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网论坛

标题: 七绝·圣诞 [打印本页]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3-12-27 20:06
标题: 七绝·圣诞
传统冬节无人提,
夷人耶旦诸位欢。
煮食汤丸是老土,
火鸡大餐才心安。

[em2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2-27 13:24:42编辑过]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3-12-30 03:15
食汤圆好难为你咩?
要火鸡大餐才心安?
我包左好多粽,
几时过来食?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3-12-30 14:14
主语不是我啊,是时下的年轻人.

几时都得
作者: qqmerry    时间: 2003-12-30 15:45
以下是引用QueenQuin在2003-12-29 19:15:00的发言:
食汤圆好难为你咩?
要火鸡大餐才心安?
我包左好多粽,
几时过来食?


我又要粽[em10][em10]

寄只俾我啦,哈哈哈!!!!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3-12-31 06:11
好啊,MARY,我寄只俾你啦。

觉得好搞笑,圣诞食汤圆,新年食粽,
不如我地元宵包饺子,端午节就..............唔知仲有乜野可以做来食添....
作者: kenny    时间: 2003-12-31 08:49
不压韵的也能叫七绝??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 07:05
以下是引用kenny在2003-12-31 0:49:00的发言:
不压韵的也能叫七绝??



先生真直接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7 23:41
"欢""安",皆an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8 07:38
除了韵母,还要有声调上的考量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8 11:44
考虑声调叫'平仄',考虑韵才叫'压韵'或'入韵'

古代汉语有六声,而现在汉语只有四声,所以现在大部人写绝律时,约定俗成地都不论平仄了.
作者: kenny    时间: 2004-1-9 07:53
以下是引用kumkee在2004-1-8 3:44:00的发言:
考虑声调叫'平仄',考虑韵才叫'压韵'或'入韵'

古代汉语有六声,而现在汉语只有四声,所以现在大部人写绝律时,约定俗成地都不论平仄了.


我知道了,按照这种思路,应该这样解释不压韵的问题,
古代绝句124压韵,而现在绝句只有24,所以现在大部人写绝律时,约定俗成地第一句都不压韵了,
原来我遇上现代文人写的现代绝句,难怪。。。失敬失敬!!!!

五言*不解
俗子不识字,
何故乱作诗?
七绝自天成,
妙手偶得之。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9 08:07


为我们UMIST版上出现第一篇正经而严肃的学术交流的贴子而欢呼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9 10:15
所以现在大部人写绝律时,约定俗成地第一句都不压韵了,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贺先生几百年前就会用现代的约定俗成了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9 10:31
五言*不解
俗子不识字,
何故乱作诗?
七绝自天成,
妙手偶得之。



五绝*应解
余少恶学文,
当大后悔深。
怨世提贱笔,
抛砖引高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9 4:46:52编辑过]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9 10:42
以下是引用kumkee在2004-1-9 2:15:00的发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贺先生几百年前就会用现代的约定俗成了




咦,我记得这首诗是你的最爱呀。

回呀,衰呀,来呀,
用粤语来说,
好“压”呀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9 11:03
以下是引用QueenQuin在2004-1-9 2:42:00的发言:

咦,我记得这首诗是你的最爱呀。

回呀,衰呀,来呀,
用粤语来说,
好“压”呀



咦,你怎会知道的?我好像没有告诉过别人知喔

用粤语的话,我反而觉得‘衰’跟‘来’不同韵耶。
作者: kenny    时间: 2004-1-10 09:12
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回乡偶书 属于七言绝句中的仄起式

呢位非文盲兄台写的七绝·圣诞  与 五绝*应解  绝在何处???
无知者何惧?如我般称五言,承认为打油诗即可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0 09:18
以下是引用kenny在2004-1-10 1:12:00的发言:
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回乡偶书 属于七言绝句中的仄起式

呢位非文盲兄台写的七绝·圣诞  与 五绝*应解  绝在何处???
无知者何惧?如我般称五言,承认为打油诗即可





我一直都说你是我的骄傲来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0 1:18:51编辑过]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10 16:40
既然肯尼兄终于愿意发扬中华文化,那就请解答困惑本人已久的三大问题吧 1. 本人本来是以<<回乡偶书>>来阐述本人对其压韵之惑: a.如用现在汉语(普通话)念,那么其第一句还没有入韵. b.如果以粤地方言论,该压的二四句末的韵更加格格不入. c.据<<平水韵部>>,"回"与"来"均属<<上平.十灰>>部,而"衰"却怎样也划不上这个部去. 2. 古代汉语有上,平,入和去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去声,而把很多以前是去声的都纳入其他声调中去,所以很多古代近体诗读起来也好像做不到"平仄相间"的原则.那么,现代人要作近体诗时,还怎样才可以符合讲求"平仄相间"的效果呢? 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代诗歌因汉语演变而"变味"的现象呢? 3. 本人曾在本版中写过一篇词的读后感,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个词牌名.那么肯尼兄为何当时不像现在一样出来为大家普及一下词的常识呢? 从肯尼兄的回复,我可以肯定肯尼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充热情的,如果也能海量无私地常来为身处西洋地的学子们带点传统文化,那么吾辈中又怎会有那么多人去庆祝"圣人"耶酥的诞辰呢?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为普及和传播中华文化而"慷慨解囊",那就国家幸福甚,民族幸甚,中华文化幸甚,象本人的文盲者就更加幸甚[em01]
作者: kumkee    时间: 2004-1-10 16:44
以下是引用QueenQuin在2004-1-10 1:18:00的发言:

