喜的,那部分是赚那些掌声的。如果按我以往的原则,对这种事是不可谅解和完全鄙视的,但是有一天,看一个片子采访他,他说他小的时候,家里特穷,没有爸爸,还长得特别丑,所有人都不待见他,别的小孩欺负他,所以他就必须傍着比较有力量的孩子,这样就可以靠着这个人的力量而不被那个人欺负。这使得他从小就非常会看别人的脸色行事,长大后也非常不愿意得罪人,很希望能周旋得八面铃珑……看到这样的细节,我至少能明白某些东西的源泉,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不是说因此就同意他这样拍电影,我仍然坚决地认为不可以,但是,人都不容易,都有他成长的必然性,这里面有必然也有无数的偶然,我到现在都不知##被过滤##生是可以选择的,还是不可以选择的……

能了解和体会别人是一种能力,了解带来体谅,体谅导致宽容,宽容汇成悲悯。

人人都说张越快乐、开朗、幽默、阳光灿烂,张越自己也说,她是个对生活乐观的人,但,自己的乐观主义是建立在悲观主义本质上的乐观主义。

对比几年前风风火火、快意恩仇的张扬自我,现在的张越变得更加体察和关怀别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困境,更加从容地领受各种人生况味的细微滋味。

我问她:“有的人越老越得意,你呢?你是个越活越不得意的人吗?”

张越:对,曾经洋洋自得,但是越老越不得意。

我从小的梦想是特别希望能了解好多好多的事,能体验好多好多的事,能学会好多好多的事,但是最

4#
发表于 2004-12-18 18:35 |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说张越快乐、开朗、幽默、阳光灿烂,张越自己也说,她是个对生活乐观的人,但,自己的乐观主义是建立在悲观主义本质上的乐观主义。

同道中人

[em01][em01][em01]

所以这样的乐观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乐观

是一种洒脱,一种不羁.带着一份认真.

[em10]

5#
发表于 2004-12-23 12:17 | 只看该作者

我曾经羡慕那些早熟的智慧.言语之间,仿佛人生就在手掌心里一样

后来我发现,那些没有经过生活洗礼的心境,就像鸡蛋一样不堪一击.

小说源于生活,可生活不是小说.

于是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许你不喜欢不赞同,但是必须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任何其他人都不能肆意的去要求他什么.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别人的心理世界.大千世界,总有那么一群人能够理解你,那就是你的归宿.

学会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也许你会受伤害,受委屈,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谁是十全十美的,你也不是,你也会错.于是接受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愿意去接受别人的不完美.

有那么一阵子,过着很混沌的生活.世界跟自己想的根本不一样.我那么相信的人,可以做出那么多让我难以相信的事情,那么真挚的笑脸后面藏着那么恶毒的心机.....还有那些海誓山盟,那么容易的就变成废话.......我想不通,一遍一遍的坐公车,从城市的最南坐到最北,抽着烟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想起那句话:生活就是一场戏....有一天过马路,车子从耳边呼啸而过,身后一声尖叫,我本能的退了一步...很惊险的一刻....那一刻想起爸妈.就这样清醒过来,失恋也好,被背叛也好,考试不过,事业遭遇挫折,掉了钱包,寂寞,疲惫,生病.......都只是生命中的一场场插曲,比起死亡,都只是无病呻吟.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受了太多的恩惠,也就背负了太多的责任.而最大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

于是不再消沉.不再去计较那些想不通的事情. 生命给我什么,我就感谢什么,痛快的生活.

每一天都在经历着,一点一滴的感受着.然后悄悄的对自己说:原来我喜欢这样的建筑,喜欢那样的香水味,原来这种菜也很好,我以后要买这一款的衣服,要把床布置成那样,要嫁一个这样的男人,原来..............一块一块的拼凑自己以后想要的生活.为那个目标努力,忍受生活的不公平和苦涩.......化悲痛为糨糊.....

再回头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那么迷茫.脸上的笑容多了一份自信,坚定.也会在一个人的夜晚不能入眠.听着某首歌,某段曲子,泪水泛滥...最后还是会以扑哧一笑收场.

我想我是不能一夜长大的.太过年轻的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去经历.成熟,是个很虚的词语.我想真正的成熟不是深沉,不是一套职业装的行头.精锐的眼神,嘴角的浅笑,才是那种韵味.还有就是隐藏在心底,轻松间流露出来的孩子气和纯真..........

但是我想这么经历着,走着走着.终有一天,我也会有那么一份气定神闲.也来那么一篇直指人心的长篇大论.吼吼

BTW:等猪头下班,时间有多,写多了,莫怪莫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12-21 00: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