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论坛

标题: 关于“海龟“成”海带“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ashian    时间: 2004-1-6 19:00
标题: 关于“海龟“成”海带“的思考
其实一直以来,英国大学的声誉都是非常好的,特别在学术研究方面。但是自从

Taught Master以下的学位被开放以后,国内的确把英国的“海龟”看成“海带”,我已经听无

数国内的朋友抱怨人力资源经理对英国学成的有偏见了,都说“一年能学到什么?”,不过

想想自己到底一年学到了什么呢?Taught Master的课程真的对实际工作起很大作用么?

还是他们本国本科教育的一个小小review?(因为在英国读完本科的同学继续读Master会

发现,基本上所有的东西本科统统教过,甚至讲得更深入)有点小小失望,我们来这里也

就整天应付考试了。。。。。得到了我们最需要的么?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
   
  这本来是re人鱼姐姐的贴子,很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所以顶一下。
作者: 人鱼不游泳    时间: 2004-1-6 19:39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在英国的一年,收获最大的不是从课堂里面得到的,而是海外生活本身。。。学而不用,或者学而未用的东西,决不能说已经真正学会了学透了,毕竟理论和实际还是有距离的,对待事实本身也应该是随机应变的。。。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不大容易走出国门的中国学生来讲,留学肯定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应该从积极的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待留学。这是一种锻炼,对于我们的独立生存能力,毅力,恒心,等等综合素质上的考验。。。从来不买菜的学会了烧饭做菜,衣来伸手的开始打工,这些都是一种进步,一种成长,在我们未来的道路上也许不会马上显现,但绝对是有用处的!

话说回来,凭着一纸WP也许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凭着你自身的优秀素质迟早有发挥、发展的一天!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7 03:13
其实我觉得,人进入了社会进入了工作才是真正地开始学习,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一个学习方法。靠一年时间要学到个什么程度,显然是有些为难了。所谓海龟海带这种现象,其实并非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虽然我尚未开始master的学习,但这几年来接触的master的朋友也很多,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去了美国的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也有人留在英国工作了,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回国去了。我觉得人要对自己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不一定会变海带了。来英国的人数是逐年增加,可大家细心观察一些,这些留学生到底有多少是在努力学习的呢!保留地讲有一半就不错了,所以将来海龟变海带的现象会更严重。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7 03:51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8 00:46
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6 19:51:00的发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对,就像我这样,经常一个人背着相机到处逛逛。
作者: tee_bee    时间: 2004-1-8 16:57
[em00][em01]
作者: tyycf88888    时间: 2004-1-8 19:29
大家说的都不错,不过还是那句话最好:
好好学习,天天想上 ! (八字真言,毁人不倦)
作者: tyycf88888    时间: 2004-1-8 19:30
轻轻地我来了,重重的我又要回去了。我挥一挥衣袖,顺走了一个博士学位。
作者: DEMO    时间: 2004-1-9 16:10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6 19:13:00的发言:
来英国的人数是逐年增加,可大家细心观察一些,这些留学生到底有多少是在努力学习的呢!保留地讲有一半就不错了,所以将来海龟变海带的现象会更严重。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9 16:18
国内的大学生有多少在努力学习呢?保留地讲三分之一都不到。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9 16:24
上面的你说的也太客气了吧,中国大学10个抓一个努力学习的就不错了。我不知道其他城市怎么样,反正我以前的同学读大学的,没有一个不是考试最后一起星期才开始学习的。
作者: tiffanyhan    时间: 2004-1-9 16:27
我以前大学的至少我们班的女生我可以说都是很认真学习的
每天坚持自习的就很多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9 16:30
寝室的影响是很厉害的,有的寝室的人都出去自修,但有的寝室的人没一个去的。呵呵。不过据我所知,平时努力学习的少数,大多数临时抱佛脚。
作者: 人鱼不游泳    时间: 2004-1-9 16:56
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学习的目的啊!应该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了家长为了考试而学
作者: livinginso    时间: 2004-1-10 04:55
接着鱼姐的话说...其实有时候即使明白了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将来而学这个道理,但是并不很清楚的究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同样很痛苦.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以后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越来越认为现在很多的国内大学生本科毕业直接出来留学其实并不明智,这是切身体会,因为我也是作出这种不是很明智决定的人中的一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9 20:56:03编辑过]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0 07:00
我不觉得不明智
作者: jerry301    时间: 2004-1-10 09:07
我觉得不能肯定地讲先工作好还是先留学好。各种因素都会起作用。譬如你是学理工的,而且留学目标明确。我认为还是毕业了就出来好。趁着你还没把在国内大学学到的东西全忘掉,在把自己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当然,如果是学商科管理之类的,那还是有经验好很多。可惜啊,大部分读master的都没工作经验,而且还学管理什么的。说海龟变成海带,我看中国学生选专业过于扎堆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是商科管理,就是电子计算机。
作者: kevin_cn80    时间: 2004-1-10 19:22
最好不要回去
作者: goldenbin    时间: 2004-1-10 21:13
主要的问题在于留学生供给和需求的问题上,本来80、90年代海归不多的时候留学人员自然就身价高、吸引人,带现在不同了,首先国民富裕了,家长对教育重视的程度提高了、留学英语考试(G、T、I等)成浪潮了,自然留学生就多了,而且还是呈加速增长趋势,所以现在海归多了就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了。这也和英国放宽录取的留学政策有关。至少美国的留学生现在在中国还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另一个方面应该也和英国这种纯taught的master的质量有关,没有research过程的master俺认为是不完整D。。。特别是对于学理、工科的学生而言。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1 15:06
nobody can imagine my study life in the UK. only two days for one course.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2 08:40
中国人,都怎么啦!
我不想说爱过,我不想说爱人民。
我只想问问在这里的  “人”, 你们真的就这么憎恨自己的脸——黄皮肤的脸?
为什么一定不回国?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辈子流浪的亡国奴?
在国外的生活真的很快活么?你们开心么?
请问,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里收到了尊敬,并且过得很开心?
中国人呀,到底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回国就真的很丢人么?难道,只有留洋海外一辈子,才能光宗耀祖?
请你们,回答我!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2 09:26
以下是引用cottage在2004-1-12 0:40:00的发言:
中国人,都怎么啦!
我不想说爱过,我不想说爱人民。
我只想问问在这里的  “人”, 你们真的就这么憎恨自己的脸——黄皮肤的脸?
为什么一定不回国?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辈子流浪的亡国奴?
在国外的生活真的很快活么?你们开心么?
请问,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里收到了尊敬,并且过得很开心?
中国人呀,到底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回国就真的很丢人么?难道,只有留洋海外一辈子,才能光宗耀祖?
请你们,回答我!

