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岁的华裔学生茱莉亚出生于美国,因为父母到中国工作而来到北京。在她看来,自己与中国学生并无差别,但对于未来到美国读书还是就读于中国高校她比较矛盾,“中国高校的国际排名与美国高校相差很远,但如果学习中文或中华文化之类的课程就只能在中国”。
和茱莉亚一样在中国留学的海外华裔学生数以万计,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以华侨学生身份参加大陆高校港澳台侨生联合考试的学生,以及就读于各高校、中学、小学的外国留学生中的华人留学生。
在老师和中国学生眼中,华裔学生是外籍留学生;可在外籍留学生看来,他们又拥有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与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让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有更多考虑。
未来前途的选择
在中国内地的众多学校,外籍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大多数学生在国际部单独编班,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插班到中国班级学习。茱莉亚在北京四中的中国班级,相对于其他同学,她对未来有更多选择,但她认为自己的学习压力并不比周围同学小。
她说:“学习不是为了一个分数,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是最后考什么样的学校,而是希望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压力是自己给的,在努力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在国外上三流大学,不如在中国上一流大学。”茱莉亚的同学、阿根廷籍的庞仪欣出生不久便随父母定居北京。她认为,选择未来就读的学校时,除了高校的实力外,还会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目前,茱莉亚所在的北京四中国际部毕业生90%都在中国读大学。但国际部主任李树明预测,考入国外大学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原因是华裔学生的增加。“真正的外国学生选中国大学的比较多,目的是未来与中国有更多交流,而华裔孩子则希望到欧美读书”。
北京汇文中学国际部主任黄淑玲介绍,海外华人把孩子送到中国读中学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报考中国的大学,每年这一比例占80%-90%以上。但近来华裔学生考取中国高校的难度也在加大,因为高校录取人数不变,但报考的人数却在急剧增加。
心理认同的需求
北京市侨办副主任初世敏表示,华裔留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既是外国人也不全是外国人”的状况,让他们在归属感和心理认同方面有很大差异。
她解释说:“有的孩子几代都在国外,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外国人;有的孩子出生于国外但父母又与中国联系密切,他对自己的认同就比较复杂。但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自己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一种血缘的关系。”
初世敏还表示,随着中国的发展,庞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跨国公司和中小公司来中国淘金,华裔后代不管就业、创业还是延续家族的事业,都应该学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她指出,对于在中国留学的华裔学生,中国侨务部门应该在其留学中国期间做好关心、爱护和服务工作;并加以引导,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对于他们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需求要给予支持,根据需要帮助其开展活动。
为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北京汇文中学国际部每学期都会安排社会实践,带学生到北京以外的省市考察。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学校也会组织相关活动。北京四中国际部每月都有中国文化考察的活动,开设的《中国概况》课程,涵盖了中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内容。
据介绍,北京市侨办也在从规章制度、机构设置方面为华裔学生在京接受华文教育及求学创造条件,并向海外侨胞推介北京的优秀国际教育资源,北京市侨办网站公布有北京地区招收华侨华人的34所高校和84所中小学的名单及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