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从香港出发到格拉斯哥生活杂记 [打印本页] 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49 标题: 【转】从香港出发到格拉斯哥生活杂记 从香港出发,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经过了一个我有生以来最漫长的黑夜(由于时差,我是在香港时间晚上23:45分起飞,于伦敦时间早晨5:45分到达,中间飞行的12个小时一直是黑夜)。听到机长通过广播说出:“Ladies & Gentlemen, our aircraft will be landing in London Heathrow after 10 minutes。”这时我意识到,我的亲人、朋友、故土都已离我千里之外了,接下来的路,只有自己去闯、去体会。 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49
2、第一次上街
到了宿舍,把行李都安顿好,就开始盘算着今天吃什么的问题了。格拉斯哥大学的研究生宿舍全部是自炊式的,有冰箱、炉灶、微波炉、烤箱,但需要自己买锅碗瓢勺还有食物来DIY。于是就照着学校给的地图往市中心走。这里的地图比例尺跟国内的不一样,所以一开始我也以为走路到市中心是Mission Impossible。但实际上,照着地图从宿舍走到市中心只花了45分钟,还算上中间找方向的时间。而在地图上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则有如广州地图上的从流花火车站到天河城之间的距离。Wow,到了这里第一个要适应的——地图比例尺。
来到city centre,走进很多前辈们有提到的Sainsburry超市,转了一圈发现一个问题:这里除了吃的选择非常多,别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基本可以形容为少得可怜;后来还去了几间大的超市:Tesco、Morris##被过滤##(就是以前的Safeway)......总体感觉,不要说跟广州的任何一间好又多比了,就算是吉之岛的“未来超市”东西都比这里任意一件超市丰富,比方说你想买牙膏,在广州的超市里基本都是一整排的货架摆放着各种品牌、口味的牙膏,但在这里,能挑的品种还摆不满普通一扇房门这么宽的架子,中间还夹杂着别的产品。所以我之后买锅、碗、烤盘、调味料这些基本是跑了几个超市才陆陆续续把所需商品找齐的。
品种虽少,但价格可绝不低头。想必大家对英国的物价也有所耳闻吧?我来给大家重温一下:(以下的p指便士,“镑”才是英镑)一条黄瓜49p(折合人民币7块5左右)、一瓶500毫升的可乐85p(折合人民币12块多)、一盒400克(不到一斤)的净瘦猪肉3镑(折合人民币接近45块)......总之,我第一次逛超市的经历是一边看价格,一边在心里盘算折合人民币的价格,然后一边畏手畏脚的把东西往购物篮里放。
有什么东西比国内便宜的?很少,但也还是有的。第一,欧莱雅的洗头水。这里的欧莱雅洗头水只相当于同样容量海飞丝的一半不到价格(400ml欧莱雅1.3镑,海飞丝3.2镑)除去海飞丝偏高的价格不谈,就欧莱雅来说,这个价钱买也算是值的了。第二,法国依云EVIAN矿泉水。据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矿泉水,大家可以到广州的超市看看价,我记得7-11卖一瓶500ml的EVIAN价格是12块人民币,但在格拉斯哥的Somerfield超市,一瓶2升装EVIAN的正价是71p,折合人民币10块钱左右,比这里卖的2升装可口可乐还划算,所以我现在已经基本上以依云为指定饮用水了:-)还有一样东西是——哈根达斯,一个广州卖80左右的桶装哈根达斯,这里的售价是3.5镑,折合人民币50块左右吧。不过据师姐说特价的时候2镑一桶,也就是才合人民币30块钱!我准备到时也去抢些来放在冰箱里当库存!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49
3、JC
外国人到了英国必须在7天内到当地JC局报到,因此,到埠的第二天我就来到了格拉斯哥的Strathclyde Police Headquarter.要说这里是一个JC局,倒不如说它更像一个社会服务机构(也许这才是“公仆”的本意吧),一进门就有一个很和蔼的大叔做Reception,问清来意以后,发给我一个号码牌,然后在旁边的沙发上坐着等叫号,叫完号由专人领着上楼,到一个办公室里,一个漂亮的英国女郎坐在桌前,然后请我坐在她对面,接着看我的护照、offer、住址证明并交纳34镑,当场盖一个章就完成了初步登记,然后还向我详细解释在护照上盖章的含义、大概多久后可以到学校去领一本注册证书。整个过程不算快,但有条不紊。走出JC局,发现之所以我没觉得里面的人像JC,还有一个原因是里面没见到穿警服的!所有人都是穿着自己的便装,只是胸前挂个工作牌而已,这就跟国内GA局的办事部门差别非常大了。我还发现,街上的JC跟局里的穿着就大相径庭,基本都是荷枪实弹,而且日常巡逻都穿着一身全黑防弹衣和随身佩带各种装备,在机场里的JC还手持M4A1,可能是由于8月份爆炸案的影响吧,呵呵。不过我们中国人反正不是来自可疑国家,一般JC也不会对我们有什么特殊对待,倒是第一次上街向JC问路,一男一女两个JC还满脸笑容地帮我指路。(讲到这问路,可真是感受到苏格兰人的friendly,每次我拿着地图在路口踌躇不定,大多会有人主动上来打招呼然后说“Lost directi##被过滤##?”至少到现在我还没碰到过来打招呼意图不轨的)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0
4、交通(主要关于车:-))