支持你
作者: kevin_cn80    时间: 2004-1-12 10:49
回去真得很惨,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肯定沦为廉价劳动力。好不容易出来了,尽量能留下来,或者有点工作经验或者读phd.  就这么一年回去,和不出来差别不大。英国的master从学习专业角度讲真得没什么价值,无非就是来看看世界,体验一下生活。 想反问楼上一句: 回去真得有那么好吗? 回去就一定很快活? 一定受到尊敬?一定不是绝路?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2 10:52
以下是引用cottage在2004-1-12 0:40:00的发言:
中国人,都怎么啦!
我不想说爱过,我不想说爱人民。
我只想问问在这里的  “人”, 你们真的就这么憎恨自己的脸——黄皮肤的脸?
为什么一定不回国?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辈子流浪的亡国奴?
在国外的生活真的很快活么?你们开心么?
请问,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里收到了尊敬,并且过得很开心?
中国人呀,到底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回国就真的很丢人么?难道,只有留洋海外一辈子,才能光宗耀祖?
请你们,回答我!


不知道你这些话是对谁说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人要加引号

但,据我所了解,我的同学(03/04)里面很多都是要完成论文之后1年内回国的

我们,不想也没有必要,像你描述的那样……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2 11:19
以下是引用kevin_cn80在2004-1-12 2:49:00的发言:
回去真得很惨,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肯定沦为廉价劳动力。好不容易出来了,尽量能留下来,或者有点工作经验或者读phd.  就这么一年回去,和不出来差别不大。英国的master从学习专业角度讲真得没什么价值,无非就是来看看世界,体验一下生活。 想反问楼上一句: 回去真得有那么好吗? 回去就一定很快活? 一定受到尊敬?一定不是绝路?

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才可以让别人尊重你,没有回国怎么知道会不好,
只不过是臆测而已,不可否认这里能学到一些工作经验最好,但是如果长期
呆下去你就能感受到英国人的想法了,我们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表面上
的友好,不能隐藏他对中国人心底的瞧不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祖国
变得更好,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且活的有尊严
作者: ashian    时间: 2004-1-12 13:37
以下是引用cottage在2004-1-12 0:40:00的发言:
中国人,都怎么啦!
我不想说爱过,我不想说爱人民。
我只想问问在这里的  “人”, 你们真的就这么憎恨自己的脸——黄皮肤的脸?
为什么一定不回国?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辈子流浪的亡国奴?
在国外的生活真的很快活么?你们开心么?
请问,有几个人能拍着胸脯说自己在这里收到了尊敬,并且过得很开心?
中国人呀,到底这是怎么了?
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
回国就真的很丢人么?难道,只有留洋海外一辈子,才能光宗耀祖?
请你们,回答我!


偶也支持你!
不过,好像这篇的主题是在英国学到了什么。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2 16:31
太偏激了吧! 没说的那么糟糕吧。
作者: goldenbin    时间: 2004-1-12 16:32
转一篇文章:

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路上杀出“海龟军团”

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本来就多,为找份好差事大家四处奔走,不曾想求职场上又横空杀出个“海外军团”——两三年前去国外读大学的孩子们,如今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于是,在许多面试场合,常常见到“本地生”和“海外生”同台竞争,暗暗较劲。
“本地生”危机感十足地抱怨:“有本事和洋人抢饭碗去。”

“海外生”无奈地辩解:“不是我存心故意,只是海外不太景气……”

暗自开心的是公司的HR——“都来吧,多挑挑,总没错。”

面试遭遇“海龟”

Carmen 南京大学商学院双学位应届毕业生

今天是这家公司的第二轮面试。在会议室里等候时,习惯了“出口转内销”英语的耳朵突然被一个字正腔圆的英文单词“蛰”了一下——传说中的“海龟”,竟然在这里碰上了。

那是一个叫Lily的留学澳洲的女孩。外表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可当有人打探到她有着在澳洲最大的银行机构实习的经历时,大家开始窃窃私语。

明显有不服气的。“海龟都很傲气的,这家公司里,经理级都很少有出国进修过的,她能融入团队吗?”

更多的是给自己打气。“海龟很不安稳的,特别爱跳槽,所以很多公司宁愿雇本地大学生。”

第一轮是英文介绍。规则是:介绍一位伙伴。在互相了解之后,大家都很有默契地选择了身边的同学。Lily排在最后。

倒数第三个女孩选择倒数第二个男孩作介绍,原以为他也会介绍自己,没想到,对方却选择了Lily作为介绍对象。女孩脸上掠过失望的表情——她前面那位没有介绍她,后面那位也没有选择她,她被漏掉了。

这时,Lily开始介绍。出乎所有人意料,Lily选择了那个女孩。她们在规定时间里并没有交谈过,Lily介绍的信息完全来自面试前的攀谈。那个女孩的眉头舒展开了。

海龟非但没有想象中的傲气,还很善解人意呢。

接下来的环节是辩论,一阵唇枪舌战。遗憾的是,没有在辩论时看到Lily的出彩镜头,她只是颇为职业化地端坐着,而以前我一直认为海龟的最大优势是阅历,国外大学最注重培养学生的辩才。她到底是藏而不露,还是真的不过尔尔?

回来抢“饭碗”是不得已

讲述人:Jessie 柏林洪堡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

回国,退一步的选择

两天前我刚从德国回到上海,开始找工作。我在德国学的是英国研究,方向是文化媒体管理。上课用的是英语。

毕业后,当然想在德国找工作,回来是退一步的选择——德国就业形势很困难,留学生想找到好工作,除非有什么特殊技能。即便勉强找到了,也是个德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职业起点太低。回到中国来找工作,总归可以好些吧。

把经历变成钱,没那么容易

回国前,我曾给英国驻华使领馆发过简历,也接到了对方的面试通知,但因为没能及时赶回去面试,等到我回到中国,那个职位已经occupied了。接下来我想看看世博会组委会方面的招聘,机会可能比较多吧。

去德国之前,我在一家大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现在回来,希望工资能比那时候高个一、二千,不过如果真的没那么多,也就算了,就当这两年是一种经历。不能老想着我付出多少,要从工作上拿回多少,把经历变成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优势不太大

除了语言和阅历,我不觉得自己比国内的应届毕业生有太大的优势。我甚至不知道,我的留学经历在公司看来是优点还是缺点——有时,他们只是因为觉得我们的工资可能会开得很高,连面试的机会都不会给。

“海外军团”更容易被我们录取何卫 上海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HR经理

我们从去年开始尝试招聘在国外求学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已经收到40份左右的海外应届毕业生的申请资料。尽管申请人数不多,但是他们最后拿到offer的比例比国内应届生高得多。

英语不是主要优势

英语能力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差距所在。

在笔试阶段有英语测试,国外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优势,国内的很多学生都能做得很好。

到了面试阶段,国内学生也不吃亏。老外面试官对英文能力的要求不高。作为一个nativespeaker,应聘者能用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说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就觉得你英语水平很好了。相反,如果遇见本地面试官,他的要求反而会更高些,觉得你用词不地道或者表达不流畅。我们遇到过这样的事,老外面试官对一个面试者的英语能力的评价是“不错”,而中国面试官却认为他的英语能力“很一般”。

