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查看: 3675|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学英国面面观--CCTV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5-26 2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1999年访问英国以后,我于2000年7月至2001年9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国际管理和政策专业)。在这一年当中,作为海外学生的我,用心地念好我的书,认真地做人,体会在英国和欧洲的生活,也因此而感慨颇深。我希望如下的文字(就在英国学习、文化、休闲娱乐和打工等方面的描述)会对全力支持我念书的父母、姐姐和其他的朋友们是一种安慰,原谅我这一年忙着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好好地照顾他们,只是让他们为我担心。我也希望能够让他们明白我在外面的一年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和鼓励,也希望对所有有兴趣了解英国学习和生活的人们有所帮助。

  陈杰, 2001年10月于中国北京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1日 14:5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语 言 课 程

  语言的问题往往会极大程度上地影响学生对异国学习生活的信心,学校往往也会对海外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语言辅导,以最大限度地支持海外学生在他乡求学。在笔者所在的伯明翰大学,学校只录取满足其语言要求的学生(通常TOEFL575分,IELTS6.5以上),但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开学前必须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英文诊断考试"(English Diagnostic Test),该考试由学校的EISU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it, 海外学生语言中心)负责命题、评测,内容包括学生的语言、词汇、语法、写作、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每位母语非英文的学生都必须在开学初期参加该考试,然后在考试结束以后的指定时间内(通常一个星期以后,各系的学生会被安排单独的时间段)由学生单独去该中心区领取考试成绩。届时,该中心会安排一位老师和学生单独面谈,就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指出学生在英文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突击语法或写作,然后建议学生选择相应的由学校和该中心联合免费提供的午间语言课程。 午间免费的语言课程是学校传统的对海外学生提供的协助之一,往往分为不同的系列(例如第一学期的周一口语,周二词汇,周三语法,周四写作,周五新闻和社会英文听力等),每次50分钟,午间1:10 到2:00, 以便不影响学生们上午、下午的专业课程。为了方便学生上课,老师们通常都会在每学期伊始向学生说明,该课程上课期间,学生们来不及吃饭的,可以在上课时吃三明治,喝饮料,但不可以讲话、影响其他人,可以迟到,下午有课的同学也可以早退。 这在高度重视课堂次序、社交礼仪的英国简直是最宽松的环境了。这种课程通常以整学年段为期限,循序渐进。每年10月初开学时几乎就是"入门班"的课程,一个月以后类似"提高班", 然后逐步提高,并且其全年的教学进度配合学校其他的课程来进行统一安排,例如每学期临近期末,会特别安排时间讲授作业写法、考试技巧。4月份以后学生开始求职、应聘,中心又会安排简历、求职信写作、面试技巧等相应课程。第三学期(4月份复活节假期以后)语言课程的重心会转移到毕业论文的设计、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应用和语言陈述上。

  除了在英文方面的提高外,午间的英文课程也是结识朋友的一个好地方。在英国读书,学制很短(通常本科三年,硕士一年),所以读书的时候都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往来,午间的语言课程前后大家聊聊天,也是很好的一种休闲活动。

  除了语言课程以外,该中心还专门提供免费的"一对一"的专业写作辅导(One to One Language Tuition),学生可以与该中心预约时间,带上自己的作业,请老师修改,通常每次30分钟。老师会和你一起坐下来,共同修改字词、文章结构、以及正确的学术写作格式。我在自己一年的学习时间中,一直坚持使用该辅导,几乎每个星期都会去该中心请老师修改作业,一年下来,确实感到自己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但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懂得学习是缘自平时积累的,往往到了快要交作业的时候,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于是往往临近期末的时候,该中心门庭火爆,因为学生和作业太多,老师不够,于是该中心不得不限制每人每周只能约见一次或每两周一次,而且必须提前预约。为了作业能够顺利通过,也有很多学生付费请私人教师校对作业,往往会根据小时计费,老师越好,收费越高,每小时15至30英镑或以上不等,所以穷学生往往都提前安排好时间,尽可能地使用学校的免费服务。

  因为该中心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范围,所以不同的老师往往会负责指导不同系别的学生,而同时,在同样的系别范围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指定预约某位老师。一年下来,日久生情,分别的时候还颇有些伤怀。

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8 | 只看该作者

  毕 业 论 文

  毕业论文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能否顺利获得英国学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通常就获得硕士学位而言,平时上课、作业各占2/3,论文占1/3,其要求也往往颇高,包括字数、内容、设计、文风、语言、论证、思维、结构、学术写作、格式等多方面均有详细规定,各系和学校内外往往都会在学习开始之际就会给予学生相应的协助和辅导,鼓励学生早做准备,好好计划时间,循序渐进,不至于临近毕业还手足无措。

  在确定完毕业论文的方向之后,学生可以和系里面共同确定论文指导教师(简称导师)。一个好的导师往往会使毕业论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学生希望获得在自己专业领域内最有声望的老师的指导,因为如果老师"才高八斗",那麽名师出高徒,学生不仅在论文方面的收获很大,而且日后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出具推荐信,对学生求职、继续深造也都有好处。然而老师如果太有名,社会活动、学术交流等活动安排就会很多,相应能够指导学生的时间也就很少,如果学生不能与老师共同很好地计划安排时间,很有可能毕业论文就会很受影响,甚至不能顺利或按时完成论文。因此有的学生希望能够有愿意花很多时间在学生身上的导师来指导自己的论文,这样的老师往往会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辅导时间的要求,并且及时将相应的改进意见反馈给学生,甚至帮助学生校对文法、句法错误,所以是大部分海外学生的首要选择。

  英国文、理、商等各科的毕业论文都有不同的要求,大体而言要求学生先阐述论题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接下来需陈述在该研究领域内已取得的成果及其不足之处。然后就是关于论文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及其原因和计划的应用方式。再下来就是对根据该研究方法所获取和采用的数据的一种分析,然后是在此数据分析和比较上所得出来的研究结论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这是英国毕业论文的主体框架。除此之外,前边的鸣谢、概要、图表页以及后边的参考书目、附录等,简直就是一本完完整整的学术著作。每一篇毕业论文都会被系里面收藏,几年以后移入学校图书馆以供后人参阅。以后的学生引用别人的论文,也必须特别注明出处:"引自XX(作者)未公开发表的XX大学XX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毕业论文XX(题目),XX年, (e.g. From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J. CHEN,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2001).