英国的交通跟国内最大的区别就是靠左行驶了,这个去过香港的同学也都知道咋回事。虽然我也到过香港数次了,但真的要每天在这种环境生活,还是很不习惯。尤其是每次一要找公车站的时候,就分不清哪边的站是向哪个方向的了。包括地铁,也是很不习惯列车从自己的左方开过来。估计我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格拉斯哥这里既然是英国第一大城市,马路上的车自然也就算相对较多的。英国人,或者说欧洲人都跟中国人的买车习惯不一样。我们一般喜欢有头有尾的三厢轿车,而他们就很青睐像polo、两厢飞度这样的家用小车。甚至于这里很多奔驰S320、宝马5系都是两厢版,看起来整个就是家用旅行车的感觉,全然没有了豪华轿车的商务风范。当然,他们也很支持国产车,但英国本土车一般都是高档品牌:Rover、陆虎(Land Rover)和Mini Cooper。虽然这些品牌现在都已经不再归英国公司所有,但格拉斯哥这里的人始终对他们有着相当的偏爱,尤其是陆虎。在这里不会像在国内那样成天见到三菱帕杰罗、丰田Prado满街跑。这里满街跑的越野车95%都产自于被誉为越野车中的劳斯莱斯——陆虎旗下。
呵呵,我这爱车之人扯了这么一大堆关于车的东西,该谈谈正经的了。这里开车的人很守交通秩序,每逢过十字路口无论两边是否来车,都先减速两边观望,确认没车来才通行。如果遇到转弯,一定是等直行车辆都走光了,转弯车才驶出路口,决不会出现像国内那样转弯车拼命抢占直行道的事。而且司机之间也都很礼让,遇到转弯、过路口或是停车泊位,如一时受阻,对方的车辆一般都会适时让出位置,而这时,受让一方往往都要举起大拇指向对方示意表示感谢。马路上一般车速较快,但遇到行人,司机一般也都尽量让行,我就试过在过一个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一辆mini cooper本来是该顺着车流转弯通过的,但它在我面前放慢速度,还闪了闪灯,我一开始也以为像国内一样闪灯表示他要过去,便等在路边不动。谁知一英国妇女从车里伸出手来做了一个“过吧”的手势,我才明白原来她闪灯是让我先过。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绅士风度,因为我上周亲眼目睹一起碰撞事故,一辆丰田速度过快撞上前方宝马的后尾,宝马车尾整个凹陷下去了,这要在国内,两个人就算不干上一架,宝马主人也准是脸红脖子粗的狂怒。但这里两位车主走下来看了看情况,一边打电话叫拖车公司,两个人一边还有说有笑的聊天。还是那个词——绅士风度。
要说这里的问题,就是和国内一样的——行人不怎么守交通规则,准确说就是行人闯红灯司空见惯。我去香港的经历让我认为英国肯定在这一方面行人素质更高,没想到这里的人也不怎么看灯号,只要车不多或是没车的时候,不管红灯绿灯也照冲不误,呵呵,可能是因为司机们人太好了吧,所以弄得走路的肆无忌惮?不得而知了。但我就还是按规则要求自己,至少也要让英国人知道——中国人是有素质的,甚至比你们更高。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1
5、第二次上街
第一次上街,只是为了解决晚上的吃饭问题,加上当天是礼拜一,市中心没什么人,看起来冷冷清清的;时间又临近傍晚,商店也快关门了,因此仓促之下也没注意街上有什么。第二次上街,一是方向更熟悉了,而且纯粹是去闲逛的,又是周末的上午时间,所以人比较多,也有了一些繁华的感觉。格拉斯哥的city centre叫Buchanan Street,这里既是城市的主要购物街,又是主要的市内、城际Bus及轨道交通枢纽站,而且也是歌剧院——Royal Concert Hall的所在地,可以说是集购物休闲、交通枢纽、文化娱乐为一处。但要说购物区的商店,大多数品牌是我在国内没见过的,只有像GAP、E##被过滤##、Levis和一些主要运动品牌、顶级服装品牌的店面看起来眼熟一些,但价格的话,不到打折时段基本就不建议往里面走了。一件Nike的外套,国内大概在500多人民币左右的,这里的价格是59.99英镑,贵出近1倍之多;至于T-shirt之类正价一般也要20多镑,所以看看就好,不到万不得已我肯定是下不了手的。
但第二次上街经历让我充分领略了街上的欧洲风情。大家都知道苏格兰最出名有两样东西:风笛和格子裙,在Buchanan Street上就有男艺人穿着传统苏格兰裙装在演奏风笛,甚至还有3人一组的风笛乐队表演,看了以后给不给钱悉听尊便,但一曲奏毕,看客们的掌声是一定会给足的。还有街头的魔术表演和为小孩子临时搭建的游乐设施,总之,能让你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本地氛围,我也总算是真真切切的体会了苏格兰的街头文化。
在皇家歌剧院门口,还有一个英国人用中文跟我搭讪,几句下来明白了他的来意:是来传播耶稣“福音”的。大家可不要以为是像国内的假和尚一样来“化斋”,或是想起了“十字军东征”。这些传教士其实是来邀请你参加他们的祷告,与他们共进免费圣餐。Maybe他们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异族人能信奉他们的信仰,不要“误入歧途”。因此,虽然本人是无神论者,但对这些人的热情,还是礼貌的予以回应,最后跟他说“I will take the paper and have a look.”无论自己感兴趣与否,毕竟对别人的信仰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尊重。
到街上走了一圈,买了些东西,便难免遇到些沟通上的口音问题了。格拉斯哥的苏格兰口音初时挺不习惯,但听多几次也有点掌握了他们的发音规律。他们发音有点像法国发音(呵呵,想起大一选修的法语,这时倒派上点用场了)——把“R”发成“L”的音,在“L”结尾的单词后添加“Le”音。比如Royal Concert Hall,按照他们的发音读出来就是“Lo\'yale Gongcert Halle”;另外,他们在一些数字的发音上也有些独特,具体例子得等我下次再听到的时候来贴一下,不过他们说“xx Pounds”的时候,会说成“xx Pongz”。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1