但是,对于国外的毕业生来说,老外和非老外的面试官都会对他的语言水平严格要求——在面试官看来,他们的口语理应好一点。

所以,英语并不是拉开国内、国外毕业生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

工作“海龟”稳定性更强

我们比较偏爱国外的应届毕业生,一个原因是,他们找工作非常有目的性。

他们知道在国外找工作非常不容易,可能早几年他们的要求还很高,但是,现在他们都很实际,找工作也很有目的性。他们的稳定性比较强,一般会对行业有了足够了解后,再加入公司,不会像国内学生,做一两年就跳槽。

另外,如果是一个国内毕业生,英语好,懂得又多,他可能会有很强的优越感。但从国外回来的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一般,周围比他强的人还有很多,因
作者: i    时间: 2004-1-12 17:03
i...........
作者: upanda    时间: 2004-1-12 18:41
楼上的用户名不错
作者: feidaodao    时间: 2004-1-12 19:20
我还是不同意英国的taught master学不到东西的论点。
其实社会是竞争性的而不是达标性的,这就意味着你学多少东西并不重要,而你是不是比竞争对手多学到了东西才是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应该考虑的是来英国比其他的选择是不是多学到了东西。我是读工科的,以我的观点来看,美国、英国和中国读master各有利弊,而且这种比较要基于对同一个人的讨论,而不是拿我和去MIT的牛人比:

美国:牛人很多,但是我想来英国的同学如果选择去美国的话肯定不是很好的学校,因为要申请奖而且牛人太多的说。那么这意味着学校的环境,同学的水平会有所下降。美国的留学生之所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我想原因是国内的人习惯于比较学生回国时的水平,也就是他们切入中国社会时的水平。中国的学生在美国毕业后绝大部分人会留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他们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时和毕业时的水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可是英国和中国的毕业生绝大部分是毕业后就在中国工作,所以他们进入国人视野时是毕业的水平。这会给人一种错觉,所以实际上三国毕业生毕业时的水平并没有人们感觉的那么大。而且还有一点是要拿奖的话,是要读Phd的,那么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国外郁闷的生活(对我来说还是喜欢国内的生活)都是要记入考虑的,你是不是为了学东西什么都肯放弃。

中国:我想大家应该对国内的大学都有了解。学制两年半(对于工科来说),一年授课,一年课题,半年找工作,实际上是两年的学习时间。除去放假应该是不到20个月的时间,而英国有效时间大概是10 个月左右。如果你是那种自制力强的,你可以把一天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学习上,那么你会在专业上有更深的造诣。但是据我所知国内的学生大部分做不到,而我们这些在英国的虽然也算不上用功,但是在压力之下还是比在国内读大学时要努力吧。

英国:英国的taught master最大的缺点是没有实际做课题的经验,但是毕业时的project还是不错的,而且大部的课都有实验支持,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是还要考虑到,学制只有一年,这就是说当你的同学还在国内读研二的时候你毕业了。就算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你的工作一分钱不赚,你在两年之内你所学到的东西还要包括一年的工作经验。

所以我觉得只讨论毕业时学到了多少东西是不准确的,因为学制不同,个人情况不同。我觉得就平均水平而言如果同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在三个国家同时开始硕士课程,三年以后在专业上所学到的东西是美国大于英国大于中国,但是差距并不大或者说很小。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2 21:11
以下是引用kevin_cn80在2004-1-12 2:49:00的发言:
回去真得很惨,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肯定沦为廉价劳动力。好不容易出来了,尽量能留下来,或者有点工作经验或者读phd.  就这么一年回去,和不出来差别不大。英国的master从学习专业角度讲真得没什么价值,无非就是来看看世界,体验一下生活。 想反问楼上一句: 回去真得有那么好吗? 回去就一定很快活? 一定受到尊敬?一定不是绝路?


中国人,在海外,开心的有几个?你见过的,真真正正开心的,有几个?
大家都出来了,问题是,你当初出来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出国?为了永远离开中国,为了永远不让别人把你当初中国人而出国吗?
那么,你现在对周围尚在国内的亲友们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最近总能听到国内的亲友说:某某人在国外,说是很好,所以他们也要玩儿了命的、变卖家产的出去。听得我心痛、心疼。为什么,总有这么多的人受到误导?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民族是个团结的民族,希望来着个论坛的xdjm们都是最优秀的,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人品上,都是最优秀的,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点责任感,对自己的同胞负点责任呢?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2 21:14
相信你一定是有着自己切身体会的,
更相信,你将来的路一定是走的最好的。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2 21:24
我的激动是因为看到了我们这些在国外受苦、受累、受委屈的xdjm,如此地辛苦,可是,为了对得起家人,对得起自己还要说: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经历”,权当丰富人生了。每想到这些,心里都是酸的。
可是,却总是能听到国内的人要玩儿了命的出国,或是托关系,或是变卖家产,问及原因,没别的,就是因为听说某某人出过了,说国外这好那好,似乎遍地是黄金,满天下钱雨。
现在多少的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好英语,将来出国,出国的目的又是为了以后能留在国外,入人家的国籍,永远移民,不再作中国人。
看到这些,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心疼。
更有甚者,已经有人在这边留学了,可是因为看到形势不太好,想将来回国,国内的七大姑子八大姨的就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的劝告,说出国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难得,既是出去了,就没有回来的道理。
想问问诸位,有没有人遇到这样的情况?
诸位又是如何看待得。
心情很平静么?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3 02:45
很多事情不是个人能改变得了的
教育部部长只不知道中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当然比我们要清除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尤其是中国高校科研方面

现在出国对于相当数量的人可以说是盲目,
这是一个阶段,要像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确实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同时,社会上面的媒体和舆论已经开始注意报道一些留学生的生活
但是还是不够。

英国来不容易,但是实在不是有志青年发展的地方。
在海外受苦,受累,受委屈,看怎么说
我觉得这是挖掘自己智力和体力大一次机会
如果总是想在这里受这受那,去跟国内的生活比,那就是片面地看待问题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中

作者: nufrofyalp    时间: 2004-1-13 03:53
为什么说出来一定是受苦的?为什么说中国人肯定会被英国人看不起?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作者: naomi    时间: 2004-1-13 04:15
以下是引用afh在2004-1-12 3:19: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kevin_cn80在2004-1-12 2:49:00的发言:
回去真得很惨,找不到什么好工作,肯定沦为廉价劳动力。好不容易出来了,尽量能留下来,或者有点工作经验或者读phd.  就这么一年回去,和不出来差别不大。英国的master从学习专业角度讲真得没什么价值,无非就是来看看世界,体验一下生活。 想反问楼上一句: 回去真得有那么好吗? 回去就一定很快活? 一定受到尊敬?一定不是绝路?