  毕业论文其实是一年以来若干小论文的一种延伸和提高,它和其他小论文的评估要求大致一样,只是标准更高、更强调一种所谓的"学者风范"(Scholarly Style),更要求文风严谨,论证慎密,遣词精当,而且言之有据,英国的写作极讲究"言之有据",对"抄袭"深恶痛绝,严肃处理,所有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并提倡转述而非直接引用,以进一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所有的相关正式和非正式的课程中,诸位老师都会高度强调严格的校规中针对"抄袭"的条款,学校关于"抄袭"的定义和处理方法,奉劝大家千万不要以身试法,步人后尘而落得学业无成,抱恨终生。

  诸位同学往往对毕业论文慎之又慎,每个章节均详加考虑,与导师多次磋商、修改,对相应的具体研究方法更是反复"试样(Pilot)",遇到有需要将调查问卷寄回国内或亲自返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往往前前后后反复很多次,以求最大程度上地获得精确的数据。

  事实上,每位学生在开始着手论文写作之前和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个不高度紧张的。一是因为如果毕业论文不能通过,那麽##被过滤##便不能获得,学校仅仅会发给你一纸WP,证明你曾经修过某种课程,在英国所有的学习上的艰苦都会被大打折扣;二是因为论文也是大部分同学学生生活的一个终极句号,如同画卷上的最后一笔,经过一年英国严谨的教学体制的磨练后,大家都希望最后的一笔圆圆满满,于是也就加倍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发现学习初始时对字数、内容等的种种担心都不再那麽必要了,真的是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了。这个过程也很象是在孕育自己的孩子,很多同学都说自己的论文就象是自己的儿子女儿一样,总希望它能够好上加好。有一位TW同学因为提前回国返回原工作单位报到,提前交了论文以后又在岛上继续阅读论文,发现了一些打印上的小错误,连忙和朋友们反复校对几遍以后,重新打印,装订好后又寄回英国要求辙回原论文,以保证其质量。

  我自己每次在图书馆查阅以前的毕业论文的时候,总喜欢读前言当中的"鸣谢篇(Acknowledgement)"。每份情深意切的感谢,总让人深深感慨该论文作者求学背后的故事和无数的支持。

  事实上,在经过无数小论文尤其是毕业论文的严格训练之后,一种良好的写作技能和学习习惯就很不自觉地养成了,这会是受益终身的一种习惯。我的一位英国朋友,无论在工作中还是自己写作,总是言之有据,引用必有出处,分析问题一是一、二是二,论证问题周密、严谨,很受同事们的尊重,是公认的一个实干行的好领导。她自己讲是习惯如此,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养成的。我也希望自己日后也是如此.

4#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9 | 只看该作者

  二、文 化 篇

  说起来,在英国念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尽情享受英国以及欧洲厚重而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生凭自己英国签证,只需要再申请12 个欧联成员国家当中任何一国的"生根签证"(Schengen Visa)就可以自由地周游欧洲这12个国家了。所以游历欧洲,享受欧洲文化几乎是每个在英国的留学生们的必修功课。

  博 物 馆

  英国及欧洲有不计其数的博物馆、画廊、主题艺术中心,学生凭自己的学生证通常可以享受折扣票价,甚至免费尽情享受这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英国,首屈一指的当数"大英博物馆"。除了藏品丰富以外,该馆还特别在每天不同的时间安排有专家的导游讲座,为游客详细介绍解说该馆的藏品和他们的历史故事、鉴赏知识以及背景知识,让该馆的藏品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该馆新扩建的前厅气派宏大,既有效地扩大了原各展区的面积,又把各展区有效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还在中庭增加了一座圆顶穹隆形的图书馆,以方便游客随时查阅该馆数百年来的原始文献资料,并提供方便的电子检索设施。 伦敦的自然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藏品上至星际流星,下至海洋生物、古至一具具的史前恐龙化石骨架,今至最现代的天际穹隆,通过文字、图片、化石以及多媒体电脑,配以其他各种现代的科技设施,让从古至今关于自然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您的面前。最值得国内借鉴的是该馆还专门辟有"儿童工作室",里面设有显微镜、电脑,以及其他各种工具,经过专门培训的管理人员会在那里协助孩子们练习如何使用动植物标本,如何制作化石拓片,复原文物以及临摹等。所有的这些设施都会免费为儿童提供,也欢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积极参与,更鼓励学校及团体预约该工作室,以帮助真正的实行科学普及。

  伦敦还有一家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以专门收藏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和各种材料著称于世。其 "历代时装馆"(Custom Collection) 最吸引人。 而该馆的各种现代艺术品,例如美国现代玻璃艺术品大师Chihulin用玻璃制作的各种海洋生物,该馆把它们装饰布置成一个长廊,室外的花园里则是一组组的玻璃群雕,以及门厅里高达70多米的数百斤重的玻璃流苏吊灯,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而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己的感觉。该馆来自世界各国的藏品也让人眼花缭乱,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竟然是来自中国的乾隆御制酸枝木龙桌。

  除了国立的博物馆以外,英国各城市也都有自己的市立博物馆,除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藏品以外(例如位于威尔士卡迪夫的卡迪夫市立博物馆的威尔士民俗展),往往还辟有专题展室,以及临时展厅,租借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某些大学也都有自己的博物馆,例如剑桥大学的Feitzwilliam Museum,曼彻斯特大学的曼彻斯特博物馆。当我在爱丁堡的爱丁堡市立博物馆里发现了华裔胡玉湘博士所捐赠的东方文化馆,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字、历史和故事因为自己同胞的慷慨解曩和在文物收集方面的不懈努力,而在这里得到很多很多人的尊重,不能不说自己是很自豪的。

  英国也有很多其他分门别类的小型专题博物馆,都很有参观价值。 位于考文垂Coventry的公路交通博物馆(Museum of Road Transportation), 搜集展示了从最早的代步工具马车、自行车、三轮车、皇家坐驾到最新式的跑车和它们的设计原理演示,配以古老的投币发售的售票机等其他的交通辅助工具,让人眼花缭乱地徜徉于交通工具的王国里。管理员还因为我来自中国为他解答了关于很多中国的问题而让我享受了骑乘18世纪的女士三轮车的特殊待遇。 位于约克York的皇家火车博物馆(Royal Railway Museum),除了收藏有皇家火车包厢及其配套用品以外,还有旋转展台,调动馆内所藏的不同列车头,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由各专家向大家演示历年来的火车是怎样工作的,以及他们的历史发展沿革。参观者还可以免费乘坐馆内所藏的英国最古老的蒸汽火车,亲身体会铁路的发展史和早期人们在烟雾腾腾中旅行穿梭的情景。至于位于Bath巴斯城的皇家邮局博物馆(Royal Mail Museum),伯明翰郊区的黑区博物馆(Black Country Musuem),利物浦的披头士博物馆(Beatle's Museum) 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很值得一看。

  同中国的博物馆相比,英国的博物馆最让人感慨的地方首先是其展品的优良和优秀的维护措施;其次是其展览形式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然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广、鼓励和吸引人去参与其中的种种努力。这很值得国内同行们借鉴.