6、学校印象
讲了那么多关于格拉斯哥市区的情况,也该来谈谈我此行的主要目的——求学了。格拉斯哥大学是我此行的目的地,绝大多数同学是没听说过这间学校的,因此我也不否认,这不算是一间很著名的大学。但是,它在苏格兰人的心目中乃至英国人的心目中的确是一所好大学,就如Student Union的主席在欢迎会上跟我们说的一样“University of Glasgow may not be the best university like Oxbridge does, but it has a great history of academic traditi##被过滤## in Scottish and British education system”.我选择这里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它有着55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学术传统,这在全英国的大学里也只有牛剑两校和威廉王子就读的St.Andrews大学在其之上。
G.U.坐落在市区的一座小山丘之上,因此附近的地铁站也就因此得名“Hillhead”。翻新于1870年的大学主楼现在已成为格拉斯哥城市地标之一,每天乘坐CityTour Bus的人都必定会被带到校门前,听车上的向导向大家讲述这里1451年建校的历史,指着校门上刻着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亚当斯密、瓦特、开尔文、约瑟夫·李斯特、国王詹姆士二世......向游客们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在格拉斯哥大学求学、工作的经历和对大学做出的杰出贡献。让我感到很荣幸的是,我就读的专业系部所在地就是以现代经济学教父、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生、前任校长亚当斯密命名的Adam Smith Building。每天从山下的宿舍走出来,穿过各位先贤铜像守护着的Kelvin Walkway,走进哥特式建筑的主楼,听着饱经沧桑的钟声,再经过足以令每一位G.U.学生自豪的“名人堂”校门,最后步入Adam Smith Building。整个上学的路程不远,但却很能形成对自己的鞭策和熏陶,让自己融入到这古老而传统的教育体系之中。
主楼虽然是历史悠久了,但里面的设施却颇具现代气息:楼里的门基本都是自动门。但这个自动门和我们平时见的向两边回收的玻璃自动门又不一样,它是由古老的木门改造而成的向两边呈扇形展开的自动门。因此我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前面紧闭的木门忽然自动向两边展开,还吓了我一跳!后来走得多了才习惯了。
学生注册以后会领到一张像广外借书证一样印有个人照片的ID Card,这张卡就是在校内进行所有登记手续、进入图书馆、借书、使用学校所有体育设施的唯一凭证了。而学校对学生也提供了不少的便利服务,像晚上有开到10点半的免费校车送你回宿舍,免除走夜路的安全担忧;每一栋教学楼里都有至少一间休息室,是作为休闲放松或是Tea Time的地方,里面有公告板可以自行张贴各种信息,也有各种自动售卖机可以买到食物、饮料,还有沙发、桌椅供自由使用;图书馆开到晚上11点,而且图书馆里有专门供小组讨论用的Group Study Room。图书馆的每个借书区、阅览室里都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和网络接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自带电脑过来用,都是免费连接。图书馆的6、7楼和指定的教学楼、阅览室还有无线网络覆盖,如果是带无线网卡的Laptop可以直接无线上网。学校规定除饮料外食物一律不得带入教学和阅览区,而饮料喝完也不许留下瓶子,否则依校规严惩。
然后来说说学校的Information Desk和医疗设施。Information Desk名副其实,就是能提供各种关于校内校外信息的问询处,可以索取免费的地图和各种校内办事表格、指引。而我第一天去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印刷很精美的橙色小册子印着“Card”,我以为是什么优惠信息之类的就取了一份,谁知后来回来一看才知道是关于##被过滤##方面的指导手册,里面除了相关“安全”知识,甚至还印着各种Condom的分类和用途......我倒!
讲到这个就联想到了Health Service。英国是国民免费医疗体系,我们这些就读6个月以上学位课程的留学生也在其国民免费医疗体系覆盖范围之内,因此到学校Health Service去熟悉一下位置,取一份注册公共诊所的表格是非常必要的。而同时公开摆放、任由免费拿取的物品当然也包括......安全用品。当然,这是有需要的人的问题了,毕竟在这里大学生结婚、生子都是合法行为,甚至学校还有专门的Couple宿舍可供选择。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1
7、Orientation和宿舍
到这里的第三天,就开始参加大学为国际学生专门举办的Orientation迎新周活动。参加Orientation的中国学生不多,绝大多数都是欧美留学生。这也就给我创造了很好的国际环境。这里的许多欧盟国家学生都是参加Erusmus交换留学计划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享受欧盟经费来这里的交换生。而我认识的一位日本女生也是由日本ZF全额资助过来攻读Biomedical的硕士。想到这里不禁感慨一番:中国还是僧多粥少,每年公费留学生的数量才占总留学生比例的多少呢?可怜我们的父母拿着比别人低好几倍的工资,我们却还要交比他们本地学生高3倍的学费......郁闷!
