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诉及帮助: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英网论坛

楼主: 黑白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瞬间,也是永恒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1 | 只看该作者
一系列超现实作品创作的成功,使哈尔斯曼坚信摄影创作的能动性。如实的再现是一种,意念的具象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于是他接连不断地创作出表现人的哲思与意念的作品。

关于人生的苦与甜、哀与乐、生与死等等,人们思考得很多,争论得很多,这是人人面临的一个难题,一个困惑。

经过反复构思,作者请来了他的老朋友和九位人体模特,经过反复设计描述,终于用七个美女构成了一个逼真的骷髅,猛然看见,令人触目惊心、恐怖万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这是七位极为赏心悦目的女人体。丑陋与美艳,可怕与可爱,诱惑与抵御,种种矛盾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去何从?每位读者都禁不住会像男主人公一样深深的思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7#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2 | 只看该作者
1955年,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从蒙哥马利市开始。当时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成为运动的领袖,他主张非暴力的斗争,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中享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斗争逐步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7年,美国废除了许多不平等的种族歧视制度,这幅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获年度大奖的照片,十分典型地记录了当时生动的情景。

1957年,阿肯色州的小石城刚刚宣布解除种族隔离,黑人女学生多罗茜·考茨和其他八名同学考入当地中学,但是遇到种种阻挠,结果,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1000名空降兵到该地护送这九名黑人学生入学。但是,能压服暴徒,却压服不了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这幅作品中,一群男生在黑人学生后面出洋相,校方的两个护送人,神态也截然不同,一个是坚定神圣地履行职责,一个是很不情愿地鄙视态度,似乎代表了美国人中对废除旧制度的不同态度。令人起敬的是黑人学生脸上流露的庄重与自尊,她勇敢地走进充满敌意的校园,只是为了捍卫黑人受教育的神圣的权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8#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2 | 只看该作者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逐步从废墟上复苏,发展迅猛。然而随之而来的工业污染也日益严重。

由于一家名叫“奇索”的化学工厂不断向海里排放含有大量水银毒素的污水,以致当地渔村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四肢萎缩,全身痉挛,导致死亡。

史密斯得知这一情况,决定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1971年在日本女友的帮助下,他开始到水俣村采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被过滤##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终于拍摄到了上千幅照片,完成了采访。他选出175幅出版了一本名叫《水俣》的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这个专题不仅轰动了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3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地摄影,有许多成为了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因为这些杰出的战地新闻照片,生动地、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唤起了大众的良知,共同起来反对战争,从而为尽早结束这场罪恶之战做出了贡献。

美国的战争决策者——约翰逊为此十分恼怒,他们说:“派遣到越南的记者既不称职,也不爱国。他们不应该对美国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评,甚至连怀疑也不能有。”

然而,富有正义感的摄影记者认为有必要让公众知道战争的真相。他们表示:“没有一种检查制度能够阻止大众毫无成见的心理,去真诚地反对##被过滤##裸的##被过滤##,反对令人作呕的行为,反对来自越南前线的令人心潮起伏的悲剧。”

这幅作品令人触目惊心。直躺在地上的伤兵,如同木雕泥塑,不知是死是活。头缠绷带的黑人士兵,茫然不知方位,不知向何处去?战争将一个又一个年轻的生命,推向生死未卜的境地。

据统计,赴越美军四十万,死亡四万,伤残者三十多万。

拍摄战争的记者,也时时处于生死未卜的险境。但他们无所畏惧,仅在越南战争中,就有二三十位摄影记者,献出了生命。这幅作品的作者也在其中,他在越南朗那殉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4 | 只看该作者
美国侵越的战争,越打越难缠。美国气急败坏,决定与南越联合向柬埔寨进攻。面色阴沉的总统尼克松在电视上说:“我们将不允许敌人躲在有利的庇护所里把上千个美国人杀掉。”

这种战争叫嚣在美国大学校园里的反应是意料之中,学生掀起了空前的抗议示威浪潮。四百多所大学因抗议活动而罢课。十万多名学生直捣华盛顿,把白宫变成了一个武装兵营。

面对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学生毫不畏惧,他们手捧鲜花,祈求和平,有的学生还采来一束束鲜花,插进士兵的枪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被过滤##的政治家们为了自己及其集团的利益,屡屡惹是生非,使得世界战乱不断,不得安宁。血气方刚的学生,有知识、有见解、有骨气、有热情,在各个国家都是保卫和平的中坚力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1#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4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在共同的环境中生活,看到的是共同的街景,柯特兹探寻着不寻常的视角,以便提供给人们在“同见的场景中的不见这美”。