  至于欧洲的博物馆,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处。在参观过巴黎的卢浮宫以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参观大英博物馆,就不再为它象两年前第一次参观一样感慨万千了,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在巴黎这座浪漫的艺术之都,连地铁站的建设都与地面的博物馆相匹配。巴黎罗丹的雕塑博物馆下的地铁月台上,赫然立着罗丹最著名的两幅代表作"巴尔扎克"和"思想者"的的雕像。让你实在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而同时也不得不感慨巴黎人的浪漫和独特匠心。而真正站在罗丹博物馆里他的无数尊雕塑的面前,看到他把一块一块的石头细致入微地演示出了爱

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一. 学习篇

  在英国上课的感觉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迥然不同于在国内,最大的区别在于英国的学校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主地学习,并且能够将学习得到的技能、知识融会贯通于终身。

  英国的硕士课程极为紧凑,一年之内需要完成同样于美、加等其他国家两年或三年的内容,另外还要附带大量的毕业设计、论文等一系列的内容,加上英国数百年来所形成的高度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念书的难度还真的挺不小的。

  选 课

  在英国,从幼儿园到硕士课程,都是倾向于小班授课,博士就更不必说了,几乎都是一对一接受导师辅导的。也有一些科系开有一些公共课程,类似国内的公共课,选择相近专业的学生会在一起上课,这种时候的上课人数有可能会偏多。拿我自己所在的教育专业而言,学院一共开设了50多门课,学生们入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例如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 作为外语的英文教学(TEFL,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国际管理和政策(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 Policy),宗教教育(Religi##被过滤## Education),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等。学校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满6门科目并且通过毕业论文才可以拿到学位。在这6门课中,学校会为不同主攻专业的学生规定起码两门的必修科目,剩下的四门功课则自行选择。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学生可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旁听其他课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一般来讲,学校会建议学生,尤其是海外学生在一整个学年当中平衡自己所有的选修科目,以作到第一学期修全部课程的一半,第二学期再修另外一半,第三学期作论文或毕业设计。这样子可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平均用力",顺利地修到学位。

  在每学期的伊始,各任课教师都会鼓励学生们先去听课,加深了解,一两个星期以后再确定自己的选修科目,可是学生们也很快会发现,系里面安排的课程有时候有冲突的地方,有一些课程只在第一或第二个学期才开。那麽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学生也不得不在第一或第二个学期多修一些课程。

  不同的系、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各专业的学生为拿到学位而修读的科目也就相应而不同。商科各专业的学生通常一年需要修满10门左右的课程,MBA更甚,有的学校起码要求12门课,英国的硕士通常最起码也得修完6门课,虽然修的科目数量不同,但最终都会拿到同样的WP。最初学生往往会觉得这样的教学要求很不公平,慢慢地就会发现,因为所修科目的数量要求不同,考核和评估的方式要求也就不同。通常修最低6门课的学生,作业量会是最大的。拿读英国硕士所必需的作业之一"Assignment"(小论文)而言,修10门或以上课程的学生,每篇小论文的字数要求只会在2500左右,而修6门课的,则起码4000字。英国对这种小论文作业的要求也极高,字数的上下浮动范围不得超过10%。虽然很多老师都会讲他们很难得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数学生的作业字数是否符合作业要求,但因为各系对学生所交作业的打印字号、行间距以及天、地头的宽度都有要求,所以每一位老师都会从学生的作业页数一眼判断出该作业字数是否超标。 严格的老师会拒绝通过尽管"美妙绝伦"却太短或太长的作业。这大概和英国人的时间观念有关,他们通常认为,学生必须学会在相应的时间范围内用慎密的思维,准确的文字来表达自己,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和别人的时间的一种尊重。文字过多可能会被解释为不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过少则有可能被解释为论据不足。所以大家写作业的时候通常都会很小心地训练自己,既要有足够的例证、数据及其他资料来让自己的文章"有血有肉",又不能过度累赘。这样子所有的功课都通过以后,英文的写作能力确实大有提高。

  学完了以后回头想,如果选课的时候有意识地平衡一下各科目的侧重点,刻意地通过上课和作业来训练自己的思维,学习上的收获可能更大。

6#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7 | 只看该作者

  上 课

  英国的授课方式比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所以其授课方式通常由讲座(Lecture)、研讨会(Seminar)、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 个人陈述(Presentation)等组成。讲座通常由本系的教师和外聘的业内知名人士或客座教师主讲,也欢迎其他非该专业的学生去听讲,有的甚至也会对社会公开,其内容多半与专业知识相关,但往往会衍生出去并结合宣讲人的个人经验和体会,所以大部分会很受欢迎。学校越好,讲座宣讲人的层次就会越高。象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伦敦经济学院)时不时会有各国政要、财经界巨腕来学校开讲座,往往会吸引很多来自本校和其他学校的学生,这也是名校学费贵的原因。而重要的讲座,学校也很乐意为其他科系的学生公开,甚至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往,一来充分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二来也可以作为学校提高自己知名度的手段之一。

  研讨会(Seminar)往往会由学校邀请校内外该方面的专业人士(通常都是资深专家)来共同主持,与会所有人可以就主讲人的所讲内容共同切磋、交流,因为参与者众多,如果主持人善于启发、引导大家的思维,集思广益之后,研讨会往往会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形式在研究类尤其是博士课程的专业学习中最为多见。

  分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则是最为多见的一种授课方式,通常老师会把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Group), 就某一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分析、讨论后推举小组代表陈述意见,各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以达到共同理解问题的目的。

  个人陈述(Presentation)带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在给定的大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演说题目,再就该题目自行搜集资料、制作演说幻灯片(Slides)、派发资料(Handout),并且像授课一样在老师、同学面前陈述,并解答疑问。因为这相当于对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综合考察,所以颇让人紧张。而Presentation的好坏也往往意义非凡。我所认识的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本科毕业后获得奖学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她的博士生导师就是在听完她的Presentation之后,直接找到她,告诉她"你刚刚讲的题目很有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你愿意继续作深入研究吗?"于是她成为该老师的博士生弟子。 英国人素来注重社交礼仪,所以Presentation也被定格成为非常严格正式(Formal)的一种机会,学生也往往需要衣着整齐,尽显专业人士之风。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因为Presentation准备不充分,而且穿着T恤、牛仔裤站在讲台上,而被判为不及格,被迫重新来过。