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才可以让别人尊重你,没有回国怎么知道会不好,
只不过是臆测而已,不可否认这里能学到一些工作经验最好,但是如果长期
呆下去你就能感受到英国人的想法了,我们和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表面上
的友好,不能隐藏他对中国人心底的瞧不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祖国
变得更好,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而且活的有尊严
[/quote]

说的好!!是为了祖国变的更好!!!不过在祖国繁荣的同时,自己的生活也会更好,两者不会矛盾的!!!!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3 04:34
我还是那句话,留在外面可能是对祖国更大的支持。不一定要回国才是爱国了,在国外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能够独立生存下来,其实也是减轻了国内的一点点负担。以后真的想回报祖国,那还是有很多很多途径的。我依然觉得,要比回去跟国内的xdjm抢饭碗来的好。当然,如果你自己觉得是国内急需要的人才的话,那么回去也算有个道理。至于出来读书的收获,我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在哪里都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就看自己是否把握得好了。这两年因为留学的外汇流失据说是每年200亿美元,但介于国内教育能力的有限,ZF还是支持学生出国,我们出来也意味着给多国内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4:36
以下是引用nufrofyalp在2004-1-12 19:53:00的发言:
为什么说出来一定是受苦的?为什么说中国人肯定会被英国人看不起?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我刚刚从liverpool回来,参加了host得活动,不能否认他们对外国学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但是那又怎么样,能表示他看得起你,即便他只能看6个电视频道,即便是生活水平处在一个较低得层次,他也认为比你们中国得生活好多了,他们得脑海中还是中国过去得样子(这点从STATravel得中国旅游宣传画上就能看出来),这不是一两个英国人得问题,是整个英国社会得问题,前几天我得一个朋友去看话剧,因为被几个小学包场了,他们两个女生坐在那里,周围坐满了小学生,一个小学生死活不愿意坐在她得身边,嘴里年年有词“chinese”,好像欠了他什么东西似得。
你不同意我得看法没关系,但是提高自己是硬道理,也许比英国人强很多,他仍然看不起你,没关系,我提高了,我提高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得起看不起,提高了就足够了,我想你能同意我这个观点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2 20:41:23编辑过]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3 04:51
记得有一次在上经济课的时候,我对我经济老师说,你一点也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然后他反问我一句,这是我错吗?后来我想了想,也是啊,中国那么多年来封闭自己,还有一些人拍某些题材的电影去参加影展,怎么能让外国人正确理解啊。也算误导吧。。。哪怕就是到了今天,国外的记者去中国也不是想采访什么就可以采访什么的,身正不怕影子斜,看来我们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出国以前也不是把英国想得很好吗,结果来了也不是才知道得。所以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歪曲,是可以理解的,这我觉得就是要我们留学生去改变的了。至于种族歧视问题,我觉得如果你就从一两个小孩身上来看问题,那未免太以片盖全了。一个地方什么人都有,如果你要比较的话,你拿中国来做比较好了,城市人还要去歧视乡下人,有钱人歧视穷人,这在中国都很严重啊,不用我解释了吧。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现在和英国换一下立场的话,我觉得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不会比英国差的。再说有些歧视的产生也要找找根源的。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5:04
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把自己想得很高大就有问题了,因为他们得人民会受到误导。我同意你的观点,因为起码你能反思我们国家做得不好得地方,但是英国人那,我讨论马岛海战,结果第一句话就是,“who told you it is 马尔维纳斯群岛”,“it is falkland island”,然后说到这不是英国占领得,这是英国得保护国,它是一个独立得国家,那好,我反问,既然是独立得国家为什么没有任何外交关系,即便领事级外交关系,他说因为这个国家太小了,人口太少了,那我还能说什么。一个普通人都是如此,绝对不是个别现象,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得任何问题,喜欢探讨别人得任何缺点,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我想歧视别人还是正常的,我想这就是我找到的最基本的根源把!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宣传不够,我们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需要时日加以改进!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5:08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0:51:00的发言:
记得有一次在上经济课的时候,我对我经济老师说,你一点也不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然后他反问我一句,这是我错吗?后来我想了想,也是啊,中国那么多年来封闭自己,还有一些人拍某些题材的电影去参加影展,怎么能让外国人正确理解啊。也算误导吧。。。哪怕就是到了今天,国外的记者去中国也不是想采访什么就可以采访什么的,身正不怕影子斜,看来我们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出国以前也不是把英国想得很好吗,结果来了也不是才知道得。所以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歪曲,是可以理解的,这我觉得就是要我们留学生去改变的了。至于种族歧视问题,我觉得如果你就从一两个小孩身上来看问题,那未免太以片盖全了。一个地方什么人都有,如果你要比较的话,你拿中国来做比较好了,城市人还要去歧视乡下人,有钱人歧视穷人,这在中国都很严重啊,不用我解释了吧。假设一下如果中国现在和英国换一下立场的话,我觉得中国人的种族歧视不会比英国差的。再说有些歧视的产生也要找找根源的。


再回应一句,小孩子是谁教育的,难道不是学校和家庭以及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中国的那些歧视其实也是周围的环境逐步造成的,但这也说明英国的歧视不是个别现象。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3 05:10
我们中国人自己努力一点,做得出色一点,又何必怕别人歧视呢。
来英国这么久了,碰到过很多友好善良素质高尚的英国绅士,同样也曾经被英国的小孩扔过石子,在街上听到酒鬼的谩骂。记得刚来的时候情绪也很不好,动不动就要抱怨咒骂一番。虽然现在还是会说英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纯粹已经是开玩笑的意思了。有些东西要有一个长大的过程和理解的过程。一切事情要一分为二。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来自于长期的文化教育影响,我希望大家能够公平公正的看待一些问题,不要带上中国那种灌输式教育的烙印。不要对外国有一种本能的逆反情绪。还有,在你没有真正了解英国的时候先不要妄下定论,试着去交一些朋友看看,等你认识到10个以上的英国朋友以后,我相信你会有一些认识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如果大家觉得可笑的话,可以扔鸡蛋!!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3 05:14
英国的teenager问题我想应该都知道的吧,如果他们这些人父母管教到好了。。。对于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还能指望他们教育出来什么样的小孩。。。我觉得来自于这些人的歧视没有讨论价值。。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5:18
其实并不是怕他们的歧视,只是心里别扭,任何人受到了侮辱心里总会有些难受的把,首先是语言问题,我不知道你交朋友能交到什么样的程度,再说你和他们探讨过中国问题吗?既然是你的朋友,我想你也有权让他们了解如今的中国把,即便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仍然在发展,充满希望。如果没有讨论过,恐怕有回避这些问题的嫌疑,如果讨论了,并且不是客套话(对于那些没有去过中国的人),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为他们也许会认为##被过滤##的教育制度不可信,呵呵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3 05:22
别人好不好,我们大可以宽容一点,而对于我们必须要严于律己。重要的是中国人自强,而不是一味去反击。人跟人的意识形态都不同,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建议大家先从自己做起,同时也能影响身边的人。做一个高素质的中国人,反正大家都在南安普顿,要是哪天在学校里看到什么素质低的表现,大可以鄙视一下:)就此打住。。。。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5:23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1:14:00的发言:
英国的teenager问题我想应该都知道的吧,如果他们这些人父母管教到好了。。。对于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还能指望他们教育出来什么样的小孩。。。我觉得来自于这些人的歧视没有讨论价值。。