格拉斯哥大学相对黑人比例不高,中东人几乎罕有,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环境。倒不是因为歧视,而是他们的某些生活习惯和风俗,实在很难以让我们接受,若是同住一个宿舍,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印度兄弟么,就还凑合了:-)读商科的绝大多数还是中国人,这是当今留学生中普遍的现象,到哪也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了。但我住的宿舍还算是令我比较满意的国际环境:算上我两个中国人,一个埃及人,一个西班牙人和一个英国本土人。当初选的时候是选Mix ##被过滤##的宿舍,不知怎的把我们5个壮丁分在了一个flat里。不过还好,西班牙师弟(本科生)在美国读了n年,一口标准美语;英国人自不必说,来自同为文明古国的埃及兄弟口语也还不错,恩,这样大家沟通交流就比较方便了,也对我的口语听力是个帮助。
自炊式的宿舍,其实平时真正做饭的就我们两个中国人,他们一般也都是沙律+面包+火腿片就解决了,基本不用怎么开火,有也只是用用微波炉而已。在宿舍住的最大好处就是不用担心会像住在某些当地人家,要担心别人投诉我们中国人的做菜习惯造成空气污染。这里的中餐馆去体验过一次,基本不算是中餐,味道是4个字——难以下咽。
大学的Orientation还有两项内容,就是晚餐会和Party。晚餐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型自助餐,然后有乐队演奏苏格兰舞曲,还有人现场教跳苏格兰舞。而Party是移师到市中心的一个酒吧里进行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去酒吧,算是把自己的“第一次”献给比较正宗的国外酒吧了。要了一杯3磅的本地啤酒,觉得味道还不错,比较甘醇爽口,当然价格也是明摆着的。我还是不太习惯这里吵杂的音乐、群魔乱舞的舞姿和要扯着嗓子交谈的环境。因此我想下次即使再去,也会尽量挑一个安静一点的pub。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1
8、银行及货币
讲讲大家到了这里后的另一个必去之处——银行吧。这里的银行选择也很多,有大家都非常熟悉的HSBC汇丰、还有据称是欧洲第二大的RBS皇家苏格兰银行、Natwest国民西敏寺银行、还有本地的BOS苏格兰银行和Clydesdale银行等等,咱们中国银行也在格拉斯哥有分行,但门面就只能说是惨不忍睹,像间小士多店一样埋藏在街道的角落里。不过由于近年中国学生的普遍不良信用和一些别的原因,极少银行会为我们提供信用卡。中行有,但500镑的透支额还要交750镑的保证金,比不用信用卡还亏。而所有本地银行对英国本土学生则有高达3000英镑的免息贷款和免年费500镑透支额信用卡。我们中国学生大多数只能申请一般的现金帐户,甚至像RBS连借记卡都不肯开给我们,只给一张纯粹取现用的现金卡。
一般开户时都要求提供3大文件:护照、住址证明和学校的offer或学生证。住址证明对我们住学校宿舍的同学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到住宿办公室开一张银行都会接受。而对自己租房住的同学来说就很麻烦,银行要看你租住的房屋水电等收费的bill,以确定你是在这个地址居住,而一般初来乍到的学生,哪来的bill给银行看呢?除非人还没到就已经有1个月的租期了,这人都不在,怎么可能以自己的名字先租到房子呢?签约都要看护照的。如若不是有亲戚朋友之类的可以在他们的bill上写你的名字,寄过来的账单一般不会寄给一个不存在的人的,你也不会收到。因此希望要出国的同学对这个问题早做准备。当然,也有的银行可以接受学校为在外租住的同学开具的住址证明。这就要看你到哪个银行开户的具体问题了。
这里的银行开户不比在国内(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不是本国居民,没有信用记录),交了申请表以后至少要等上1个礼拜才会有账号寄过来,而1个礼拜已经是非常高的效率了,一般是达不到的。我两周前在RBS交的申请表,现在都还没寄来呢!据已经开了户的同学说,他们寄银行卡过来也很麻烦,卡和密码是分开寄的,一般收到卡几天以后才收到密码条,所以即使先拿到卡也没用。
来谈谈英镑,英镑纸币的面值分50、20、10、5、1。其中1磅的纸币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1磅大多数时间都是以硬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的。硬币面值有1磅、50p、20p、10p、5p、2p、1p,其中“p”的意思是便士,也就相当于人民币里的“分”。准备过来的同学一定要记得带一个零钱袋,否则上街买点东西就会找回来一堆的硬币,要是没有零钱袋,那你就准备放在兜里一路“响叮当”吧。
最后讲讲村叔上国际金融课说过的一个问题:他当年到英国来,回中国的时候带了100英镑。结果到中国银行人家不予兑换。为什么呢?因为他持有的是皇家苏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在海外很多地方是无法兑换的。英国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英格兰和苏格兰各有一间发钞银行,就是英格兰银行和皇家苏格兰银行。在英国本土这两间银行的英镑都是自由流通的,也都等值。但在英国以外的很多地方,货币兑换只接受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英镑,这就是村叔碰到的问题了。因此跟大家提个醒,要是准备到苏格兰来,有打算去欧洲各国旅行或是回国的同学,在出英国之前记得把手头的英镑现钞检查一下,如果是皇家苏格兰银行发行的就拿到银行去换成英格兰银行的钞票或是存到帐户里汇过来。这样就能避免无法兑换的问题了。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1
今天礼拜六,想写点随笔,谈谈英国这里的一些生活细节——从细节中体现出的人性化。
以前一直都有所耳闻,欧美社会倡导“人性化”的管理和生活理念。而在真正到了这边生活以后,对处处体现在细节的“人性化”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首先接触到的是钥匙,第一天到学校办公室,领了宿舍的钥匙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黑色的塑料钥匙牌,上面只穿着一片钥匙。校车把我送到宿舍楼门口以后,我拿出钥匙就去开楼口的防盗门,但钥匙插不进。正在我奇怪的时候,后面来了位同住一栋楼的欧洲学生向我示范:把黑色的钥匙牌靠近门边的一个感应区。“嘀。。。”门开了。原来这钥匙牌也是钥匙的一部分。走上宿舍,到了Flat的门口,这次心想,应该是我的钥匙派用场的时候了,于是拿出钥匙,开了门,又来到我的single room前面,还有一道门。这就有点让人纳闷了,分明只有一片钥匙嘛,已经开了两道门了,这扇难道……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又拿出钥匙,出乎意料,钥匙居然又把这道门打开了。后来到楼下洗衣服,洗衣房门也是锁着的,有了之前的经验,我还是拿出自己的那把钥匙,门也很听话的应声而开。因而我就知道了这样一把钥匙,里面竟包含了四道门的开关:而所有同宿舍区的人钥匙都能开洗衣房门;同一栋楼的人钥匙牌都能开大门;同一个flat的人钥匙都能开自己flat的门;而自己的single room就只有自己的钥匙能开了。这种设计避免了出门要随身携带多把钥匙的麻烦,“人性化”做得很周到。
