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查看: 47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中国] 中国推出千人计划-引进海归人才【具体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8 1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一般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国家急需紧缺的其它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根据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的不同特点,及不同事业平台的具体需要,拟引进人才还应具备相应的其它条件。比如,创业人才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3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经营管理能力;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等等。
  除“千人计划”之外,国家鼓励并支持各个层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尚不符合“千人计划”条件、但希望回国(来华)工作的,可以申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其他部门和各省、区、市的人才引进项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28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申报  “千人计划”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四个事业平台引进人才。海外人才需与各个事业平台的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签订工作合同或达成引进意向后,即可进行申报。
  申报基本程序:一是用人单位向有关部门申报。海外人才需提供个人的相关证明材料,主要是科研业绩或创业成就,回国(来华)后的工作设想,包括创新创业的内容、目标、方案以及现有基础、团队等情况,也可提出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二是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综合遴选。三是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对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批。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还可以自荐的方式进行申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外专局、全国青联、中国科协、欧美同学会等部门和单位的网站,设有专门的对外联系窗口,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接受海外人才自荐。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29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评审  评审工作由四个事业平台的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评审工作由科技部负责,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分别由教育部和科技部负责,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分别由国资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创业人才的评审由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评审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匿名的通讯评审,然后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准备选择一批知名专家、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等,建立“千人计划”评审专家库。为确保评审的公正性,不设专职评审委员,每次评审根据申报人的具体情况,在库中随机抽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30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开出的条件  “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可以获得工作条件
  为支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国家有关部门作出规定,要求并支持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一定的领导职务或专业技术职务;可担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 基金 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ZF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可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订、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引进人才,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权对经费使用、人员聘任等作出决定;可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可作为各类ZF奖励候选人。
  “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可享受特殊的生活待遇
  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引进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有关部门为其提供了一系列特定的生活待遇。如,外籍引进人才及其随迁 外籍 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2-5年有效期的多次往返签证;具有中国国籍的引进人才,可不受出国前 户籍 所在地的限制,选择在国内任一城市落户;中央财政给予引进人才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视同国家 奖金 ,免征 个人所得税 );享受医疗照顾人员待遇;引进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可参加中国境内各项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可不受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购买自用商品住房一套;五年内境内工资收入中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探亲费、子女教育费等,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引进人才的配偶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工作或发放生活补贴,子女就学可按本人意愿,由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用人单位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一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各种生活补贴,协商确定合理薪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可实施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
  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ZF采购目录。创业人才在做出突出贡献后,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并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为给引进的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开设专门服务窗口,代为办理永久居留证、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各项生活待遇的手续。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30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面临问题  引进人才,学术优先
  在采访中,多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各研究所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表示,本次出台的“千人计划”门槛确实比较高,“国外大学的教授大多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和工作待遇,他们会愿意回来吗?”
  “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出去‘挖人’的时候都把校长、书记等派出去,他们未必了解所有的学科领域,经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次能找到真正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吗?”
  针对这些问题,“千人计划”评审专家黄伯云委员说,本次引进的海外人才是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希望他们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
