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去楼下喝茶,几个博士生在谈读书的辛苦,我突然听到,英国很多大学的博士课程已经是四年制,所谓New Route PhD,头一年需要修学分。我查了一下已经有十三个大学提供这样的按键 博士课程。
这消息让我大吃一惊,顿觉时光荏苒,原来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于是想起自己当初来英国读博士的经历。那时候,博士是三年读完,不上课,另外给12个月写论文(writing-up year)。
末代导师制
当时出国考虑过美国,但是我实验室一位朋友朋友评价,你的CV没有任何的闪光点,大概没什么人会感兴趣。此外,我还有一个软肋:我背不了GRE单词,不喜欢新东方,能够考个托福已经是我人生的极限了。
于是我选择了英国。大概从当年布莱尔访华的姿态中,我已经明白英国高等教育,就是一笔买卖,最短平快的项目就是硕士课程。因此,当我联系学校时候,大学说你先来交钱读一年,然后再申请博士,一定有奖学金。我基本上都说声谢谢,就拒绝了。
终于拿到奖学金读博士,我还是有点愤愤不平,知道自己就是一个中餐馆二厨的收入水平。好在奖学金是英国ZF拨款,而非很多理工科奖学金来自公司企业赞助,钱所支持的是我自己的研究想法,三年在研究课题上过的自由自在,按照我导师的说法,我也想过引导引导你,但是后来觉得你很难管,就随便了。
很遗憾,对于所谓“导师制”,这个英国唯一能够抗衡美国博士训练的核心武器,我也未得亲炙。不过导师性格温和,对我很宽容,也对我有点不羁的性格,也习以为常。所以,我们在博士之后还是保持了很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我的“导师制”似乎是读完博士后开始。
美英差别
在读完博士前后,有一些大致同期到美国读博士的同学,陆陆续续传来消息。我大概对于美国的博士,有了一些概念。最深的印象是,他们需要上一到两年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科有一个系统地了解,据说,将来当不了研究人员,也可以好歹教课混口饭吃。这样的博士课程,需要通过考试,并作为攻读博士资格的标准。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学校鼓励博士生去上一年的硕士课程,但是不算学分和考试成绩。这个让我挽回了很多面子,因为如果让我考试的,压力会很大,结果也许会震惊。
我理解的英国的训练,与美国有点不同,前者个人主义色彩浓重,后者更像是标准化的博士工厂。在英国,一旦开始博士之后,就直接做研究,有点学徒工的味道,抓住一个问题,一直做下去。在第二年,对这个博士资格有一个审核所谓升级(upgrade),基本上一篇报告和一场面试就可以了。
我了解的英国朋友中,对这个升级似乎都没有特别担心。也许英国这种博士训练,没有美国博士课程那样的华丽,让博士生视野难免有狭窄一点,其他的我感觉差别不大,所谓一些基本通用技能,我觉得是无关紧要的。比如,时间管理要放到博士##被过滤##别培训,我觉得似乎是在读MBA。
在解决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实际,对于研究问题的理解,我个人比较偏好英国式。这是经验之谈,因为在学习上,如果提前给一个庞大的框架,让人有一种俯瞰全局的优越感,也很容易迷失了对一个真正问题的理解。
相反,从一个问题切入,不受教科书框架束缚,把一个或者几个领域的研究,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知道哪些是神马,哪些是浮云。
现在听到英国博士逐渐变成四年,要修一年的学分。我想这是一种折衷,也是英国大学有点美国化的意味。或者,一种更加恶毒的揣测是,学校可以多收一年的学费,而且是以提高学术训练的名义。
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在这种趋向标准化的潮流之下,“导师制”是不是也将走向没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