既然这样说,太好了,那么世界上的任何歧视都是合情合理的了,因为有没有受过教育的外衣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3 05:24
这样最好,应该从自己做起,不去管他们,我所说的只是反映一个现象,跑题了,呵呵
作者: freya    时间: 2004-1-13 05:36
看过大家的留言了,我是那个去看ROBIN HOOD结果莫名其妙被小男生“歧视”了一把的女生。中场休息时我跟他提出抗议,小男生跑到一边坐去了,换了一个印巴孩子坐我旁边,相安无事。台上ROBIN HOOD讲的就是平等和勇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可是台下却发生十岁孩子歧视法学硕士的事情,可笑啊。有人说我太敏感,把什么不公平的事情都上升到民族高度,可是若中国人都不敏感,天天蜷缩做“套中人”自欺欺人状,呵呵,那最后就是“国将不国”。英国的教育目标是极大的发展个性,所以小男生的歧视并不能抹杀掉英国人普遍温文有礼的特质。可是,歧视的却在这里是严重的问题,一个学INTERNATIONAL MARKET的加纳同学给我讲了他作为黑人在这里受到的种种明显或不明显的歧视,我们一致认为,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大批到这里学习技术和西方文化,以东为主,融合西方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中国家最好的策略。英国已经没落了,因为人太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必定是走向衰落。
作者: freya    时间: 2004-1-13 05:42
以下是引用afh在2004-1-12 21:04:00的发言:
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把自己想得很高大就有问题了,因为他们得人民会受到误导。我同意你的观点,因为起码你能反思我们国家做得不好得地方,但是英国人那,我讨论马岛海战,结果第一句话就是,“who told you it is 马尔维纳斯群岛”,“it is falkland island”,然后说到这不是英国占领得,这是英国得保护国,它是一个独立得国家,那好,我反问,既然是独立得国家为什么没有任何外交关系,即便领事级外交关系,他说因为这个国家太小了,人口太少了,那我还能说什么。一个普通人都是如此,绝对不是个别现象,他们不能正视自己得任何问题,喜欢探讨别人得任何缺点,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我想歧视别人还是正常的,我想这就是我找到的最基本的根源把!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宣传不够,我们的整体素质还不高,需要时日加以改进!
同意,赞一个。中国在西方的宣传也很不到位。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多多表现中国发达富强的一面。去瑞士时在袄林批克博物馆看到北京申奥的录象很兴奋,随即是失望。因为我发现在国内最好的申奥短片根本没出现,也没有对北京的鸟瞰啊只类的镜头,只有几个工人抬板子做宣传之类的东东。中国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充斥着落后和所谓的“神秘”,老外喜欢什么,中国导演就“媚洋”拍什么,好象的奖和经济利益是唯一目的,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早抛在脑后了:(
作者: freya    时间: 2004-1-13 06:03
:)跑题一下,说个极端的例子。去伦敦战争博物馆看了介绍二战的展览后,特别感觉HILTER为什么能在大萧条后的德国成气候:原因之一就是强大的propaganda力量。他一直用各种途径宣传雅利安民族的优越性,另一边儿丑化妖魔化犹太人。日复一日的强烈刺激后,德国老百姓集体被他催眠。英国教育不也是这样么,BRITISH COUNCIL到处都是,光中国就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辐射中国各地。各地高校都会有留学教育讲座什么的,我们来英国留学的信息可能很多都是来自这个机构吧。如果中国能大力宣传自身形象,海外学子都能拥有一份民族自强自尊的责任感,呵呵,大家就真不用在这里论东论西了。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3 06:08
前一段看 Band of Brothers 兄弟连,里面有两段印象很深刻

第一,温特斯和利普在奥地利受降,一个德军将军讲了一段话,说的是他们如兄弟一般的战壕友情。还有一个片断是大批的德军俘虏行进的镜头,很齐很有气势,虽然他们战败了。

大导演在表现美国英雄主义的时候不会贬低或丑化德国人,真实反映很重要。
“中国的电影就更不用说了,充斥着落后和所谓的“神秘”,老外喜欢什么,中国导演就“媚洋”拍什么,好象的奖和经济利益是唯一目的,对国家形象的影响早抛在脑后了“(freya,2003)

叹!

看来我们是要默默地努力一段时间,会有成效的。

作者: movingsong    时间: 2004-1-13 10:30
这样的帖子才应该加精呀![attach]10793[/attach]
作者: tiffanyhan    时间: 2004-1-13 18:06
“人太自以为是最后的结局必定是走向衰落”
同意FREYA的这个说法
很多次都跟朋友探讨过这个话题,有时也确实很气愤一些无知的英国人对中国的错误的印象,对中国人的不友好
但是,对一个夜郎自大的人,没有跟他们继续探讨中国如何如何的必要,他们根本就不会明白。一个没有去过中国的人,或者说没有以前去过最近又到过中国的人,不可能了解中国的变化,他们并没有权利发表那些幼稚可笑的观点
让他们自以为是去吧,总有一天会为这付出代价的
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强大和民族的团结才是目前最需要的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3 18:57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0:34:00的发言:
我还是那句话,留在外面可能是对祖国更大的支持。不一定要回国才是爱国了,在国外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能够独立生存下来,其实也是减轻了国内的一点点负担。以后真的想回报祖国,那还是有很多很多途径的。我依然觉得,要比回去跟国内的xdjm抢饭碗来的好。当然,如果你自己觉得是国内急需要的人才的话,那么回去也算有个道理。至于出来读书的收获,我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在哪里都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就看自己是否把握得好了。这两年因为留学的外汇流失据说是每年200亿美元,但介于国内教育能力的有限,ZF还是支持学生出国,我们出来也意味着给多国内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回国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笑话,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这书(包括在国内、外学的)都读到谁的肚子里了?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来?放眼国外的实验室,多少中国人在那里为洋鬼子出力卖命?反过来,这些洋鬼子又用我们中国人的劳动成果来对付中国人,压榨国内的中国人。难道,这也叫做爱国么?
“国内教育能力有限”?笑话,看看这两年的扩招吧,不是不招,也不是没能力,而是国家的“规划、政策”在起作用。
中国的事情搞不好,就是“愚昧”在作怪,相信你不会这样。
也希望你不要再误导他人了。
你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真是不敢苟同!
说句良心话,如果你仍然抱着这样想法,也许,不久得将来,你就会后悔,记住我的话,没恶意,只是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好!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3 19:02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1:10:00的发言:
我们中国人自己努力一点,做得出色一点,又何必怕别人歧视呢。
来英国这么久了,碰到过很多友好善良素质高尚的英国绅士,同样也曾经被英国的小孩扔过石子,在街上听到酒鬼的谩骂。记得刚来的时候情绪也很不好,动不动就要抱怨咒骂一番。虽然现在还是会说英国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纯粹已经是开玩笑的意思了。有些东西要有一个长大的过程和理解的过程。一切事情要一分为二。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人的思想思维方式是来自于长期的文化教育影响,我希望大家能够公平公正的看待一些问题,不要带上中国那种灌输式教育的烙印。不要对外国有一种本能的逆反情绪。还有,在你没有真正了解英国的时候先不要妄下定论,试着去交一些朋友看看,等你认识到10个以上的英国朋友以后,我相信你会有一些认识的。这是我自己的体会,如果大家觉得可笑的话,可以扔鸡蛋!!