  “他们一定是已经在国外有所成就、成为相关 领域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必须是副教授、教授或终身教授级别,是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里的精英。这些人才回国后,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国家基础平台建设里起到带头作用;搞企业的,要拥有高新技术、能进行自主创业。”
  黄伯云委员说,本次“千人计划”按照不同领域进行分类,每个领域都有国家一流科学家参与人才引进的评审,让真正的科学家来“评判”科学家。具体考量办法为,凡是申报“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需要递交申请材料,包括职称、基本科研学术水平,在具有国际力影响力的杂志发表文章的情况、能否在中国履行职务及履行职务时间的长短等。
  据透露,凡是入选“千人计划”的海外人才,国家将拿出100万元作为生活补贴,各招收单位将按照级别提供150到200平方米的住房,以及接近国外水平的薪金。被引进者还可能被授予“国家教授”或“国家青年教授”称号。
  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邢新会委员,是中科院“百人计划”教授,2000年从日本回国。
  在这位海归博士看来,营造宽松科研氛围、健全回国创业机制,可以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
  “海外华人回国创业,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便利和优惠政策。国家应该从管理体制上,理顺和规范各类优秀归国人员的政策,积极提供与国内优秀人才同等发展的舞台。例如,设立一条龙服务机构,或者授权部分中介机构从事此项服务,减少对当事人时间和精力的耗费。”
  归国人员所在单位要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邢新会说,目前,国内很多评价体制并不一定适合归国人才。比如,每年都要检查科研人员做了什么研究。“这个检查是很重要,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才,这个检查只能作为参考指标,到任何一个地方,要做一个新东西,没有3年是无法搞起来的。归国人员需要宽松的、鼓励性的评价体制。前3年,单位要允许归国人员没有科研成果,或是没有申请下科研经费。但在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这个单位让你回来,就希望你申请经费,这种压力对海外人才来说是非常大的。”
  最后,邢新会委员建议,设立海外归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强度为每个项目200万元人民币,资助时间为两年。“这笔资金提供回国人员建立科研平台,安心做实验室建设,进行科研部署,不必为科研经费而分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委员认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见效快,是个好事情。但是,不能光靠引进海外人才,更需要培养国内的学者。否则,就会造成“娶来媳妇,气走女儿”的状况。
  朱清时特别强调,现在的中国大学“官本位”的思想越来越强,一些高等院校片面地把引进人才作为领导的政绩,这严重影响海外人才引进。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国内的学术环境也要搞好,否则“引得进、留不住”。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32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具体操作 
 “千人计划”能否实现它的初衷,即“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之所以怀疑,是因为据分析,引进2000名国家“所期待的”高层次人才的“可操作性”比较差。
  当然,真正操作的时候,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定义可以搞得有弹性一点。这样,引进2000名人才的目标也不是不可以达到的。当年搞百人和长江计划的时候,开始定的标准也都蛮高的,都是冲着海外最杰出的华人精英去的,但实施下来,引进的“人才”还是有良莠不齐的问题,还有的人才压根儿就是大头还在国外,属于“假引进”。就算这样,百人、长江的实施,正面效果还是巨大的。
  尽管对“千人计划”的可操作性有怀疑,仍然应该给国家下决心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次郑重其事地鼓掌。之所以给这个计划鼓掌,是因为这个计划在国家层次明确地表明了引进人才的重要意义,这个计划的实施的协调工作也是在国家层面的。以往的人才计划,都具有明显的部门色彩,比如“百人”是科学院的,“长江”是教育部的,“杰青”是基金委的。即将实施的“千人计划”,则是国家层面的。
  应该给这个计划鼓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计划既是国家层面的,又是要分层式实施的。这样一来,不仅国务院各部委和中央直属的各机关要实施,而且各省、市等地方行政机构也要实施。应该说,我们也许要面对这样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局面了,即全国一盘棋,上下纵横,各部委、各级ZF均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所以,尽管实现预期目标很难,但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件事,还是要做的,而且要加紧做,要下大力气去做。就算引进2000名高层次人才有困难,能够引进1000名,也是好的,也是值得做的。管理学上讲,把目标定得高一些,就算不能实现,也会有利于激励大家更加奋发的。韩国在1990年代曾经大言不惭地宣布到2000年它要进入G7集团,并把它作为国家目标来实施。结果自然是没有实现。但这个目标曾经在韩国人奋力走出金融风暴的影响并实现经济再次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了激励作用。
  很多人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中国现在不缺人才,缺的是产生人才的体制。其潜台词是,现在最要紧的不是引进人才,而是优化科研环境和科研体制。联想到国内现行科技体制的种种问题,这么说听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
  不过,我们应该靠什么来优化科研环境和科研体制?你可能回答说:靠好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呀。那么,再接着问:靠谁来设计好的公共政策和制度?靠谁来实施好的政策和制度呢?答案是:靠人,靠人才。
  不必把引进人才与改善国内科研环境对立起来。事实上,引进海外人才能够在改善国内科技体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媒体对有关“千人计划”的《决定》的报道来看,国家在这个计划似乎没有强调引进人才对改善国内科技体制的重要意义,我认为,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是一个很大的疏忽。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外人才就是一股“活水”。并不是说海外人才比国内人才更聪明,而是说,由于在海外发达国家长期学习、工作、生活的经历,同国内人才相比,海外人才的观念更新、思路更开阔、眼界更高、国际观更强、更懂得科研运行的规范、更能跟世界潮流接轨。观念、眼界、思路、国际观,都是在目前形势下,设计和实施好的公共政策和科研体制所不可或缺的。
  海外人才的观念、眼界、思路、国际观,再加上国内人才的踏实肯干、勤奋聪明,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组合呢!对于施一公、饶毅这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我们应该不仅期待他们在科研上继续产出高质量的成果,也期待他们在改善国内科研环境科技体制方面有所作为。引进人才与改善科研环境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引进人才有利于改善科研环境,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引进更多的人才。
  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精英的作用仍然是显著的。好的制度可以保证整个集体不出格、不犯大错误,而精英则会带来惊喜、带来转变、带来革命。在科技界,精英的作用更是不能低估的。没有1950年代那些大牛的海龟,中国的两弹一星就会延缓很多年,仅仅依靠决心和口号是不够的。培养精英的土壤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的土壤在培养科技精英方面是占尽天时地利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人计划”至少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一个尊重人才、渴求人才的氛围。我衷心地希望,国内的科研机构、高校、重点企业,一旦确定海外精英人才,就创造条件,大打方便,张开双臂,热情地迎接他们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32 | 只看该作者
千人计划-大事记  
        2009年1月,##被过滤##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2009年6月15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实施“千人计划”视频会议,对高等学校加快实施“千人计划”进行动员部署。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李智勇,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会议并讲话。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33 | 只看该作者
高校千人计划名单
  浙江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彭金荣 新加坡分子及细胞生物研究院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顾敏 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斯威本大学光电子学教授
  邹鸿生 美国肯塔基大学结构电子学实验室主任
  李尔平 新加坡国家高性能计算科学研究院电磁与电子研究室主任,IEEE Fellow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陈骝 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及天文系教授,APS Fellow
  何赛灵 瑞典皇家工学院教授,OSA Fellow,SPIE Fellow