  除此之外,还往往有实地访问(例如学校、工厂参观)等其他上课形式,以配合各科目的具体安排,并且帮助他们增加对第一线知识的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学校会联系好相应的参观学校、公司等,并妥善安排好交通。期末考试/考察的时候,还往往要求学生应用这些访问的体会。我的一位朋友还曾经因为迟到,错过了学校统一安排的参观时间,后来参照其他同学的作业写了一份交上去,被老师一口回绝:"你都没有去过,凭什麽写得出来?"于是坚持不计分。后来由于平时成绩的分数不够,他不得不重修该科目。事实上,这种实践的课程因为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一路上又是老师同学交流的大好时间,再加上英国人素来重视教育,往往对学校和学生的这种学习访问高度重视,通常学生们都会受到最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使用最好的设施、资料等,以及详尽的疑问解答,所以很受学生欢迎。这种课程一方面极大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另外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帮助海外学生切实了解当地社会。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这对该机构扩大其知名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也非常地有益。

  除了学校固有的授课方式以外,在英国比较多见的是一种学生自发组织的学习小组"Study Group"。由于与英国教学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这样的小型学习团体在海外学生中尤甚。我刚刚开始学习时,与系里面的华裔同学们深感教学方式的迥然不同和对课程高密度安排的不适应,由几位TW同学发起,组成了以几个不同学科为主题的学习小组,大家安排好相应的时间以后,就课堂笔记、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帮助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然后分头借阅老师所规定的必读参考书目,整理读书笔记,确定好下次讨论时间、主题,再继续讨论、切磋。这样的学习小组的时间因实际而定,因为每位同学的个人资历、经验均有不同,所以往往能够取长补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必须首先要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者,能够有效合理地控制大家的时间,保证在讨论时间不过多地谈论其他问题,其次需要各位同学的主动配合,否则第二次讨论的时候,该读的书没有读完,该查的资料没有查阅,讨论就会无功而终,流于形式。

7#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8 | 只看该作者

  电 脑

  电脑技能是在英国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的全部作业必须打印,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必须使用幻灯片,作业所需资料也需要大量地通过光盘、网络等获取,因而电脑技能的高超与否也很大程度上地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否。

  然而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技能是不一样的。有很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甚至入学前根本不会电脑。看着他们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敲打键盘输入自己的作业,真觉得他们太不容易。与语言方面的辅助一样,学校高度支持学生学习和提高电脑技能。学校的图书馆和电子信息技术中心联合提供免费的各种程度的电脑课程,从入门到各专业软件(例如Word, Excel, Powerpoint,Access)的使用、提高,均可以尽情选择学习。这类电脑免费课程也和午间语言课程一样,通常安排在与学生专业课不相冲突的午间、傍晚或周末,分专题具体安排不同的时间滚动提供,如果学生错过了指定的听课时间,可以与图书馆或IT中心联系,索取免费资料,自行学习,再联系该中心老师预约答疑、个别辅导。

  如果学生希望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取电脑方面的资历证书,可以选择一些中心提供的付费课程,修满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资历证书,方便以后求职或发展。

8#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8 | 只看该作者

  作 业

  英国的学习多半为授课形式,而且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评估要求往往会高过美、加等国家,反过来,其WP的"含金量"也是世界上所公认的。英国每门功课从开始授课起,老师便会向学生提供该科目的学习安排、授课目标、进度、期末作业(小论文)命题范围、要求和评估方法以及参考书目,以方便学生自学习伊始起便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学生们也可以自行选择作业题目,与老师讨论后确认即可。

  英国很注重培养学生学会言而有据,思维慎密,强调学会自主、批判性地思维, 所以作业分数的高低与这些都很有关系。刚一开始上课时,看着各科老师发下来的成山成海的学习要求、评估办法、参考书目,只觉得头大,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千万不要Fail(不及格)。事实上,如果能够首先尽早确定作业方向,虚心向老师请教,商量作业的框架、结构,然后再进一步着手收集、分析资料,顺顺利利地通过作业,获得高分也未必如想象的那麽难。

  有一些作业是必须由个人单独完成的,例如小论文(Assignment)的写作,有一些作业是必须要经过集体合作才可以完成的。例如计算机专业的一些作业,要求同学们分组设计一组应用程序,小组中会讨论确认各人所负责的部分,分头行动,一步一步地商量、讨论,然后共同完成。往往在考试、写作业期间,大家的电话和日常往来统统都是学业第一,谈来谈去全是作业怎麽写,资料怎麽查,分析的结果怎麽作, 很有一点点"同舟共济"的感觉.而事实上,大家是否能够真正良好的配合达到一致目标才是这种作业的最终目的. 这类作业往往强调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所在小组的同学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该作业。如果小集体中有人懈怠,不参与不配合,老师在评分的时候都会降低分数,甚至"当掉"(Fail)该作业。

  英国教学质量的严谨还表现在对作业的评估方式上,通常每份作业会首先由该科任课教师评改,就文章结构、内容、语言应用能力、论点论据阐述方式等给出意见和分数,然后由学校统一移交校外评审团进行第二次评改。校外评审团通常都由学校聘请业界专业人士组成,无论校方或学生本人都不可以参与或影响其评估意见,最后学校综合两次评改意见和分数,给出最后得分。 如果学生不满意考试成绩或作业评分,可以"上诉"(Appeal),学校通常会指定专门的老师(例如伯明翰大学的国际学生学习导师(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visor))协助学生处理此类问题,学生可以向该老师反映学习期间的问题,分析讨论对作业的处理意见或协助学生上诉,争取在学习上的最大满意度。

  然而学生们在得知成绩并且不满意该成绩以后,往往会首先与任课老师联系,也会出现学生缠着老师求情的情况。 英国的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那麽一点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宁愿与您一起分析作业、试卷,指出你的不足,告诉你怎麽提高,也不会因为您是谁是谁,该分数对你如何重要,你已经努力过了而"高抬贵手"。对他们而言,学习上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的。甚至有的老师宁愿多花一点时间辅导你如何搜集、分析资料,也不会让你勉强合格。因为如果任科老师本人和校外评审团的意见太过相左,也会反映出老师本人不够专业。这与他们的职业道德有相悖之处,所以大家都会很严格。 除此之外,英国学校很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培养一种职业风度(Professional Manner),各系都有自己的规定要求学生如何打印、装订作业,这也是所谓仪表(Presentation)的一个方面。大家交作业的时候,往往一本一本装订得漂漂亮亮的,如同标准的印刷品,显得非常专业。简陋粗俗的外观也许还会影响学生的作业分数。对他们而言,学生时代也是培养一个人终身习惯、敬业风度的重要时期,对作业各方面的要求会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事无巨细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9#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2:59 | 只看该作者