接着是浴室里的挂钩,第一天进去看到这边用的圆柱形挂钩(一条垂直钉于墙面的不锈钢圆柱)还不太理解,后来发现无论是衣服、毛巾挂在这条小圆柱上都不会有被钩出一道印痕甚至挂久了会穿孔(在国内我的多条毛巾都是被钩子钩出洞来的)的担忧。这种设计在广州有的商场试衣间见过,但好像在家居用品中还不算很普及,我觉得是很有必要将其推广的。
在宿舍里,我们经常喜欢张贴一些海报、课程表,以及把一些需要提醒自己的通知、告示等挂在显眼处。而在广外的时候我们宿舍的门后、墙上就免不了要为此留下若干透明胶的痕迹。到了这里,我发现在每个寝室里和每间flat的厨房里,都有一块绒面的挂板,上面有些备用的图钉。如果你要贴海报、通知,只要用图钉将它们固定在板上即可,想取下来了,把图钉一拔,绒面的挂板上也不会留下痕迹。因此我们这里很多公告、通知都是office的人直接来把通知钉到厨房的公告板上,比较集中、醒目。而自己房间里的挂板则可以实现提醒、挂画、备忘等功能,比较方便。
还有一点是厨房的落地窗。这是一种设计成两种开窗模式的窗(门)。把把手扭到90度,可以拉出一点,但窗的下部紧贴底座,既防雨防盗、也有开窗透气的功效;而把把手扭180度,则可以直接拉开变成一扇门,使空间豁然开朗。
然后,在这里的银行里一般都会有这样一个地方:上面写着“Quick Deposite”,旁边有自取的信封,还有表格。在墙上会有一道跟邮筒一样的小缝。如果你只是来办理小额存款及信用卡还款等业务的,无需排队等候。在这里自取信封、表格,填好后把表格和现金、支票装入信封,封好口(信封一般都是自粘封口的,无须胶水),投入到墙上的缝里就行。银行在一个工作日内就会帮你处理入账。比较节省时间,也缓解了柜台处理的业务量及种类。国内很多银行都有自动存款机,虽是实时入账,但也要排队等候,而且对还贷等业务据我所知还尚未支持。既然机器的处理效率、业务种类尚无法令人满意,何不效仿此法呢?
而还有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启迪的是在街上看到救护车车头的醒目大字“AMBULANCE”居然印的是完全反过来的字,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某一辆救护车喷漆时出了点技术问题,后来发现所有的救护车都是这么印的。作为开车、好车之人对此也就起了琢磨,想了一下,明白了英国人的用意:当救护车由于紧急抢救需要鸣笛开路时,前方驾车者一看倒后镜,就能看到醒目的、正过来的“AMBULANCE”字样,以便司机及时明白、让出路来给救护车争取时间。救火车的前面我还没注意,不过估计也会有类似的措施。这边的特殊车辆一般是不会鸣笛扰民的,但一旦它鸣笛疾驰的时候,马路上所有的其他车辆会自动自觉地靠边让路,甚至有的小车会宁愿靠边停下,也要把路让出来给救护车、救火车、警车。一个本地友人跟我说,他们从小就受到这种教育:“假设需要抢救的是你的亲人;需要支援的是你的家庭,你一定会把路让出来的。大家都把这些车看成是为自己的家庭去排忧解难的,就不会有人愿意耽误他们的时间。”
“以人为本”,继续在不列颠的土地上体验这种观念和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更希望在我们的国土上,能有更多类似的人性化举措、设计;在我们的国民中,能广泛建立起类似的推己及人的公共素质。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2
9.再谈银行
最近由于学习开始紧了,所以一直没时间上来续写。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刚好有空,就把这段时间的一些有感触的东西的大概写一下。
这次又要谈到银行,而且又要谈到RBS——皇家苏格兰银行。它在我心里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原因还要从我的帐户说起。我9月12号到埠,13号就到了RBS递交了材料要求开户,当时Reception就说只能给我们开现金卡,我想着先开了帐户再说,毕竟钱是等着要用的,而RBS在本地是名头最响也是网点覆盖最全的银行。至于现金卡还是借记卡,等汇票解付了以后再去考虑。于是交完材料officer就告诉我:一周以后帐户就会开好了。
一周以后,我收到了RBS的来信,起初以为是帐户开好的通知,打开一看,信寄出的日期是9月14号,也就是我申请开户后一天,内容很简单,中文意思大概是:“很抱歉,由于我们在您开户时未复印您的签证页,致使您的申请无法处理,请您见信后带上您的护照,尽快到开户支行办理相关手续。”我靠!我开户那天他们把我的文件拿进去那么久,居然还忘了复印我的签证页?再说我的联系电话填得清清楚楚,这么简单的问题打个电话给我一天之内就解决了,为什么非要用信件这么繁琐的方式呢?即使用信,也可以用E-mail,岂不快得多?骂归骂,我还是马上拿着我的护照,赶到了RBS,他们看了信的内容,也不说什么,拿着我的开户材料出来,再把我的护照拿去复印。看着他们把复印件夹进去,我还不放心,问他们这次不会再有什么遗漏了吧?officer职业性的笑了笑,说:“That\'s perfect now!”于是,我又回去等了。
等啊等啊,又等了3个礼拜,这次RBS一直没消息,也没来信说有什么问题。我觉得不对劲,按理说一个礼拜我就算他是保守估计,那么开个户3个礼拜怎么也应该够了,肯定还是有什么问题。带着疑问,我又来到了RBS,这次是他们一个办公室主管接待我,我把护照给她,向她说明我的疑问。她拿着我的护照在电脑资料里搜索,然后告诉我我的帐户还不存在,我说我3个礼拜前就已经把材料交给你们了,然后她说“Wait a minute”,就拿着我的护照到办公区去了。过了大概10分钟,我看着她捧着我原封不动的开户资料出来了,然后放在我面前跟我说“I\'m so sorry but your proof of residence is unvalid due to our requirement, we require the proof from your university but yours is from the hall you live. So we can\'t proceed your application until you submit the proof from your university”这次我更气了:我都来了两次了,你现在告诉我我的地址证明不符合要求,那你们前两次怎么审核的?况且就算发现有不妥,为什么3个礼拜都不联系我?就算像之前一次那样写封信给我也行啊,起码能让我知道不至于傻等。如果我今天自己不找上门来,那我的申请岂不是石沉大海?我当时就把我的不满向这位主管表达了,这位很有涵养的苏格兰职业女性还是一脸笑容的说“I am so sorry about the delay and we are just trying to contact you!”靠!骗鬼啊?3个礼拜了都没音讯,我今天来了就告诉我“Just trying to contact”尽管当时很窝火,但出于对这位女士的尊重和凡事忍耐的心态,我还是礼貌的跟她说“Ok, I am now going to make a new proof of residence.”然后马上到学校的Accommodation Office做了一份新的住址证明,再回到RBS交给她。这次她是担保“If there\'s anything unexpected happened on your application we will contact you by phone immediately”.
