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市场上各种粽子一拥而上,热闹非凡。然后就有很多时令问题出现,什么人适合吃粽子啊,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啊,早晚什么时候吃好啊,吃粽子要不要配菜啊,等等。
粽子当年的来历,国人都知道,无需赘言。有个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倒是值得一提,那就是粽子并非自古以来就是用精白糯米做的。以前的粽子,往往是用粘大黄米(黍)来做的。老北京说,即便到解放的时候,郊区的农民还是常用粘大黄米来做粽子,城里的富裕人家才吃纯白糯米做的粽子。
这大黄米和糯米有什么共同点呢?首先,它们都很粘。粘大黄米做的食品在冷的时候较硬,加热之后就变得非常柔软,粘性很强。这种粘性来自于其中占绝对优势的支链淀粉。凡是“粘”“糯”品种的粮食,都有这种特点,而非糯性品种里面都有一部分直链淀粉,就不那么粘了。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按传统说法,糯米和粘大黄米都性质温热,有补虚的作用。也就是说,适合身体虚弱怕冷的人吃。其中大黄米性质更温暖一些,是冬季传统推荐的暖身补养食品。
为什么要在炎热的夏季到来之时吃这种温热的糯米或大黄米呢?为什么不是吃小米或玉米呢?古人肯定有道理在其中。夏天天气炎热,皮肤表面出汗多,血液在体表的分布较多,在消化系统的分布相对减少,消化液分泌也相对减少一些。这时候身体虚弱的人更容易出现消化功能低下的问题。吃糯米和粘大黄米做的食品,对温暖肠胃、促进消化吸收有一定作用。天天吃生黄瓜生番茄喝绿豆汤,并不是人人都适宜哦。古代生活条件差,烹调条件也差,相比而言消化不好的人比例可能更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