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茶壶泡茶, 还有:
孟臣沐霖:即烫洗茶壶。孟臣是明代紫砂壶制作家,后人把名茶壶喻为孟臣。
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放入紫砂壶内。
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茶壶,既洗净壶外表面,又提高壶温。
在盖杯泡茶里面就省了这些手续 :)
第一泡茶迅速洗茶,用滚烫的茶水洗涤茶具,意在消毒,所用器件要求不能沾手,以免手上汗水玷污茶具。
鉴赏色香强调茶品 在茶艺表演里还有:
游山玩水: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 以括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关公巡城:依次来回往各杯斟茶水。
韩信点兵:壶中茶水剩少许后,则往各杯点斟茶水。
三龙护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顶杯,此法既稳当又雅观。
这些是茶壶和闻香杯才有的。
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两道省略合并为观音显灵, 意为铁观音茶汤已经泡好,可以通过过滤网倒入公道杯,进入喝茶程序。
茶艺表演中还有 初品奇茗:观色、闻香后, 开始品茶味。 再斟兰芷:即斟第二道茶。
品啜甘露:细致地品尝。 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 令略音韵:即慢慢地领悟铁观音茶的韵味。
敬献茶点:奉上品茶之点心。 自斟慢饮:任客人自斟自饮,尝用茶点,进一步领略情趣。
听曲赏舞:三五朋友品茶则呤诗唱和、谈古论今。 尽杯谢茶:起身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有些纯属艺术夸张,于茶本身的滋味无关,但随着生活好过了,欣赏表演也属于业余消遣。
???听潺潺水声,
???闻嘤嘤鸟语,
???品悠悠香茗,
???抒淡淡情思.
茶道与佛教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同共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
???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五品”即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叶、欣赏茶。
???“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高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例如,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碧螺春”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联想到烟波浩淼的百里洞庭,联想到“吓杀人香”的俗称,以及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必定会达到神游洞庭、心驰茶乡,领悟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匀齐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分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朵、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