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论坛

标题: 女神赫敏“丢书”实验为何在英国行得通? [打印本页]

作者: 未凋零    时间: 2016-11-8 13:42
标题: 女神赫敏“丢书”实验为何在英国行得通?
本帖最后由 未凋零 于 2016-11-8 13:46 编辑

最近,一篇标题为《女神赫敏在地铁里丢了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里面讲的是在《哈利·波特》中饰演女主赫敏的Emma Watson在地铁里藏了很多本书,号召大家像玩游戏一般去寻找。


原来,这是她发起的一个读书分享活动,希望大家利用通勤的时间读会儿书,为了激起大家的读书欲望,她就把书籍藏在了地铁里,还在书中附上亲自手写的纸条,人们纷纷点赞。


国人疯狂转发这条的背后无不带着一种艳羡心理:英国人读书氛围真好啊!这要是在中国,估计早被地铁阿姨收走了……


英国人爱看书,是名不虚传的。


无论是眼见为实还是数据调查都能证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英国火车站书报亭


去英国旅行的人都会发现,英国人在飞机、火车、地铁、巴士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上手不释卷的身影比比皆是。


英国人利用公交出行的时间来阅读确已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近些年来,除了传统纸质读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手中,从按键或触屏翻页的手势来看,绝大多数是在阅读而非娱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在英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


而中国情况如何呢?


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4本(含电子书),英国人人均阅读量是中国人的八倍多!


英国出版商在2013年出版的新书和再版书共计18.4万册(其中6万册为电子书),相当于每百万居民出版2875册新书,英国人均书籍出版量高过世界上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


英国人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学校设阅读课,帮助克服学生的阅读障碍

英国人从小培养读书习惯,从学龄前就开始阅读。


家长会带孩子们去书店挑选孩子们自己喜欢的书,即使出远门需要乘坐飞机或者火车,也会经常看到家长和孩子各捧着一本读物。


英国的中小学更是鼓励和倡导孩子们从小培养读书习惯,学校还会积极组织各种各样的阅读和交流的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读书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场所,鼓励自由思想和独立见解。


在英国的教育者们看来,阅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对人的一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英国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每学期考试前都会调查是否有学生存在阅读障碍,如果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话,不仅考试的时候会受到时间和难度上的照顾,还会有人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伦敦的一位华人朋友曾对媒体讲起她正在读小学5年级的儿子,在读书这方面“勤奋得近乎做作”,甚至连出门穿鞋时都在捧着书看。


作为学校“读书俱乐部”的成员,在正常课业外,这孩子每周必须完成规定的阅读量并提交读书心得,同时鼓励他们带动身边同学一起阅读。


这个例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人如何注重从小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


反观国内,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说,先前调查“国民读书习惯”时,那些对“去年你读过几本书”作了尴尬回答的人,给的理由,一般都是“忙不过来”,“没有时间“。


但是前两年出现了一个新的答复,大多是年龄不大的人给的:“我一看书就头晕。”


为了健康而不读书,更是理由十足。


学者赵毅衡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晕书综合症”在中国蔓延扩展速度特别快。


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扩散迅疾,不得不引起警惕。


从粗浅的观察来看,男性似乎比女性比例大,但是确切的统计数字尚未收集到,不便贸然下断语。


得此病的青少年,或许是被中国特色的成堆教科书和教辅材料气昏了头脑,看到文字就恼火。


强迫读这些东西之余,除了QQ和MSN,除了网上的“浅阅读”,报上的明星八卦,其他什么书都不想读。


学者陈平原也曾呼吁要重视文学教育,他说,文学教育是为人的人生打底子,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文学教育。


他不断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吁要减少对知识的崇拜,而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像力。


可以说,我们的教育不是在克服“阅读障碍”,而是在用死板的知识灌输在制造“阅读障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英国人在地铁上阅读


在英国,读书被认为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方式,英国人甚至爱吹嘘自己读书多

有记者曾拜访过不少英国人的家,上至政府官员、著名学者、企业高管,下至普通百姓。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他们的家里不一定有大屏幕平板彩电,或几组几件讲究的视听组合;但动辄占满一面墙,从地面直达天花板塞满各类书籍,需要配备移动梯子的那种老式图书馆常见的书架似乎倒是标配。


人们爱炫耀什么,就说明推崇什么,中国人爱炫富,英国人爱炫书。


2013年,英国报刊纷纷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62%的英国人谎称自己读过经典小说,这是他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聪明而最频繁采用的花招。


英国人爱宣称自己读过、实际上没读过的都有哪些书?