  彭笑刚 美国阿肯色州大学化学与生化学系教授
  沈炳辉 美国洛杉矶国家医学中心教授
  张富春 香港大学物理系主任,APS Fellow
  清华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施一公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宋永华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胡##被过滤##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
  王力军 德国马普学会光学所所长、爱兰根大学教授
  张奇伟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教授
  北京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陈十一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程学院教授
  陈松蹊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龙漫远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邓兴旺 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潘建伟 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所教授
  赵政国 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研究员
  罗毅 瑞典皇家工学院生物技术院教授
  张振宇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授
  陆亚林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泉城分校教授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秦宏 美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李卫平 美国八达网络公司副总裁和首席技术官
  严以京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Robert Parker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
  邵志峰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
  倪军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吴贤铭先进制造技术中心主任
  吴国雄 英国伦敦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倪明选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复旦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马红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命科学
  魏庆义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冯建峰
  谷迅
  沈健 美国国立橡树岭实验室,PECASE奖获得者
  沈文辉
  王城
  张颖
  厦门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洪永淼 美国康乃尔大学经济系
  李宁 美国罗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许华曦 美国Burnham医学研究所教授
  张晓坤 美国Burnham医学研究所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洪万进 新加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松阳洲 美国贝勒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系
  汤子康 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
  许跃生 美国锡拉丘兹大学数学系
  张辉 美国杰佛逊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王擎 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教授、克利夫兰临床医院心血管遗传中心主任
  蒋庆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曾任机械工程系系主任
  李亮 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全球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胡斌 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马恩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系教授 (西安交大微纳米尺度材料行为中心主任)
  王煜 美国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
  任晓兵 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院铁性物理研究室室长 (西安交大多学科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李晓榕 新奥尔良大学教授、信息与系统实验室主任、电机工程系主任,IEEE Fellow
  华东师范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刘明耀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
  张增辉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
  郑伟安 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教授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象伟宁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学系教授
  倪维明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系教授
  邵军 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统计系教授,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美国统计学会会士
  四川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康裕建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
  肖智雄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林硕 UCLA
  哈尔滨工业大学
  樊文飞
  曹文武
  刘明飞
  电子科技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葛树志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李乐伟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工程系
  中国人民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鲍威 美国Los Alamos实验室
  蓝志勇 美国亚利桑纳州立大学
  南京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肖敏 阿肯色大学
  南开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王鹏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药学院 (南开大学药学院院长)
  武汉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刘奋勇
  北航大学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沙德洛夫 俄罗斯科学院计算模拟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兰州大学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付强 美国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AMS Fellow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刘同先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昆虫学系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苏宝连 比利时那摩尔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上海财经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田国强 美国得克萨斯阿A&M大学经济系
  石油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李向阳 英国地质勘查局
  苏州大学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廖良生 柯达公司
  北京交通大学
  第一批 2008年度(2009年4月公布)
  宋永端 美国国家航空研究院特聘杰出教授及“协调系统控制”中心主任
  杭州师范大学
  第二批 2009年度(2009年9月公布)
  邱猛生 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解剖科学
9#
发表于 2011-6-29 10:17 | 只看该作者
申报国家“千人计划”常见问题解答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155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11-27 01:51 | 只看该作者
哇,,,好多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12-28 02: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