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查看: 133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大全] 【学校新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胡碧薇教授访问近代史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4 16: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研究系胡碧薇(Beverley Hooper)教授对近代史研究所进行了学术访问,并做了题为“帝国主义之后: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的报告。    胡碧薇教授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关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帝国主义时代(1840-1949),##被过滤##时代 (1949-1976),改革开放时代(1978-)。胡教授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第二个时期:1949-1976。   
胡教授例举了西方在华的几个不同的群体:帝国主义的残余、“外国同志”、外交官和新闻记者以及外国专家与留学生。指出:帝国主义残余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留在中国大陆的外国传教士与特务;“外国同志”是指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帮助进行国家建设的西方人;而外交官则主要是指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英国与法国外交官;新闻记者则是指当时允许在中国大陆存在的路透社等几家西方媒体的记者,外国专家是指中国ZF请来帮助中国大陆进行建设的外国专家学者,留学生则是指与中国进行交换的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学生。    其中,“外国同志”与外国专家在中国都享有很高的工资待遇与生活待遇,过着优越的生活。外交官与新闻记者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很短,一般三年左右就会回国。而留学生一般都住在留学生楼里,并由一名中国学生陪住。    胡教授认为有关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存在四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1.西方在华不同人群的‘身份认同’问题;2.西方人与中国人、中国ZF的关系问题。当时西方人很少有机会与中国的民众以及中国ZF##被过滤##接触;3.西方在华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当时的“外国同志”不与本国的外交官来往,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的代表;4.西方在华不同人群内部的关系问题。西方不同人群内部对于当时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苏矛盾以及他们在中国的优越待遇等问题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报告结束后,院荣誉学部委员张振鹍先生及研究室全体成员与胡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该问题提出了诚恳的建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顶 踩
2#
发表于 2010-8-25 09:21 | 只看该作者
来看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11-27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