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区划酝酿千年之变
刘君德:中国区划酝酿千年之变
主持人:本报记者陈瑜 嘉宾:刘君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导、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背景:本月,民政部透露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规划今年将正式启动,未来两年,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将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改革方案预计于2005年完成。此项改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无异于对中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动了一场大手术。新规划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行政区域布局,是关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主持人: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历经各朝各代。秦朝设立的郡县制,2000多年来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各省的区域划分也可追溯至元朝,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历史。这种绵延性必然有其合理的成分。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要改革行政区划? 刘君德:原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以农业型为主,区域分割,自给自足。但这套模式运行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区划矛盾日益显著。 在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特殊的现象,我把它叫作“行政区经济”,它将伴随中国整个转型阶段长期存在。从好的方面来讲,中央放权,各地ZF都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一段时期后,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自然滋生地方本位主义,谁都要讲GDP,于是我们今天在各个层面到处可以看到市场分割、地方封锁、重复建设。 这一切,都凸现了行政区划的重要性。好的区划无疑可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本身就不合理的区划,则会让“行政区经济”的负面因素暴露无遗。今天,我们就处在这个节骨眼上,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主持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环境迥异、人文地理差异巨大,使得中国成为了全世界行政区划最复杂的国家。在您看来,目前这套复杂的架构中,症结问题到底有哪些? 刘君德:首先是层次过多。除四个直辖市和海南省外,其他省区的管理层次一般设有省(区)-州(市)-县-乡镇四个层次。西部少数边缘山区在县与乡镇之间还设有县的派出机构———区公所,中东部地区的一些乡镇则在乡镇与村之间设有管理区或办事处,形成五级管理层。我国管理层次之多,居世界之首,而实质上层次越多,管理成本就越高,管理效率反倒越低,笨拙的肌体很难适应“小ZF、大市场”的发展要求。 再有,城市行政区划混乱。目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出在地区这一级。地区本是一个虚化的概念,但上世纪90年代“地改市”后,逐渐变成了一级ZF,功能实化,形成了市管县的局面。这样一来,城市型和农村型区划交叉混合,很多市为了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掠夺县级资源,建造办公楼、大广场,反倒忽略了农民利益,对“三农问题”的解决非常不利。 有专家提出,我国同级行政区之间规模大小悬殊,也是我国区划体制的另一弊端,认为行政区规模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比较集中的说法是建议在中国设立50个左右的省级行政区。 缩省虽然有必要,但从目前中国国情出发,重新进行大规模分省不现实,既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增设直辖市无疑是划小省份、减少层次的较好模式。据有关统计,从总体上看,直辖市的发展速度不仅快于省辖市,而且大大快于省,数据显示,直辖市的GDP是省的平均数的三倍。从区域经济中心布局考虑,最少的方案也要增加四个直辖市,即在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各设一个。但操作上,也要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案,整体规划全国省级行政区布局和直辖市布局,成熟一个设立一个。此外,在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还可培育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以外的特大城市,形成第二中心,同样能够起到划小省区的作用。 主持人:基于各方考虑,这次民政部提出的改革主要思路可能包括缩省并县,省市直辖,创新市制。 刘君德:对,我认为就改革思路而言,还是切中要害的,主要体现在调整幅度、减少层次、增强活力。但推行这项敏感的系统工程需要慎之又慎,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大前提,切不能一哄而上。更要清醒的是,中国地区差异巨大,也不应以一种改革模式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 改革之初,不妨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区建立“试验区”,比如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跨省的协调机构,在徐州地区推行三省交界地区的合作等等。这些经验的积累能够让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妥。 如果可能,我希望区划改革不要完全自上而下,还应该尊重民意,听取百姓的意见。特别是基层行政区划的调整,最好能做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举例来说,盲目的地区合并就不一定深得民心,因为民众满意的ZF不一定是大ZF。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行政区划要有立法保障,使之走上规范化道路。以往,区划变更随意性太大,报告打上去,条子批下来,许多所谓的改革根本都是利益驱动,没有调查研究的基础。要知道一个县改成市,就一个字牵扯到的图章、信封等行政开销,就要耗资1000万元,这样的行政区划改革不是劳民伤财,又是什么! 主持人:行政区划改革被称为“中国层级之变”,有人把它列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关乎中国未来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