我在国内的时候就认识很多外国人,我甚至可以在三句话之内就判断出对面这个讲英语的人是来自那个国家,可我依然深深的感觉到——不平等。
你所讲的中国教育的”烙印“,试问,英国人身上就没有”英国教育的烙印“吗?
回答是有,而且很深很深的烙印。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4 02:47
以下是引用cottage在2004-1-13 10:57: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0:34:00的发言:
我还是那句话,留在外面可能是对祖国更大的支持。不一定要回国才是爱国了,在国外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能够独立生存下来,其实也是减轻了国内的一点点负担。以后真的想回报祖国,那还是有很多很多途径的。我依然觉得,要比回去跟国内的xdjm抢饭碗来的好。当然,如果你自己觉得是国内急需要的人才的话,那么回去也算有个道理。至于出来读书的收获,我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在哪里都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就看自己是否把握得好了。这两年因为留学的外汇流失据说是每年200亿美元,但介于国内教育能力的有限,ZF还是支持学生出国,我们出来也意味着给多国内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回国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笑话,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这书(包括在国内、外学的)都读到谁的肚子里了?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来?放眼国外的实验室,多少中国人在那里为洋鬼子出力卖命?反过来,这些洋鬼子又用我们中国人的劳动成果来对付中国人,压榨国内的中国人。难道,这也叫做爱国么?
“国内教育能力有限”?笑话,看看这两年的扩招吧,不是不招,也不是没能力,而是国家的“规划、政策”在起作用。
中国的事情搞不好,就是“愚昧”在作怪,相信你不会这样。
也希望你不要再误导他人了。
你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真是不敢苟同!
说句良心话,如果你仍然抱着这样想法,也许,不久得将来,你就会后悔,记住我的话,没恶意,只是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好!





[/quote]
说话过于偏激了!

作者: 人鱼不游泳    时间: 2004-1-14 20:14
以下是引用movingsong在2004-1-13 2:30:00的发言:
这样的帖子才应该加精呀!


完全同意!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5 07:49
以下是引用cottage在2004-1-13 10:57: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2 20:34:00的发言:
我还是那句话,留在外面可能是对祖国更大的支持。不一定要回国才是爱国了,在国外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能够独立生存下来,其实也是减轻了国内的一点点负担。以后真的想回报祖国,那还是有很多很多途径的。我依然觉得,要比回去跟国内的xdjm抢饭碗来的好。当然,如果你自己觉得是国内急需要的人才的话,那么回去也算有个道理。至于出来读书的收获,我觉得其实这个世界上在哪里都是有很多条路可以走的,就看自己是否把握得好了。这两年因为留学的外汇流失据说是每年200亿美元,但介于国内教育能力的有限,ZF还是支持学生出国,我们出来也意味着给多国内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我们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回国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笑话,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这书(包括在国内、外学的)都读到谁的肚子里了?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来?放眼国外的实验室,多少中国人在那里为洋鬼子出力卖命?反过来,这些洋鬼子又用我们中国人的劳动成果来对付中国人,压榨国内的中国人。难道,这也叫做爱国么?
“国内教育能力有限”?笑话,看看这两年的扩招吧,不是不招,也不是没能力,而是国家的“规划、政策”在起作用。
中国的事情搞不好,就是“愚昧”在作怪,相信你不会这样。
也希望你不要再误导他人了。
你出来“已经是在支持国家了”!
真是不敢苟同!
说句良心话,如果你仍然抱着这样想法,也许,不久得将来,你就会后悔,记住我的话,没恶意,只是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好!

[/QUOTE]
几天没上来,竟然有这样的回复,我太惊讶了。。。我再次客观地读了我写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很错误的地方,希望你不要头脑发热地去看,我可没有说过回国就是给国家增加负担的话,是你自己这样理解的。我不想多说了,就你说的话,我觉得已经没有和你讨论的意义了。还有插一句过分的话,你可以骂回我,:"有些人喜欢被歧视,那是没有办法的“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5 07:53
同情楼上的DD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5 10:17
讨论不是为了讨论本身。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国家人民之间能够平等相处。至于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可有些话过激就不好了,也许介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对于过激的概念也不同吧。想来大家对于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要求得互相之间的肯定。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我收回我前面过分的话,也希望大家都能客观一点。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5 14:00
的确,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讨论

我们通过有价值的讨论确实可以发现一些value points,

大家的初衷都没有问题,不过讨论过程中几句过激的话也难免

相互理解
相互支持

作者: nufrofyalp    时间: 2004-1-15 15:30
我们在英国的中国学生首先就是要让英国人对中国人有些了解,但是这里就出问题了,怎么了解,不通过交流怎么让别人了解你。我有很多英国朋友,或者是欧洲国家的朋友,每次和他们讨论到和中国人交朋友的问题,他们就摇头,他们也承认有些人因为中国人的语言沟通问题不愿意很中国人交朋友,但是大多数英国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冷漠,而他们觉得问题恰恰出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有几个人愿意交外国朋友的?虽然每个人嘴里都说要好好学习英语,要交当地的朋友,但是这些人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在电脑前或者和其他中国人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中国人就喜欢和中国人呆在一起,比如我有一个读mba得德国朋友,他就告诉我,每次下课,中国人就和中国人三三两两的堆在了一起,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和他以及他们的朋友交流。这样怎么能让别人了解你呢?还有一些中国人总是说在这里觉得和在中国一样,和中国人住和中国人一起上课,根本没有机会和英语国家的学生交流,听力,口语根本长进不大,那试问,这是谁的责任?南安17000名学生,中国人就算有500个,也只占到了3%,难道其他97%得人都会见到你就跑?还有,不是我对谁有任何偏见,这里的几个灌水天王,你们如果把灌水的时间用在和当地人沟通上,那你们先再已经很牛了!!!!!!!!!
作者: goldenbin    时间: 2004-1-15 17:45
几天没来,这贴跟了那么长,看来南安愤青还真不少。。。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6 01:22
以下是引用nufrofyalp在2004-1-15 7:30:00的发言:
我们在英国的中国学生首先就是要让英国人对中国人有些了解,但是这里就出问题了,怎么了解,不通过交流怎么让别人了解你。我有很多英国朋友,或者是欧洲国家的朋友,每次和他们讨论到和中国人交朋友的问题,他们就摇头,他们也承认有些人因为中国人的语言沟通问题不愿意很中国人交朋友,但是大多数英国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冷漠,而他们觉得问题恰恰出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有几个人愿意交外国朋友的?虽然每个人嘴里都说要好好学习英语,要交当地的朋友,但是这些人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在电脑前或者和其他中国人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中国人就喜欢和中国人呆在一起,比如我有一个读mba得德国朋友,他就告诉我,每次下课,中国人就和中国人三三两两的堆在了一起,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和他以及他们的朋友交流。这样怎么能让别人了解你呢?还有一些中国人总是说在这里觉得和在中国一样,和中国人住和中国人一起上课,根本没有机会和英语国家的学生交流,听力,口语根本长进不大,那试问,这是谁的责任?南安17000名学生,中国人就算有500个,也只占到了3%,难道其他97%得人都会见到你就跑?还有,不是我对谁有任何偏见,这里的几个灌水天王,你们如果把灌水的时间用在和当地人沟通上,那你们先再已经很牛了!!!!!!!!!