  毕 业 典 礼

  英国的毕业典礼传统而神圣,每位学位获得者都会穿上学位袍(Grown),佩带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学校和学位专业(如文、理、工科等)的绶带,带上学位帽,庄严地从院长/校长手中获得##被过滤##,学校领导人会将帽缀从左拨到右,以示学位的完成。各学校的毕业典礼时间不一样,但通常都会每年两次,以方便海外学生选择适当的时间回校参加庆典。毕业典礼往往是学校最庄严盛大的活动,也是学生们觉得最为神圣和感慨的时刻。学校通常会安排最好的地点举行毕业典礼,邀请学生的父母参加。通常学校最好最大的礼堂(例如伯明翰大学100年来一直用来举行毕业典礼和其他隆重庆祝活动的大礼堂)会是毕业典礼传统的举行地点,但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大礼堂,则会在外面租用类似教堂、音乐厅等地点举行毕业典礼,配以古老的管风琴悠远深厚的乐音,以烘托其神圣的气氛,有的学校甚至还在教堂内点上学校的火炬(例如利物浦约翰墨尔斯大学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LJMU在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 所举行的毕业典礼)以充分地显示毕业典礼的神圣庄严。典礼完毕以后,通常大家会来到门外,举行传统的扔帽子仪式,象征日后的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学生通常着白衬衣,黑裙/裤,黑皮鞋,男生着领带,配上黑色的学位袍,方帽子,俨然英气逼人,惹人生羡,每位学生均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亲友们来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均须事先预订,购买入场券),一律的盛装打扮,拍照留念,与老师道谢,同学叙旧,那种场景只能用"喜上眉梢"来形容。

  通常毕业典礼完后,会是由学校学生会出面组织(或者该城市几所大学学生会联合组织)的毕业误会,通常要求参加者礼服打扮(男生领结、燕尾服,女生晚装),风头最尽的往往是各个国家的民族服装,象中国女生着传统旗袍也会是很抢眼的打扮。晚宴之后的舞会就是大家庆祝自己毕业成人的时候了。很多学生往往都很疯狂尽兴,与毕业典礼上温文尔雅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看英国的毕业典礼,你会发现英国文化当中很重视传统、注重礼仪、礼节的一面。学校通过这些典礼、舞会,和对参与者仪表、着装、礼节等的严格要求,进一步告诉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的取胜之道:尊重传统、尊重文明、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对每一位毕业生而言,参加毕业典礼,尤其从海外邀请自己的父母亲人分享自己学业有成的盛大喜悦,往往意义非凡,有着终生的纪念意义。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0 | 只看该作者

  音 乐 厅

  除了美术方面的宝贵财富以外,英国及欧洲在音乐方面也可谓资源丰富,机会多多。就伯明翰而言,市中心的交响音乐厅(Symphony Hall)在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演出团体,每年的演出总是排得满满的,其演出包括从芭蕾到歌剧,从交响乐到管弦乐、室内乐.该交响音乐厅是伯明翰人引以为豪的资源之一。厅内金光闪闪的巨大管风琴的铜管从地面贯穿前厅,气势磅礴。该厅的音响设施极佳,无论你坐在哪一个位置上,你都可以感受到同样精彩的音响效果。最奇妙的是它的座位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调整组合,因而赋予她更多更广的功能用途。这个交响音乐厅还是伯明翰酒店管理学院(Birmingham College of Food, Tourism & Creative Studies)和位于伯明翰的中央英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England in Birmingham,UCE)每年举行毕业典礼的地方。各场音乐会的票价通常根据座位的档次和演出的层次有不同,往往会从5英镑到70,100英镑不等。学生通常可以享受些微折扣。我至今对在该音乐厅享受威尔士国家歌剧院演出的歌剧"茶花女"时所感受到的强烈震撼记忆犹新,都说格局是最难懂的,我没有想到自己当时真的如痴如醉,虽然听不懂意大利文的演唱,当时也同样为茶花女的凄凉故事而揪心和感慨,久久地沉醉在歌剧的魅力当中.这是我在现场看过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深感它的震撼力,我也由此而爱上了歌剧。

  作为大学合唱团的成员,我第一次正式进该音乐厅(平时的参观除外)是在2000年圣诞节前为庆祝学校百年校庆和千禧年后的第一个圣诞节而在该音乐厅参加伯明翰大学交响乐队和合唱团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欢乐颂",演出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能够在该音乐厅演出的那种骄傲是我留学生活中颇为自豪的回忆。

  除了演出和排练外,该音乐厅为会公众开放,免费参观。所以没有兴趣欣赏严肃音乐的人也可以有机会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该音乐厅的辉煌建筑和独特氛围。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0 | 只看该作者