在城市街景的拍摄中,柯特兹十分重视俯摄。他说,平平常常的街景,如果换一个角度,景观就会表现出有趣的结构。

这幅作品就是爬到卢浮宫对面的教堂上去拍摄的。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对前景、中景、远景这些不同景别的组合。画面给人以丰富广阔的视野和联想空间。无数次被拍摄过的卢浮宫,在柯特兹的镜头中呈现出空间的浩渺和时间的变迁,使人产生丰富的感受和想象。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2#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5 | 只看该作者
当太阳的余晖还没有散尽,明亮的圆月已经冉冉升起。山顶飘飞着层层云雾。山脚下,静静的村庄旁,是一片静静的墓地,十字架碑闪着灼灼白光。天上地下,仿佛回荡着一曲深沉的生死交响乐。

这幅作品是亚当斯的代表作,是他拍摄的最受人欢迎的一张作品。他说:“这是机遇与熟练运用技术的产物。”拍摄时,他就预感到,这是一幅卓越的影像。那时,他们正乘车在公路上行驶,亚当斯往右边一看,发现画面上令人激动的景色,急忙下车,架好8*10相机,经过一系列技术操作,按好雷登15滤镜,调好F32,时间为一秒钟,又经过精心冲洗与印制,才得到这幅杰作。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3#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5 | 只看该作者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的掠夺,国内政治##被过滤##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正在于此。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4#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6 | 只看该作者
海因拍摄的童工照片,有的以群体出现,巨大的厂房,瘦弱的群体;有的以个体特写出现,童稚的面孔,沉重的负担。这些直面现实的照片,以不可怀疑的直观性、凭证性将工厂主为了牟利拼命压榨童工的真相展示给社会。因此,激起了公众对童工制度的极大愤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终于通过了禁止使用童工的法条。海因的照片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幅作品中的男孩,在巨大的机械和昏暗的厂房里,双手无力地下垂,眼神一片迷茫。日复一日的沉重劳动,不仅使他感到疲惫,也使他对未来绝望,不知何日是尽头。

这个孩子姓甚名谁并不重要,海因把他作为一个童工形象推向社会,有如警钟轰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5#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
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6#
发表于 2004-5-25 19: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发完了?!我一直不敢插队...

其实我本人一直很喜欢纯朴的黑白照...

楼主此帖很有内涵!!!!!!

27#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3 | 只看该作者
即使在困苦中,即使在贫贱中,也不失坚毅与强韧,也不失自立与刚强,这就是人性的力量。萨尔加多以更多的理解、尊重、赞颂的态度拍摄的这位淘金者,虽然衣衫褴褛,浑身泥污,但仍令我们肃然起敬。在这个触目惊心的形象中,涌动着一般苍凉而粗糙的意志力。他显示了人的力量,人的自信,人的尊严,激起我们对劳动、对生命的尊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8#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6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的非洲,似乎是生产天灾和人祸、枯瘦和饥饿、暴君和政变的大陆,如果说,权力和繁荣常在美国手中,哲学和富足是欧洲的专利的话,那么赤贫和动荡,则不容置疑地属于非洲。
是殖民掠夺抑制了非洲。赤道阳光下的悲剧,是对人类理想和精神的讽刺。这意味着人类要实现理想、欢乐与富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这幅作品中应该丰满的像一个空袋子,应该活泼可爱的男孩像一个骷髅,惨不忍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还有人这样贫穷,还有人如此瘦弱。摄影师是怀着深深的同情去拍摄这些镜头的。他们说:“我们从事摄影这项艰苦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5-25 19:27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的千年史,都是靠口传与文字。自从摄影术发明后,人们试图用图像来记录,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告知历史事件的状况。

由于小型相机和快速胶片的问世,二战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相应照片作为证明。摄影师们说:“要做历史见证人,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每个事件,大都有许多记者,拍摄了许多照片,而经过公众的认可和时间的冲刷,最后只会留下少量的作为历史的凭证。

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之战”是欧洲战场的一场关键之役,英、法、美三国盟军联合偷袭登陆,逼使德国法西斯从此转攻为守,最后彻底失败。
卡帕当时跟随先头前进,在枪林弹雨的情况下,拍摄了战士武装泅渡的激战场面。动荡虚晃的画面恰好表现当时战场上激烈的情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0#
发表于 2004-5-25 20:4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震撼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本版积分规则

QQ|排行榜|小黑屋|Archiver|UKER.net ( 沪ICP备11021479号-1  

GMT+8, 2024-5-31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