说的是啊,南安近两万人,我们也只不过最多占百分之几,机会是很多的。

记得去年参加学校网球俱乐部活动,就我一个会说汉语的,他们倒是很乐意聊。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6 03:45
以下是引用nufrofyalp在2004-1-15 7:30:00的发言:
我们在英国的中国学生首先就是要让英国人对中国人有些了解,但是这里就出问题了,怎么了解,不通过交流怎么让别人了解你。我有很多英国朋友,或者是欧洲国家的朋友,每次和他们讨论到和中国人交朋友的问题,他们就摇头,他们也承认有些人因为中国人的语言沟通问题不愿意很中国人交朋友,但是大多数英国人其实并不是那么冷漠,而他们觉得问题恰恰出在中国人自己身上。有几个人愿意交外国朋友的?虽然每个人嘴里都说要好好学习英语,要交当地的朋友,但是这些人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宿舍里在电脑前或者和其他中国人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中国人就喜欢和中国人呆在一起,比如我有一个读mba得德国朋友,他就告诉我,每次下课,中国人就和中国人三三两两的堆在了一起,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和他以及他们的朋友交流。这样怎么能让别人了解你呢?还有一些中国人总是说在这里觉得和在中国一样,和中国人住和中国人一起上课,根本没有机会和英语国家的学生交流,听力,口语根本长进不大,那试问,这是谁的责任?南安17000名学生,中国人就算有500个,也只占到了3%,难道其他97%得人都会见到你就跑?还有,不是我对谁有任何偏见,这里的几个灌水天王,你们如果把灌水的时间用在和当地人沟通上,那你们先再已经很牛了!!!!!!!!!

说得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来自于人与人的沟通。如果我们只是待在这里抱怨,那么很多事实是无法得以改变的。就像即使中国人对于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概念上的认识,但很多都是一种误区和片面的认识。何况是外国人呢,相隔万里之遥。我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很多是可以改变,退一万步讲,我相信这里没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就是顽固不化,十恶不赦的吧。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哪里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在英国我碰到过很多友善的对中国充满好感的外国人,也有一些被媒体误导,被一些不好的例子给影响的人。至于还有的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野蛮人,我不想拿出来讨论,上次谁说什么没有受过教育就可以作为种族歧视的外衣来着。那么你怎么不试着跟中国的流氓去讲道理呢!
时代真的不同了,和中国前几代留学生相比,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作者: 人鱼不游泳    时间: 2004-1-16 04:26
插一句可能引起地方主义偏向讨论的话:我个人认为观点的不同,和不同人的生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生活惯的孩子,和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生长的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很难统一,自然而然对于一个陌生环境的感觉和接受程度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也都是很正常的,大家也应该尽量将心比心,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6 04:53
同意,一个人由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太多了。诚然,有些地方,英国的文化在误导英国人,中国文化也同样在误导我们,此种误导,来自于传统观念,来自于政治因素,来自于媒体等等等。但我们可以多求得一些事实,报纸上这么说,网上那么讲,并不代表事实也是如此。。。。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6 05:14
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每次和老外刚开始聊天还可以,再多聊几次,真的找不到话题了,气氛很是尴尬.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6 05:19
最可怜的就是自己听力太差,听native speaker讲话,每次parden几次后,还是听不懂,大家都很难受。不知道是词汇量不够还是他们的用法太地道了。但跟其他国家的人讲话好像没那么辛苦啊,虽然不标准,但我反倒能听得懂,真是奇怪。大家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啊。
作者: congcong    时间: 2004-1-16 06:26
我正好相反,英国人说话我听着特顺,反倒是一些黑人,阿差,我受不了,那发音,只能那么差了,还有一些欧洲人也是。
作者: cottage    时间: 2004-1-16 07:23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5 2:17:00的发言:
讨论不是为了讨论本身。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国家人民之间能够平等相处。至于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可有些话过激就不好了,也许介于每个人的背景不同,对于过激的概念也不同吧。想来大家对于个人以及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有不同的看法,不一定要求得互相之间的肯定。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于行动。
我收回我前面过分的话,也希望大家都能客观一点。

很难得,有这样的气度,
你在南安读什么呀?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6 08:31
以下是引用人鱼不游泳在2004-1-15 20:26:00的发言:
插一句可能引起地方主义偏向讨论的话:我个人认为观点的不同,和不同人的生长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生活惯的孩子,和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生长的孩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很难统一,自然而然对于一个陌生环境的感觉和接受程度也不会完全相同。。这也都是很正常的,大家也应该尽量将心比心,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确实如此。

虽然经常去北京,但我近20年在一个普通省会城市生活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我的价值观。 在德国的那段经历了对我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认为,在学习之余还是要多了解一些人文的东西,很可能以后会
发挥作用,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作者: ttpig    时间: 2004-1-16 08:42
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5 21:14:00的发言:
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每次和老外刚开始聊天还可以,再多聊几次,真的找不到话题了,气氛很是尴尬.


跟你说吧,你看得少,sunday times , times , 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你到底看过多少,如果你每天坚持看的话,自然有的说,如果你看得很少或是
天天都泡在这里灌水的话恐怕就.......