  午 间 音 乐 会

  除了正式的音乐会以外,伯明翰另外还有一个很吸引人的艺术享受是每学期中每个星期五中午1:10-2:00在伯明翰大学芭伯艺术馆(Barber Institute of Fine Arts)音乐厅举行的免费午间音乐会。学校自1900年建校以来逐渐的发展和完善了这一传统,到今天依托着该大学在全英国数一数二的音乐系这一绝佳资源,发展成为伯明翰大学以及伯明翰市的一个独特的传统资源。演出的团体除了校内自己的管乐队、弦乐队、交响乐队,还专门邀请了来自校外的一些演出团体,还有该系历年来的毕业生(他们大都已经在英国和欧洲音乐界小有名气),也有目前音乐系的在校生的独奏、合奏,或者是毕业汇报演出或排练。形式较Symphony Hall的演出略微非正式一点,参加者也可以着便装尽情享受。这种音乐会往往吸引了校内的师生员工,访问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 甚至有的人还专门驱车数小时从别的地方赶过来。在这个音乐厅,我几乎一场不拉地享受了一年这样的免费午间音乐会。其中最有共鸣的是第一学期的一场用爱尔兰古典竖琴演奏的爱尔兰民间音乐。铮综之中,仿佛看到远远的山,淡淡的水慢慢地流过来,有几支曲目竟然让我想起了中国江南的音乐,我想一是因为艺术是相通的,二是因为我自己也太想家了吧。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学期春季的一场弦乐四重奏,是音乐系四位应届毕业生的毕业汇报演出。演出到了一半的时候,馆内火警响起,工作人员立刻疏散所有人员,大家##被过滤##在馆外的大草坪上等待火警解除,希望还能够有时间在2:00以前恢复演出。只见四位乐手抱着自己的大小提琴,拎着琴谱架出来,毫不慌张地把演出地点改在了馆外的大草坪上。大家或站或坐在草地上,围成一个大圆圈,继续听完了这场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他们依然毕恭毕尽地给观众们鞠躬致谢。全场(全草坪)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那天的曲目我没有保留下来,却为乐手们的音乐素养、职业风范和对艺术的尊重非常地敬佩和感慨。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不是一个懂得音乐懂得艺术的人,我知道自己只是有一种本能的喜欢。而每次亲近他们,都会让我体会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丽、平和和宁静,以及对生活是如此美好和上天如此厚待我的一种感慨。学期当中每个星期五中午的这50分钟始终是我一年来极度紧张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最纯净最美丽的调节剂,他们也是我最能够感到心境如水,并且事后倍受鼓舞的时刻。我总是在想,这样的机会和闲暇的时间未必是随时都可以轻易获得的,学生时代的这些熏陶会为我以后进一步在这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等我以后有了更多的时间以后,我再来系统地学习他们就不会是那麽空洞和苍白的了。那麽,现在的这种坚持和由此而得到的价值就会远远地超出了仅仅是今日有机会亲近他们的幸运了。

  我总是在想,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是否真正发达并不是单单看他们的国民平均收入(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就可以判断的。我总觉得还应该去衡量他们在公共设施以及艺术、文化方面的普及程度和公众对他们的自由使用度。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并不仅仅是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或者单纯的优良学校教育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和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一种人文环境和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有一大批拥有良好综合素养的人。而这种综合素养说到底是一种全社会和人类的一个系统工程.英国通过如此众多的几乎普及的低廉(甚至免费)的音乐和其他艺术设施,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涉猎其中,然后再依据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他们。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真正发达,真正文明的。就算目前看来,他们的经济在滑坡,社会在逐渐地衰落,没有象中国国内这样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凭着他们这种极度重视文化、尊重艺术的优良传统和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高度普及程度,他们的普通民众依然会拥有相当的综合素养和往更高层次去发展的优良基础。那麽,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谈论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都不会是很艰难的事情。我想这是我们在目前面临众多机会和挑战的情况下来发展自己的国家的时候,真正应该高度重视的地方。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0 | 只看该作者

  三、 休 闲 篇

  留学英国,学习应该只是算全部生活的一个部分,如果想要真正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英国社会,应该更多地让自己投入英国社会,参与更多的社会、文化及各种活动,尽情休闲。

  英国拥有很多很多的各种组织和机构,他们是构成英国文化的一个中坚力量,也是这些机构更多地组织和策划了很多很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一般而言,各座城市都有自己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如合唱团,舞蹈社(诸如皇家苏格兰民间舞蹈团),管弦乐队,考古学会,他们的专业层次都不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团体参加活动。拿伯明翰市立合唱团(Birmingham City Choir)而言,该团无论在英国还是在伯明翰都有很高的声望,要想入团也非常严格,必须通过"试唱"(Audition)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以后每两年还必须要重新考试一次,无论您是否是新老成员。但是即使你不能加入该团,他们也欢迎你去旁听他们的排练。在伯明翰市中心的"友谊厅"(Friends Hall)中, 他们在演唱季节每周一次一丝不苟的排练,让你也能够深入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合唱团里已经超过20年团龄的老团员了。我认识的一位男低音是牙医,他大约35年前加入该合唱团,6年前迁居至离伯明翰2个多小时车程的一个小镇。但是6年来,他还是一直坚持在排练季节的每周二下午驱车赶来参加晚上6:30-9:00的排练,然后又再开车回家。看到他银发满头却依然红光满面的样子,以及听他讲"我还会一直坚持下去"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的笑容,你会觉得音乐是他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音乐让他保持了一颗年轻而愉悦的心。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1 | 只看该作者

  National Trust

  在我所了解的英国所有的民间机构中,最让我感慨万分的是"National Trust"(国家遗产基金会)。 这是一个慈善性的、非盈利机构。他们负责拥有、维护、管理和推广英国的若干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和生物等多种遗产,诸如某段海岸线沿岸的所有植被、动物以及建筑、城市或郊区的某些古老建筑、花园以及室内家具、艺术藏品甚至某某古老水磨坊、面粉厂等。在该机构的所有产业中,大部分是由私人捐赠的,例如位于约克(York)的财政厅长宅第(Treasury House),也有一些是由该基金会利用自己的收入(多半是私人捐款,也包括推广、宣传该机构各产业所获得的收入)购买得来的。例如位于纽卡索(Newcastle)附近海岸的白色灯塔楼(White Light House),该机构拥有人数众多的志愿者,义务为其若干产业服务,包括维修、复原某些老建筑、打理花园、义务讲解等。他们当中有一大批人具有相当精湛的专业知识,在考古、古建筑维护、园艺学、植物学等方面都造诣颇深。他们与其他外聘的专家们承担了培训、指导志愿者们的工作,然后在该基金会的统一组织安排下,有系统地对其各项产业进行专业清理、维修和复原,这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也抢救了大量的英国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让他们得以有机会继续维持下去,并向普通大众开放。 在英国及欧洲,你可以花很少的钱(甚至1英镑)买到一个有好几个世纪历史的古堡,但是自你买它的时候起,你就必须对它的维修和维护负责。他们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得改变其内、外观设计,结构甚至建筑用材。而业主必须负责用全部同样的材料和建筑方法去翻新和维修,不得让其现状恶化.很多罗马时期的古堡单就小小的一面外墙可能就会花掉数万英镑甚至更多的钱去让它仅仅不至于倒塌,更不必说翻新了。所以拥有这些古老建筑对普通民众、甚至没落的贵族后代而言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负担。

