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四,英国议会就上调学费议案辩论和投票的同时,我看着电视直播写新闻。
画面上,开始时如同嘉年华会一样的学生“##被过滤##”变“丑”了。在熊熊火光的映衬下,JC举起了大棒、示威者挥舞着铁条……
同事慨叹,惹谁也别惹学生。
很有道理。归根结底,学生的棱角还没有被官僚的压力磨光,头脑没有被教条的僵化束缚,他们更开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更年轻气盛、更可能参与行动。
回想当初BBC罢工的情景,更重要的,可能要算学生们没有买房按揭,没有家庭拖累,抗议起来更能打“持久战”。
但是,议会大厦外示威演化成暴力的同时,议会大厦内,上涨学费的议案还是得以通过、成了法律。
除了砸烂玻璃、涂鸦纪念碑,大批人进了医院或是拘留所,抗议示威又有什么用?
高压水龙喷温水?[size=1em][size=1em][size=0.85em]王储查尔斯和夫人卡米拉的座车遭抗议者袭击。
王储夫妇受到惊吓,可以想象,肯定有外国大人物的保镖窃笑,英国的JC、保安都是吃干饭的?
英国各界已经就JC维持##被过滤##秩序的手段展开反思、热辩。现在,JC主要使用的是“水壶战术”(把示威者堵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不能进也不能出),以警棍作武器。今后要不要像欧洲大陆的同行一样使用高压水龙?如果用高压水龙,天冷时是不是要喷温水,否则还不把抗议的人浇成“恶性过热”?
高压水龙还不管用怎么办?催泪弹?橡皮子弹?真枪实弹?
你看,说抗议完全没用肯定也不对。前段时间,欧洲大陆罢工、##被过滤##热火朝天的时候,英国相对平静。一场出乎意料、突然成势的##被过滤##至少把JC吓了一跳。
但是,##被过滤##对政坛的影响呢?
“水往低处流”我在英国见过的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算2003年那一次了,百万人上街##被过滤##抗议入侵伊拉克。但是,布莱尔还不是照样跟着布什派兵去了巴格达。
《独立报》一位专栏作家说,抗议示威“几乎从来不能达到目的”,最终的决策权由议会掌握着。真想影响政策走向,还得靠民主,靠手中的投票权。
他质问学生,你们中间有多少人大选前懒得去登记、大选日忘了去投票?
《卫报》一位评论员称##被过滤##是“小儿科”、“装样子”,最终将“一事无成”。她还形容,抗议削减开支,如同抗议水往低处流!
想让我供你上大学?更有人认为,抗议还会起到反作用,破坏学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size=1em][size=1em][size=0.85em]议会大厦外示威演化成暴力的同时,议会大厦内,上涨学费的议案得以通过、成了法律。
到英国来留学的外国学生要交纳的学费早就要比英国学生高出许多。涨过后的学费,不过也就是和一些其他发达国家持平。英国ZF辩解,大学生毕业后挣高薪,有些情况下薪水比不上大学的人高多了。退一步讲,挣不到一定级别,不是也不用还学费吗?
有博客写道,英国孩子有了星星还非要摘月亮。把##被过滤##形容为“懒惰、自负、自我中心”的一群人拉着“教育对英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的大旗、上街诉求不从自己今后的白领工资中偿还现在的学费。
同时,也有学生反思,如果希望ZF供你上大学,那么,学生就需要说服那些掏腰包的人----纳税者----自己值得人家多上税。抗议示威、特别是演化成破坏公物、暴力冲突的抗议示威,不是上策。
“给明天定调”?也有评论人士认为##被过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有激进派作家写道,##被过滤##将“改变游戏规则”,学生运动将成为导火索,激发更广泛的抗议示威。
稍微温和一点的人认为,这次##被过滤##虽然没有改变政策,但是至少给了政客一点颜色,让他们今后不能为所欲为、出尔反尔。
如同当年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示威,虽然没能改变布莱尔的决定,但是,却让他遭受了议会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反抗,布莱尔在选民中的信誉度遭到沉重打击。
简而言之,抗议并不单单是为了今天见效,也是为了给明天定调。
##被过滤##增强了更多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参与感,无疑,这也会给今后的政坛走向带来一定影响。
历史不能提前写?[size=1em][size=1em][size=0.85em]1960年代,欧洲曾经爆发广泛的学生运动
古今中外,学生向来是抗议示威的先锋,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风向标。
1960年韩国学生率先发起的抗议把李承晚总统赶下了台;2003年德黑兰大学学生的示威激发了一场要求变革的运动。
但是,学生运动并不是次次都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文化大革命初期,举着小红宝书##被过滤##的不也正是红卫兵?
红卫兵搞革命的时候,欧洲也在发生一场同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变革运动。##被过滤##狂飙所到之处,原有的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生活态度,价值观念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60年代的精神”成为史书中的一笔。
后人会否记得今天的##被过滤##?历史,不能提前书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