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壕们,有时候喜欢动点小心思,跨境藏个钱什么的,或者涉外收入不寄回中国境内,反正中国税务机关查不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有钱孩纸们被“税”了。
让富人们闻风丧胆的CRS国际协定,2017年1月1日,在中国开始实施了!
一旦被查出问题,轻则补缴税款、付罚金,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受影响最大的是具有海外身份、或者拥有境外资产的中国人。
CRS全称Common Reporting Standard,中译名《共同申报准则》,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搞的。
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各国政府都缺钱,所以要全球追税!
这个协定大致内容就是签署国间相互披露对方国家公民在本国的经济财产情况,以提高税收透明度,打击利用离岸金融账户逃税行为!
通俗地说,如果你在英国存了钱,买了保险、股票,做了些投资,那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资金托管机构、投资机构等就需要定期将你的账户息、金额等报给英方管理部门,由他们与中国税务局互换信息。
根据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相关文件安排,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存款、托管、投资和特定保险机构)将:
► 2017年1月1日开始,对新开立的个人和机构账户开展尽职调查(也就是识别非居民账户、收集其账户信息)
► 2017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存量个人高净值账户(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金融账户加总余额超过600万元人民币)的尽职调查;
►2018年9月,中国将与CRS其他成员国或地区进行首次信息交换。
►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对存量个人低净值账户和全部存量机构账户的尽职调查。
截至2016年12月6日,已有101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实施CRS。
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发达经济体,如法国、德国、英国等;
还包括像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百慕大和瑞士等传统的“避税天堂”;
中国富豪资产转移目的地前五除了美国(21%),其它的中国香港(22%)、加拿大(16%)、瑞士(9%)、新加坡(6%)都赫然在列。
它们将分两批在2017年和2018年实现首次金融账户信息交换,
[attach]114967[/attach]
这就等于说,所有存款、股票、保险等信息都将在两国完全透明。
中国版CRS的推出,跨境高净值人士受到的影响最大。
一是持有国外绿卡或者拿着外国护照但又在中国工作、生活,由于此前各国之间缺乏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的合作,这类跨国人士往往少交了不少税款;
二是没有移民海外,但进行了海外资产配置,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此前国内税务机关对这些海外资产难以征税。
一类是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中国公民和外国侨民,但不包括虽具有中国国籍,却并未在中国大陆定居的自然人;
另一类则是在中国境内居住,且在一个税务年内一次离境不超过30天或者多次离境累计不超过90天的歪果仁、海外侨民和港澳台同胞。
→海外有金融资产配置的,比如说完成小目标挣够了一亿存款的旁友们。
→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香港)购买高额人寿保险的人,雷猴啊。
→国家公务员们也要保持警惕,千万别被抓到跨境藏钱,这刑责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在境外设立企业从事国际贸易的旁友们也要注意了,一旦查到泥萌在境外的巨额收入,不仅要面临大额的个人所得税补缴,还面临25%的企业所得税,科科。
所以说,CRS对福建、广东、山东、上海、深圳等地从事国际贸易的老板是一次最大危机!
→还有,在CRS的法网下,即便你已经从中国移民海外,还是有可能受波及。
因为,作为他国居民的你若是在中国境内藏了大量资产,那便很有可能会被披露给移民国,极有可能面临税务补缴及各种罚金甚至刑事责任。
CRS是效仿美国《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俗称“肥咖条款”)等建立的。著名的“肥咖条款”要求各国金融机构把疑似美国税务居民身份的账户信息报送给美国税务机关,米帝为了全球追税,也是很拼的。有了肥咖,美国就不再加入CRS。
所以美国暂时不跟其他国家进行金融账户涉税信息交换,这也意味着,中国外流资金热门目的地美国跟中国暂时没有涉税信息交换基础。
即便没有偷税漏税的想法,高净值人士在进行海外资产配置时都会受到CRS的影响,比如因不了解政策而未申报境外收入,以至于造成不良的法律后果。
近阶段,富豪们首先要做的是对自己的资产做系统梳理,了解自己及家人及所控制的企业名下资产的情况;
其次要了解资产所在国的参与和执行CRS的基本状况;
聘请律师、税务师等专业人员针对具体情况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筹划。
1、投资海外房产,珠宝,艺术品,股东,贵金属,公司股权等不属于金融资产的品类。
2、利用信托、基金、保险、投资机构、房地产等多种资产配置来分散资产的持仓。
3、改变对外投资组织形式。如,公司相比较于个人,具有递延纳税的功能,具有更大的税收弹性空间。
4、在确保资产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的资产可以考虑配置到非CRS或CRS执行力度相对宽松的国家或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曾有人建议将海外账户每个户头金额减少到100万美元以下,但专家说这会增加账户维持成本,且在有些国家,不排除金融账户会存在合并计算金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