  而National Trust所作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接手这些古建筑(或购买或捐赠),让其旗下的志愿者和外聘专家一起,复原和维修这些古老遗产,并对公众开放,其门票和其他收入又会全部投入其维修、复原。该基金会是英国最大的非盈利性慈善机构之一。任何人,只要有兴趣,无论种族、教育、性别等,都可以参加该会,参加者交纳一定的年度费用以后即可参加,然后可以免费参加各种由该会组织的活动,参观所有隶属于该会管理并开放的遗址,当然还欢迎参加各种义务劳动。 我的很多英国朋友在了解到我对该基金会的浓厚兴趣后,常常在周末专门带我去参观该基金会所辖的古老建筑和花园等。我们常常一起轻轻地踏着古老的橡木地板慢慢地走过屋主人巨大的餐厅、游戏室、画室、厨房,听讲解员(该会的志愿者)细心的解说,有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我往往喜欢和朋友们在参观完房屋后到花园里散步,看里面偌大的牡丹,##被过滤##边古老的罗马形廊柱,和旁边平静的湖面上款款游动的鸳鸯、野鸭,只觉得美丽的让人心醉。有的花园里甚至还有齐全的暖房、冰室,和蘑菇种植房。每每徜徉在这些几百年前的偌大花园和果园的时候。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去想这几百年来,这里都在发生着怎样的故事。然后坐在花园里,喝一点下午茶,再聊天南海北,唯一的感觉就是生活真的很美好。他们始终是我的留学生活当中很美好的回忆。 我非常喜欢National Trust的整个构想、运作和活动。他们成功地把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通过各种活动普及诸如文物保护、维修、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把那些种种在国内对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事情变得可能而且及其容易参加。反过来讲,因为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素养,他们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反过来推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在历史、文化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进程。 我总是在想,中国是一个真正有着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在我们身边的每个地方,都有无数类似National Trust旗下产业一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1。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价值;2。他们的价值何在和他们对我们的社会和生活的意义;3。我们可以怎样去保护并推广他们;4。如果普通民众有兴趣和意愿,他们如何可以加入进来,促进这些遗产的保护和推广。 在我们一边忙着建设现代文明,一边忙着摧毁自己的古老文明用以模仿建设西式建筑,同时呼唤宣传自己的中国特色的时候,西方人更多地一点一滴地把自己身边的历史保护起来,鼓励大家一起来发扬他们,作为对现代文明发展的补充、证明和对比。我总是觉得,这是我们所真正需要借鉴、学习和推广的。任何民族,只有真正立足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懂得扬弃、懂得发扬,才会真正有希望、有潜力。

  我真的很希望,在中国也很快会有这样类似的机构作类似的事情,让更多的人都参与进来,有机会学习、了解自己的文化,有机会为弘扬和保护自己的文化而服务。那麽我想,我们会真的更有古老东方文明古国的特色,也会更多的在立足于自己五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与西方媲美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1 | 只看该作者

  HOST

  对于海外留学生而言,有一个慈善组织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那就是"HOST, Hosting Overseas Students", 这个组织负责安排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留学生到英国人的家里过周末,与他们一起体味英国普通的家庭生活,学生可以在全英国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地区,通过自己所在的大学向该机构提出申请,等待该机构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确认好东道主家庭(Host Family)和访问日期,再与该家庭成员确认好行程,以便他们到车站接待就好了。该家庭会为学生提供膳食、住宿,有的家庭还会带学生去该地区参观。学生往往只需要支付自己的往返交通费用。这个组织有数十年的历史,接待海外学生人数超过万人。仅2000年的统计该机构就接待了635名中国学生(http://www.hostuk.org)。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专门提出在异国居住于当地人的家庭当中可能会对人产生终生的影响。而该机构是帮助更多世界各国人民了解真正的英国,对海外学生宣传英国文化、英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窗口,并希望通过该机构以切实达到该国进一步发展经济、扩大国际合作的最终目标,可谓高度肯定该机构对推广英国文化的重要意义。为了维护每一个海外留学生对普通英国家庭的访问有愉快美丽的回忆,该机构不厌其烦地作了很多很琐碎的工作。在每份由学生填写的申请表上,学生会填写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希望访问的地区,可能的交通方式,以及最多能承受的交通费用,膳食要求,是否介意家中有宠物(有可能是小鸡!),可能的访问日期,以及对家庭访问的期待值,然后该机构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会根据这些具体要求去选择最满足条件的英国家庭,确定好访问日期后,与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一旦学生初步确认可以接受访问邀请,该机构会寄来正式的书面材料,介绍该英国家庭的具体情况以及联系方式希望学生自行与访问家庭联系访问细节。与此同时,大部分的英国家庭会给学生写信,极具人情味地向学生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生活习惯、喜好和大致的访问安排等具体情况,同时还会附上该地区的旅游图,以供海外学生参考。

  在一整个周末的活动中,通常英国家庭会和学生一起做饭、分享简单的家务(比如餐前摆桌子,餐后撤餐具),甚至一起照料宠物等,让人感到就是一种与家人重新在一起的感觉。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HOST活动去英国家庭作客时,在女主人的帮助指点下亲手烤了平生的第一个蛋糕,和他们一起整理花园闲聊的时候,想起在家中和父母一起聊天,饭后散步的情景,心里真的是百感交集。而就是这样的家庭,在每次去异地探望自己的子女的时候,都会发邮件或写信给我, 说"我们路过伯明翰的时候,会在车上向你挥手,并且争取过来看你。"而我所访问过的另一位女士,在了解到我希望继续读博士和我的博士研究计划以后,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搜集相关的资料,仔仔细细地剪贴好了为我寄过来。如此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后来她知道我不能在今年继续深造,而要准备回到中国发展的时候,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她还会把资料寄到中国来。还有一位位于Bath (巴斯)的老太太,接待海外学生已有20年的历史了,她接近80岁了,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一栋房子中,没有任何子女,只有一只狗与她在一起。而她却会为了海外学生们在圣诞节对她的访问,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挪动床具,采买圣诞食品,让他们能够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暖而美好的圣诞节的回忆。而自己却过着极为简单甚至清苦的生活。我不能不说自己看见这些是感动的,而且甚至觉得这种访问是罪过的。对我而言,我觉得这样的年纪是应该被人照顾,颐养天年的年龄。于是加倍地怜惜她,坚持请她吃饭、喝下午茶,希望多陪陪她.但是她说她很喜欢这样,而且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参加HOST活动的大部分英国家庭都是中、老年家庭,热心于文化交流和慈善事业。他们大部分都含有一个善良而朴素的愿望:了解这些海外学生,了解他们的国家,也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多一些海外留学生活的回忆。我曾经问过我所访问的第一个英国家庭,为什麽想要参加HOST活动,抽出自己周末的时间(英国人相当重视自己的周末,通常都会有很多自己的安排)免费款待海外学生,她说"我们也希望了解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我们的子女不在家里念书的时候,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被邀请去当地人家里去做客,互相交流。"当我认真地感谢他们为我的访问所做的一切时,她又说:"你不要这样讲。我们对你所做的一切,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好。"

