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star4466
谢谢, star4466, 这也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
IT的大势不敢妄言. 对于消费类信息产品而言, 驱动市场变化的主要动力还是在于3G为代表的无线互联为消费者带用的应用升级. 谷歌和APPLE是领导市场变化公认的急先锋. 有趣的是这两家都在中国”水土不服”. 他们的”牛人”姿态让我想起刚有PC刚刚进入中国时, IBM,COMPAQ对这个市场的不屑。这对国内的本土企业没什么不好. 当HP, DELL后来再杀入消费市场时,只能面对联想把自己身段放得更低.
另外在中国不可忽略的是”山寨”力量. 因为中国的”山寨”在考虑应用需求和国情方面做的不比大品牌差. 即使本身有很多不足, 但成长性不容忽视. 在手机行业, NOKIA, MOTOR已经吃过苦头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大牌IT厂家需要直面这个挑战,特别是当他们要开拓不规范, 广大分散的四五级市场.
除了APPLE以外,其它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都已充分投入, 竞争在三年前已经全面打响, 格局现应该基本稳定了.
我现在不认为英国的商科理论能对中国市场有指导作用,除了在上海这种比较市场化规范的地方有点用处以外, 中国的问题还要用中国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 ##被过滤##不留学,也搞出了新中国. 现在的情况就如果放到中国革命时期, 就好比共产国际这个老板更强势了,手伸的更长了. 这个时候如果不学点共产国际的理论, 把中国的土办法包装一下, 胜利就几乎不可能了. 从我工作的经验上来看, 明智的大老板也知道自己的洋办法搞不定中国市场, 但他们需要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能用他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和思维逻辑和他们沟通,让他们理解中国的经理人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这个时候,西方的商业理论的利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回来搞IT是我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好的选择, 人脉关系还在. 出去以后还可能会碰到其它的机会, 我想还会有比较和选择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