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江苏人才交流大会于日前结束。这次大会提供了近3万个工作岗位,为江苏10万名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然而,这次大会所反映出来的用人单位偏重高学历、偏重名牌院校毕业生、毕业生一心想进大城市赚大钱的现象却令人深思。我们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择业应有明确的目标
在这次大会寻找工作的大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2000年的本科毕业生。他们中一些人已有在两三个单位工作过的经历了。
陈咏梅今年7月毕业于天津一所轻工业学院,应聘到南京市大厂区的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她说,虽然企业效益还可以,但不喜欢国企的体制,就跳槽到了深圳一家企业在南京的办事处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觉得这份工作虽赚钱不少,但要经常出差,太辛苦。最近又把工作辞了,现在再来挑选第三份工作。
据了解,如今大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短。他们认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死守一个饭碗已经成为过去。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相对来说在1-3年。当被问到“您打算在第一个单位工作多久”时,25%的人回答1-2年,29%的人回答2-3年,6%的人回答3-4年,还有18%的人回答在“合同期内”。如按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期为5年的话,再加上还有2%的人只想在第一个单位工作“1年以下”,5年之内会有70%的人离开第一份工作。希望“尽量稳定下去”的只有两成。
对此,用人单位是怎样看的呢?南京英诺华科技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杨卫东认为,大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跳槽,主要是在选择第一个单位时没有从自己实际及事业发展考虑,而是只想把户口落进一个理想中的城市。她说,仅从人才交流市场上很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远大志向。他们让用人单位更多地感受到他们对城市、单位效益、工资待遇等方面的选择与要求。
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上,大学生更看重的是眼前。中外合资镇江金港磁性元件公司人事部负责人严俊这样认为。他说,大学生思想活跃,不安于现状是件好事,但关键是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他们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有个明确的目标。每一次跳槽都应该是为实现目标做准备,而不是只图目前社会上吃香的职业,图挣钱多。否则,从长远考虑,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对发展中的企业都不利。
增强综合素质为当务之急
当问起我国一些优秀的企业老总,认为“大学毕业生最缺乏什么”时,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缺乏情商EQ。
记者在这次大会上目睹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国巨电子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中国公司总部设在苏州市。在这家公司招聘摊位前,来自东南大学计算机的一位男生递上自荐材料,公司人事部的陆女士看过后兴奋地说,“你的托福成绩考得这么高。”接着她用英语对这位同学说,“请用英语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基本情况好吗?”看着这位同学一脸的疑惑,陆女士改用中文说,“请你用英语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基本情况好吗?”这位同学停留了大约两三分钟,张口讲了两句,接着用中文“然后”衔接了一下,很吃力地说了两句。随后有些脸红地说:“实际我的口语还可以,只是在这种场合有些紧张。”
这位同学走后,陆女士遗憾地对记者说:“真可惜,他的托福成绩这么高,计算机学科成绩也很好,怎么应变能力会这么欠缺。我们公司直接与外国人打交道,对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
在这次大会上许多企业单位人事部门的负责人都反映,现在的本科生与人交际、沟通的能力比较弱,从学校的推荐意见上看,学习知识能力比较强,学科成绩考得不错,但就是综合素质上有些欠缺。
当向上海华东电脑公司总经理肖永吉、CEN国际教育网总裁陈玉宝等企业家问起:“中国的大学生最欠缺什么”时,几位老总一致认为:是EQ。上海杰事杰新材料公司董事长杨桂生说:“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不注重让学生去体验,而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想想从上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学生一直处在老师没完没了的灌输,学生没完没了的记录,考试前再没完没了的背诵。回过头来想,走上工作岗位所背的东西只能用上5%。学生没有体验、没有实践,怎么可能去创造。”
用最通俗的词表达情商EQ的内涵即“人格”,社会理论学家解释为“道德行为所需的心理肌肉”。道德教育本身不是一门独立的功课,它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侵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理素质。
给大学生更广阔空间
在这次大会上,记者有意问过一些企业人事部门领导,如果只能录取一名,一个毕业生专业更为对口,而另一个专业相对宽泛但综合素质要好于前者,你选他们中的哪一个。回答也基本一致:是后者。
据介绍,广州宝洁公司每年到南京大学招聘人才就没有要求专业对口,只要测试合格哪个专业都录用。汇丰银行到复旦大学招募人才也是,什么专业的都挑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界在选才上更多的强调人的综合素质、道德人品及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目前处在一个什么状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入了科学之门,不要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复旦就被分配进46个专业,在上海交通大学则有57个专业。而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李政道教授曾称赞说,复旦大学的校训好就好在每一句的第二个字,学与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没有问题哪来创造性思维。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问题问出来?杨福家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明白,“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面对的每个火种都不一样,不能用“大锅饭”的形式去教育,而是要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与学生一起寻找自我,点燃他创造的潜能。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在提倡学生跨学科选择专业辅修,何不改革得更彻底些,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