调查发现,以下10本“中枪”最多:《1984》《战争与和平》《远大前程》《麦田守望者》《印度之行》《指环王》《杀死一只知更鸟》《罪与罚》《傲慢与偏见》《简·爱》。


总体来说,逼格很高有木有!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抱着“为振兴中华”或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功利目的。


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看到他们手持一卷书悠然自得地读着。


你能感觉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牛津大学教授利文斯顿说,“岛屿的特征有时会使人变得狭隘,但也推动了人们关心外面的世界。多雨的季节让人们不得不用书籍去填补寂寞的心灵,培育了英国人爱读书的天性。正是阅读的习惯,使英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仅次于美国,按人均则可以说世界第一。读书还拓宽了英国人的视野,使其在小小的岛屿上依然能了解到世界的一切。英国人认为,读书看报永远比看电视重要。”


随手可见手捧读物,成了“日不落帝国”的标志。


东欧国家一位大使在离开伦敦时曾感慨地说:“英镑不是英国的货币,书籍才是英国的货币。”


读书是自由思考和慰藉心灵的最好方式,这是其他娱乐方式不可替代的

现代社会,人们的娱乐消遣方式不断翻新,我们可以去剧院,可以去电影院,可以去餐馆,去酒吧,也可以看看报纸、电视、录像、互联网、电脑游戏、或家庭影院。


为何人们还会对阅读情有独钟?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虽然现代通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电脑、手机、互联网已经快速普及到英国的千家万户,但过去20年里,英国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仍然在不断增长,每天平均读书时间从3分钟增加到了7分钟。


今天的英国人在出行时虽然包中多了不少时尚新产品,但很多人的包里依然还会装上一本书。


研究人员认为,一个可以说明为何英国人读书量增加的理论是:对比起过去人们较规律的早起、晚归一天做一种工作的行为节奏来说,现代社会节奏更快、人们日常需要完成的工作更加细小繁多,因此奔波于不同任务之间的人们有了更多“小空闲”,而拿本书读一读正是打发时间、填补小空闲的好办法。


而人们为什么不受外界干扰,仍然钟情于图书?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书籍是最不吸引感官的。


绘画吸引眼睛,音乐吸引耳朵,戏剧和电影吸引眼睛和耳朵。


书籍,印刷的文字,无法在感官的丰富性上与其他艺术竞争。


而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越是感官丰盈的形式,越是迎合观众的偷懒心态,观众只需要像“傻瓜”一样就可以。


而阅读,必须要读者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这是自由思考、获取知识的必经之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京地铁上,乘客在玩手机


至于小说的魅力,以色列作家奥兹曾给出颇有深意的诠释:在内心深处,我们不希望别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知道,在我们内心的第18层地下室里面究竟有着些什么。


如果他们知道我们心灵深处的秘密的时候,他们也会尖叫着逃离。


但是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并不孤独,我们并不是那唯一的把恶魔藏在地下室里面的人。


我们发现在内心深处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样的。


这种发现对于每个人而言实则是一种安慰。


这样的发现对于每个男人和女人而言都是一种真正的释放。


当我们读一本小说的时候,我会发现我并不像我自己想象的那么疯狂,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危险,我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荒谬,简单的来说我并不是那么的独特,并不是那么的不同。


这是最大的安慰。


当我们在炫富时,英国人在炫耀读书;当我们在奢侈店扫货时,他们在书店寻书;当我们在地铁上刷手机时,他们手捧读物在静读。精神生活丰盈还是贫乏,会影响到心态宁静还是浮躁,行为文明还是粗鄙。








欢迎光临 中英网论坛 (http://bbs.uk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