但是他们已经让我丧失了最初对他们的信任,我不得不在3天之后又来到了RBS,查询我的帐户情况,以免再出差错。这次终于如愿得到了我的帐户号码,也就是说,我的RBS帐户历尽艰难终于开好了。
在此提醒各位将要过来的同学,银行要是在约定时间内没有给你答复,那么很可能出问题了,而我与这边的几位同学交流后一致的结论就是,银行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会通知你的,而这时自己要是不去找,那么极有可能就会误事了,切记切记!
另外还想补充的就是我当时好在是依了一句话“Don\'t put all the eggs in one basket”因此我在等待了RBS一周未果后,已经分别在Clydesdale Bank和HSBC申请开户,而我没有被RBS的延误造成更大的不便,就多亏我的Clydesdale Bank帐户已经先于RBS开好并拿到了借记卡。总算是为自己多留了后路也降低了风险。今天也去了HSBC办理最后的开户手续,HSBC与另两间不同的就是在于它可以先在网上申请International Student Account。然后她在一周左右把相关的材料、已经打印你个人信息的表格寄到你手上,你再拿着相关文件去它的Branch证明你的住址、学籍等资料就可以了,相对来说免除了一次次来回的麻烦和人工填表可能造成的书写辨识错误,但时间方面倒也不见得快多少。今天我去的是HSBC在Glasgow唯一的一间Branch,服务还算是比较好,有专门给顾客等待用的休息处——有沙发有电视,相对来说等待就没那么令人烦闷。这边的银行有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里面都是开放式服务,不同于国内的银行那样一排有机玻璃隔着的柜台、一个保安、一个填表台的典型格局,这边的银行格局多样,大多设计的比较开放、舒适,所有的服务窗口都是一个没有任何阻隔的服务台,估计英国的银行劫案发案率较低吧:-)而且一般都有一个专门的Reception Desk负责接待到来的客户,以便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流,当然,要是你很明确知道自己该去哪个柜台办理,那么直接过去就是了。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英国银行!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2
10、爱丁堡、斯特灵游记
隔了几个礼拜,我又来更新一下了。今天写的是不久前一个周末,利用两天的休息时间去爱丁堡和斯特灵旅游的小记。
星期六去的是爱丁堡,从格拉斯哥去爱丁堡是非常方便的,汽车、火车都是1个钟头左右,但是汽车似乎更划算,因为如果提前一周左右在Megabus或Citylink网上订票的话,能拿到来回2镑的车票,而即使是像我们当天去到车站随买随走,在出示了学生证之后来回票价也不过是3磅而已。这边的长途汽车跟国内差不多,大多都是那种旅游大巴,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我们那天乘坐的就是像香港的双层巴士那样的Bus,而因为我们去得早,所以一行5人坐到了上层最前的座位,一路观赏风光倒也十分方便。
大约70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来到了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果然有首府的风范,一来街头人头簇拥,且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二来街道两旁的建筑也不乏“某某公司苏格兰总公司”这样的机构。我们出了汽车站,外面就是一条银行街,RBS的总部就在街上,对面Barclays、CB、Natwest一字排开.顺着这条街走下去就是爱丁堡著名的Princes Street,这条街把爱丁堡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一边是相对现代化的市中心,而另一边则是历史悠久的Royal Mile和Edinburgh Castle。我们一天的时间也比较紧,算是走马观花的看看,主要还是在城堡附近游览。城堡附近的Royal Mile属于很古典的建筑和街道群,走在狭窄的石板路上,比格拉斯哥那种宽阔而相对现代的风格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也多了一份人文的沉淀。由于是首府,很多地方都冠以“Royal Scotland National XXXX”的字样,其中包括英女皇在苏格兰的行宫和停泊在码头、现在职能已经转变为游览景点的退役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Royal Yacht Britania)”——看起来又带有一种象征皇权的尊贵。在苏格兰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很多建筑都会悬挂国旗国徽,但是悬挂的大多是苏格兰国旗(蓝底白色交叉图案)和国徽(黄底一只红狮子),以及欧盟盟旗。英国国旗倒不是处处都有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挂英国国旗的地方肯定还会挂苏格兰国旗,但挂苏格兰国旗的地方却不一定挂英国国旗。这或许与其相对独立的行政体制有关吧。
在Edinburgh Castle游览时,我们发现旅游区真是不论英国还是中国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店特别多。当然,既然是旅游区,价格也就不算是便宜了。我们在城堡下面还巧遇一位把自己装扮成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看过《勇敢的心》吗?梅尔·吉布森饰演的角色)的老兄,脸上画苏格兰国旗脸谱,穿着13世纪的服饰,摆放着许多传统武器,供游人与其合影留念。但这里的这种街头艺人都是价格随意的,他会放个容器在旁边,你给与不给,给多少都悉听尊便。我给了1英镑,与这位老兄一起持剑大呼“Freedom!”并合影一张。在市中心也遇到一位吹风笛的大叔,身穿苏格兰裙,见我要与其合照,风笛吹得更是起劲。苏格兰人的民族自豪感又一次让我有了切身体会。
