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此来说说我的经验:
我十八岁出来,读的基础科学,从A-LEVEL一路念完博士到工作,因为生活压力读博前一直打工养活自己,因此接触过形形##被过滤##各个阶层的人,可以说我的真正成人和认识社会是在英国完成的,反而是对国内缺乏直观的了解,回去大概会有culture shock。我胸无大志,好奇心过剩,对生活和朋友的要求主要是好玩,科研本身的乐趣足以让我感到工作价值的实现,对家庭生活的要求是亲密自由平等尊重理解共存,希望夫妻父母子女之间能既是亲人也是朋友。
我上大学的时候,好朋友基本上都是欧陆的人,没什么英国本地朋友,但同时因为一直租住英国人家里,打工也一直在酒吧,又和英国劳动阶层有非常近的接触,且和A-LEVEL时候的房东情同母女。我读的学位有一年实习,正好有两个同学和我去同一家公司,我们三个就合租了一年,这一年让我和非常害羞的英国女室友关系亲密。中间一次去开会,借住在那个城市实习的几个英国同学家,大家一起看碟吃饭喝酒聊天,发现其实共同话题甚多,只是之前没有共处的机会。现在看回去,大学那几年没有英国朋友和我自己因经济压力完全没有social life有很大关系。大学都是大课,很少有人是通过上同一门课来和同学交朋友。我大一就没有住宿舍,失去了和英国舍友交朋友的机会,而小圈子往往在一开始形成,到最后一年开始住宿舍,基本上就只和中国人混了。我参加的社团很少,而且因为囊中羞涩,基本不参与他们的social,也没什么跟人深交的机会。
现在想回去,我的英文不差,也不羞于表达,其实也相当融入英国文化,但大学时候没有英国朋友,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宅”出来的,虽然不是出于自愿。欧陆的同学们因为跟我一样是留学生身份,一样有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天然有一些共同话题,而且更会努力去交朋友。英国本地人很多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这个其实哪儿都一样,我都不好意思告诉印度或者非洲同学们中国人对他们国家和人群的无知和偏见),而且往往慢热(或者算socially awkward),会主动热情试图和外国人交朋友的不多,除非有各种契机把大家放在一个可以自然轻松开始话题的小环境里,比如社团,比如酒吧,比如 party。
很多人说和英国人缺乏共同话题,我倒觉得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表象。如果一个人只能和中国人抱团扎堆,一起无非聊些大学生活中国网络八卦娱乐动态什么的,的确可能真和英国人缺乏共同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文化背景太强。但我相信很多人在这些话题之外还有很多可聊的——如果能跟一个德国人相谈甚欢,理论上不应该见到英国人就找不到话说,除非和德国人一起全在批判英国……但即使光聊批判英国和批判英国人其实都有大把英国人乐意就这个话题侃一下午(英国大把 comedian是靠这个吃饭的)。如果看英国电视,就有好多电视节目可聊。如果有任何中国网络八卦之外的业余爱好,总能找到一些共同点聊,比如音乐/美术/文学/科学/体育/历史/政治。如果对时事有任何关心,总能找到大家愿意一起发泄的不满,比如经济危机,房价,就业市场。而熟人八卦这个东西,更是完全国际化的,只要你的熟人是国际化的。不止一个英国朋友跟我说觉得中国人喜欢抱团扎堆,很难去真正接近一个中国同学。我觉得这是双方面的,英国人的害羞和看似冷漠促使外国人更容易fall back to their comfort zone,而中国人的扎堆使想接近他们的英国人更加望而却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也许是从自己方开始努力容易一些。
读博的时候,因为拿奖学金,生活无忧,遂加入了同学们夜夜笙歌的腐败生活。但就这样,我也发现自己其实不是一个很sociable的人,天天一起喝酒 party这些同学,后来大部分没有跟我更亲近,也就算个熟人而已。真正成为了朋友的,几个是同组的同事,大家早上喝茶聊天,中午吃饭聊天,下午喝茶聊天,聊啊聊啊聊成闺蜜。后来我们组解散,撇下我一个,开始跟同办公室两个同学更亲近,再加上跟他们要好的另一个同学,我们几个人又是早上喝茶聊天,中午吃饭聊天,下午喝茶聊天,没事再去谁家喝酒聊天,聊啊聊啊聊成小圈子。然后发现,很有趣的,这两圈我读博时期可称作朋友的人,毕业后还一直联系的,全是英国人。其中一个,还和我做过四年大学同学,同组做过group project,却是读博之后才成了朋友。其实我和很多英国人一样,也是一个socially awkward的人,是这些日常生活中轻松亲密的频繁接触,铸定了我们友谊的基础。还很有趣的是,研究所之外,我在同学院里交到的朋友,又和大学一样,无一例外,全是非英国人。所以,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交朋友。
现在工作了,因为研究性质,所在部门又是很少中国人,我们组除了我全是英国人,同实验室不少其他外国人。大家天天混在一起喝茶聊天喝酒聊天,相处甚欢。
说了这么多,全在讲交朋友。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在这里感到孤立,融不进当地社会,跟交往圈子有很大关系。我现在舍不得回国,很大一个原因是我的整个朋友圈子社交圈子在这里,而中学那些好朋友早已散在世界各地。同时,要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靠远远的观察是不够的,必须参与进去。没有亲近的当地朋友,当然很难完全参与进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