我一直都说你是我的骄傲来的



肯尼在这里的发表有一半都是给我的回复,那么你是不是该感谢我啊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1 08:00
以下是引用kumkee在2004-1-10 8:40:00的发言:
既然肯尼兄终于愿意发扬中华文化,那就请解答困惑本人已久的三大问题吧

  



先生回家做正事,恐怕没时间再赐教了。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1 08:18
以下是引用kumkee在2004-1-10 8:44:00的发言:
[quote]以下是引用QueenQuin在2004-1-10 1:18:00的发言:

  我一直都说你是我的骄傲来的




肯尼在这里的发表有一半都是给我的回复,那么你是不是该感谢我啊
[/quote]


你下个学期跟我去上逻辑课吧,
他优秀,我进而骄傲,干嘛要感谢你呀;


再说,先生的发表只是一种行为表现,
有内在因素才有有外在因素,
但并不能说他没表现出来就说明先生本身不值得我骄傲。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1 08:23
还有,上次是什么"一篇词的读后感"呀,
那是抒情散文,
你问先生为何当时不像现在一样出来为大家普及一下常识?
那是因为..........
先生最恨那些抒情文章了,
尤其写者是本人。[em25]
作者: kenny    时间: 2004-1-12 05:30
以下是引用kumkee在2004-1-10 8:40:00的发言: 既然肯尼兄终于愿意发扬中华文化,那就请解答困惑本人已久的三大问题吧 1. 本人本来是以<<回乡偶书>>来阐述本人对其压韵之惑: a.如用现在汉语(普通话)念,那么其第一句还没有入韵. b.如果以粤地方言论,该压的二四句末的韵更加格格不入. c.据<<平水韵部>>,"回"与"来"均属<<上平.十灰>>部,而"衰"却怎样也划不上这个部去. 2. 古代汉语有上,平,入和去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去声,而把很多以前是去声的都纳入其他声调中去,所以很多古代近体诗读起来也好像做不到"平仄相间"的原则.那么,现代人要作近体诗时,还怎样才可以符合讲求"平仄相间"的效果呢? 我们该如何看待古代诗歌因汉语演变而"变味"的现象呢? 3. 本人曾在本版中写过一篇词的读后感,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个词牌名.那么肯尼兄为何当时不像现在一样出来为大家普及一下词的常识呢? 从肯尼兄的回复,我可以肯定肯尼是对中华文化充满充热情的,如果也能海量无私地常来为身处西洋地的学子们带点传统文化,那么吾辈中又怎会有那么多人去庆祝"圣人"耶酥的诞辰呢?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为普及和传播中华文化而"慷慨解囊",那就国家幸福甚,民族幸甚,中华文化幸甚,象本人的文盲者就更加幸甚[em01]
我并不愿意发扬古汉语文化,看来你误解了!中华文化的存在因为它的魅力,失去魅力何必发扬?万事万物皆有其生命周期,古汉语现在生存着,证明它还有空间,魅力依旧。不过它始终会有那么的一天,我关注它因为它的存在。 我从<<回乡偶书>>的调和它的语境,美感看出它的绝,你的所谓绝我却没看出来,调不合韵不压仍称绝,我除了佩服你的勇气还能如此呢? 古代诗歌因汉语演变而"变味",我是这样看待的,因为它们是古人写的不符合今天的语言,这是正常的,但现代人写的也变味,我很难理解 你曾在本版中写过一篇词的读后感。我还真的没注意到,即使注意到我也不会去看,词之所以是词,因为意境,意境是可以言传的吗?一万人看一词亦有一万种读后感,自己的读后感才是最好的,我只看书只看诗词,却不会去看读后感。我水平不高,只能去欣赏些中华文化的皮毛,仅能看出些比较低级的错误,没资格去普及和传播中华文化 你回复我是因为你想回复我,所以没有人邀请你你也回复,有必要感谢吗?
作者: 小猪eunice    时间: 2004-1-12 15:25
楼上就是君君死心塌地的那个人??总算见识了,呵呵!!
作者: QueenQuin    时间: 2004-1-13 04:41
是他对我死心塌地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5 20:44:36编辑过]


作者: kittyby    时间: 2004-1-20 03:59
kumkee的PHD联系的怎么样了啊?




欢迎光临 中英网论坛 (http://bbs.uker.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