晚上回到格拉斯哥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就乘大巴来到了苏格兰又一座历史名城——斯特灵。这里是威廉·华莱士率领苏格兰军队抗击英格兰侵略者的成名地,也是后人为华莱士修筑的纪念堂之所在。说是城市,其实下了车一看,典型的小镇感觉。跟爱丁堡的大气和格拉斯哥的繁华截然不同,这里弥漫着的是一种悠闲而偏安一隅的小镇风情,到处可见的别墅群、环山的地貌和不大的市区,让我们有了对英国“Countryside”的印象。这里的周末很萧条,基本上商店都不营业,街上只有我们一行人这么早来到这里参观游览,弄得我们轻手轻脚的,不敢打扰了本地居民的美梦。首先来到了Stirling Castle,其实城堡嘛,看来看去给我的感觉都差不多,所以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了。然后我们的主要目的地是华莱士纪念堂,这是一座矗立在山头上的塔形建筑,顺山而上,在纪念堂的门口便可一睹斯特灵城市全貌,还可以看到斯特灵大学校园全景。在山下找寻方向之时,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景点——1297年9月11日苏格兰军队击溃英格兰军队的拱桥,至今它还以原来的样貌静静的横跨在在小河上,桥上石砖表面的坑坑洼洼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7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反抗强权、抵御侵略所作的不懈斗争与牺牲。回过来说华莱士纪念堂,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这座塔是英格兰人建造的,而且在华莱士就义N年之后,英王还追封其为爵士,因此所有的文献都称其为“Sir William Wallace”。当年的敌人,如今却为其立碑立传。或许这就像我们今天看成吉思汗的感觉吧。
总的来说,这两天的旅行时间都不长,旅途也比较短。但到的地方都很有苏格兰本地特色,也让我了解了很多苏格兰的历史和渊源。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和苏格兰,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他们既是一个联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又有一种各自为政的感觉。苏格兰人会去怀念他们的民族英雄,英格兰人也会去纪念这位曾经的敌人。正像我的英格兰室友所说:“That is the past Empire Times”将英格兰红十字国旗与苏格兰白色交叉国旗融为一体的联合王国米字旗,也许正象征了这两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和今时今日的关系。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苏格兰的国旗,因为它给我的感觉有一种气节、有一种坚韧,还有一种对自己民族的认同。
捎带着说一句,买到打印机的那一天,我首先用它打印出一面五星红旗,然后把它贴在在自己房间的通知板上,最醒目的位置。
国旗,正是这样一种国家、民族的象征和对自己归属感的表达。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3
11、关于足球,随便说说
今晚看了一场苏格兰超级联赛直播——格拉斯哥流浪对阵凯尔特人。
这同时也是一场格拉斯哥城内德比,两支球队都来自格拉斯哥,凯尔特人现居联赛榜首,流浪第4。本来我也不是很关心足球的,只是偶尔看看。但在来格拉斯哥之前,就已经在体育新闻里见到过流浪的队名(相信很多爱踢足球的同学对格拉斯哥的了解也就是来自于格拉斯哥流浪吧),而凯尔特人,本不知道此队,而队中现在有一名中国球员——杜威,虽然只是随队试训,连上场的机会都还没有,但因为有他在阵中,所以也就知道了有这么一支球队。
英国人热衷的体育项目不多,足球和Rugby、网球、板球算是这里的“四大项目”了,所以这也让我很郁闷——我喜欢的体育项目在这里都不是主流,甚至像跆拳道的话基本绝迹,有也不是我学的那个流派。说回足球,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了足球看台上就全抛到脑后了,你能想象的到的疯狂行为他们都做得出来,而你想象不到的行为他们也做得出来——比如裸奔。这也就是英国足球流氓全球闻名的原因吧。而因为球迷的疯狂,以至于每逢比赛日,格拉斯哥本地警方都要在球场内外严密布控,确保比赛正常开始、愉快结束。上周日我和楼下一位读医科博士的友人一起去流浪主场参观,本来只是因为我们那天买了1天内有效无限次的地铁票,就本着充分发挥其价值的理念到地铁沿线去看看,就当是参观市区。结果在流浪者主场地铁站出站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情况不对——身穿制服的JC在地铁站内一路站岗疏导人流;一名骑警跨着高头大马守着地铁站门口,每次只放有限的球迷进站,然后用马身子把门口封住;门外另外8名女骑警用马组成一道护栏,用来维持等待进站球迷的秩序。我们这时明白了——今天正好是比赛日,球赛刚刚结束,正是大批球迷离场归家的时间,而我们两个中国人逆流而上,径直走向球场,显得特别显眼。这种举动马上为我们带来了后果——一堆球迷看到我们逆向而行,又看到是中国人(可能他们以为中国人都是杜威——也就是凯尔特人的球迷)就开始用口哨向我们发出怪异的声音,而一位女球迷在走过我们身旁的时候,居然还伸手拍了一把那位博士老兄的屁股。这可让我们见识到什么叫做英国足球流氓了,原来足球流氓还不分男女的!
