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查看: 9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感悟] 大家来说说现在大学的是不是麦当劳化和是不是自我麦当劳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8 1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年4月8日的《纽约书评》刊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学术史家安东尼·格拉夫顿(Anthony Grafton)撰写的文章——《英国:大学之耻》,国内媒体也及时“引进”了这篇文章。
    说实话,看过这篇题目起得“很重”的文章,我没意识到这有多“耻”。被教授“引以为耻”的事件是:2010年1月底,在英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研究圈子里传开了一则消息,英国的伦敦国王学院计划取消古写本学、古文书学的教席,这不单单意味着目前担任该教席的教授将丢掉工作,更要紧的是,伦敦国王学院这个古写本学教席是英国现存唯一的古写本学教席。这就使得一件看似属于学校内部教学政策调整的事情带上了象征色彩,它似乎成为一个标志##被过滤##件,意味着人文学的古典领域将失去其所剩无几的要塞中的一个。
    但是,熟悉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应该和我的感觉相似——实在很难“以此为耻”,因为这样的事,在中国大学教育的“耻辱”事件中,根本排不上号。当今媒体所关注、讨论的,都是涉及资金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教育腐败事件,以及打着“名校”、“校长”、“院士”等身份标签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有这些才能触动公众的神经。至于学校的学科调整、专业调整、课程调整,基本上都不在关注之列。
    学科调整,很多时候不就是有关部门领导一句话的事吗?比如,有领导到某高校视察,讲话要求设立某个专业。隔几天,这所高校就成立了开设新专业的班子,开始筹备新专业,也不管学校有没有办学条件。
    专业是开张还是关闭,不是教育行政部门发一个通知的事吗?早在多年前,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教育行政部门发出通知,命令就业率连续3年低于30%的专业停招或减招,也不管这个专业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教授、学者能够大谈“大学之耻”,或多或少能说明,这所大学其实是有希望的。据悉,今年2月后,随着英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增多,这一事件在欧美学术圈引起不小震动,许多古典学、中世纪研究的学者联名致函伦敦国王学院校长里克·椿纳,批评此举对学术造成极大伤害,要求校方重新考虑计划;3月,英国议员蒂姆·鲍斯威尔甚至在议院提出动议,希望敦促伦敦国王学院保留这一职位。格拉夫顿的文章不过是此次声援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如果这样的情景,哪天也能出现在国内大学就好了!当某个学科要在就业压力下无情地被取消时,教授能站出来捍卫这个学科,而不是忍气吞声;当某个学科在“搞大”、“整合”的思路下,要被合并、调整时,教授能据理力争,而不是屈服行政领导;更重要的是,教授发出的声音是管用的,而不是飘散在风中,无影无踪。回忆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高校大合并、大扩招、大发展,这其中,有多少教授、专家能发出声音,而又有多少教授、专家的声音被重视和采纳呢?
    只有教育与学术的坚守者,才能对丝毫的伤痛都十分敏感,甚至提高到“耻辱”的高度。这种“教育洁癖”和“学术洁癖”实在值得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思考。当然,欧美学术界对古写本学的捍卫,或许也会以失败告终,最终大学就如他们批评中的那样,走向“麦当劳化”。而与之相比,我们的大学,则有可能在全无防线中 “自我麦当劳化”——当教育行政化无所不在,教授与学者本人所思所想的都是“功利办学”,大学生中流行的是“考证”,学校强调的是职业技能培训……这一切,正不受任何阻力地在高校中蔓延、推广,摧毁大学的传统学科、传统风气。
    对于“自我麦当劳化”的我国高校来说,说不定还会拿国外大学的“麦当劳化”来聊以自慰--你看,这是“国际”趋势!现在,国外高校中的确出现了某学科被取消的“故事”。但需注意的是,就整体环境而言,通识教育仍旧是这些高校的主流,而且其基本的学术治理环境依旧是教授治校。我们要向国外大学所学的,第一步是能大胆地说出“耻辱”和“疼痛”,能有权捍卫学术,再是共同努力为教育与学术的相对独立,不懈努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顶 踩
2#
发表于 2010-5-28 15:08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们真的需要沉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5-4-21 05:5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