还是那句话:人文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积累出来的,我2001年开始看经济学家和金融时报,现在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偶尔会用得上。有一次一个球友提到MP,我说Tory or Labor, 他马上就想多说几句,问我知道Leader of Tory, 我马上就说Duncan Smith 吧,估计出乎他的意料,后来知道他是学政治的。
作者: afh    时间: 2004-1-16 10:23
以下是引用孤帆在2004-1-15 19:45:00的发言:
说得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来自于人与人的沟通。如果我们只是待在这里抱怨,那么很多事实是无法得以改变的。就像即使中国人对于不同地方的人都有概念上的认识,但很多都是一种误区和片面的认识。何况是外国人呢,相隔万里之遥。我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很多是可以改变,退一万步讲,我相信这里没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就是顽固不化,十恶不赦的吧。什么事情都要一分为二,哪里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在英国我碰到过很多友善的对中国充满好感的外国人,也有一些被媒体误导,被一些不好的例子给影响的人。至于还有的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野蛮人,我不想拿出来讨论,上次谁说什么没有受过教育就可以作为种族歧视的外衣来着。那么你怎么不试着跟中国的流氓去讲道理呢!
  时代真的不同了,和中国前几代留学生相比,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谁说的,你看看45楼就知道是谁说的了,你人为的就把讨论的圈子放窄了,既然你不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拿出来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你认为他就是会歧视的,可是这个结论你又是怎么得到的呢,流氓?流氓就一定没有受过教育吗?流氓恐怕和混人还是2个概念吧!呵呵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6 10:28
楼上的非常同意你的观点,了解一个国家不难,但要深入其文化之中就是很难了。有的时候没话说不一定是语言的问题,而是共同语言太少。即使中国人碰到一起,要是各方面都比较窘异的,那也没什么话可说的,不是吗?我觉得跟英国的同龄人兴趣爱好上有很大的不同。也说真的我太愿意去融入他们的文化,因为对于现在英国人年轻一代的文化没有什么好感。
至于聊天么,我觉得很重要一点是要引起对方的兴趣,如果仅仅是一问一答,那很快就没话说了。不要跟着对方的话题走,先可以聊聊自己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会有话说了。比方说可以聊聊中国的事情,记得我刚来英国的时候跟房东太太聊得比较多的话题就是中国的生活和美食。聊多了,就会觉得说英语其实是件挺开心的事情,会有一种很想说的感觉的,不过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另外提一点,其实跟阿叉还有其他乱七八糟地方来的人说英语也是一件很意义的事情,毕竟我们将来要面对的英语使用者很多都不是英国人。所以要习惯听各种流派的英语,本人的经验跟日本人说话是最辛苦的。:)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6 14:15
以下是引用ttpig在2004-1-16 0:42: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5 21:14:00的发言:
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每次和老外刚开始聊天还可以,再多聊几次,真的找不到话题了,气氛很是尴尬.


跟你说吧,你看得少,sunday times , times , 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你到底看过多少,如果你每天坚持看的话,自然有的说,如果你看得很少或是
天天都泡在这里灌水的话恐怕就.......

还是那句话:人文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积累出来的,我2001年开始看经济学家和金融时报,现在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偶尔会用得上。有一次一个球友提到MP,我说Tory or Labor, 他马上就想多说几句,问我知道Leader of Tory, 我马上就说Duncan Smith 吧,估计出乎他的意料,后来知道他是学政治的。
[/quote]
政治经济我一概没兴趣,中文我也不想聊,更别说英文,听着头大,看着头昏。我还灌水纯粹来发泄,也不能让我分分秒秒看书写essay呀,想让我累得吐血呀。
作者: nufrofyalp    时间: 2004-1-16 15:16
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6 6:15: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ttpig在2004-1-16 0:42: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5 21:14:00的发言:
  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每次和老外刚开始聊天还可以,再多聊几次,真的找不到话题了,气氛很是尴尬.
  


  跟你说吧,你看得少,sunday times , times , 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你到底看过多少,如果你每天坚持看的话,自然有的说,如果你看得很少或是
  天天都泡在这里灌水的话恐怕就.......

  还是那句话:人文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积累出来的,我2001年开始看经济学家和金融时报,现在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偶尔会用得上。有一次一个球友提到MP,我说Tory or Labor, 他马上就想多说几句,问我知道Leader of Tory, 我马上就说Duncan Smith 吧,估计出乎他的意料,后来知道他是学政治的。
[/quote]
政治经济我一概没兴趣,中文我也不想聊,更别说英文,听着头大,看着头昏。我还灌水纯粹来发泄,也不能让我分分秒秒看书写essay呀,想让我累得吐血呀。
[/quote]

难道除了写essay和灌水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
作者: 孤帆    时间: 2004-1-16 15:37
76楼的,你很喜欢咬文嚼字啊!呵呵,我举个例子只是取共同点,你却要拿不同点来讨论。我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让你所谓的混人,以及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来懂得尊重。请赐教!!还有,你也应该知道我指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是哪一类人,如果你非要说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里面也有什么优秀的人,也有品德高尚的人,我承认这是事实,可这样一来我觉得真的很难说话了。。。
作者: movingsong    时间: 2004-1-16 16:26
看不下去了,怎么又开始了。。。
作者: Irene8012    时间: 2004-1-17 06:51
以下是引用nufrofyalp在2004-1-16 7:16: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6 6:15: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ttpig在2004-1-16 0:42: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Irene8012在2004-1-15 21:14:00的发言:
   可能是自己懂得太少,每次和老外刚开始聊天还可以,再多聊几次,真的找不到话题了,气氛很是尴尬.
   


   跟你说吧,你看得少,sunday times , times , financial times, The guardian
   你到底看过多少,如果你每天坚持看的话,自然有的说,如果你看得很少或是
   天天都泡在这里灌水的话恐怕就.......

   还是那句话:人文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积累出来的,我2001年开始看经济学家和金融时报,现在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偶尔会用得上。有一次一个球友提到MP,我说Tory or Labor, 他马上就想多说几句,问我知道Leader of Tory, 我马上就说Duncan Smith 吧,估计出乎他的意料,后来知道他是学政治的。
  [/quote]
  政治经济我一概没兴趣,中文我也不想聊,更别说英文,听着头大,看着头昏。我还灌水纯粹来发泄,也不能让我分分秒秒看书写essay呀,想让我累得吐血呀。
[/quote]

难道除了写essay和灌水就没有其他可以做的?
[/quote]

好像真的没有了呀。可怜啊。你都做些什么呢?我要么就是去打工了,现在等着考完试去瑞士了,它已经是我现在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了(夸张了点)。
作者: 人鱼不游泳    时间: 2004-1-17 17:35
没话找话的聊天肯定会越来越无聊。。。我们当初一个flat的同学都很乐意在吃饭时间在kitchen开party闲聊,人多了自然话题也就多了,再加上一两个比较会营造气氛的人就别提多热闹了。。我的一本双解词典最后留在了厨房里面,不知道给cleaner扔了还是谁重新利用了。。。我的另一个比较专业的学习方法就是抱着电视和一本超厚大辞典学习BBC的纪录片和新闻篇,开着subtitle跟着念跟着学!你想要真正学要语言,就一定要下功夫!
作者: xtranger    时间: 2004-2-26 05:48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大学里学到的主要是1种方法,而内容早晚都会过时.所以啊...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之余也能细心感受英国的人文环境
作者: Swing_Away    时间: 2004-5-10 08:33
海龟回去合伙办公司好了,省得受气!
作者: qingxia    时间: 2004-5-11 04:51

you have been to other countries, it doesn`t mean your ability is better than the people living in China.


作者: jiaowodd    时间: 2012-3-26 17:36
Irene8012 发表于 2004-1-9 16:18
国内的大学生有多少在努力学习呢?保留地讲三分之一都不到。

你想多了,哥们,国内十分之一都没有···




欢迎光临 中英网论坛 (http://bbs.uk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