  在我的体会中,我很感谢并珍惜HOST及所有参加HOST活动的英国家庭为海外学生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对我们而言,对一个异国社会的真正了解会是从最基本的对其当地家庭的了解出发的。因而我们作为海外学生参加这些HOST访问的意义也就远远地超过了仅仅是去外地旅游的意义。对于英国家庭和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共同的文化的互补和交流。此外,当我们独自漂流海外,在异乡苦苦求学的时候,心里的寂寞、孤独和对家人的依恋是无法排解和用语言来形容的,家庭的温暖永远是每一个身处异乡的海外学子心底最痛最牵挂的一处,而这种对英国家庭的访问,和与他们一起共同度过普通的英国家庭式周末

1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6 23:01 | 只看该作者
 四 友 情 篇

  在外面的生活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与同学之间那种情同手足的温暖情谊,可以说,这种浓浓的同窗情深深的支持,鼓励甚至点亮了我们清苦的留学生活.我因此而深深地怀念,牵挂并且感谢那些一起走过这段岁月的同窗们.

  一 TW同学

  系里边的同学中,来自五湖四海的都多,但要论群体,还是TW人最多.大陆和香港的共有三位,其余的非洲同学很多,然后是来自欧洲各国家的学生.虽然修管理课程的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但大家都有一些共同的课,于是我还是常常和自己的同胞们在一起,庆祝着我们同样的节日.

  两岸的关系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交流.坦率讲,我非常非常地喜欢我的TW同学们.他们大都温文而有礼,可以看到他们身后优良的家教和传统,他们的那种教养虽然说与大陆同学同样的源自于中华文化,但是却带着一种非常普及,顺礼成章而又让你觉得很舒服的礼貌成分在中间,不虚假,不造作.尽管他们用词确实有点儿夸张,连男生都常常会说"我好害怕喔!"有一位TW女同学,一肩乌黑的长发,眉清目秀而且纤纤弱弱的,让人总是担心英国冬季凌厉的寒风是否会把她刮走.然而就是她,会在每次碰见你上课的路上,很认真地握紧拳头告诉你"好好加油!"她肠胃不好,一起出去吃完东西消化不了拉肚子,晚上她稍微缓和过来以后会打电话过来问:"我们一起吃的东西好像有一点问题,你不要紧吧?我这里有药,你要不要我带给你,你也吃一点,不要伤了身体。"

  TW的女孩子们虽然娇娇柔柔的,生活得极为细致,却个个都贤惠能干。每次同学聚会,惯例是各位同学各作一道菜带过去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宛如世界食品展。所以大家总是会认真地准备能够代表自己家乡风格的菜品一起享受和交流。最出彩的总是这班TW同学们。我记得在她们的手下,我们一起品尝了香酥烤鸭、TW卤肉面、炒河粉、八珍香菇煨鸡汤、米纷蒸肉,以及数不尽的TW甜品:绿豆沙、西米露、芋头糕。她们甚至还变魔术一样地为我们作过原汁原味的TW珍珠奶茶。真不知道他们怎麽把浑圆晶莹的珍珠变出来的,只有让我们感慨她们太能干的份儿,直说TW男人好福气。 而每次有TW同学参加的聚会,他们总是会非常主动地帮主人收拾好残局,洗净擦干所有的厨具、碗筷,甚至把垃圾都拎到指定的地点,然后才告别而去。在他们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主人已经盛请邀请了,怎麽能够再麻烦主人劳累之后独自打扫战场呢? 他们是一个非常团结的群体,上课有人缺课,他们会主动帮着拿讲义,下完课后打电话询问原因,如果有病情,他们还会相约探望。平时学习也很刻苦,见面聊天谈不了几句又会说到学习、作业,电话联系时,除了聊天,也聊作业,总是会彼此互相鼓励。他们也很爱玩,常常相约一起去旅行,每次都会帮其他人收集旅行资料,介绍最有价值去的地方、餐馆和旅店。

  在我看来,他们是一个总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团体,有更多的人性化的因素在中间,他们的真诚和善良是一种源自与本心的一种长久的素养,在这一点上,他们比起大陆的同学从总体上来讲,是强了很多。 这一年来和他们在一起的点滴回忆,例如情人节晚上的交响音乐会,伯明翰交响音乐厅的歌剧"茶花女",亚历山大剧院的歌剧"蝴蝶夫人",伯明翰会展中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周末一起逛街在咖啡厅里喝着"摩卡"谈人生理想聊风花雪月的惬意,课间休息时把着咖啡分享学习甘苦的怡然,以及周末去郊游,午间邀约去听英文课,平时一起做饭洗碗的那种中平平淡淡的温暖,将会是我一生当中的珍藏和心底最温柔最纯净的一片回忆。

  英 国 朋 友 们

  在那边的一年里,我结识了很多的英国朋友,他们邀请我去家中做客,周末带我出去玩,我教他们作中国菜,聊中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有争论也有理解,和他们的友谊也是我留学生活中另外一笔美好的回忆。 Fiona

  Fiona是我的"同事",去年暑假刚刚到学校先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与她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于是常常在一起聊天。她在日本教过两年书,对东方文化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人极聪明,学什麽东西一教就会。她说日语,竟然可以蒙骗日本人,让日本人都以为她是日本人。我没有办法形容她的好,但是觉得她的善良和善解人意远远的超出了她的年龄。她和你说话的时候,一双清澈的蓝眼睛诚挚地望着你,一种鼓励和一种温暖会很认真地从她的眼睛当中流露出来,让你觉得有这样的朋友在,没什麽大不了的,也没有什麽困难克服不了的。 我和她共用一间办公室的时候,谈起过很多事情,可能也无意当中提到了我的生日,在4个月后的次年2月我生日的那一天,她和全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来到我的面前,齐齐地为我唱生日歌,Fiona甚至亲手为我烤制了姜汁饼干。原本没打算张扬我的生日,只准备静静地和同学一起聚聚的我,捧着一堆礼物和大家一起签名的生日卡,眼眶如潮,很艰难很艰难地控制住眼泪,认真地表达对他们的谢意。Fiona就是这个样子,她会默默地记住你提到过的点滴喜好,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满足你的小小愿望,让你收获一个个意外的惊喜。她会很用心地为你设想一个留学生可能会面临的种种困难,然后用她当年一个人在海外的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9-28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