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8 13:45
|
只看该作者
不同价值观的挤压和冲撞 难以获得角色认同
张敏洁比薛宁芸幸运得多。张敏洁留学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一个有千万资产的老公,回国做起了全职太太。敏洁父母那个年代的人无法认同这种生活追求,花钱让女儿出国留学,就指望她能有一番作为,没想到她回来却做了个没出息的家庭主妇。早知今日,当初何必花钱漂洋过海去苦读!父母不解,生气,甚至绝望。敏洁无法和父母沟通,一见面就是吵。敏洁只好通过父母的一位老朋友,转告他们:“我很幸福。”敏洁觉得,父母对幸福的理解落伍了,对留学的目的看得太狭隘,“出国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谋求一个好的未来吗?而我,通过出国遇到一个爱我的人,他很有钱,让我生活无忧,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让我得到想要的人生,有什么不好呢?应该感谢留学为我带来了这一切。”
价值观的差异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抹平的。好在父母与儿女之间,虽然心里存着疙瘩,还有亲情维系。但是在工作中,在社会圈,价值观的差异,有时会让人不知所措,与周围的人与事也有着严重的间离感,难以共处,难以共融。
任君从硅谷回来,在一家跨国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他在美国工作时间的两倍,几个月下来身体严重透支。他很多在外企工作的校友也有同样的感觉,和美国相比,在中国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中国,人人都抱怨工作压力大,可是人人都争当工作狂(即使效率不高),好像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工作挣钱。而在美国,如果问100个美国人,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99个会回答,当然是家庭重要,没有特殊情况,下班时间绝对不允许被工作占用。在加班这件事上,也体现了中美价值观差异。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个人利益第一,企业利益第二,偶尔老板让加班,会很抱歉地对员工说,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做完赶紧回家吧。而亚洲文化,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企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个人服从集体。况且中国文化崇尚坚忍,大家对加班习以为常,没有人因为工作时间长就炒老板鱿鱼。
刘沁和国内同学聚会时,感觉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大家在一起谈的都是如何升官发财,谁买了豪宅,谁买了名车,而在国外,大家谈的多是如何让人生变得有趣,如何充分享受生活;在谈到小孩的教育时,国内同学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名校,上补习班,而国外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随性发展、快乐成长。
像任君、刘沁这样的精英型海归,从来都不是不思进取的人,“可是天天生活于工作狂的包围中,受迫于世俗名利的喧扰,常常有一种失去自我的莫名的失落。”其实,他们是因为受到不同价值观的挤压,无法获得角色认同感,内心时时处于焦虑、失衡的状态。
在海外,总以为自己的中国情结很深很重,自己的中国本色很纯很正;回国后,却发现,自己身上被移植的西化因子如此活跃,以至于与中国情境格格不入。这就是很多海归的尴尬。黄皮肤,东方脸,说着中国话,可是脑子里的思维方式却改弦更张,“我是谁?”成了中国人与世界交融过程中必然的发问。答案在哪里?成了又一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