后来回到宿舍,跟英国室友说起这事,他很认真地劝我:"You should never go to the sports arena if you are not the Rangers\'(流浪) fans, especially when Rangers vs Celtics.Otherwise you \'ll be in trouble!" 原来同城的流浪与凯尔特人之间竟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两队球迷也是互相看不顺眼,就连两支球队的纪念品商店在商业街也是临街相向,针锋相对。由于凯尔特人有中村俊辅和杜威的加盟,流浪球迷对球场里出现的亚洲人都不会太友好,当然,你要是身穿流浪队服或是披着红蓝相间的流浪围巾那又另当别论。
不过后来跟朋友讨论一番,终于也有了一个算是自保的办法——去买件苏格兰国家队球衣穿上,这样无论是去流浪主场还是去凯尔特人主场都安全了。呵呵,纯属茶余饭后的说笑,真要走过去还不知会有什么后果。所以以后那两个球场我还是不要选有比赛的日子去。前两天就在新闻上看到,今晚是流浪与凯尔特人德比,于是赶紧告知身边同学、友人——今天甭管有事没事,千万别靠近足球场!
赛果出来了,凯尔特人2:0获胜,不知道今晚的斯查莱德JC局里,会不会多了被逮捕的流浪球迷呢?看来今晚最好连街都别上……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4
12、二战胜利纪念日
今天刚交了一篇Essay,心头大事落地,自然也轻松不少。适才在厨房看到室友Nick在和几个同学聚会,于是忽发灵感,来写写我的Flatmates。
我的Flat里包括我在内共住了5名学生,Flat是由5个单人房间和一间厨房、一间储物间组成的。住在Room A的是一位埃及小弟,叫Ahmed,就读于格大机械学院,也就是瓦特的师弟了。平时神龙见首不见尾,很少在Flat里出没,连做饭时间都很少能见到他,大概是在这里混了3年已经轻车熟路了吧,呵呵,夜生活看起来是蛮丰富的,经常能听到他晚上1、2点回来时开门的声音。仅有的几次在厨房见到他,一聊方知原来都是红警的忠实玩家,作为古国来客,我们还一起聊过各自的文化、历史,呵呵,了解了不少去金字塔的方法指引。
住在Room B的就是开头提到的Nick,西班牙人,全名Nicolas,至于他的姓我只记得是G…tta,不过他有两个Family Name,也不知道是哪个(据他自己说,西班牙人既随父姓,也随母姓,因此就有两个Family Name)。一个典型的拉丁帅哥,五官长得很有立体感,跟Ahmed似乎是同学。最爱的运动是英式橄榄球Rugby,还是格大校队成员。别看穿上球衣一副彪悍的模样,在宿舍里把眼镜一戴,再弹起他拿手的吉他,唱起拉丁情歌,绝对能迷倒不少女生。可是Nick小弟跟女友可恩爱得很,经常在自己房间里把手机放在吉他旁,让远在西班牙的女友通过电话聆听自己的琴声和歌声,呵呵,一个浪漫的拉丁情人!Nick很热情,我一直记得他请我吃的西班牙特产Valle Allagon(一种风干的香肠,味道超好!),还有他教我发"Raùl"这个音的时候"R"的小舌音。结识了Nick以后,我对将来的西班牙之旅充满了憧憬!
住Room C的是我,就不多说了。住在我对门Room D的是一位英文名叫Mark的上海男生,读法律。继承了一身上海男性的优点,烧菜很有一套(虽然也和我一样经常懒得下厨就吃ICELAND买来的垃圾食品),为人不错。他的电饭锅经常是我借用的对象,对此他也挺大方的。宿舍里就我们两个中国人,交流起来也方便、随意一些。在珠海生活过的经历使得他能听懂我嘴里时不时冒出的广东话(拜广州电视台所赐,很多英国球队、球员的名字我只记得、或者说只熟悉广东译音,比如"史高斯Scholes"),可我对上海话却是七窍通了六窍。不过在这里,似乎说粤语更普遍些。
住Room E的是一位英国小弟,叫Angus,英格兰林肯郡人,虽然口音比起苏格兰人已经标准不少,但偶而还是会有些我不太习惯的发音,比如"Buchanan Bus Station"在他的发音里是[\'B∧kanan,Bu:s,Stei∫en],前后两个"u"的音刚好和我的发音对调。但话说回来,人家的英语自然比咱们的要地道许多。一个读历史的大四本科生,素食主义者,非常、非常风趣。时不时会在做饭的时候指着锅里翻滚的豆子和胡罗卜说"Hey,You Guys,be calm down!Don\'t fight with each other, or I\'ll eat you first!"由于经常能在厨房碰头,我们聊的话题也就天南地北无所不包,学历史的人自然对中国这个相对他们来说神秘的国度充满兴趣,而当他知道此时中国最北方零下的温度和最南方零上的温度数字差不多时,很是羡慕我们的幅员辽阔。他也经常会告诉我一些英国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任何国内外的英语课、文化课所不可能学到的。呵呵,我从他那里学到的最正宗的一句英语就是"I\'ll see you later!"带着英格兰的口音说,超有英国Feel!而且这句话完全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因为在英国礼貌的说再见都是这么表述的,就好比北京人的“回见”一样,至于这个"Later"要la到什么时候,那就是who knows了。
三个外国的Final year undergraduate和我们两个中国的postgraduate就组成了我们这个国际宿舍,大家相处这段时间以来还是颇为融洽,我也很为自己能认识这么一些不错的朋友感到荣幸。呵呵,希望今后无论毕业与否都还能跟这些Flatmates保持联系。答应了Nick今后要请他吃正宗中国菜的,希望他下次不会再觉得中国菜是"Fxxking Spicy"了!作者: -LARRY- 时间: 2010-4-15 15:54
St. Andrews一日行