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颜峻:柯本在中国,神化、神话、grunge和其他
Grunge在中国究竟制造了什么样的影响?柯本又是怎样被我们本土化了的?这可能是今天可以讨论的两个话题。
我的意思是,没有更多的话题了。柯本被神化之后,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同样的英雄形象。而神化的过程,也都一样,把历史改编成故事,把思想简化成口号,把人,压缩成照片,最后让一切叛逆都变成表面化的东西,这样,那些懒得用心用脑,甚至干脆就无心无脑的人就可以接受这个神话了。而神话,是任何行业都乐意为自己增添的光环,何况又有媒体和商业的帮忙。尽管这是一个关于独立、性格、感情的神话,而柯本也是一个关于叛逆和燃烧的榜样,但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柯本,他们应该去做他们自己,而不是看起来更牛逼的别人——这也是惟一的叛逆之路。
这种音乐的背后,是朋克文化的长期滋养,和成千上万美国失落青年的精神生活。朋克当然没有死,只不过从70年代末开始,从大舞台上撤了下来,融化、分裂,镶进了大街小巷和人的身体。80年代,音乐的商业化达到高峰,地下文化也就因此成长起来,另辟蹊径,无论是音乐还是青年群体,都有了自己的一套。到Nirvana的时代,这种吃噪音长大的年轻人已经遍布美国,他们不够团结也不喜欢搞运动,但是没问题,他们到处都是。
因此才会有一个爆发。
在中国,Nirvana唤醒的首先是圈里人,他们重新认识了音色,也重新考虑了##被过滤##。其中郑钧是最成功转化了grunge音乐的一位,他的《甜蜜蜜》取消了grunge的痛苦和slop metal的沉重,又强调了先抑后扬的技巧。很快,圈里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小子们闯了进来,因为《灿烂涅槃》告诉他们,失败者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关键是热情。但基础太差,中国grunge作品的##被过滤##,缺乏旋律的支持——也许张浅潜的《罐头》是一个例外——对噪音的认识又太浅薄短暂,因此grunge只剩下##被过滤##进行,从音乐上看,其他一切都得免谈。像周韧的《榨取》,大约是技术上最精彩的grunge专辑,但却真的没有什么内容,更别说感人。
柯本的嗓音、在吉他噪音上的经验(虽然并不是经常演奏)、低处生活的风格,使他善于控制多变的现场,又能在录音中保留最大限度的精髓,这些是学不来的。所以他来到中国,就变成了另一些东西,比如说,用来代表自毁式的反抗。中国的青少年状况,使许多想要反抗的人选择了自毁的方式,要么就是虚无,以相互辱骂为生。柯本没有带来希望,但他带来了关于希望的神话,人们因此可以对过去不满。在逃向新生活的时候人们喊着“从容燃烧”的口号,其中的多数坠向了病态、厌倦的深渊,有的回头是岸,又做了良民,只有少数人挣扎着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